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施特劳斯的路标

刘小枫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作者:

刘小枫  

页数:

356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记  本书收入学习施特劳斯学述的五篇心得,写于1999至2009年间。  1993年,施特劳斯主编的《政治哲学史》中译本(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版)问世,短短几千字的"绪论"令我惊讶,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施特劳斯的文字。西方各类哲学史书我读过不少,这"绪论"绝然不同凡响。该书所附施特劳斯的所闻世弟子写的"施特劳斯与政治哲学史"的长文,也让我惊讶甚至困惑……施特劳斯与价值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不懈斗争,不就是《拯救与消遥》的立场?我怎么会与这个人那么近呢?  当时我尚在韦伯、舍勒、特洛尔奇、曼海姆的社会理论那里察看情况。完成《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1996)后,我再把《政治哲学史》中施特劳斯写的篇章挑出来读,也找来《自然权利与历史》、《什么是政治哲学》,但都读得一头雾水:施特劳斯显得像个老学究,算了罢……97年,我偶然研究起施米特。迈尔(Heinrich Meier)的施米特和施特劳斯研究对我理解施米特大有俾益不说,意外的收获是:开始明白施特劳斯的确大有名堂。我重读"什么是政治哲学",而且与伯林的"政治理论存在吗"对起来读。从此开始悉心研读施特劳斯……  1999年,萌萌约我写"告别1999独白",我产生了写"刺猬的温顺"的念头……对于我自己来说,告别的绝非仅仅是1999,而是1919以来的文化精神,甚至1781以来的哲学精神。十年后的今天,研读施特劳斯对我自己来说仍然仅仅是开始。  2009年7月记于  云南元江羊岔坳

内容概要

  《施特劳斯的路标》收入著名学者刘小枫学习施特劳斯学述的五篇心得,写于1999至2009年间。作者说:施特劳斯与价值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不懈斗争,其实就是《拯救与消遥》的立场。还说:对于我自己来说,本书告别的绝非仅仅是1999,而是1919以来的文化精神,甚至1781以来的哲学精神。本书之重要性由此可见。  本书是刘小枫系列著作集最新的一种。

作者简介

  刘小枫,男,1956年4月生,重庆人。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比较宗教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主要学术著作:《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沉重的肉身》、《刺猬的温顺》、《圣灵降临的叙事》、《拣尽寒枝》、《罪与欠》、《重启古典诗学》。  主要学术领域为中西方古典思想、基督教思想史、德国近现代思想史;目前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为:古希腊思想史、中西方古典诗学、古希腊语文学、古典拉丁语文学、德国近现代思想、宗教-政治哲学。

书籍目录

前记引言刺猬的温顺施特劳斯的路标施特劳斯与启蒙哲学学人的德性施特劳斯与中国

章节摘录

版权页:可是,最令人类困惑的并非事实问题,而是价值和意义问题——什么是应该(比如自由、平等)的、更美好(比如幸福、公义)的生活。人类在生活的价值目的问题上从来就有深刻的歧见,相互冲突。价值目的问题上的冲突不可能靠复核对经验世界的观察、检查是否正确运用演绎规则得以解决。社会科学的政治学应该知趣,知道自己根本没有碰触到真正的政治问题。对价值和意义问题,人们不仅不知道答案,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求解答、不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成为证明答案正确的证据。哲学就是为对付这样的问题而存在的。这是不是说,哲学具有社会科学本质上不具备的超逾经验理性的知识呢?并非如此。哲学本质上也是经验理性的:人们从来没有一种“普遍认可的专门知识”,“一旦我们明确了应当怎样着手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似乎就不是这种性质了”(“政治理论还存在吗?”,页409)。这不就是说,无论对于社会科学还是哲学,作为价值问题的政治问题都是不可解决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问:为什么哲学就可以甚至应该来对付这些问题?何谓哲学的问题来了。对伯林来说,哲学本质上是政治的,其含义是:人类不可能避免价值评价这回事情。价值冲突问题就是政治问题,政治问题就是对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作出裁定。既然哲学与社会科学一样,除了归纳和演绎的知识外一无所有,并没有建立一种超逾经验理性的知识的特权,从而凭借这种知识裁决人类在价值问题上的深刻歧见,为什么哲学的命相就是非得与价值问题(等于政治问题)打交道?社会科学可以幸运地“价值中立”,只关心经验事实,哲学为什么就没有这种幸运?要回答这一问题,还得先搞清楚,价值问题为什么无法解决。伯林告诉我们说,人类的价值多种多样,而且有不同层次。实现某一价值的手段,与需要实现的这种价值本身相比,就是次要价值。然而,两种价值究竟何者为目的、何者为手段,人类常常无法找到公认更高的价值标准来裁决。比如,个体与社群何者是目的、何者是手段?所谓的终极价值,其实最终都不是绝对的。再有,人类社会视为最高的价值的东西,常常并非一种,而是多种。比如,真、善、美或者爱情与生命相互冲突时,你说该取舍哪个?况且,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对于终极价值的理解是不同的。生活意义上的不圆满和价值目的之间的冲突,是人类生存的无奈本质。哲学并非如社会科学那样是现代才有的。自从人类产生了意义渴求和目的意识,哲学就出现了。毋宁说,哲学是人类生存的无奈本质中生发出来的狂妄想象,现代的社会科学以为可以摆脱这种想象,同样是幻想。不过,面对人类生存的无奈本质,哲学也可以是精明的智慧。比如,经验主义哲学坦然承认,人类所有的知识不可能超出经验范围,价值观念不过是人所有的一种知识,当然也在经验范围内,因而不可能有什么神圣、绝对的价值。浪漫主义哲学告诉人们,人类所有的价值(或真理)想象都是从历史的民族机体中生发出来的,人类历史地依群而生,价值(或真理)想象不可能相同,冲突因而是自然而然的。


编辑推荐

《施特劳斯的路标》是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施特劳斯的路标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