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国家印象记
2012-1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熊伟 编
205
无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熊伟同志,提出要我为《法语国家印象记》一书作序。熊伟和她的丈夫宓鲁,当年我们在法国使馆共过事,印象很好。对她的要求,我欣然同意了。 《法语国家印象记》是一批曾经在法语国家常驻过的外交官、记者、学者和留学生,记述他们所观察到的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他们的经历,以及对这些国家人民的印象和思考。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21世纪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世纪,也是外国人大批来到中国的世纪。外交部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从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间,中国累计出国的人数不过28万人,平均每年不到一万人。预计2011年将有6500万人走出国门,外国人来到中国的也达6000多万,这样一个交流的规模,是中国几干年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 中国人走向世界,无论是旅游、求学、经商、访问,都是中国与世界大交流的一部分。这种大规模的交流是由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所造成的。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已经与世界联成一气了,这也是世界大变化、中国大变化带来的结果。从本质上来看,这个大交流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同世界各国合作不断推进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了解世界是至关重要的。了解世界可以通过自己走出国门,自己看,自己接触,自己交流去了解;另一种办法,是从别人的体会和观察中来吸取营养。我以为,这二者是相互补充的,不可偏废。 我干了一辈子外交,接触了很多外国人,也接触了很多中国人。我意识到,尽管我们大家都在观察世界,但是每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察都不完全一样。因为每一个人的情况不一样,经历不一样,观察世界的视角不一样。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这是《法语国家印象记》的一个特别值得称道之处。 当今世界讲法语的人大概有2亿多人,分布在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47个国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法语当然就承载着法国的文化,向世界传播。在传播的过程当中,法国文化必定会同当地的文化交流、融合,因此就赋予当地文化一些新的特点。尽管从全球范围来看,法语的影响有所下降。半个世纪以前,法语被称为外交语言,是很多外交官都会讲的语言。而今天,英语成为几乎所有外交官都会讲的语言。但是,法语所承载的法国文化的影响不可低估。尽管本书作者们的职业、经历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记述他们对法语国家的印象。请大家在阅读本书时注意这样一个文化的视角。 过几十年我们再回头一看,可能今天中国同世界的大交流才刚刚开始。既然中国同世界已经融为一体,许多中国的问题要想得到妥善解决,也必须同世界各国进行合作;世界各国面临的问题,要想得到妥善解决,也需要中国人的参与。从历史角度看,这种大合作、大交流才刚开始,我相信大合作、大交流一定会带来世界的大进步。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同世界的合作和交流,认识世界是关键。《法语国家印象记》从一个较为独特的角度,向我们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因此,本书的作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是值得的,我向他们致敬! 前驻法国大使 吴建民 2011年9月于北京
《法语国家印象记》是一批曾经在法语国家常驻过的外交官、记者、学者和留学生,记述他们所观察到的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他们的经历,以及对这些国家人民的印象和思考。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同世界的合作和交流,认识世界是关键。《法语国家印象记》从一个较为独特的角度,向我们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NO.1 风景·印象
非洲有个“威尼斯”
多哥北方原始部落探秘
猎奇塞内加尔
触摸撒哈拉
毛里求斯——印度洋上的一颗明珠
原版伊甸园
难忘的卢旺达和布隆迪之行
比利时时面面观
留尼汪的微型气候
法国小城故事多
十色万花筒——瑞士杂记
N0.2文化·猎奇
贝宁土王——奥巴
非洲的“嘎豆”文化
在黑非洲逛木雕市场
俾格米人
博罗罗男子爱选美
燃情炽烈的毛里求斯塞卡
在加拿大西部感受法国文化
阅读为本——加拿大小学如何教孩子阅读
