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谋略大全
2010-5
华文
郭超//马道宗
全4册
无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引人注目、广有争议的人物。百年以来,誉之者褒为“一代完人”,毁之者贬为“千古罪人”。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道光二十三年以检讨典试四川,回京后,因受宠于权相穆彰阿,官运亨通,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吏部左侍郎等职。1853年丁忧在籍,奉命操办团练,后编为湘军,参加对太平军作战。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负责镇压太平天国事务,并开创中国洋务运动的先河。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受封一等侯爵,加太子太保衔。1865年任剿捻钦差大臣,翌年因无功而去职,回两江总督任上。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处理天津教案,因屈从洋人而遭舆论谴责。旋回任两江总督,卒于南京,谥文正。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曾屠户”、“卖国贼”的恶名。死后,清政府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他的门生故吏颂之为“德埒诸葛,功迈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实为一代名臣、名将、名相”。而近代许多民主志士则痛骂曾氏“以夷狄攻中国”、“杀人割地”取媚洋人,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戎首”。孙中山甚至怒斥曾国藩“以夷攻汉”的汉奸行为是“廉耻道丧,莫此为甚”。相较而言,章太炎对曾氏的评价或许要公允一些,他称曾氏“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命以英雄诚不虚”,斥为民贼亦“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但不论是颂扬曾国藩的人,还是贬抑曾国藩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和言行对于中国近代士大夫乃至一般民众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曾氏一生恪守儒家“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自始至终坚持个人道德修养,克己复礼,终于成就了自己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事业。其一生虽无系统论著,但他对自己的文字视之甚重,片言只字都有专人妥为保管,所有奏稿、日记、书信、诗文都留有副本得以流传下来。曾国藩自青年时代起便“锐意功名、意气自豪”,“欲刻苦而自援拔”。在西方文化东渐、内忧外患同时袭来、清王朝统治秩序大乱之际,曾国藩以国家的屏藩自居,经常自比于李斯、陈平、诸葛亮等“布衣之相”,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自勉“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并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四语铭于座右,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向。曾国藩还认为,要实现“匡时救世”的人生抱负,就必须具有为之奋斗献身的精神。他总结历史经验,认为古往今来圣贤豪杰能完成救世的宏愿,都是力排万难、独任艰巨才达其目的的。他把自己一生中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坚忍”二字,说:“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竟成。”政治上,曾国藩时时以“诚”字相标榜,处处以儒学的卫道士自居。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治”,主张“以礼自治”和“以礼治人”来实践其政治抱负。他深知“礼”是封建统治不可须臾离开的法宝,明确指出:“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曾国藩提出的“礼”,是维持和延续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思想支柱。显然,曾氏鼓吹“以礼自治”的目的在于呼吁封建统治阶级,认清“四方多难,纲纪紊乱”的形势,“谨守准绳,互相规劝”。