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告别未成年

吕晗子 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作者:

吕晗子  

页数:

216  

Tag标签:

无  

前言

  干女儿吕晗子,其亲爹亲妈毕业于清华北大。因与啥子的父母来往甚密,她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沟通无障碍、交流无代沟的干女儿。虽然,我们对晗子的疼爱比不上她亲爹亲妈那般无微不至,但累积多年,对这个干女儿也有一肚子的关心与期许。  晗子从小就是一个聪明却不怎么爱学习的孩子,幸运的是,她有一对把孩子的心理健康看得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父母;更幸运的是,她就读的是一所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学校。所以,在中国应试教育的重重高压之下,这个阳光孩子长成了一棵笔直的树。  从小到大,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啥子情况”,从来就没有考试考了头几名,竞赛拿了几等奖这一类让人能到处吹嘘一番的英雄事迹,却有很多趣闻。  晗子9岁时发表了第一篇投稿《我变成了班主任》,写她向孙悟空借来法术,自己变成班主任,而班主任变成了她的学生,然后她用老师的常规“伎俩”狠狠治了一回“该学生”。让人感动的是,老师不仅不以为怪,还狂赞她想象力丰富,并将文章在全校广播。  也是在小学,晗子曾与某位老师有了冲突,并逐渐积怨。老师与学生。强势与弱势,结果不难想象。晗子压抑之极,终于不愿在沉默中“灭亡”,就推开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我要跟您谈谈!”谈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只记得阳光又回到她的脸上,而且她告诉我们,校长还怂恿她:“今后,我办公室的门总是对你敞开!”  小学由于不甘默默无闻,于是随其亲爹读《老子》,晗子声情并茂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无常名”。迅速建立起在学校的江湖地位。  还有一次,13岁的晗子随老妈去参观一位哲学大师的画展。人家赠了她一大部头哲学著作,她当场捧着“啃”了良久,大师颇为感动,遂问道:“你这么喜欢这本书啊?”晗子抬起头,满眼无辜地问:“为什么这些字我都认识,但却没有一句话看得懂呢?您真不容易啊!”此话一出,大师动容:孺子可教!  初中时有一年期末,晗子的学习成绩略有进步,从班级排名第三十几荣升到二十几,可还没等我们逮着机会张嘴鼓励几句,她就笑嘻嘻地“警告”说:“别指望我再往前蹿!”  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满脑子机灵古怪的孩子,大家满心以为她到了美国会如鱼得水。谁想到,成长的烦恼按下葫芦起来瓢!  在国内英语学得再好,一下子被扔到全无中文的美国家庭和美国学校,吃喝玩乐、课内课外全是英文,再加上似乎要N年才能读完的无数本大部头英文原著,换谁也得晕菜加吐血!最要命的是,爹娘、长辈、同学、闺密、死党,统统远在天边,苦也没人诉,乐也没人笑。语言的憋屈和文化的隔阂,让干女儿除了郁闷还是郁闷,开始体验啥叫“以泪洗面”。  但是,眼泪算什么,我们的晗子,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仅用一天时间学会了国际象棋,并杀遍周边美国同胞;在“挨千刀的莎士比亚”的折磨下,不忘向老妈通报:《追风筝的人》比莎翁的作品更值得一读,就这样,感叹着飞禽走兽般的生活如此不易,啥子开始慢慢真正地长大。  在陌生语言和陌生文化的包围中,我们的干女儿收起“口舌之快”,亮出灵巧的手指,在自己的博客上倾诉一个“中国未成年人”在美国的快乐、烦恼、失落、忧愁、紧张,几乎日日不辍。感谢互联网,让晗子虽然在空间距离上与所有亲朋好友隔绝开来,但保持了精神上的通畅交流!  如今,吕晗子的博客结集出书了。也许你会说:“给我一个读它的理由先!”在这里不妨不避嫌地当个“托儿”:吕晗子的博客,老少咸宜。往小了说,本色、风趣的文字能让你爱不释手,向往漂洋过海当小留学生的孩子们可拿其当“美国生存指南”;往大了说,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可从中了解到别家闺女的成长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内容概要

