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邵逸夫家族传

窦应泰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作者:

窦应泰  

页数:

311  

字数:

241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100年的传奇2007年9月11日,维多利亚海湾灯火辉煌。位于湾仔的香港会展中心大楼贵客如云,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和特区政府的高官们都云集于此,正在恭候一位重要人物的光临,他就是邵氏影视王国的总裁、著名企业家和电影家邵逸夫先生。再过几天。他就年届百岁高龄了。屈指算来,邵逸夫在香港电影界已经驰骋半个多世纪了。今天晚上,邵逸夫先生将在香港会展中心大楼里,出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盛大颁奖晚会。忽然,大厅里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只见香港特区署理行政长官唐英年,还有跟随邵逸夫共同走过50多年风雨坎坷的红颜知己方逸华女士,簇拥着邵逸夫出现在大厅的门口。这时,众人都把敬仰的目光投向虽然耄耋高龄,但身体仍然硬朗的邵逸夫身上。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出现在邵逸夫面前的是一条长达百米的鲜红地毯,众人的掌声一直把老人送到前面高高的主席台上。邵逸夫坐定后环顾四座,发现掌声仍然没有停歇,他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向台下那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脸孔频频地挥手,掌声更加热烈了。台下的宾客中有些曾是邵逸夫商海中共度风雨的挚友,有些是电影电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同仁,当然,更多的是邵逸夫亲手提携的电影明星和电视新秀。邵逸夫再次向台下拱拳致意,他那矍铄的神情和有力的手势,很难让人相信他是年届百岁的老人。就在一年前的冬天——2006年12月14日,已经99岁高龄的邵逸夫,令人难以置信地完成了一次马来西亚之旅。他是乘坐轮椅上飞机的,许多友人担心邵逸夫在隆冬的远行是一种冒险,谁能保证老人在旅途中不发生不测?可是邵逸夫平安无虞地完成了这次长达4小时的飞行。邵逸夫前去吉隆坡,并非因为久卧思动,而是为了一位名叫刘家昌的导演在息影多年以后再次出山所组织的一场音乐会。刘家昌原是港台电影界的精英,早年曾经多得邵逸夫提携。如今他在吉隆坡举办这次音乐会,事前也曾得到邵逸夫的鼓励。提携后辈是邵逸夫一贯为人的准则。尽管老人已行走不便,不过邵逸夫仍然还像从前那样不惜一切地扶持后辈。在马来西亚的四天三夜中,邵逸夫不仅广泛接触各界友人,而且亲自到场为刘家昌和其他后辈艺人捧场助威,从而完成了他人生暮年最有意义的一次东南亚之行。就在“邵逸夫奖”颁奖晚会之前,香港诸多媒体就开始报道邵逸夫百岁寿诞的消息了。各报都以整版篇幅隆重刊登邵逸夫专版,以及他入行以来各历史时期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一个隆重热烈的祝寿活动已在民间徐徐拉开了序幕。其中《东周刊》为邵逸夫百岁寿辰出版的专辑中载文称:“本周四(10月4日)便是邵逸夫先生的100岁生日。百岁高寿仍然领导影视企业王国的富豪,他堪称香江第一人,世界上也极为少见。这位影视巨人至今仍不言休,坚持继续上班工作,最近还周游内地,考察他捐款修建的学校,其精力和气魄都令人惊叹,各地读者都想知道邵逸夫的养生和成功秘诀。本刊找到六叔(邵逸夫)身边的重臣和好友,希望了解他生活上的秘密,以期透视他大半生的养生之道……在六叔百岁寿辰之时,我们也预祝他健康长寿,为香港影视的更加繁荣昌盛做出贡献。”