而所谓“以礼治人”,概而言之,就是企图把人民群众的言行举止纳入地主阶级“礼治”的轨道,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孔孟之道来使“人人纳入规范之中”。曾国藩还竭力鼓吹“仁政”,强调“天下归仁”、“行仁义于天下”。他认为,“仁”是“尽万物之性”、“立万物之命”的根本;反之,“不知性命,必致戕贼仁义,是理以逆施而不顺矣”。概括曾氏“仁政”的内容,不外乎“恕道”和“仁术”两个方面。他明确提出:“圣门好言仁。仁即恕也。”又说:“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但曾国藩所说的“仁”,是指“大仁”而非“小仁”,因为“小仁者,大仁之贼也”。所谓“大仁”,既含有孟子所说的“制民之产”、“然后驱而之善”的成分,也含有朱熹所说的“辟以止辟”以行“仁爱”的成分。他还反对“过于仁”,行“仁”须伴之以“除暴”,“除暴”才能“安良”,使“良民有安生之日”,即所谓的“王道”与“霸道”相统一,以建立一个“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的“礼治”社会。在治军观上,曾国藩显然受了理学的影响,非常强调人的作用。他说:“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还说:“炸炮轮船虽利,然军中制胜究在人而不在器。”因而,他主张以“礼”治军,他说:“带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带兵之人常“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则不加恩威而使弁勇知恩威,于“无形无声”之中达到“辨等明威”的目的。曾国藩还非常重视对士兵的政治思想训练和军官的选拔培养,用封建伦理观念将军法、军规与家法、家规结合起来,用父子、兄弟、师生、朋友等关系加以掩饰、调剂以至补充上下尊卑关系,以减少内部的磨擦与抵制,使士兵或下级易于遵从官长的命令,为官长卖命。湘军中各种关系、军营风气乃至军阀制度的形成皆与此有关。书中的奏稿、书札中保存了大量关于曾国藩组织湘军及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资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及清政府对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基本政策、军事战略部署和作战情况。其杂著中关于湘军营制及营规等,反映了湘军的组织状况。但其奏稿中有关战事的报告掩饰甚多,相比之下书札尤其家书中的有关内容较为真实,且能反映当时官场的腐败。在治学观上,曾国藩继承了儒家学者的传统,表现在思想上就是“经世致用”的观念。在他的眼里,经世之学亦即礼学,“古之学者,无所谓经世之术也,学礼焉而已”。“经世致用”思想具体到治学观上,就是:治学要落到实处,既要明白义理所在,更要讲究“格物”、“诚意”的效果。曾国藩还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治学方法。其一是强调看、读、写、作的综合训练,所谓“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其二主张专精一业,专攻一学。他曾告诫子弟:“求业之精,别无它法,日专而已矣。……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万不可兼营并鹜,兼营必一无所能矣。”在洋务问题上,曾国藩不像当时顽固守旧的士大夫那样沉沉昏睡于“天朝至上”、“礼义之邦”的迷梦之中,他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列强入侵带来的巨大危机,以至于“四更成寐,五更复醒,念夷人纵横中原,无以御之,为之忧悸”。面对严峻的现实,他反躬自省,因时变通,在某些方面,勇于冲破传统文化的心理模式和传统思维习惯,作出比一般守旧士大夫更为冷静、现实、也更符合避害自卫之道的反应——倡导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事业。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包括政治和技术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政治上,曾氏主张搞好与外国侵略者的关系,要记其“大德”,忘其“小怨”。在他眼里,只有保住清朝的封建统治才是最重要的。技术上,曾国藩主张“师夷智”以达“制夷”的目的。在他的积极倡导与主持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制造出中国第一艘兵舰和第一台机床;炼制出近代中国第一磅火药和第一炉钢水;首次翻译出版了西方近代科技等方面的书籍数百种;首次奏请清政府选拔幼童赴洋留学,开了中国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深造的先河……尽管曾氏兴办洋务是出于“避害”、“自卫”的动机,但近代中国由闭关自守转向对外开放,曾国藩无疑是清王朝上层统治阶级中最初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曾国藩还是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曾氏以儒学的道德观念、纲常伦理去治军,培植自己的私有势力,“兵为将有,督抚专政”,这对后世军阀的影响很大。