北京高一女孩吕晗子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通过了国际教科文组织的“AYA”交换生项目,开始了她“孤身一人”在美国“闯荡江湖”的经历。 初到“举目无亲”的美国小镇,身为“英语聋哑少年”的她遇到了很多在爸爸妈妈身边无法想象的困难,但她乐观的性格让她逐渐克服了学习、生活、心理上的一系列困难,走过了一段洒满阳光和泪水的自我成长之路。 因为住在当地美国人家庭,小作者有机会以“家庭成员”的身份体验美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包括亲情、衣食住行、节日、度假、工作、信仰等,她通过日常小事把自己的美国大家庭介绍给读者,也将美国普通民众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传达给了读者。   美国的青少年和中国的有什么不同?美国青少年和父母的关系是否如传说中的那么随意?美国的私立高中是如何申请?小作者在和美国同龄人交往中感受到了一个与以往生活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世界……

作者简介

吕晗子,女孩子,北京人,1990年1月出生。原就读于北京十学校,2006年8月参加为期10个月的“AYA交换生项目,前往美国犹他州公立学校 Layton High schoo就读,并寄宿于当地美国家庭。2007年3月,经申请被美国私立学校St.Anne's-Belfield School录取,于2007年8月入校就读至今。

书籍目录

第一章 2006年1月—2006年7月 一、我的人生拐了个弯第二章 2006年8月 一、中国小孩闯美国 二、我是天才我不怕 三、小镇的生活很新鲜 四、新学习时代第三章 2006年9月 一、我爱上学 二、不想长大 三、温暖的家 四、相信未来第四章 2006年10月 一、明天是自己的 二、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三、古人云的祸不单行 四、自由万岁 一、“美漂”心情 二、学习无难事 三、感谢上帝赐予幸福 四、告别11月 一、出征华盛顿 二、美国的青春期女孩 三、生活啊飞禽走兽般 四、我是不是一个幸运儿? 五、生活在别处第八章 2007年4月—2007年5月 一、杂记 二、回到过去