另一家杂志《明报周刊》也发表文章,介绍邵逸夫在商海浮沉中长生不老的养生之功,该刊称:“年届100岁的邵逸夫先生,近年来仍然非常精灵健旺,在将军澳影视城里他总是步履矫健,甚至出入都不用拐杖。其实邵逸夫从事影视80多年,他是有一套特殊的养生之道的。原来他进入60岁以后,每天晚上只睡5个小时,然后黎明时起床,花最少45分钟时间打坐。然后就是到户外去打太极和练习由武当山气功师教授的气功。就算在家中他也经常走来走去,每天始终都保持足够的运动量。六叔又非常喜欢上班,即便年事已高,仍然坚持每周都到电视城去上班,一度传说他已经退休的说法不攻自破。他的行事准则是一辈子也不言休。”自邵逸夫1958年从新加坡到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以来,50个寒暑春秋过去了,在他的邵氏影城里已先后拍摄各种故事片1000部以上。自1959年以来,邵逸夫主持的邵氏兄弟公司硕果累累,其中获奖的电影就有《江山美人》、《后门》、《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花团锦簇》、《武则天》、《小儿女》、《万花迎春》、《血染牡丹红》、《万古流芳》、《蓝与黑》、《烽火万里情》、《珊珊》、《三笑》、《十二金牌》、《吉祥赌坊》、《水浒传》、《大军阀》、《十四女英豪》、《双星伴月》、《倾国倾城》、《乾隆下江南》、《多情剑客无情剑》和《金玉良缘红楼梦》等数十部,堪称香港影界获奖最多的电影公司之一。邵逸夫不仅从影赚钱,而且他还广行善事。其中他在香港先后筹资兴建香港艺术中心,购买文华戏院、翡翠戏院和明珠戏院,独资修建高档碧丽宫戏楼等,许多剧场一直被邵氏用于公益性演出。早从1985年起,邵逸夫就开始把自己的慈善经费用于国内的教育文化事业,例如邵逸夫1985年对甘肃敦煌艺术保护的捐款、1987年捐献1000万兴建宁波大学教学楼、1998年捐资筹建浙江大学科技馆等。此外,邵逸夫还以个人名义向内地各师范院校捐款,为内地15所高等院校筹建科技馆和图书馆捐款,向内地众多医院和医学院捐款等,14年累计捐款已多达19亿港币,包括2200多幢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医院等。不仅如此,邵逸夫对其他一些慈善机构提供的各种名目的捐款,也非常可观。这些数以亿万计的善款,被分别用于教育、养老、文化设施的建设,例如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1999年台湾大地震捐款1亿台币救灾,1988年捐款80万美元在美国建立“安老之家”等等。邵逸夫为美国旧金山进行福利捐款,旧金山当地政府把邵逸夫的捐款日正式命名为“邵逸夫日”,以期让那些深受其惠的美国老人们都记住这位中国电影家的名字——邵逸夫。他向英国牛津大学捐献1600万美元,要求该校在将要建设的诸多项目中一定要有一所专门研究中国历史和现代经济发展的科研机构。邵逸夫先生这样做,提高了中国人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当邵逸夫百岁寿辰到来之时,香港影视界还为这位世纪老人举办了“邵逸夫百年影视活动”照片展。在展出的照片中,有邵逸夫早年在南洋一带从事电影网络拓展的旧照片,有邵氏家族所有成员在上海初创天一电影制片公司时的无声电影剧照,还有邵逸夫在香港清水湾电影城拍摄的近千部影片中的获奖电影的剧照。人们还可一瞻这位东方世界影视大师晚年生活的珍贵片断。林林总总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让熟悉邵逸夫影视的观众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位著名影视企业家的今天和昨天。难怪一家香港报刊这样评价:“邵逸夫是香港的荣誉,也是中国的荣誉。”在这位影视大师即将走进百岁之期的时候,他亲自光临“邵逸夫奖”的颁奖大会,无疑向世人报告一个奇迹,这就是香港影视的发展,与邵逸夫这位世纪老人息息相关。所以当邵逸夫走进香港会展中心参加颁奖大会的时候,场上对他竟然报以长达3分钟的掌声。这是对邵逸夫从影生涯的理解和肯定,也是对他活到百岁仍然如此“精灵”发出的赞叹。