他们仿效曾国藩的做法,争揽兵权。如袁世凯组建新军即为显例。教育上,曾国藩在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西学为用”的新式教育等方面都有所创见,且影响深远。兹仅就其收效甚大的家庭教育观略述一二。曾国藩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家庭教育观与其政治观息息相通,强调治家与治国的关系。他说:“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又说:“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四分由于家教。”显然,曾国藩把政治观中崇尚礼治的思想贯穿在家庭教育中,他还特别讲究家庭教育方法,严格要求子弟谨守祖训,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诀为要务。他反复提醒在乡下主持家业的弟弟曾国潢要好好管教子侄:“谨记愚兄之去骄去惰,则家中子弟日趋于恭谨而不自觉矣。”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观更是影响深远。钱穆评及曾国藩家庭教育观时说:“道、成之际,有曾国藩家书家训,乃以书信亲教其子弟,此乃一种家庭教育。”台湾学者侯王渝评道: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言近旨远,意诚词恳,娓娓不倦,尤足振聩发聋,警顽立懦,使人涤瑕荡秽,化恶迁善,于转移风尚,变化气质,所关匪浅”。正因为如此,从清末到民国,从富家到贫民,从官僚士大夫到普通民众,都争相效法曾国藩治家之道,影响至今,实出乎曾国藩本人意料之外。曾国藩在文学上是中兴桐城古文派的代表。其文章私淑方苞、姚鼐,自谓粗解古文是由姚鼐启迪。他治学、作文主张义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曾作《序》标称桐城派源流和许多作者。由于他居身显要,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样以他为中心,众多门生故吏为之推波助澜,使桐城派古文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不过曾国藩为文务闳丽,与桐城派清淡简朴的文风不同,于桐城派义理、考据、词章之外,补充并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再加上他为文少禁忌,奇偶并用,文风舒展而有气势,雄浑而富底蕴,实际上在桐城派的基础上创立了颇有曾氏风格和气派的“湘乡派”。本书以曾国藩的为官历程为经,以其在官场中所遵循的原则和识人、治军的技巧为纬,对曾国藩人生谋略中可借鉴的部分进行深入发掘。全书共分五卷,卷一“生平传略”概述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卷二“成功心法——挺经”总结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成功哲学,分析了其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卷三“识人秘要——冰鉴”深入解读曾国藩的识人技巧、用人方略,并介绍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及发展;卷四“治家方略——家训”运用曾国藩修身齐家的具体事例,全面解读他继承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卷五“传世箴言——家书”收录了曾国藩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元年所写家书中的精品,为中国古代家教范本。本书堪称一部案头枕边必备的智谋宝典,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宝贵的成功经验。