章节摘录

  我的人生拐了个弯  2005年底,正读着高一的我和全中国所有中学生一样,做着一摞摞的卷子,看着酸得掉牙的校园小说,写起作业就瞬间头疼欲裂,想起高考就眼前一片漆黑。  交换生?  某一天,班里的学习委员向同学们挥挥手里的一打A4纸,大声喊道:“有个叫AYUsA的美国交换生项目……有兴趣的同学中午1点到分层教室听一下介绍。”  “嘁!”听完她的话,全班同学齐声发出不屑的声音,每次听到学校组织活动的通知,大家的反应都会如此。交换生项目?呵呵,已经是高一学生的我们还有闲功夫去想这些?以前倒是零星地听到过与此有关的种种“传奇”,但那从来是个别优等生的特有专利,好像轮不到我们这种普通百姓的。我们学校就曾经有个非常优秀的学姐“交换”回来后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这跟我自己有什么关系。出国读书?那不是英语特棒的尖子生的事吗?我还是不要浪费感情了吧!  话虽如此说,但一向对学校通知没有兴趣的我,这次还是不知怎么了,鬼使神差般地记下了“中午1点,分层教室”这8个字。那时的我一定想不到,就是这笔记本上8个随随便便的字,竟然引出了后面半年的忙碌,10个月的美国之行,一年多的挣扎和近20万字的感悟。  大约从10岁起,父母曾先后多次带我出国旅游,对于国外我早已没有什么新鲜感,而且出国学习这件事从来没有纳入过我的考虑范围。我曾经甚至有过“打死也不出国读书”的豪言壮语。我一门心思地想到上海去读大学,因为很多校园小说里的故事都发生在那里,而且去上海就可以摆脱父母的“控制”,这是我能想象出来的最富挑战性的人生改变了(我一直认为,我根本不想早早迈出国门,可是,当我2006年6月拿到赴美签证后想反悔时,妈妈的一句话让我无言以对:“既然你那么不想出国读书,当时为什么要去听项目介绍?为什么还要参加那一次次的考试?”是啊!为什么呢?)。  走进分层教室,一个瘦瘦的男老师递给我一份材料,那上面介绍的交换生项目除了AYUSA以外还有一个叫AFS的项目。参加AYUSA项目的学生都是去美国的,而AFS项目则涉及到十几个国家;AYUSA的名额非常有限,AFS的名额却相对地多了很多。  回到家,我把它当成个新鲜事告诉了父母,他们的反应热烈得超出了我的想象,爸爸一个劲地说“Try!Try it!”,妈妈也说出国学习对我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到后来她竟跟我说起了出国后种种要注意的事项,好像我明天就要上飞机似的。看着他们俩兴奋的表情,我实在不好意思说“不”,心里想着反正要出国的话必须通过((美国中学生英语水平考试》,而这次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安排的考试有上千人去参加Ⅱ巴,能出国的不过十几个,能去美国的恐怕连10个都不到,这么小的比例,我即使去考了,结果也几乎是可以预计的。不过,“死猪不怕开水烫”嘛,反正第二天就考,不用复习,走个过场又有何难。  考试风波  就是抱着“生死不惧”的心态,我踏入了一个坐得满满的报告厅,在里面闷了一上午,对着答题卡边做边发呆。考试方式与我们平时的英文考试有很大差异,试题也有小学练习册那么厚。  我迷迷糊糊地做着,突然只听监考老师说:“还有10分钟。”  真是一声噩耗啊!当时我还有将近l/3没写完呢!顿时觉得眼前一片漆黑,虽然那时的我,对于出国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热切的盼望,不过既然参加了考试,当然还是希望成绩看得过去啊!总不甘心自己连试题都做不完吧!眼见卷子铁定做不完了,我一闭眼、一咬牙,开始瞎填答案。虽然我不清楚他们的评分方式,不过反正全部都是选择题,我至少也别让这张写着我名字的答题纸看上去太空吧!  下午的时候,成绩出来了,在通过分数线的人中,不出任何意外地,果然没有我。我倒觉得没什么,顶多就是看到公布名单时爸妈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感觉有些愧疚罢了。  接着,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老师宣布,念到名字的同学立即参加面试,没有考过的学生两周后的周末还有一次补考机会。父母问我想不想参加,我一脸无所谓。我知道他们希望我补考,而那时的我心里只觉得再考多少次结果还是一样的,也就对于是否补考很无所谓了。  就这样,我坐上回家的车,爸爸把失望写在脸上,妈妈则怕我失落,拼命刻意地四处找话题,而我只觉得自己像闷睡了一上午似的。出国考试嘛,就当是平淡的高一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好了。  补考日期快到的时候,我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住宿快10年了,妈妈还极少在白天给我打电话呢!而电话的内容更是让我惊讶不已:为了打听具体的补考地点和时间,妈妈给教科文组织的老师打了电话,得知AYUSA因为录满了人,决定取消补考{妈妈随口问了一下我上次考试的具体成绩,谁想到那老师竟然说,她笔试过了为什么不来面试啊?!