内容概要

全书以“影视大王”邵逸夫为主角,生动地讲述了邵氏公司及其电影的发展。百岁老人邵逸夫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目睹了中国电影的成长与兴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全部历史,造就了成龙、周润发、梁朝伟这样的天王巨星;他建造了亚洲最大的电影拍摄基地,掌握着全球最大的中文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总之,邵逸夫一手打造了香港的影视王国,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让世人感佩不已。

作者简介

窦应泰,作家,著名近代史学者和港台人物研究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以张学良系列和蒋氏家族系列作品享誉文坛。在北京等地先后出版《张学良遗稿》、《张学良家族》、《于凤至旅美五十年》、《赵四小姐》、《张学良随军夫人谷瑞玉》以及《蒋门四遗孀》、《蒋介石三代子孙》

书籍目录

序 100年的传奇第一章 邵氏申城起家 1 十里洋场“锦泰昌” 2 邵氏商家人丁兴旺 3 “天一”,梦开始的地方 4 首次触电,梦想确定 5 “天一电影”遭“六合围剿”第二章 初涉南洋遇知音 6 独辟蹊径的“电影车”巡映 7 新加坡中国电影放映周 8 邂逅黄美珍,怦然心动第三章 东南亚造势 9 幽会不谈爱情谈商机 10 南洋首次大手笔,收购“新世界” 11 收购“大世界”,垄断狮城娱乐业 12 问鼎东南亚第一电影大亨第四章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 13 美国之行,好莱坞取经 14 《白金龙》,第一部有声电影 15 香港“天一”连遭大火灾第五章 国难当头,虎落平阳 16 迎娶黄美珍,婚礼轰动星马 17 香港沦陷,邵兄成日本兵囚徒 18 三年生死两茫茫第六章 邵氏电影名存实亡 19 南洋初识方逸华 20 身世凄凉感邵君 21 香港邵氏电影名存实亡第七章 再续前缘,一生相伴 22 清水湾,邵氏东山再起 23 香港再遇方逸华 24 相思一载情未了 25 东方桃丽丝黛,英国乐队客座歌手第八章 清水湾的崛起 26 “邵氏兄弟”挂牌,敦请李翰祥出山 27 《貂蝉》一炮打响,捷报频传 28 从“江山美人”到“香港小姐”第九章 黄梅调风靡东南亚 29 李翰祥请战,黄梅调再掀高潮 30 凌波金汉忤逆 31 长子邵维铭遭绑架,有惊无险第十章 邵氏主将:亦友亦敌 32 张彻挑大梁拍武侠“救驾”邵氏 33 翰祥另谋发展,邵氏遇重创 34 沧桑几载,物是人非 35 红颜干政引发邵氏大震荡第十一章 邵氏电影的“下坡路” 36 主将邹文怀另立门户建嘉禾 37 “李小龙旋风”威胁邵氏 38 翰祥回邵氏,《大军阀》成功第十二章 峰回路转,倾国倾城 39 倾国倾城,金玉良缘红楼梦 40 《武松》再获奖,邵氏再创辉煌 41 投资亚视,做香港电视领头人 42 90岁的新郎 43 将军澳,崛起的电视城 44 裁员就是新陈代谢附录 邵氏家族大事简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邵氏申城起家1十里洋场“锦泰昌”1907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上海细雨蒙蒙。正在锦泰昌颜料行后宅吃晚饭的大老板邵玉轩,突然听到前门被人拍得“啪啪”山响,心中立刻紧张起来,急忙示意守候在餐桌前的女侍说:“快去看看,也许太太那边有消息了?”女侍不敢怠慢,马上向前厅跑去了。邵玉轩作为上海滩著名的颜料行老板,已经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了。妻子自从住在静安妇科医院待产以来,始终没有消息。法国妇科医师已经对邵玉轩再三表示说:“您太太是难产,邵先生,估计这胎要费些周折的。”