小山国缘何能成世界首富
瑞士旅游推广与国家形象塑造
N0.3回忆·感怀
非洲大选动乱中的生死劫
戈雷岛感怀
援马散记
诚信的非洲“团结人像”
初识非洲舞蹈
情系巴塞尔
N0.4情谊·桥梁
版权页: 插图: 一提起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几乎是家喻户晓。然而说到西非贝宁共和国的冈维埃,知道的人可能就没有几个了。其实冈维埃才是名副其实的水城。 冈维埃位于贝宁经济首都科托努近郊的诺库耶湖中,在贝宁阿贾语中的意思是“得救的地方”。诺库耶湖是贝宁最大的河流维梅河在流人大西洋之前形成的一个大泻湖,面积有几百平方公里,它连着大西洋,站在岸边远远望去,烟波浩渺,茫茫无边。 大约300年前,部族之间战争频仍(贝宁这个人口只有600万的小国就有50多个部族),住在北方山区的阿贾族人屡战屡败,由北方逃到南方诺库耶湖一带。再往南就是大西洋了,追杀他们的人以为他们逃到大西洋里喂鱼了,就不再追赶。于是阿贾族人便在湖上住下来。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水上居民群落,这便是今天被人们称为“非洲的威尼斯”——冈维埃的来历。 冈维埃的房屋非常特别,建造在事先搭好的、露出水面两米左右的木板或原木上,支撑这些木板或原木的是插入水中的若干根木桩。屋墙是用芦苇或椰子树叶编织的,既可减轻对地板的压力,又可通风;尖尖的屋顶上盖着厚厚的茅草,可遮蔽风雨,又能防止太阳的暴晒。冈维埃与我国的南沙群岛在同一纬度,常年高温,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身上吹着湖里飘来的清凉的风,脚下是潺潺流水,非常惬意。房子的四周还有一米多宽的走廊,可晾晒衣物、舀起湖水冲凉或当厕所用。这样的许多房子连在一起,有的成片,有的成排。片与片、排与排之间距离都不太远,邻居家串门有独木舟代步,大人小孩都会撑这种小船。每当有外国游客乘坐大船来游览的时候,就会引来无数条小独木舟。独木舟上都是孩子,他们围在大船四周,有的看热闹,有的伸着手要东西、要钱。孩子中有的做撒网捕鱼表演,有的跳舞,有的倒立。等这些动作做完了,大船上的游客得有所表示,否则他们会乱喊乱叫,如果给他点什么,他会说声谢谢或加演几个节目。这些小船会一直尾随,直到游客乘坐的大船加快速度令他追不上为止。 生活在冈维埃的人有两三万,这里有商店、学校、教堂、邮局、酒吧,有木薯加工厂和鱼品加工厂,有旅馆。旅馆的建筑和民房差不多,但比民房要高大、宽敞、明亮,当然价格也不菲,一晚上30至50美元。还有一条爱情街,顾名思义是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地方。那是一排远离民居的房舍,前后也没有别的什么建筑物。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各自划着独木舟来这排房子的某个房间里相会,不会受任何干扰。夜晚,在皎洁的月光下,双双在无边无际的湖水中荡舟,无比浪漫。 冈维埃人的穿着都比较简单。通常,男人只穿一件短裤,赤裸着上身,脚上也不穿鞋;女人也只在腰间围一块花布,赤裸着上身。但你要给她们照相,她们是不让的。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鱼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但他们捕鱼的方法还比较原始落后:一是摆“迷魂阵”,即在水中曲里拐弯地插上一些木棍,把渔网拴在木棍上,等鱼儿自己游进去;二是在一些带倒口的竹笼子里放上碎鱼烂虾,扔进水里抓蟹;三是站在独木舟上撒网,网和撒网的方法与中国的完全一样。 这个泻湖所接受的水中,无论是维梅河来的淡水,还是大西洋倒灌的海水,都没有任何污染,给淡水鱼和需要来淡水产卵的海鱼创造了极好的生存条件。因此,湖中的水产特别丰富,冈维埃人也不会因为原始的捕捞手段而遗感。 因为湖里没有陆地,不能种庄稼,搞水产养殖又没有技术,所以冈维埃人只能靠原始的捕捞和经商为生。逢赶大集的日子,无数条独木舟云集在一片空的水面上,舟楫交错,樯篙如林,人声鼎沸,再加上人皮肤是黑的,船也是黑的,场面蔚为壮观。他们交易的是湖里产的鱼虾,从陆上或城里运来的大米、面粉、蔬菜和水果等,还有不少手工艺品和装饰品。 尽管家家都有独木舟,但湖里的人想上一次陆地或进一趟城是很不容易的。这里离最大的城市科托努有几十公里,船又小,往返一次很是费力费时。据说,年纪大些的妇女中,一辈子没见过陆地的大有人在。因为居住在湖里的人生活比较艰难,从20世纪60年代贝宁独立之后,政府就动员他们移居到陆地上生活,但大部分人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活了几百年的湖。 随着旅游业逐渐兴起——每年有大量的欧洲人和南美人来这儿旅游,在现代文明的刺激下,冈维埃人的生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在贝宁大学教授汉语,我们班上有好几个冈维埃的学生,他们对中国并不陌生。看来年轻一代已经走出了封闭的水上生活,要走进大城市,走向全世界了。
《法语国家印象记》由熊伟主编。尽管我们大家都在观察世界,但是每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察都不完全一样。因为每一个人的情况不一样,经历不一样,观察世界的视角不一样。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这是《法语国家印象记》的一个特别值得称道之处。
无
很值得一读,尤其是即将去非洲或其他法语国家工作的人,没事的时候看看,对以后出国很有帮助的。
很失望,一般,和想象完全不一样,书收到还很脏,快递很慢
买的时候以为是法语版的,拿到后有点失望,中文版的话就大打折扣了。内容的话就是散文随记,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