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活着是一种修行/MBook随身读

张保文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作者:

张保文  

页数:

256  

字数:

11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转换心念,开启幸福之门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过:“动物只要吃得饱,不生病,便会觉得快乐了。人也该如此,但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在烦恼方面,似乎是人人有份,人人平等,不分男女老幼,也没有贫富之别的。”古人有一句诗叫:“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更有人说,人的脸就是汉语中的一个“苦”字,这就似乎寓意着人一生下来,烦恼和苦闷也就随之而来了。 这样说,也不无道理。因为人的一生,就是在与烦恼和困难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人这一生好像一部小说,我们被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着,慢慢地展开自己的情节,而我们大多数人,也是在这种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度过了自己的生命岁月。 童年的时候,我们无忧无虑,但好景不长,成长的烦恼马上接踵而至。好不容易长大成人,摆脱了幼稚和蒙昧的状态,日益沉重的学业和不明朗的前景,又层层地压在心头。等到十年寒窗,学业有成,迎来了爱情和事业,随时却又会面临情感的挫折和失业的威胁。人到中年,更是处在上有老,下有小,左面工作,右面生活的合围之中,搞不好就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由此可见,烦恼竞成了构成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上面所列的是我们人生各个阶段面临的具体烦恼和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会面临种种精神上的烦恼。例如“我是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人生的意义”……这类触及生命本质的追问。 除了物质上的安乐之外,我们还需要寻找思想和情感上的依靠:除了友情、亲情、爱情之外,我们还需要信仰的庇护,需要一个灵魂的家园……对外,我们需要融入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及亲戚关系等,要学会方圆的处世之道:对内,我们要消除孤独、烦恼、以及自私、贪婪、嫉妒、虚荣等人性的顽疾,学会与自己相处的艺术。诸如此类的问题和烦恼不胜枚举。 虽然,每个人的烦恼各不相同,但是有些关键问题和根本烦恼却是超越时空,普遍共存的。因此,在本书中,我们认真选取了人生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些问题和您一起来思考。 《礼记》有云:“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常常思考,常常观照自己内心,就会心生智慧,通行无碍。只要我们能够悉心观照和思考这些生命中的关键问题,很多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我们的人生也将达到一个新境界。 自明者自度,不明者师度。希望通过本书里面的故事和哲理,能够为您带来启发,除去您生活中的烦恼和抱怨,让您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如果能够这样,对编者来说就是一个最大的安慰。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让当下社会中的人们转换心念、远离烦恼的幸福顿悟书和心灵安顿书。本书从生命、信仰、抉择、自我、挫折、欲望等最受人们关注的人生关键问题着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精彩分析和诚恳而深入的解读,让读者收获心灵的宁静,在繁华纷乱的世间拥有一个圆满的人生。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直面人生—唤起沉睡的你
