第一图书网

农村劳动力开发与中国经济增长

任丽君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

任丽君  

页数:

215  

内容概要

  一、《农村劳动力开发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目的和意义:21世纪的就业问题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破解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结合中国国情,从占中国劳动力总量70%份额的农村劳动力的成功开发中寻找突破口。《农村劳动力开发与中国经济增长》从中国经济增长历程中,选取农村劳动力这一研究视角,系统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分布、转移及开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并基于卢卡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原理,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由人口包袱成长为农村人力资本的方法与途径,旨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构建中国和谐经济增长路径提供理论支撑。  二、《农村劳动力开发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  《农村劳动力开发与中国经济增长》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大量检索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国情,以实证分析为主,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二二三三”模式的研究。  三、《农村劳动力开发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内容  1.导论,本章介绍了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中对于劳动力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及主要内容,阐述了全书的研究目的、意义,主要研究思路和工作思路以及《农村劳动力开发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创新之处。  2.中国农村劳动力分布特征,本章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分布、行业分布、区域分布入手,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动态分布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其在经济增长进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区域特征,并就农村劳动力分布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格兰杰检验。  3.农村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本章引入菲德两部门模型,将中国劳动力部门分为农村劳动力部门和城镇劳动力部门,实证研究了农村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农村劳动力部门对城镇劳动力部门的溢出效应。  4.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研究,本章依据经济学相关原理,以其边际生产率为零的特征,建模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富余量,并采用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OM检验方法筛选指标,构建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影响因素。  5.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外部性研究,本章在卢卡斯人力资本外溢性模型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构建起Lucas-Pest模型,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外部性进行实证研究。  6.叠代框架下中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本章基于拉姆齐模型的动态最优化理论,将卢卡斯人力资本增长模型放入叠代分析框架中,在跨期最优教育投入行为中,研究代际间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行为及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7.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状况,本章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中存在的阀值外部性和低发展陷阱现象,以31个省市自治区及三大地带资料为依据,进行了典型分析。  8.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对策研究,本章从农村劳动力开发的背景、国内外农村劳动力开发的历程与开发理论研究等内容的梳理入手,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开发对策体系和开发评价体系,基于和谐管理理论进行了设计。  9.基于经济增长视点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评价体系研究,本章在以上各章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长期效果与短期效果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区域评价与地区评价相结合的4项原则,构建起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

  任丽君,1972年9月生,教授,管理学博士,数量经济学、统计学硕士生导师。1992~1996年就读于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统计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2~2008年就读于天津大学,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和管理学博士学位。现工作于河北大学,任经济决策咨询中心副主任。  多年来,主要致力于“三农”问题、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区域竞争力等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全国统计科研重点项目及国务院第二次农业普查项目等18项。出版专著1部、参与编写著作1部。论文及研究报告获省部级奖励6次,获省部级个人荣誉称号5次。

书籍目录

导论一、本研究的国内外综述二、本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三、本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四、本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五、本书主要创新点第一章 中国农村劳动力分布特征1.1 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1.2 中国农村劳动力行业分布1.3 中国农村劳动力区域分布1.4 农村劳动力分布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检验1.5 城乡就业挤兑1.6 本章结语第二章 农村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2.1 国内研究进展2.2 本书研究思路2.3 基于菲德模型的推导2.4 实证研究2.5 本章结语第三章 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研究3.1 农村富余劳动力概念3.2 中国农村劳动力富余量测算3.3 中国农村劳动力富余量影响因素分析3.4 空间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3.5 本章结语第四章 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外部性研究4.1 卢卡斯模型4.2 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外部性4.3 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4.4 本章结语第五章 叠代框架下中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5.1 卢卡斯人力资本积累观5.2 人力资本积累叠代理论5.3 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叠代模型5.4 实证分析5.5 稳态增长率g*y与g*h5.6 本章结语第六章 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状况6.1 低发展陷阱6.2 中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低发展陷阱6.3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分析6.4 本童结语第七章 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对策研究7.1 中国农村劳动力系统开发实施背景7.2 国内外农村劳动力开发历程7.3 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对策体系7.4 农村劳动力开发中的和谐管理理论7.5 本章结语第八章 基于经济增长视点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评价体系研究8.1 基本原则8.2 评价体系8.3 定量分析8.4 评价体系分析8.5 本章结语总结与展望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农村劳动力分布特征  1.1 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  1691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政治算术》一书中预见了由于收入差异造成的就业人员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1935年,费雪也指出:生产要素是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教授的长期深入研究发现:19世纪初期到中期,是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工业化发展最为迅速、最为深入的时期,同时也是这些国家的农业部门就业人口大量向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转移的时期。到这个时期结束的时候,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农业部门就业人口,在全部产业就业中的比例只有20%多一点,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比例约占80%。他认为,到这个时期,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化任务就可以算基本上完成了。1940年,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对三次产业的内涵做出了详细而明确的界定,并且指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存在着依次此消彼长的演进规律,即劳动力将首先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然后再从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这一演进规律被经济学界称为配第一费雪一克拉克定理。之后,1974年萨博洛、戈德、韦雷在他们合著的《第三产业活动中就业增长比较分析》一书中就劳动力的产业分布演进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他们认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一种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度膨胀现象,即大批剩余劳动力不是先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然后再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而是从第一产业直接转向第三产业。


编辑推荐

  《农村劳动力开发与中国经济增长》从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入手,研究了分布结构与中国近30年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农村劳动力开发与中国经济增长》依据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结果,结合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筛选指标,对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及转移动因进行系统分析。基于中国国情,作者还构建起政府引导下的“个体、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对策体系,设计出农村劳动力向人力资本转变的实现机制。并基于经济增长视点,从个体效果、家庭效果、社会效果、政策效果、投入效果和实施效果6个方面,构建起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评价体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农村劳动力开发与中国经济增长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