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轮全球趋势
2009-8
中信
罗伯特·夏皮罗
375
刘纯毅
无
在这本书中,美国商务部前副部长罗伯特·夏皮罗为我们展望了三股力量——全球化、人口老龄化及美国作为单一超级强权的迅速崛起——造成的具有非凡意义的重大变化。你本人以及子女能够获得何种工作?医疗卫生方面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你的安全有多大保障?答案取决于你身处何方,其对不同国别的依赖程度更有甚于今天。 ·尽管中国的军事实力与经济规模不断扩展,起码在一代人的时间内,美国还将作为唯一超级强权,继续在维护全球安全与稳定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美中两国将会成为全世界不可或缺的两大经济体,共同主导全球化进程。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绝大部分重工制造岗位以及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服务岗位,将会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进国家,持续转移到中国、印度、印尼、墨西哥、罗马尼亚、土耳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欧洲主要国家以及日本将会面临真正的经济衰落前景,退休养老制度必将遭遇严重问题,在全球经济及地缘政治的边缘化道路上越滑越远。 ·所有主要国家——美国、欧洲诸国、日本及中国——都将面临医疗领域的严重问题,整个世界难以避免遭遇能源供应与气候变迁危机。 如果把可能出现的恐怖主义灾难这个变数综合考虑到各种因素中来,从现在到2020年期间将会成为现代社会最具挑战性的历史阶段。规划未来蓝图时,充分考虑这些深刻的全球性发展变化,无疑是极其必要的。罗伯特·夏皮罗的《下一轮全球趋势》独具慧眼,是你为将来规划打算的宝贵锦囊。
作者:(美国)罗伯特·夏皮罗 译者:刘纯毅
第一章 全球大蓝图 人口变迁引发剧烈震荡 全球经济的新图景 地缘政治新格局 创意创造财富 医疗领域即将上演《完美风暴》 能源争夺战 两个变数 人口变迁、全球化及地缘政治变化的汇聚效应 第二章 人口大震荡 世界人口面临挑战 多国人口变迁浪潮 生育低谷的代价:欧洲与日本的强劲经济增长将告终 生育低谷的代价:政府养老体系面临财政危机 第三章 全球化 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新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超强企业 企业外包 全球化对就业机会与工资水平的影响 资本市场的全球化 全球资本市场的失衡 全球化,路漫漫 第四章 中国与美国 中国:勃勃生机 美国:踌躇满志 为什么不是俄罗斯或印度? 第五章 欧洲和日本 欧洲的歧途 日本经济衰退之路 欧洲与日本的前途 凯尔特之虎 韩国:自力更生的典范第六章 美国强权下的地缘政治新格局 全球化的影响 超级强权 美国独霸 中国的思维 谁能制约强权 第七章 即将到来的医疗、能源与全球环境危机 各国医疗开销比较 法国、德国及美国即将面临的医疗危机 日本与英国的医疗危机 中国版医疗危机 世界能源问题 石油冲击与能源安全 中国与俄罗斯的石油政治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第八章 全球发展的变数 恐怖主义变数:恐吓谁 恐怖主义变数:怕什么 科技变数:期待什么 纳米技术与全球能源危机 生物科技与医疗危机 信息技术与全球化前景 无法回避的未来 致谢
世界主流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这成为改变未来社会生活形态的第二个重要历史性因素。过去30年,国际贸易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增长速度达到各国国内贸易与投资总额增速的两倍,全球经济因而呈现全新气象。到2020年,欧洲人、美国人和亚洲人衣食度用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将主要来自那些发展速度快、工资水平低的国家,这些国家除了中国,还有孟加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巴西、波兰、罗马尼亚、突尼斯以及加纳等。在罗马尼亚,目前已经有雷诺、大宇以及戴姆勒-克莱斯勒投资生产汽车,有惠普和IBM生产计算机零部件,而宝洁、高露洁和可口可乐也在这里大展宏图。欧美人喜欢的可口可乐、固特异轮胎、宝洁化妆品也很可能产自墨西哥的生产工厂,先锋食品公司、美国铝业公司及可口可乐公司也都已经在加纳投资生产。20世纪90年代学者与政治家们开始谈论全球化,然而,追本溯源,全球化其实从7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发达国家内部及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开始呈现出不同于过去几百年的新特点。导致国际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1971年美国单方面终止二战之后形成的固定汇率机制。西方跨国公司因而第一次实现了海外利润的自由兑换,而货币汇率此后也随着市场需求而灵活浮动。改变国际贸易特点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就在同一时期,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把原油价格提高了三倍。各大公司在削减成本的同时,纷纷睁大眼睛,在那些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寻找机会,因为在这些国家,除了石油,什么东西都比西方便宜得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海外投资规模急剧扩大。