曾国藩,“晚清第一名臣”,被誉为“官场楷模”、“千古完人”。他倡导西学,开启“同光中兴”,扶晚清王朝六十余年而不倒,视为朝廷“中流砥柱”。伟人毛泽东云:“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其影响之大。曾国藩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昂然崛起于湘楚之间,在近代中国发展史上写下不容抹杀的一笔。他持一定之规,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处处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是每个渴望成功者的楷模。研究曾国藩的成功谋略,学习其修身智慧、齐家准则、处世技巧、用人方略、为官之道、治军韬略,在今天仍不乏现实意义。 本书以曾国藩的为官历程为经,以其在官场中所遵循的原则和识人、治军的技巧为纬,对曾国藩人生谋略中可借鉴的部分进行深入发掘。全书共分五卷,卷一“生平传略”概述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卷二“成功心法——挺经”总结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成功哲学,分析了其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卷三“识人秘要——冰鉴”深入解读曾国藩的识人技巧、用人方略,并介绍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及发展;卷四“治家方略——家训”运用曾国藩修身齐家的具体事例,全面解读他继承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卷五“传世箴言——家书”收录了曾国藩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元年所写家书中的精品,为中国古代家教范本。本书堪称一部案头枕边必备的智谋宝典,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宝贵的成功经验。
《曾国藩谋略大全 1》 第一卷 生平传略 第一章 负厚载重 一、蟒蛇投胎 二、肩负重任 第二章 仕途顺畅 一、平步七迁 二、贵人相助 三、言为心声 第三章 骂名留世 一、奉旨团练 二、“曾剃头”的由来 第四章 坎坷湘军 一、岳州城首战败北 二、靖港战败,投水自尽 三、转败为胜 四、九江战败,再次自杀 第五章 官场失意 一、明争暗斗 二、丧失至亲 第六章 祁门遇险 一、担任两江总督 二、祁门之灾 第七章 天国瓦解 一、安庆之克 二、驻扎江浙 三、南京之克 四、李秀成之死 第八章 剿捻无功 一、推辞剿捻 二、攻捻之败 三、失败之由 第九章 推行洋务 一、发展造船工业 二、引进西方文明 三、创建近代化水师 第十章 天津教案 一、奉旨赴津 二、违心断案 三、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第十一章 风烛残年 一、再次回任两江 二、鞠躬尽瘁,孜孜不倦 第二卷 成功心法——挺经 上篇 一、坚挺——开宗明义,挺为第一 二、慎独——人生第一自强之道 三、明强——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四、坚忍——不怨不忧,勿忘勿助 五、勇毅——戒惧惕厉,以挽回时事 六、虚心——恭敬厚藏,身为鼎镇 七、勤廉——俭可以养廉,勤可以生明 下篇 八、推诚——以自立为体,以推诚为用 九、雅量——言足以兴,默足以容 十、知耻——人所以稍顾体面,冀人之敬重也 十一、知悔——动心忍性,知悔无咎 十二、知足——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厚我 十三、仁爱——人能求仁,则万物同春 十四、严明——法立令行,整齐严肃 十五、峻法——一意残忍,冀回颓风于万一 十六、拂逆——借人之拂逆,磨砺我之德性 ……《曾国藩谋略大全 2》《曾国藩谋略大全 3》《曾国藩谋略大全 4》
第一章 负厚载重一、蟒蛇投胎嘉庆十六年(1811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的夜半时分,一个小生命在湖南省湘乡县诞生了。这个呱呱坠地的乳名为宽一的孩子,就是后来在清代称为“中兴”大臣的曾国藩。他曾在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据说,曾国藩出生的那个晚上,曾国藩的曾祖父,年近七十岁的曾竟希梦到蟒蛇从空中降到梁上,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曾国藩就被人们认为是蟒蛇投胎了。据湘乡县荷叶塘一带的人世代口耳相传的说法,成年后的曾国藩长得和蟒蛇特别像:他眼睛呈三角形,总是像要睡觉的样子但却充满了光泽,中等身材,走路很重,言语迟缓。不仅如此,曾国藩的性格也跟蛇很近似,因为他从小就很有心计,即使是很小的仇恨也记在心中,必定会以牙还牙。嘉庆二十四年下半年,九岁的曾国藩随父曾竹亭至桂花塘一位姓欧阳的人家中开始读书。一天,他与主家小孩发生口角,主人疼爱自己的孩子,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将曾国藩骂了一顿,在那里当塾师的曾竹亭也连连向主家赔不是。曾国藩把这件事暗自记在心里,到散学时,偷偷打破了主家的金鱼缸底,水干鱼死,这才消了心头之恨。十二岁时,曾国藩与小伙伴在神王庙里玩,不小心把神王翻倒在地。曾竹亭为此痛斥了他,还给神王重新装了金身。为了不让曾国藩像邻居小孩一样嬉游,曾竹亭带着曾国藩到六里以外的九峰山古锣坪定慧庵去读书,每天很早出门,很晚才回来。