原来他们要求的笔试分数是50分,而得到参加面试的资格只需要45分就可以了,我的分数恰巧是47分,却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念面试名单的时候,把我的名字漏过去了;而此时AYUSA已经招满人了,于是那位老师建议说,另一个美国交换生项目AYA也正在运作,而AYA对于笔试分数的要求竟然只要45分而已。  挂了电话,我只觉得一切都太混乱、太莫名其妙了,这都什么事啊?不过不管怎么说,凭空多出来的这次机会对于我而言真是件好事。因为那时的我正被每天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刚刚过去的一次考试,成绩让我很沮丧,加之每天要面对刻板而重复的学习,我已经感到非常痛苦了,我想没有人会喜欢那种生活吧,我开始盼望能有改变现状的机会。  一星期后,我参加了面试。情况很糟,我的英语口语本来就不敢恭维,而老师提的问题又都不是诸如“你为什么要到美国学习?”或“你将来想干什么?”这类我有所准备的题目。第一个问题就很出乎我的意料:“请用5个词汇描述一下你的性格!”这叫什么问题啊?于是我把能想出来的好词儿,全往自己身上安,可到最后还是卡壳了,情急之下,中文不禁脱口而出:“理智用英文怎么说啊?”老师笑了,于是不再为难我:“你用英文说不出来的时候,也可以用中文补充!”后面的问题和我的回答基本都够经典的:  问 “你以前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  答:“我很幸运,还没遇到过什么大困难,即便有也是等一等自然而然就没事了!”  问:“假如你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语言又不通,你觉得对于你来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答:“不认路。”  问:“假如你到一个寄宿家庭,而他们一时不理解你,甚至不喜欢你,怎么办?”  答:“怎么会呢?到目前为止我认识的人都没有不接受我、不喜欢我的,假如这样,我会很快让他们喜欢我的。”  估计我的回答都在老师预料的答案之外吧,每次听完我的回答,老师都会盯着我看一眼。我想肯定完了!就我这磕磕巴巴的英文,肯定没戏了。可是,后来才知道,这样的面试并不太看重你的英文有多流利,而主要是看考生的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在美国10个月的交换生生活更证明了这种考试的英明。因为到美国后口语的进步是最容易做到的,而与寄宿家庭相处,克服心理孤独,融入陌生环境,才是交换生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像我这样的独生子女,一旦离开父母的精心呵护,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去“闯荡江湖”,真是需要超常的心理承受能力。  接下来就是近3个星期的等待,我越等越急,只觉得这事情越发地悬乎。我心想,倒是给我一个消息啊,不过就一句话而已,怎么会这么费劲啊!到了第三周的周三,我给在海南旅游的妈妈打了个电话,没想到她竟然告诉我,她已经知道结果了,就是没好意思告诉我。我心想,不就是没考过么?有什么不好意思说的。谁想到她说:“你面试过了,但笔试没过。”  “什么?!这什么意思?!不是因为笔试过了才去面试的么?”我整个一个不知所云。  问了半天才明白,原来是老师把我的笔试成绩搞错了!我的成绩其实是41分,却不知道哪里出了错,被记成了47分。其后果便是,我必须要重考笔试!听完这个消息,我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怎么老是出错,而且这悲惨结果的承受者还是我一个人?不服气归不服气,我还得乖乖地去考试。  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二次的考分竟然比我想象的高出不少,49分,稳过分数线,我真的要成为交换生了!原来说只有AYUSA这一个项目的交换生能去美国,原来说我们学校一年也去不了3个,没想到半路杀出一个AYA算是拯救了不少想出国的人。从前难如登天的交换生项目也就突然变得触手可及了。  寄宿家庭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忙于为出国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写申请,填材料,准备个人档案,搜集照片和从前干过的每一件值得提及的事,这时候才发现,原来我竟是一个那么不起眼的孩子啊!在国内读了10年书,从私立小学到重点高中,一次“三好学生”都没当过,奥数、公共英语,什么都没学过,钢琴弹得相当烂,别的乐器也都不会,好不容易会唱歌,合唱团还因为自己不愿意牺牲周末玩的时间早早就主动放弃了。