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亚洲国家,欧美公司大大拓展了海外事业。由于人口增多,医疗条件改善,教育程度提高,这些国家从而拥有了技能熟练而工资低廉的大量劳动力。到20世纪70年代末,大量西方跨国公司已经在整个东亚地区广设工厂,输入技术。由于投资转移,美国、欧洲和日本开始丧失大量的制造业岗位,而亚洲新兴国家的经济奇迹却应运而生。但是,那个年代并没有出现真正的经济全球化,因为当时国际经济联系主要发生在两大阵营内部,而两个阵营之间少有往来。一个阵营称为“自由世界”,主要包括亚洲、拉丁美洲和南部非洲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它们主要向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石油、矿石、食品等产品,而发达国家之间交易的则主要是深加工的精细产品。另一个阵营包括苏联、东欧、中国、印度和古巴,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模式与“自由世界”内部大体相当。在长达50年的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彼此对立,经济上几无联系。20世纪90年代,政治、经济彼此隔绝的两大阵营突然瓦解,因而改变了国际经济的基本形态。首先,1989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阵营由此瓦解。欧美及日本的各大公司第一次有机会进入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当时正忙于解决大量新增人口的教育问题。对西方公司来说,不到十年时间,就获得了亿万劳动力资源,而其工资成本比雇佣本土工人,甚至也比雇佣亚洲新兴国家和拉美国家工人低得出奇,这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到1990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已经举步维艰,国有垄断企业的低薪熟练工人生产不出西方人肯买的产品。随着共产主义在其诞生地轰轰烈烈地失败,市场经济成了这些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唯一选择。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主导全球谈判,建立了新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从技术上说,WTO只是取代了原来的关贸总协定GATT,世界各国在GATT框架下为削减关税和配额已经谈判了50年。成立之初,WTO就雄心勃勃,目标远大,这是因为美国及克林顿总统坚信全球化潮流不可避免,全球性投资、全球性市场、全球性技术转移必将造福全球。1995年1月1日,包括所有发达国家和巴西、韩国、孟加拉、肯尼亚等几十个发展中国家在内的74国正式成为WTO首批成员。有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参与,WTO成立伊始即开展谈判,签署协定,协定涵盖各国经济生活的主要领域,要求各成员国作为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履行各自义务。各国必须同意逐步取消限制外贸进口和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实现从家具制造到政府采购、从半导体生产到电信运营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开放。各成员国甚至还得同意修改法规,清除壁垒,给予外商国民待遇,确保外资、内资企业公平竞争。WTO要求的底线就是,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必须取消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政府对于国内产业的补贴和保护。WTO给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必须抛弃国有企业的垄断体制,在各个领域全面开放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与本国企?的公平竞争。相形之下,中国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超印度,结果是中国经济动力强劲,而印度恐怕在二三十年内难以赶上。另外,随着中印两个大国和其他数十个小国国内市场基本放开,新兴IT技术的飞速发展又大大强化了这些市场的开放程度,欧美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如今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实现资本及经营的洲际转移,从而使得这些公司的供应商、分包商和消费者遍布所有发展中国家。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既极大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建设现代化工厂和商务机构的能力,又极大提高了西方公司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的移植能力。但是,诸如IBM及全球著名阀门制造商瓦特水利科技公司(WattsWaterTechnologies)等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方投资商,并没有从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早期合资企业获得多少利润,因为在当时的中国,运输手段原始粗放,政府官员任人唯亲,劳动力虽然便宜但很不可靠,本土传统商业习惯与西方现代经营模式冲突不断。