生命——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 生命没有意义,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找出意义
⊙ 生命,需要自己去感悟
⊙ 要为自己的生命而活下去
⊙ 生命最美是顺其自然
信仰——让幸福更加坚定与持久
⊙ 信仰,我的未来
⊙ 带着一颗诚敬的心去生活
⊙ 实现自己的本性就在信仰中
⊙ 人生的无畏与有畏
审美——人生,最美不过心
⊙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 美,总在匆忙赶路中错过
⊙ 美,只存在心灵中
⊙ 有一颗健全的心才能拥有美
共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 为自己而生,也为别人而活
⊙ 人生不在于你是谁,而在于你做什么
⊙ 拥有一颗无私的心,便拥有了一切
价值——假如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 生命的价值就在每一刻平凡的时光中
⊙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人人都可以成为伟人
⊙ 虚掷生命,如同向自己行窃
⊙ 价值不是以数量来衡量的
第二章 自信人生——你就是自己的奇迹
自我——做最好的自己
⊙ 人生,做最好的自己
⊙ 对奴性十足的人而言,自由即痛苦
⊙ 接受自己,他人才能接受你
⊙ 盲从会让人迷失自我
潜能——不做贫穷的“百万富翁”
⊙ 真正的宝藏就在自己身边
⊙ 每个人都是百万富翁
⊙ 开发自己的潜能
⊙ 摆脱心灵的羁绊
抉择——人生最困难的是抉择
⊙ 一连串的选择,构成了我们的人生轨迹
⊙ 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 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
⊙ 生命不应是数日子
成熟——真正的成熟与年龄无关
⊙ 成熟,就是活在当下
⊙ 六十岁,人生才刚刚开始
⊙ 梦想不止,生命不息
⊙ 在世故中保持一份单纯
尊严——幸福是有尊严地活着
⊙ 站起来,你也可以成为伟人
⊙ 未经你的允许,没人能使你感到自卑
⊙ 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 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
第三章 感悟人生——淡定的人生不寂寞
孤独——有一种幸福叫孤独
⊙ 孤独,是优秀者的特质
⊙ “寂寞”做伴好还乡
⊙ 接受邀请,与寂寞相安
⊙ 告别喧嚣,体会独处的快乐
烦恼——剪不断,理还乱
⊙ 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 生命,载不动许多愁
⊙ 以旁观者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人生
⊙ 洒脱一点儿才快乐
享乐——生存之轻与生存之重
⊙ 享乐不是真正的人生
⊙ 生存之重与生存之轻
⊙ 充实的生活才有质感
⊙ 安逸的生活如同慢性毒药
嫉妒——走出灵魂的偏见
⊙ 嫉妒,人之天性
⊙ 不要让嫉妒成为心头的刺
⊙ 嫉妒别人是承认自己不如人
⊙ 赞赏他人,并迎头赶上
虚荣——一个美丽的陷阱
⊙ 争名夺利皆虚荣
⊙ 交际中要学会适当满足他人的“虚荣心”
⊙ 看清虚荣的假大空
⊙ 为名为利终不了,问君辛苦到哪年
第四章 励志人生——感谢折磨你的人
磨难——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长
⊙ 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 正视压力,变压力为动力
⊙ 缺陷,成就自己的“根据地”
⊙ 不要拒绝生命的雕琢
欲望——欲望来了,幸福走了
⊙ 失败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太贪
⊙ 欲望与幸福成反比
⊙ 欲登顶峰,必先除去心中杂念
⊙ 欲望大不过生命
善良——有时善良也是一种错
⊙ 用他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行善
⊙ 把心掏出来会犯错,善良要有度
⊙ 守护好爱的天性
⊙ 善恶一念间,善恶本无定论
理智——理智多一点儿,幸福近一点儿
⊙ 不要忘记保持理智
⊙ 让情感和理智水乳交融
⊙ 善于掌控情绪
⊙ 不在意才能不生气
舍得——有所放弃,才能有所追求
⊙ 舍弃,是为了更好的选择
⊙ 舍亦是一种得
⊙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 有舍有得,不舍不得