从小到大,竟然一个像样的奖项:甚至连一张正式的奖状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怎么觉得自己那么一无是处啊),能写成“材料”的事情实在是少之又少,不过是曾经发表过几篇文章,曾经接受过中央电视台的专访而已,我不禁惭愧不已。  但总算,一大堆的材料填完了。  至今都清楚地记得,交材料的日子是2006年2月15日,那以后1个多月我一边应付学校的功课,一边等待寄宿家庭(我们到了美国以后要住在当地居民家里)的答复。实际上,是在等待好心的志愿家庭认领我,这个过程对于每个交换生而言都是完全被动的,鬼知道是什么奇奇怪怪的家庭会收了自己的材料呢?  3月中旬,总算有了消息!很幸运,我是这批赴美学生中第一个得到寄宿家庭消息的。那是美国犹他州盐湖城附近的一家人,姓Cutler。父亲Bob是个牙技师,母亲Valerie在区政府(“州”和“市”之间还有一个“管辖区”的划分)里做兼职工作。夫妻俩有4个孩子,在家的只有老四:比我小一岁的Katelyn,另外3个都已独立生活。大姐叫Alison,和姐夫Nates住在加州的San Francisco,他们有3个孩子,其中一个不到3岁,另两个当时还在大姐的肚子里面呢!二哥Josh和妻子在凤凰城上大学,过得很逍遥;三姐Magen是个大学生,在犹他州最好的杨百翰大学就读。一开始,妈妈有些紧张,因为她知道犹他州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摩门教徒,她对摩门教只有些浅显的了解,而且大都是负面的,她开始四处咨询、查资料。幸好她一个在北大历史系工作的朋友在美国工作生活过,而且是专门研究宗教的,一番专业的解释才让妈妈放下心来。于是,我“接受”了这个寄宿家庭,这也意味着我未来的一年美国学习生涯将在一个叫Layton的小镇度过。  2006年6月的一个星期五,我名正言顺地逃课一整天,只为了去美国大使馆申请签证。据说美国的签证时紧时松,而我,虽然以前出过几次国,但是面签还是第一次,因此对签证没什么概念,好奇远远多过紧张。等待进入签证厅的时候我还在跟妈妈调侃:“那要是特别凶神恶煞的一家人,我可就毁啦!”就在我准备进入签证大厅的时候,AYA的工作人员突然给了我一袋材料,是我未来一年寄宿家庭的照片:Katelyn比我想象的还要好看,Bob一副老小孩的俏皮样,Valerie则有着母亲该有的那股慈祥和善良,还有大姐和二哥两家人。妈妈一看,比我还激动,一个劲儿地夸:“多好的一家人,多干净啊!”“干净?”我觉得妈妈太好玩了:“难道人家还能给一张脏兮兮的照片啊?”妈妈正色道:“我指的是他们面容上所透出来的灵魂的纯净,让人很感动的一种!”  也许因为我是当时唯一一个已经确定寄宿家庭的交换生,这样一个本来有利的条件倒反让那签证官问我的问题凭空多了一个:“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有‘寄宿家庭’呢?”“因为,因为我最幸运啊!”那签证官哈哈一笑,把一张白色的纸条递给了我。“我现在就可以走了么?”“是啊。”“这样就算签证完了?” “是啊。”原来签证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繁琐,我笑嘻嘻地拿着白色纸条往外走,迎面而来的,是无数家长和AYA工作人员焦急的脸。  听到这一天签证的交换生全部通过的消息,老师们如释重负,而家长们的表情却都很凝重。忙了好几个月不就是为了这天吗?大人们怎么都没有想象中的兴奋呢?“看来真的是要走了!”妈妈沉重的叹息声让我理解了家长的复杂心理。  箭在弦上  一切手续都办妥了,很快,我被通知将于2006年8月1日离开北京。  突然问,我觉得很没有真实感,这一切来得太快了,太顺理成章了,我还没来得及反应,没来得及想,就拿到了飞往纽约的机票,而对于这张飞机票所意味的未来,我真的不敢说自己已经了然于心了。  我开始不断地问自己重复的问题:我不是从来没希望过自己出国读书的么?我不是对外面的世界一向惧怕的么?我不是瞧不起那些说话时爱夹着些英文单词的人么?我不是和国内的同学感情很深么?我不是早就做好准备迎接每一个中国学生都要面对的高考了么?怎么现在突然就要出国了呢?  整个暑假我都无法为自己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不停地追问父母,甚至提出想放弃这次机会。并不是不惜福,也不完全是冲动,我只是很害怕,突然觉得未来和我从前想象的差别太大了,更糟糕的是,我完全不知道我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临走前的一个月,我几乎每天都是在泪水中睡去的,想着未知的未来,我觉得很害怕,也很茫然。  而就在我一次一次对未来的美国之行提出质疑的时候,父母却认真地告诉我,其实他们一直打算将来让我到国外学习一个时期,只是怕我不安心学习一直没有告诉我,也许潜意识里我早就知道有这么一天,所以才会鬼使神差地去听那次关于交换生项目的介绍,一种莫名的宿命感油然而生。  想到这些,我突然觉得没什么好抱怨的,也没什么可害怕的了,外面的世界无论是精彩还是无奈反正迟早都要面对。这样想来,心里也就平静多了。而且我也觉得,一再地对已经得到的东西如此质疑,不予珍惜,实在是种罪过。