不过,渐渐地双方都学会了彼此理解,相互适应。这种现象也不是中国所独有,在亚洲其他地区和欧洲中东部地区也是一样。到2000年,在那些拥有无限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掌握尖端科技和经营方式的西方公司早已合法而高效地运作了,因为他们雇佣的大量劳工已经掌握了基本生产技能,而其期望工资又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鉴于WTO在引发全球经济结构深刻变化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且考虑到这些已经和即将发生的变化的剧烈程度,WTO每次召开年会时,遭到抗议实在不足为奇,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抗议并没有愈演愈烈。有了世界所有主要国家的参与,全球经济新态势必将影响到WTO成员国的发展道路和未来命运。到2020年,发达国家的重工制造业将会大量消失,不管哪个牌子的汽车、钢铁、电器,其生产都会从西方国家永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运输成本高的重工产品会在那些临近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生产,比如中国之于日本、土耳其之于欧洲、墨西哥之于美国,其他大部分制造业产品会在中国及印度尼西亚、孟加拉这样的国家生产。当然,全球制造商仍然会在西方国家保留立足之地。因此,欧美与日本的汽车及计算机工厂并不会从本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彻底消失。然而,到2020年,欧美和日本将会失去那些与中国等低工资发展中国家直接竞争的制造业岗位。如果你对全球化导致岗位减少的杀伤力有所怀疑,不妨注意这样一个数据:2001~2004三年间,美国丧失的制造业岗位达到2300000个,比20世纪70年代晚期到90年代早期,美国传统重工业地区“产业衰退”(“rust-beltdeindustrialization”)期间减少的岗位数量还要多。2003~2005年,美国经济快速增长,而电子电气设备制造商、汽车及运输设备制造商和计算机设备制造商却关闭了600多家美国工厂。而今,谁也不会再把汽车轮胎制造厂搬回托莱多,也不会再把重工机械制造厂搬回利物浦。面对资本外流,欧美国家的政客及其政党不管如何夸口,其实都无力回天,他们能做的最多不过就是对这股强大力量妥善应对而已。从现在到2020年,全球化也将在服务业领域展现神奇魔力。今天,庞大的全球商业金融网络已经从芝加哥、纽约、法兰克福和伦敦拓展到上海、台北、班加罗尔及布达佩斯,这为服务业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不断进步,各大服务业企业得以像制造业那样将其业务分解外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成本低、效率高的外包商。在服务中心、技术研发以及软件开发本身等服务业领域,这种业务分包模式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在商务、金融及医疗保健等特定行业,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较低的从业者一样能够胜任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软件已经承担了税务申报、财会记账和医学检查等行业的绝大部分技术性工作。到2009年,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将会覆盖库存管理、医学诊断、工程设计及法律分析等更广泛的领域。服务业跨国外包的唯一障碍就是语言问题,因此,美国服务业外包商迄今为止主要集中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印度,而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各大公司则首选中欧地区。展望未来15年,可以预见,服务业的全球化会比此前发生的制造业的全球化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不论对商家还是对消费者,全球化都会导致许多个人服务和商务服务价格全面下降,正如全球化已经导致汽车、DVD、电视机、计算机等工业产品价格大幅降低一样。这种变化所蕴含的经济意义是异常深远的。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占到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强,对比鲜明的是,制造业的平均份额只有五分之一。世界各地市场已经为服务业的腾飞做好了充分准备:今后15年内,中国、印度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将会急剧增长,而经济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随着收入增加,人们的服务业消费比重会不断提高。软件开发业暂时还没有卷入这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这会极大增强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力。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增长,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终究应该归功于IT产业的推动。