正因为如此,邵玉轩几天来始终守在那家法国妇科医院里,日夜担心妻儿的安危,甚至连商号里的生意也顾不得了。好不容易熬到傍晚时分,他安排了女侍在产房里守候,这才返回家中。邵玉轩准备晚饭以后再到静安妇科医院去看望妻子,没想到竟然有人叩门报信来了。邵玉轩是从他的故乡浙江宁波镇海郊区的朱家桥镇来到了当时的十里洋场上海。从祖辈起,邵氏一直在朱家桥镇上开着一家颇有信誉的染行。当时的镇海十分落后,百姓们穿用的衣服,大多是用棉花织成的棉布缝成。把这些用手工织成的棉布变成身上的衣服,第一道工序就是用颜料进行漂染。不过,那时的朱家桥镇偏远闭塞,邵家的漂染手艺虽然炉火纯青、人人称道,但是前来漂染的顾客却不多。每天染房里尽管照单下料,可就是交来漂染的布料寥寥无几,时间久了就会浪费染料而不赚钱。由于顾客稀少,生意也渐渐停滞和衰落下去。等到了邵玉轩手里,生意仍然不景气。邵玉轩18岁那年,第一次随父亲来到上海出售邵家自己研制的漂染颜料。从那时起,他就喜欢上这黄浦江边的海边都市。尽管那时的上海还称不上是国际大都会,但上海滩的幢幢高楼大厦已然十分诱人。特别是大上海具备漂染业发展的广泛资源,这给邵玉轩以深刻的启发。“阿爸,如果咱有一天把锦泰昌分号搬到上海来,那咱们邵家的生意可就不愁了。”父亲听了,却哈哈一笑说:“玉轩,可惜我这辈子是来不了上海了,我的年龄大了,还恋着家呢!再说,上海不是有许多漂染行吗?咱们如果搬到上海来,小本生意注定是站不稳脚的。所以,我劝你还是不要想入非非,我想咱们只要守住朱家桥那块宝地,把祖上传下来的漂染手艺长久地继承下去,肯定保你吃穿不愁了!”不过,邵玉轩心底萌生的念头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反对而有丝毫改变,只是他无法在老父健在时实现罢了。邵玉轩29岁那年的冬天,老父在镇海朱家桥已经故去了3个年头了,父亲在世时再三叮嘱他的话犹在耳边:“你千万不要离开咱家乡的故土啊,你要记住,做生意要脚踏实地,可不能好高骛远啊!”但是,他还是想实现10多年前的梦想,于是,他举家搬到了上海,而且很快就在上海一条临靠黄浦江的小街上开起了一家漂染行。当他把“邵氏锦泰昌”旧招牌悬挂在这家铺面不大的漂染行门前时,对这祖传的漂染行在上海经营的吉凶祸福,邵玉轩是心怀忐忑的。黄浦江潮起潮落,十里洋场日新月异。邵玉轩毕竟是个胸怀大志的商人,他知道做生意如想发大财,永远守着人脉不旺的朱家桥镇肯定是行不通的。至于他在上海能否把生意做大,当然要靠他的技术和信誉了。最初几年生意清清淡淡,上门要求漂染衣料的顾客寥若晨星。可是几年以后,邵玉轩的“锦泰昌”正如他店铺门楣上的招牌一样,生意越做越昌盛。他懂得,顾客之所以越来越多,全因为邵家依祖传秘方研制的蓝色颜料在发挥作用。尤其让顾客们念念不忘并回头上门的,还在于邵玉轩在漂染行业中言而有信的声誉。多年来他严格恪守的经商原则是,如不把顾客送来的衣料漂上5遍,染上3遍,他是坚决不许伙计们把衣料送到顾客手中的。在所有成品衣料送出店门之前,每块料子都必须经过几道工序的检查,只要邵玉轩发现布料中有半个花点,他轻则对发货的伙计严加训责,重则不客气地把伙计当场解雇。正因为邵玉轩把信誉看得至高无上,所以他的“锦泰昌”漂染行才渐渐有了名气,有了市场和信誉。不久,“锦泰昌”搬到静安寺附近一条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来。店铺的格局和门脸儿也比从前排场了许多,不但经营染业,而且还在店里另设一家颜料局子,专门出售祖传下来的蓝、黑、红三种颜料。既能漂染又可经营颜料,“锦泰昌”变得愈加兴隆红火,每日上门的顾客更是络绎不绝。这天,晚饭尚未入口,邵玉轩就接到静安妇科医院的消息,太太马上就要临产。他不敢怠慢,当即坐上一辆人力洋车拐过几条小街,进了那家法国妇科医院的诊房。邵玉轩尚未进门,就在廊道里听到一声婴儿降生的啼哭。原来是孩子已经降临人间!邵玉轩三步并作两步,兴冲冲地进了产房。原来太太又为他生了一个儿子。邵玉轩当时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连连对产床上的妻子大声叫道:“老六啊,这可是咱们的老六啊!”邵玉轩的六子降生的时间为1907年10月4日!