编辑推荐

  我并不认为,读过《告别未成年:一个16岁北京女孩的美国交换生日记》再出国的同龄人,出国后就能避免我所遇到的不开心和委屈,只是希望那些准备出国学习的“战友们”能了解:“你不是一个在战斗!”  离开北京前,我开了自己生平第一个博客。那时候的我压根没想到.这个博客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仿佛成了我的氧气袋.那些屏幕上的留言和评论,像氧气样支持我走过了整整年。  也许就是因为当时写的时候从未想过以后会出版,所以我才可以诚实地诉说我所经历的切,像个幼稚的孩子样把自己的得意与失意、快乐与委屈、希望与彷徨通通发泄在博客上。不过我没想到的是,有许多我不认识的同龄人和他们的家长关注着我的博客,从中不断寻找出国或不出国的理由。  希望《告别未成年:一个16岁北京女孩的美国交换生日记》能让更多的同龄人和他们的家长了解一个最为真实的交换生生活。  如果您正在犹豫是否放孩子一个人单飞,如果你正为即将开始的留学生活而忐忑不安,如果你想了解除了在高三战场浴血奋战之外还有什么选择:《告别未成年:一个16岁北京女孩的美国交换生日记》,一定会给你所有的答案!  特别收录:独家解密美国私立高中申请全过程。  当我结束交换生生活,选择到美国的私立高中继续读书的时候,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其实出国不会改变什么!它只是一个催化剂,好的、坏的都会被催化,无论是前程似锦,还是碌碌无为,都与出国没有直接关系。  ——by吕晗子  吕晗子,女孩子,北京人,1990年1月出生。原就读于北京十学校,2006年8月参加为期10个月的“AYA交换生项目,前往美国犹他州公立学校Layton High schoo就读,并寄宿于当地美国家庭。2007年3月,经申请被美国私立学校St.Anne‘s-Belfield School录取,于2007年8月入校就读至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告别未成年 PDF格式下载



这个女生没有其他作者所具备的学术尖优的特点,很平凡的一个小女生,很现实,很90后的一个个性女生,她把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了大家,如果你是一个想做交换生的人,那么建议你看一下这本书,真的很值,语言十分诙谐,但又不失真实性,一个90后女生从英语聋哑少女奋斗成微笑甜美的少女的故事,你值得买一本珍藏,也许下一个有类似经历的就是你。。。


对即将出国留学的孩子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太畸形了,孩子完全沉浸在只要学习好就一切没问题。情商差到令人发指的地步。N个药佳鑫让大众愕然,这种教育体制不知还要坑害几代人。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实属无奈,但对国家是贡献。希望每位家长有时间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我正犹豫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读书,《告别未成年》给了我最好的答案!谢谢小作者!而且她的文学才华很让人赞赏!


孩子写的挺逗,把真实的想法能很清楚的描写,我都不知道是否让孩子出国了?真舍不得。


此书作者以当代学生很生动的语言,勾勒了一个鲜活的学生形象,不仅能赢取同龄人的喜悦心情,同时也为家长铺设了一条接近同龄孩子心路的捷径。所以建议家长与孩子阅读后一起聊聊,会有收获的。


写的很符合实际,很好,受益匪浅,让想要出国读书的我很多思考!!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文章很清秀,比较适合高中以下的同学读

书本质量很好,没有任何破损,很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文笔诙谐、幽默、活泼,很适合孩子阅读的一本书!


拿到书的晚上,几乎没有睡——一边读,一边反思,并读给自己的家人听!真的,她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反思了教育。一本值得拥有的好书!


真的很不错哦,语言清新幽默,非常值得一读。 真的感到什么是惜时如金啦,真的是废寝忘食地读完的啦! 很迎合我的风格——有个性,才够爽~ 嘿嘿!


书的内容很好,纸张也不错,有粗糙的厚重感。


对有意参加交换生项目的孩子很有借鉴作用


写得很真实、有趣,看完后略有惆怅,对家长和孩子了解留学生活还是有帮助的。


小作者繼續努力吧,對于一個準備送孩子出國的媽媽,我覺得還是很有幫助的


刚买就降6元,小郁闷


不错,我是买来送给我女儿的。


  看的不是文字,看的是那种面对困境依然不颓废的感觉,看的不是文字,看的是轻易地就流露出来的各种开心与不开心,看的不是文字,看的一个同龄人的亲切。那时她刚刚入高中,文笔方面,不会强求一些底蕴深厚的句子,现在看看我们15、16岁写的东西,文笔更像是去除了矿物质的白开水, 不是吗?她写的就是生活,就是简单。她有一颗灿烂的心。
  
  末了,最喜欢最后那段,任何环境都不会改变什么,任何环境,都只是催化剂罢了,坏的,好的,都会被催化!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