IT技术迅猛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大部分计算机及相关存储设备和传输设备等硬件产品已经转移到低工资的亚洲国家生产,从而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但在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领域,由于人力成本节省而导致的降价现象还没出现,因为这些业务目前仍然依靠发达国家的高薪雇员完成,这些雇员主要集中在美国东西海岸及爱尔兰、芬兰和德国,近来也可以加上几个印度城市。但是,且慢。今后十年,甚至更短时间内,这些工作岗位一样也会转移。由此带给美国人的好消息是,新开发的软件产品价格将会降低,欧洲人与日本人多少也能分享这一利好。但是,这也同时会对西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计算机造价降低,导致西方国家信息技术普及,相形之下,有些行业却是远远落后了,医疗和教育两个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软件价格降低,这些落后行业就可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例如,在所有发达国家举足轻重的医疗和教育行业,如果能够像金融业和制造业一样利用IT技术提高效率,对于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是极其有利的。利用IT技术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也可以提高国民享受的医疗服务质量。正如美国著名医药销售商Medco公司资深执行官约翰·迪瑞斯科尔(JohnDriscoll)所说:“对于那些耗费大量医疗资源的真正患者来说,往往是初诊医生对病情了解最多但能施与的治疗甚少,而那些专家虽然知之甚少却不得不倾力救治。”借由计算机普及的早期经验,可以预见,医院、大学、培训结构以及千千万万小型服务公司将来一定会因为计算机应用的深入而加强竞争、提高效率,这将迫使从业者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起码,在那些竞争不够充分的领域,竞争激烈程度必然会大大加强。这样一来,从门诊部到干洗店,从快餐馆到观光团,所有这些服务行业的既有业务将会继续降价,新型业务也会不断推出。结果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数以百万计的从业人员势必因此丢掉饭碗。制造业的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世界,随之而来的服务业全球化必将在此基础上产生更加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就像这个半球的一只蝴蝶拍拍翅膀,另一个半球就会刮起飓风一样。我们今天正经历着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庞大的中国完成了出口工业的现代化,给世界各国的就业和薪酬带来了新的压力。20世纪90年代,中国放松了服装生产和家具制造等许多领域的行业管制,外资随之大量涌入这些行业,中国服装和家具制造业生产力由此大幅提高,韩国和泰国的竞争对手随即遭遇惨烈竞争。面对竞争压力,韩国与泰国的相关公司有的能够奋发图强,立于不败,有的则一筹莫展,束手缴械。那些无利可图的资本和技术随之转移到电子和医疗设备等其他行业。有了更加雄厚的资本和更为先进的技术支持,韩国和泰国一流电子及医疗设备厂商运营效率持续提升,新产品不断推出,与德国和美国同行展开了更加激烈的竞争。过去10年来,在许多国家、许多行业,这种情形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上演,不管在地球上哪个角落,几乎人人都能感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市场竞争。未来10年,同样的进程必将扩展到许多服务行业。服务业的全球化进程也会遇到阻力,那就是竞争日趋白热化带来的就业和薪酬变化。今后,很多企业将会发现,即使医疗费用和能源成本不断上升,他们也很难提高产品和服务价格,为了压缩成本,只能想方设法减少工作岗位,降低工资待遇。这恰恰就是过去5年来欧美许多企业的实际经历。应该说,这些国家近几年经济增长相当不错。然而,即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过去5年,欧美国家无论是工人工资收入,还是新增就业机会,不是原地踏步,就是每况愈下。随着服务业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未来10年左右时间内,工资收入停滞不前、工作岗位增长缓慢的趋势会越发明显。在欧美发达国家,数千万缺乏专门技能的从业人员再也不能依靠经济增长来保证自己的高薪岗位了。面对如此压力,一个国家依然可以像个人那样有所选择,对于全球新环境完全可以准确把握,努力适应。在应对全球化的进程中,美国和英国做出了不同于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选择。许多欧洲国家往往对全球化抱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的强度从去年(2006)法国爆发的骚乱中可见一斑,法国政府只是发布了一个具有经济意义的法案,允许企业解雇工作不满两年的新员工,结果法国青年就发动了暴力骚乱。很多欧洲国家对于全球化视而不见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欧盟内部或者是和美国、日本之间。而美英两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份额则要大得多。说是殖民时代文化偏见的历史遗留也好,说是习惯使然也好,反正许多欧洲人依然认为世界其他地方都是穷乡僻壤,根本不屑一顾,发达国家海外投资结构恰好印证了这一点。2004年,整个欧洲只持有7%的发展中国家公司股票,其中3%在德国人手里,而美国和英国持有的发展中国家股票比例分别达到23%和20%。