章节摘录

⊙带着一颗诚敬的心去生活 爱因斯坦说:“对上帝的信仰,在我一生中曾帮助了我,使我在进行研究时,即使遇到了重大的难题,也不至于失望。我心里这样想,答案必会找到的,因为上帝的确深奥难测,却绝不欺人。”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本应该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恰恰相反,爱因斯坦一生始终怀有一种对宗教的虔诚,这种虔诚成了他开启科学之门的重要因素。 1930年夏天,爱因斯坦在卡普思航海和反思期间,创作了他的信条《我相信的》(What I Believe),概括了他想要为他的“宗教信仰”作出的解释:“我们可以经历的最美好的情感是神秘的。那是站在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摇篮里的最根本的情感。谁对这种情感陌生,谁就不能敬畏地去想,去全神贯注地站立,就像死亡了一样,如一支熄灭的蜡烛。要感觉我们经历的事情背后的东西。一些是我们的思维无法抓住的,里面的美和崇高只有通过间接的形式传达给我们,这就是信仰。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仰者。” 这段著名的话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但仍未满足那些只想知道“爱因斯坦是否信仰上帝?”这一简单问题答案的人。于是,纽约一位著名的犹太学者赫伯特·S.格尔德斯特恩发了一封很直接的电报给爱因斯坦:“你相信上帝吗?答案限在50个词以内。”结果,爱因斯坦的答案仅用了所限制字数的一半左右:“我信仰斯宾诺莎(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上帝,在存在的万物处于自然规律(法则)下的和谐时,上帝自己会出现,上帝不是控制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 由此看来,爱因斯坦对上帝的信念是真诚和坚强的。终其一生来看,爱因斯坦始终拒绝接受称他为无神论者的说法。“有人说没有上帝,”爱因斯坦告诉一个朋友说,“但是,真的让我生气的是,他们用我来做支持他们这种观点的例子。” 爱因斯坦说:“我和大多数所谓的无神论者最大的区别是,我对宇宙和谐中难以理解的奥秘保持绝对的谦卑。”看来,爱因斯坦并不迷信上帝,但他坚定自己对上帝的这种信仰,并将之与对“奥秘绝对的谦卑”联系起来。的确,带着一种虔诚和敬畏的心态去生活,这也许就是信仰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正因为这颗虔诚的心,能够让我们从信仰中得到无穷的滋养。 ⊙实现自己的本性就在信仰中 真正的信仰,不在于标榜,也不在于膜拜神像,而是将自己引向内心,在一种虔诚的心境中,不断追求品德的完善,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们对一件事物的信仰,应当有助于发掘和解放我们的内在心灵。可以说实现自己的本性本身就在我们的信仰中。印度著名的思想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谈到对神的崇拜时说:“我们并不爱神,如果我们真的爱神,就根本不会有崇拜这种事,我们崇拜神是因为我们惧怕神,我们的心中只有惧怕而没有爱。庙宇、念珠,这些都不是神,这些都是出于人类的虚荣及恐惧的产物。只有那些不快乐、充满恐惧的人才崇拜神。” 真正的信仰应当有助于实现我们的本性。泰戈尔在《人生的亲证》中说:“宗教的职能不是去消灭我们的本性,而是去实现它。”梵文“达摩”意译为“法”,在英文中通常译为“宗教”,而在印度的语言中却有更深刻的含义。“法”是万物最内在的本性,即本质,绝对的真理。“法”是我们行动的最终目标。这就好比说,种子的本性是包在壳里的,只有通过某些特殊的奇迹,它才能长成树。种子的外观并不是种子的本性,它的本性是成为一棵树。 当你让种子接受化学分析时,你可以发现在种子中包含着碳、蛋白质和许多其他的东西,而没有看到树的理念。只有当树开始形成的时候,你才能看到它的“法”,那时你才能肯定无疑地说,种子被消耗,在地里烂掉,它已经通过它的“法”,完成了它真正的本性。 我们的生命就好像是一粒种子,真正的信仰应当有助于我们实现自己的本性,成长为一棵树,“冲破外壳,使其本身转化为朝气蓬勃的心灵上的嫩芽,在阳光和空气的哺育下,向四面八方伸出枝杈,而不是将生命禁锢在种子的外壳之中”。 周国平先生认为,“一切外在的信仰只是桥梁和诱饵,其价值就在于把人引向内心,过一种内在的精神生活。神并非居住在宇宙间的某个地方,对于我们来说,它的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是我们在内心中感悟到它。一个人的信仰之真假,在于其有没有这种内在的精神生活。伟大的信徒是那些有着伟大的内心世界的人,相反,一个全心全意相信天国或者来世的人,如果他没有内心生活,你就不能说他有真实的信仰”。 P16-20

后记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奉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许多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于海英、张保文、齐艳杰、张艳芬、赵广娜、王艳明、梁素娟、曹博、王杰、王鹏、何瑞欣、周珊、慈艳丽、李文静、刘健、程仕才、李彦岐、李静、宋洁心、黄亚男、李猛、黄克琼、魏清素、李良婷、武敬敏、黄梦溪、张晓静、李娜、李佳、李倩、杨英、徐娜、赵一、王艳、聂小晴、蔡亚兰、淡佳庆、黄薇、黄晓林、李伟军、齐红霞、李惠、欧俊、姜波、史慧莉、闫晗、焦亮、秦凤超、常娟、闫瑞娟、曹徐学、廖春红、杨云鹏等。 阅读是一种享受,写作这样一本书的过程更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之余,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感恩。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同行的帮助,还借鉴了其他人智慧的精华。相信你们劳动的价值不会磨灭,因为它给读者朋友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活着是一种修行/MBook随身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