不久,他便按家中姓谱排行,为儿子取了个古怪的名字:邵仁楞。邵仁楞到了18岁的弱冠之年,忽然萌生了更改名号的欲望,于是,在征得父亲邵玉轩的首肯之后,把户口簿上的旧名“邵仁楞”更为“邵逸夫”,这个新名字开始在上海一家青年会主办的英文中学使用。不过那时,在人前背后很少有人叫他“邵逸夫”,喜欢他的人仍然喊他“老六”。2邵氏商家人丁兴旺在邵仁楞之前,邵玉轩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名叫邵仁杰,1896年生在邵氏家族的祖籍浙江宁波镇海的朱家桥镇上。这个别号叫“邵同章”的邵家长子,一生下来就十分聪明。在当时的朱家桥,人们只要提起在私塾读书的邵同章来,无人不佩服他超人的才智。这让从小跟随父亲经营漂染业的邵玉轩心中滋生了许多快慰。尽管他和父辈在漂染业上赚得了足够全家人花销用的钱财,可是,邵玉轩并不满足于经商。他始终认为自己这辈子经商,全是为着生计的考虑。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改弦易辙,做学问或者当律师。这也是邵玉轩当年为什么一定要从有祖业根基的朱家桥来上海谋生的原因。他认为如果继续留在朱家桥镇上,虽然可以衣食无虞,但是对子女的前程肯定没有益处,只是有一碗饭吃,却不能让他的后代飞黄腾达。于是,邵仁杰在随父来上海的第二年,就进了洋学堂,学起了当时时髦的英文。邵仁杰果然一学就通,讲起英语来也如汉语一样头头是道。这样,到了1912年,邵玉轩就让长子投考了当时上海有名的神州大学,专门攻读法律科。邵玉轩如此安排儿子的前途,是因他从小在朱家桥经常看到家中因经商而受到地方强权的欺压。如果儿子长大后当一名律师,那么邵家便能扬眉吐气了。终于,邵玉轩盼到了1914年邵仁杰从上海神州大学毕业的这一天。邵仁杰果然不负父亲所望,很快就在上海地方审判厅谋得一个律师的职位。不料,邵仁杰当上律师不久,就开始厌恶这种专与法官为敌的“讼师”职业,一心想走父亲经商的老路。这让邵玉轩既失望又无奈。因为儿子大了,有他自己的思想,再说他们一家人到了上海,才发现这里毕竟与小镇朱家桥有所不同,经商受地方恶棍欺压的景况成了往事,于是,邵仁杰在父亲的默许之下改任了一家中法振业银行的经理。让邵玉轩始料不及的是,儿子与他一脉相承,经起商来居然如鱼得水。他在银行里做事,很快就结识了一些商界人物,并和人合伙办起了商号。当时在上海,商号比比皆是,邵仁杰由于头脑机灵、行事敏捷,很快就赚得一笔大钱。这样,他就开始独立经营一些产业。邵玉轩看到儿子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心里自然高兴。不过,久涉商海的他深谙经商的险恶,于是叮嘱儿子说:“仁杰,经商就如同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跌进万丈深渊的,你可要小心啊!”可是,那时的邵仁杰哪里肯听父亲的经验之谈,他已经和友人共同在上海、北京、天津和杭州等地先后经营了30余家商号。生意做到1920年,突然出现了翻船的险境——一位共同经商的好友在一个夜里把大家共同的财产席卷而逃。邵仁杰事业上受到了第一次致命的打击。问鼎上海滩娱乐业并搞起电影,是他后来的事了。邵玉轩的次子名叫邵仁棣,也是上海知名学堂毕业的高才生。只是邵仁棣生下来就与兄长邵仁杰不同,他性格内向,行事也谨小慎微。他从学堂毕业以后,也对经商产生了兴趣,尤其对理财这门学问情有独钟。此外,邵仁棣还喜欢文学和写作,这让邵玉轩很欣慰。特别是看到邵仁棣的文章在学校里受到嘉奖,或者被上海一些小报发表的时候,邵玉轩都会高兴得一脸笑纹,说:“还是老二有出息啊,把文章写得如此精巧,将来你就从事写作好了。”可惜,老二邵仁棣后来也把人生之道选在了经商一途,让邵玉轩为之失望。邵玉轩的三子名叫邵仁枚,性格忠厚老诚,敢于吃苦。虽然他到上海以后读书不及兄长邵仁杰多,可是,邵仁枚聪明伶俐,凡是他学到的东西大多都能触类旁通,后来邵仁杰在上海首创邵氏家族的电影企业天一电影制片公司的时候,邵仁枚在经营过程中显现出他特有的吃苦精神,才智也得到了全面施展,后来成为名震南洋的一位大企业家。