这些国家对华投资规模对比尤其鲜明,日本和美国一直都是中国最主要的外资来源,而德国在华投资额只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五分之一,至于法国、意大利和英国,更是远远落后。欧洲大陆的这个尴尬纪录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他们经济观点的不和谐,因为新兴市场的表现常常优于欧洲本土市场。对一个国家而言,选择哪些地区作为贸易和投资对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是企业甚至这个国家学会融入另一个国家经济生活的主要方式。到2020年,美国和日本通过大量对华投资和经贸往来,对中国将会进一步加深了解,增强联系,进而建立起一个遍布中国的由供应商、分销商和管理层构成的庞大网络。在中国这个飞速增长而又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美国和日本企业为保持强劲竞争力,必须小心翼翼地积极应对,他们只有不断推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甚至采用经营新模式才能生存下去。美日公司融入中国这类新兴市场的程度如此之深,不仅提高了在华企业生产效率和盈利水平,这些公司在世界其他地区的企业生产效率和盈利水平也一样随之提高,这将最终改变美国和日本的国内经济形态。如果欧洲大国依然不能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保守姿态和贸易、投资格局,那么到2020年,他们将不得不疲于应付日益萎缩的国内市场。届时,发达国家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提供简单的产品和服务,而是必须集中精力实现以下目标:激励国外工人努力工作,制造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品网络,搞好财务、营销和配送管理;在教育和医疗等领域,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个性化。对日本和多数欧洲国家来说,如何促进创新是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增长放缓,税务负担加重,再加上老龄人口增多,劳动力萎缩,将会进一步加剧这些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自由竞争的不信任,而自由竞争恰恰是推动创新的强大动力。爱尔兰、瑞典和芬兰等少数欧洲国家的局部前景要好一些,因为他们已经展现出发展世界一流新技术的非凡能力。人们往往认为英国比法国和德国更倾向于放松管制、支持创新,两任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托尼·布莱尔也都在这个问题上说得很好,但是,很多东西也只是说说而已。我在1999年对此有过切身经历:那一次,布莱尔政府的办公厅主任邀请我(时任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就美国如何利用新技术大幅提高生产力这一问题,向首相经济顾问们介绍经验。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官邸——译者注)一个阳光明媚的会议室里,我向他们阐述了竞争,尤其是来自新兴公司的竞争,所产生的强大威力,强调正是竞争导致了IT尖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继续推动其他行业不断改变自身经营方式,以便更好地利用IT新技术。布莱尔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们提出了很多追根究底的问题,不过,讨论结束时,他们承认,大多数英国人非常不欢迎这样的竞争。两年后,布莱尔的幕僚又向我寻求跳出英国生产力缓慢增长怪圈的妙方,我告诉他们唯一有效?办法就是,消除糟糕透顶的官僚主义和市场管制形成的创业障碍。结果,我再次听到英国高官们抱怨政府和国民对全球化所需要的赤裸裸竞争抱有根深蒂固的讨厌情绪。相形之下,美国的发展前景总体说来依然看好。利用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科技研发网络,美国企业应该能够继续领先世界其他地区,创造、开发出更先进的技术和服务。事实上,美国企业脑力方面的投资已经接近工厂、设备和土地等硬件设施的投资。同样重要的是,美国人已经学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够承受市场环境不对等造成的工作岗位不稳定,而大多欧洲人和日本人做得还很不够。这种差异必将推动美国企业持续提高生产力,继续领先其他发达国家。反过来,这一优势也会使美国继续保持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到2020年,美国依然会是全世界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先进的经济体,并将继续对世界各国发挥最强大的影响力。但是,对于美国、日本和欧洲千千万万公司雇员来说,全球化将会继续危及他们的工作岗位,这是谁都无法阻挡的。以美国为例,1997~2003六年间,就有500多万人加入失业大军。2003年,美国这类结构性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芝加哥以及加州的弗雷斯诺(Fresno)和萨利纳斯(Salinas)等城市,波及从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到计算机生产和管理服务等多个行业。在美国,由于国内市场相对自由,新技术持续发展,新企业不断涌现,因而可以为千千万万失业工人提供更多择业机会。但是,下岗工人即使找到新工作,薪酬往往也会大幅降低,对本人及其家庭而言,工作变动终究是一个残酷现实。