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体制转型推动实际人力资本形成

张超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

张超  

页数:

141  

前言

  就像国人的奥运金牌情结一样,中国经济学界的诺奖情结实在是太强烈了。自1994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时起,林毅夫明确表达了对中国学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热切期盼,学界和媒体立即广泛响应,部分老一辈经济学家也按捺不住激动之情,撰文呼应,一时间似乎中国很快就要出现诺奖获得者了。那么,中国在未来不太长的时间里究竟能否摘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呢?如果可能的话又是凭什么样的研究成果折桂呢?拿2009年的两位诺奖得主来说,他(她)们的获奖作品都是30年前研究发表的成果。自1969年瑞典银行首次颁发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以来,迄今共有64位获奖者,从其研究成果发表到获奖的平均时间超过了30年。这就是说,如果预测未来30年内诺奖可能的获得者的话,其研究成果现在就应该已经出现了。环顾当下的中国经济学界,可以举出类似这种分量的、具有开创性、系统性而又被广泛认可的研究成果吗?不免令人汗颜。  本来,科学和学术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认识世界获取新知识,人类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则是为了改造世界。

内容概要

学者们往往用教育、培训衡量人力资本,以此研究人力资本的积累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这种研究方法既与已作出的“制度影响人力资本形成”的理论研究不符,又与我国的经济现实相悖。新制度经济学和市场转型理论已对制度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做了较多研究,在社会经济实践中,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也对现实的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伴随这一制度转型的持续进行,经济体制转型在实际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影响不断加大,因此,有必要对经济体制转型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全面、深入的检验与分析。 本书主要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学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这一问题,通过对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结论:不同的经济体制,因为内含经济自由度不同,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不同。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主要是人口流动制度、劳动力就业制度、企业经营制度、自主创业制度、金融制度和对外开放制度的转型),正是由于为人们提供了择业自由、企业经营自由、创业自由、融资自由以及利用国外资源的自由,创造了更多的积累自身人力资本的实践机会,而对人力资本形成产生了重要的正向影响,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实际人力资本水平。 本书通过对浙江省和陕西省经验的比较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从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末,浙江省和陕西省在劳动力就业制度、企业经营制度、创业制度、金融制度、对外开放制度上都存在显著的不同,这一差异导致了两省在同一时期处于市场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本的积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两省的实际人力资本水平产生较大差距,从而导致陕西省在物质资本、潜在人力资本量都优于浙江省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反而落后于浙江省,形成“浙江一陕西之谜”。 本书实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 首先,本书的研究主题为:转型中制度变迁为经济行为主体带来的实践机会的增加及其对我国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尚没有人对这一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学者们集中于强调制度对个人主观努力的决定作用,对制度对实践机会的多少及其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问题关注较少,而在转型经济里,制度市场化改革给人们提供的市场化、自由化的实践机会更多地导致了人力资本的快速成长,因此制度市场化、自由化变迁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是更具现实意义的研究主题。 其次,本书重新区分和定义了“潜在人力资本”与“实际人力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实现”与“人力资本的形成”两对概念,指出联系潜在人力资本和实际人力资本的机制是经济实践。这种区分和定义为科学、合理地度量人力资本奠定了更现实、合理的基础。 再次,本书建立了更为全面、合理的量化模型度量制度与人力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使抽象的制度安排得以具体化、量化,制度与人力资本形成关系的分析得以在客观、合理的基础上进行。 本书(除导论和结论外)结构安排如下: 第2章分析实践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决定作用,在这一章里介绍了以往学者对潜在人力资本和实际人力资本的理解和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实践环节决定潜在人力资本向实际人力资本转化的程度,而实践机会的多少由制度决定的思想。 第3章立足于我国经济事实剖析经济体制转型与人力资本形成的关系,介绍影响经济自由度的几项制度变迁的过程,为第2章的理论分析和第4章的实证分析作事实佐证。 第4章对制度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进行计量检验,通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和分析制度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 第5章对潜在人力资本、宏微观经济体制差异都比较大的陕西省和浙江省进行案例分析。通过从制度差异的角度对“浙江一陕西之谜”进行解析,进一步揭示经济体制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潜在人力资本与实际人力资本及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逻辑结构 1.3 文献综述 1.4 本书创新点第2章 实践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2.1 潜在人力资本与实际人力资本概念上的混淆 2.2 实践:潜在人力资本向实际人力资本转化的机制第3章 制度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3.1 经济自由与人力资本形成 3.2 制度决定个人经济实践的自由度 3.3 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与经济自由度的扩大 3.4 体制转型是经济改革以来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第4章 制度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的计量检验 4.1 建立模型 4.2 确定指标和采集数据 4.3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数据 4.4 潜在人力资本向实际人力资本转化过程的协整分析 4.5 经济体制转型对“干中学”方式形成的人力资本的影响 4.6 模型结果的解释及结论第5章 浙江、陕西两省经验的比较研究 5.1 “浙江一陕西之谜” 5.2 对“浙江一陕西之谜”的再解析——本书的观点第6章 理论结论和改革的政策建议 6.1 理论结论 6.2 政策建议附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代表作《论人力资本投资》,这一论文的发表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的正式形成。在这篇论文中他指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由教育、医疗和保健、在职人员培训、非企业组织的学习项目、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的就业机会的迁移构成①,系统地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和途径。此后,其他学者从微观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及其与个人收入关系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扩展,没有再从宏观层次对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经济增长理论兴起之后,舒尔茨在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关注中意识到了人的价值提高与制度之间相互影响的现实关系,在1968年发表了《制度和不断增长的人的经济价值》一文,进一步扩展了他对人力资本所作过的纯经济分析,把人力资本积累、人的经济价值提升与制度联系起来,明确指出:人的经济价值的增长对于制度,尤其是对于政治和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这种适应新要求的过程中,如果存在制度滞后现象,就会导致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经济增长理论应该解决这些问题。舒尔茨特别批评了经济增长理论盛行的两种观点:一是"制度不变论",二是"制度外生论",指出应把各种资源配置制度、产生人力资本的制度(教育和培训)、技术创新制度以及自由竞争制度等都当做经济的内生变量,这些变量会影响经济增长,同时也随经济增长的变化而变化。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体制转型推动实际人力资本形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