从此,曾国藩路过神王庙时,常把当做马骑的竹棍系上绳子,往神王肩上一放,很生气地说:“搭帮你,我到山冲里读书去了!你一定要看好我的马,如果我的马走了,我一定饶不了你!”因曾国藩有着一双似闭非闭的三角眼,个性内向,把什么事都搁在心里盘算,因此,人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闭眼蛇”。二、肩负重任1.寒窗苦读得“早售”之喜湘乡曾氏,从来未曾出过什么光宗耀祖之人。到了曾星冈这代,青年时好吃懒做,到处游荡,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早岁失学”;到壮年,才好不容易混上了地方士绅的身份,这才以不做学问为羞耻。因此,他喜欢宴请文人雅士,并感到这是很开心的事情,同时,督促儿子曾竹亭一年到头辛苦读书,以期有所成。然而,偏偏这位曾竹亭天生就比较愚钝,“累困于学政之试”,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已四十三岁,经过了十七次考试才中了举,入了县学。所以,长孙宽一凝聚了祖父辈和父辈光大门第的全部希望。“平生因学而困苦,课徒传业者盖二十馀年”的曾竹亭,从儿子八岁起就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无论出门还是睡觉,从早到晚给他讲书,耳提面命,如果他不懂就再讲,颇有耐心。他对儿子说:“我虽愚钝,但对你这样愚钝的人进行训告也不会觉得烦的。”这样的家庭期望,这样的家庭教育,对宽一而言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自然是理所当然了。宽一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也就是他五岁的时候就学认字,取学名叫子城,字伯涵。“城”是“成”的谐音,也就是渴望儿子早日成龙。家中聘请陈雁门做子城的启蒙老师,以《千字文》为读本。曾国藩七岁多时,父亲曾竹亭因参加童子试屡试屡败,便设立私塾,取名字叫“利见斋”,这个名字其实极为俗气,私塾中授徒十多人。子城从这时起跟着父亲学习,一共学了整整八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子城九岁,已经把四书五经都读完了,开始学习时文帖括。他练字时,先后临摹了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帖,同时也学习了黄庭坚帖。十岁时,弟弟国潢出生了,曾竹亭叫子城写篇文章,说:“你现在有弟弟了,就以《兄弟怡怡》写篇文章吧!”子城写成作文后,曾竹亭高兴地说:“文中出现了至情至性之言,以后你必能守孝悌之道,继承家业了!”道光四年(1824年),曾子城随父第一次到长沙府参加童子试。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衡阳廪生欧阳凝祉到曾家来做客,见到了曾子城所作的试艺,赞不绝口。曾竹亭请欧阳凝祉出个题当面考考子城,欧阳凝祉叫他吟首诗,诗要以“青云共登梯”为主题。诗写成后,欧阳凝祉称赞说:“这种语气分明是金华殿中人才会有!”表示愿为子城说媒。不料却因那些“名门闺秀”嫌曾家地位不够显赫而无人问津。欧阳凝祉深觉不安,便移花接木,让曾子城做了自己的女婿。这位欧阳氏夫人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少子城五岁,她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撒手人寰。道光六年(1826年),曾子城第二次到府应试,取得了第七名的成绩。他非常自傲,认为考官张启庚阅卷不公平,为讽刺考官两目无光,还特地买了副老花镜作礼物送给他。道光十一年(1831年),曾子城从衡阳唐氏家塾汪觉庵师处回到自己所在的县后,肄业于湘乡县的涟滨书院。山长刘元堂、郭嵩焘、胡林翼、左宗棠、刘蓉、刘长佑等后来都成为了领导湘军的将领。这年,参加甲午乡试的他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当时,他已二十四岁。曾子城自五岁开始识字读书,读到这时已过了十八九年的光阴,但与他父亲四十三岁始入县学相较,他应该算是“早售”。所以,曾家上下,每个人都欢欣鼓舞,在家里大摆筵席,接待亲朋好友,整整热闹忙碌了好几天。2.科举不顺,苦于生计清代的科举考试继承了明朝的考试制度。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明令废止科举制度的时候,其间二百余年,根本就没有太大的变化。儒生首先须通过制艺考试,成为可入县学的生员,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秀才。在乡试中登第的秀才,称为举人。通过会试、殿试登第的举人,称为进士。进士中只有进入一甲、二甲者,才可以进到翰林院中。曾子城经过十八年的苦读,于道光十三年始入县学,磨炼了五年之后,才中试进士。他从识字读书到开始踏上仕途,耗尽了二十三年的时光。曾子城在中试举人后的当年十一月就起身赶往京城。第二年,即道光十五年(1835年)三月,第一次参加会试的他却名落孙山。