那些上了年纪的失业工人尤其痛苦,退休金大幅缩水,晚景堪忧,尊严尽失。个人前途已经实实在在地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面对失业大军,政府不可能有什么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像以前那样帮助他们找到跟原来差不多的工作,更不能指望通过“重新培训”找到比原来更好的工作。如果哪个政治人物宣称,政府通过某项新法案或什么新计划,就能莫名其妙地保证面临失业的工人正常生活,免受技术进步和全球化进程颠覆之苦,那么,广大失业者完全有理由报以愤怒。中国是另一个抓住全球化机遇而能善加利用的主要经济体,其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廉价熟练劳动力将会继续吸引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向中国转移。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程度而言,中国是唯一能与美国媲美的大国。到2020年,中国完全能够利用引进的资金、技术和本国廉价劳动力,发展成为全球不可或缺的两大经济体之一。不过,在中国我们一样会看到亿万家庭因为全球化进程而付出巨大代价、背上沉重负担,广大农民被迫离开世代耕种的土地,大批工人无奈放弃养家糊口的国企铁饭碗。按照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并没有失业补偿金帮助失业人员度过难关,而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也是十分有限。当然,这些问题并非中国独有——如果印度也打算以中国这样的速度和广度实现现代化,那也不得不把数以亿计的农民从当今世界上效率最低的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中印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农民除了卷起铺盖进城打工之外别无选择(他们在城市一般都能找到工作,至少是青壮年都有活干),而印度农民因为拥有基本的政治自由,不仅可以宣泄愤怒和痛苦,还能减缓甚至阻止整个现代化进程。尽管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的现代化成就光彩夺目,尽管中国20年来全面增长的经济纪录令人称奇,尽管许多西方评论人士对中国经济走势热情赞扬,但是,未来10年中国的经济优势绝不能说安然无忧。大多数中国人依然比亚洲其他地区、拉美地区以及撒哈拉以南部分非洲地区人民更加贫穷,因为缺乏基本的制度安排,中国至今尚未建立起一个运行良好的现代经济体系所必需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中国的财政金融制度粗放落后,没有真正意义的中央银行,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抵押贷款和法人证券市场;物权法、合同法、破产法等法律条文随意性很强;除了沿海城市,其他地方的基础设施不是破败不堪就是行将崩溃;能源生产技术及运输方式也良莠不齐;大批劳工无法享受退休保险和医疗保险。即使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已经具备了全球最强的制造能力,这种能力大多也是国外直接转移过来的。到2020年,中国是要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世界经济强国,抑或仍然只是一个专为西方跨国公司提供生产场地的穷国,这是一个有待讨论的严肃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能否在10年或15年内完成其他现代化国家良性发展所经历的经济、社会变革,同时以不牺牲经济快速增长为前提,因为中国领导人确信,经济增长是保证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所在。
“世界新经济正不断呈现在我们眼前。罗伯特·夏皮罗不仅能够准确理解这些根本性变化的广度与深度,而且还能以清晰、有力、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一部洋溢着满腹才华的大作,针对当今时代正在经历的历史性重大转型,以及未来几十年将对世界主要经济体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变化,作者的说理分析极具说服力,为我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真知灼见。” ——罗伯特·霍马茨高盛国际副董事长
《下一轮全球趋势》是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这是一张引领你迈向未来15年的宏伟蓝图!金融危机肆虐、经济大萧条之后,全球未来的经济、政治将如何变化?经济发展不平移,内需亟待提振,中国将如何应对?认清下一轮的全球发展趋势,是你迈向成功的基本前提!从全球化来说,世界并不是平的……全球化对世界上一些封闭、落后的国家来说,那是一个“世外桃源”——只听说那里“繁花似锦”,却找不到进入这个奇幻世界的道路,对它们来说,全球化就等于零。全球化对欧洲国家来说,是半个全球化。因为这些国家绝大部分贸易与投资都集中在欧洲内部与美国之间,而切断了与其他经济体的联系。全球化对日本来说,充其量只能是四分之三个全球化,因为它割断了本土企业与全球各个行业领头羊的联系,错失了大量创新成果带来的机遇。全球化对中国和美国来说,是能够带来收益和迅速发展的完美全球化。对它们来说,全球化是百分之百的……
无
作为一个专业投资者,我认为本书并不是一味夸大美国的!作者不是经济学家,而是从边缘政治方面独有的建树的政治家,此书非常好,虽然个别经济(商品)方面我们想法有一点点不一致,但希望大家多看看,确实是边缘政治的大作~~
内容不是那么深奥,但是对了解未来趋势还是很有用的,我们国家的政府应该有危机感!