继三个儿子之后,邵玉轩又有两位女儿出世。这两位出生在上海的小姐,生得如花似玉,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教,在女子中学毕业后,又各自进了上海大学就读,先后嫁进了富豪之家。老六邵仁楞的出生,让邵玉轩更加高兴。他在感受到“多子多福”的同时,也发现这刚降生的六儿子,似乎要给他们邵氏家族带来更大的吉运。随着老六的一天天长大,邵玉轩更加感到性格稳重沉着的邵仁楞,显然与他三位兄长大不相同,尤其当邵玉轩察看了六儿子的手相,心中更加有数。他曾经对妻子多次说过:“老大虽然有些财运,可他的手掌硬如铁,不能守住滚滚而来的财源。而老六则手掌细软如沙,一个男孩子竟然长了一双女人的手,这注定他一生会财源不绝,看起来日后也必然是一块经商的材料!”邵玉轩又发现,邵仁楞读小学时,就十分喜欢国语,十几岁时就能把一本《唐诗》背诵得滚瓜烂熟,这不是其他几个孩子所能做到的。邵玉轩看到老六更对邵家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邵玉轩有了第六个孩子以后,本来以为太太不会再生了,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他年及五旬以后,太太居然又为他生了第七个孩子,而且还是个宝贝儿子,取名为邵仁棻。至此,从浙江镇海朱家桥移居上海的邵氏家族,便呈现一派儿女满堂、事业发达的兴旺景象。3“天一”,梦开始的地方1922年,邵玉轩的两个女儿先后出嫁了。而他的四个儿子,也一个个先后步入了社会。这时的邵玉轩已届颐养天年的耄耋高龄。就在这一年的夏天,邵家发生了一件让邵玉轩大为恼怒的事情。因为经商不利而赋闲在家一年有余的长子邵仁杰,忽然有一天宣布他要重新开始经商了。这时的邵仁杰,改了一个名号叫邵醉翁,其意隐含着在商海浮沉中醉生梦死之意。但邵仁杰故意把自己称为“醉翁”,是反其道而行之。邵醉翁这次再次出山选中的职业,仍然不是父亲邵玉轩期望的律师,而是选择了一个让父亲母亲惊愕的领域:“阿爸,我想从事文化娱乐业了!”邵玉轩吃了一惊:“仁杰,你疯了吗?咱们邵家的子孙即便永远走经商这条路,也该经营和漂染相关的生意。你竟打起了娱乐的主意!说拉弹唱,那可是有闲阶层公子哥们操持的生意呀,你一个正经人家的子弟,怎么可以搞什么娱乐业?你喝醉了吧?”邵醉翁笑着说:“父亲大人,这次我不但没有喝醉,而且头脑还十分清醒。因为我看中了正到处张贴广告出卖的‘小舞台’。我准备用手头的积蓄,把那‘小舞台’买下来,然后重打鼓另开张,赚一笔大钱。我看中‘小舞台’就因为它的位置好,那可是个供各界人士娱乐消遣的好去处啊!”“你胡说些什么?你竟会想买下那个无人问津的‘小舞台’?”当邵玉轩听儿子把他的打算说清以后,顿时气得脸发白,胡须都在抖。早在月前他就从上海《申报》见到了“小舞台”急于转手的告示。此前他也从友人处得知“小舞台”经营不利的内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地理位置偏远,生意越做越清淡,最后到了不得不出手转让的地步,然而邵玉轩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居然要把个烫手山芋抢到手里,气得他连声大呼:“像你这样的憨人,怎能做好生意呢?那可是一处永远不会发达的鬼地方啊!”可是,邵醉翁仍然我行我素,最终不但把“小舞台”收购到手,而且还大张旗鼓地开张营业,他为让从前萧条无人的剧场重新焕发生机,还别出心裁地取了一个新名字,叫做邵氏“笑舞台”。邵醉翁亲自动笔写了一个剧本《梁祝痛史》。让其父邵玉轩没有想到的是,邵醉翁此次在“笑舞台”隆重推出的新越剧《梁祝痛史》,居然大扫“小舞台”此前经营时一贯沉闷的气氛,人山人海的购票场面代替了多年萧条冷落的困局。“笑舞台”为何旧貌换新颜?就因邵醉翁这次根据民间传说多年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大型越剧《梁祝痛史》,融优美越剧唱腔和表演艺术于一体,正合观众的喜好,邵醉翁的名字也随“笑舞台”同时上了上海的《申报》。邵醉翁成功了!