然而,拥有很高期望、进取不止的他依然高唱着“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正好,这年赶上了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增加乡会试恩科一次是惯例,所以第二年还有一次中第的机会。但从湘乡到北京,来回路上的花销太大了。曾子城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决定留在京城一年,等待参加次年的恩科会试。好在有一所“长沙会馆”设在京师,长沙府的应试举子都住在里面,所需的花费也不是很多。曾子城在北京居住的一年多时间里,渐渐开拓了自己的眼界。他除了继续勤研经史外,又很快地沉醉于唐宋的诗词和古文。他觉得古文可以任意发挥见解,比起那拾古人余唾而又缚手缚足的八股文,实在是更有生气,也更有意义。但道光十六年的恩科会试,曾子城再一次与登第无缘。他虽然对此很感失望,但想到自己只有二十六岁,将来还有的是机会,因此,也就将这一时的挫折看得淡然了。发榜后,曾子城立即收拾行装,搭乘运河的粮船回自己的故乡了。这时,他身边的盘费已经所剩无几。因此路过准宁时,他便借了同乡、任知县的易作梅一百两银子。但经过金陵的时候,他在书肆中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实在让他感到爱不释手,一问价钱,要他身上所有的钱加在一起才买得起。曾子城心中暗自盘算:从金陵到湘乡全是水路,既然已经买好了船票,沿途也就没什么用钱之处了。而随身所带的一些现在穿不着的冬衣,不如索性当了,就可以把回家的盘费凑齐了。于是曾子城当了衣物,倾囊买下了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到家以后,父亲曾竹亭见他花了上百银子,却换回来几箱书;带去的衣箱里也都装满了书,独独不见了衣服。待他问明缘故以后,不仅没有对儿子加以责备,反而高兴地鼓励他说:“你借钱买书是件很好的事情,我会帮你把欠款还清的。但希望你要细心研读,也就不算白费了。”曾子城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从此清晨起床,半夜休息,埋头攻读,几乎一年都没有出过家门。在他进入翰苑之后,在自订的十二条日课中,“读史”仍是其中的一条,并规定说:“嗣后每日点十叶,间断不孝。”这“间断不孝”四字,就是因父亲六年前说的那句话而起的。过了两年,即道光十八年(1838年),又是三年大比的日子。曾子城家因为偿还易作梅的借款而没有剩余的钱供子城赴京了,幸亏亲戚帮助,借得三千吊钱,才促成了曾子城的这次出行。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毛泽东 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蔡锷 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 ——《清史稿·曾国藩传》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
《曾国藩谋略大全(套装全4册)》将介绍:曾国藩,中国19世纪下半叶叱咤风云的政坛人物。他八湖南乡村的普通秀才成长为力挽狂澜的“中兴名臣”、晚清“三大重臣之首”。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时至今日,民间还有着“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的说法。更有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每天读一点曾国藩谋略,汲取他做人、为官、处世、识人、治军等方面的智慧,能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无
這套書還沒看,但就看賣家用心的包裝使這本書沒有損壞的情況下,我就要謝謝賣家的用心,使這本書適合長久保存
37.4元买的,很划算,排版用纸都还可以,不错的床头书
书不错,就是看书的时间不多。
质量,包装 ,整体还可以
这本书很值,一套。虽然不是正版的。
满意此套书 支持选购 很赞
看大家曾国藩的谋略,长自己的见识
书不错,价格很合适,对这本书期盼已久!
为自己注入了 知识的源泉,能学到很多东西,最起码每天读读心里感觉很充实
曾是我佩服的人之一,以前没有找到他的全集,现在终于见到了。收到书后欣喜若狂。
网上订购的时候看是套装书还有统一的书壳就买了,但拿到手说真的书皮的印刷看着30多块的价钱不算捡到大便宜。另外,书是胶装的,翻阅的时候要很小心,不然很容易脱落,在翻第一页的时候很是小心翼翼。数的排版不错,字迹很清晰,阅读起来也不吃力。... 阅读更多
超级快,质量也不错,这个价钱很值得,喜欢历史的可以买来看看,有些半白话半文言文
质量个放米娜都不错,唯一缺憾是里面内容好像有删减。不过这个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
还可以 纸有些软,没有想象中的好,但这个价格也值了
书评写写
教人学会做人处世的书
在国产绘本里算是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