编辑推荐

《邵逸夫家族传》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披荆斩棘的拓荒者,永不停息的追梦人。一生见证中国电影兴衰百年打造香港娱乐王国。有钱、有名、有爱心,邵逸夫的百岁人生经历近乎完美。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他所展现出来的勤奋、敬业、精明、魄力和社会责任感,均值得新一代富豪及创业者学习。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邵逸夫所执掌的香港无线电视(TVB)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电视节目制作公司。“邵氏出品”的影响力巨大,只要是有电视机的华人家庭,没有谁敢说自己没看过TVB制作的电视剧。在香港娱乐文化界,邵逸夫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标杆性人物。在中国的电影史上,邵氏家族是一群当之无愧的拓荒英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邵逸夫家族传 PDF格式下载



可以了解以前娱乐圈的历史


内容空乏泛泛,文字淡而无味,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也没有翔实细致的内幕,感觉像一个苍老的记录者在展示他的陈年流水帐。且明显的头重脚轻,似乎邵逸夫及其家族后期并无建树。失败!


第一次在亚马逊邮购书,很失望,书的质量太差,简直就是一本旧书,怎么看也不是一本新书,一时间我还以为自己买的是二手书。打电话询问了客服,说是这不是亚马逊自己的书,是第三方放在亚马逊买的!退后还十分的麻烦。其实退不退货都无所谓,也就是二三十块钱的事,但这一事件让我对亚马逊失望了!以后还是在当当买书好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