了解趋势才能百战百胜
前言就已经 很吸引人,让我们学会去思考为了15年后的生活,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
能指导我们看到10年、20年以后将会发生的事情,包括国运和我们身边将要发生的事情
介绍的比较详细,虽然观点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依然值得一看
给单位买的,应该不错
书还没有看完,觉得所说的环保市场的潜力大,这一点是很赞成的,不过高新科技或许更加厉害。
金融危机肆虐、经济大萧条之后,全球未来的经济、政治将如何变化?经济发展不平移,内需亟待提振,中国将如何应对?在《下一轮全球趋势》一书中,美国商务部前副部长罗伯特•夏皮罗展望了三股力量——美国作为单一超级强权的迅速崛起造成的重大变化。阐述了尽管中国的军事实力与经济规模不断扩展,起码在一代人的时间内,美国还将作为唯一超级强权,继续在维护全球安全与稳定方面发挥领导作用。美中两国将会成为全世界不可或缺的两大经济体,共同主导全球化进程。在全球化的推动下,绝大部分重工制造岗位以及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服务岗位,将会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进国家,持续转移到中国、印度、印尼、墨西哥、罗马尼亚、土耳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欧洲主要国家以及日本将会面临真正的经济衰落前景,退休养老制度必将遭遇严重问题,在全球经济及地缘政治的边缘化道路上越滑越远。所有主要国家——美国、欧洲诸国、日本及中国——都将面临医疗领域的严重问题,整个世界难以避免遭遇能源供应与气候变迁危机。作者展望的部分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的,针对中国指出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如中国所面临的医疗领域的严重问题区别与欧美和日本,他的问题是如何重建一个有效的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但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值得商榷的,仅仅通过进一步的对外开发,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是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的。
在经济危机以前读这本书,会让你觉得毫无瑕疵。但作者虽然是前商务部官员,但显然他不是先知,也没有仔细分析经济问题,尤其在爱尔兰的问题上,只写到了一个方面,而对房地产泡沫这样的重大问题,根本没有考虑到。
比较客观地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未来的某些可能发生的现象.可以做参考和思考
把我全球发展趋势,此书值得一读。
人口的问题确实是问题,让我提前做好自己养老的准备。
分析的还是挺有道理的
还可以~~学习吧
中规中矩,翻译的文采稍逊。
作者写得过于细腻,一味的夸大美国
很多地方欲言又止。政治正确真是个罪恶的东西。
行文流畅,内容繁简得当,一本好书
分析比较客观的各个洲的经济情况,我算是对美国和欧洲国家政策发展轨迹有了初步的概念
2009年的作品,今天看来,当时的很多分析还是很有参考价值。
稍為沈悶,重複又拖得比較長•
非常强 非常清晰的分析了未来全球趋势变化的可能性。非常具有前瞻性,
不怎么样的一本书,还是别浪费钱了
分析的丝丝入扣,不得不佩服人家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读了后,更加深入理解了欧洲债务危机本质。这是不可避免的危机。值得仔细阅读,尤其适合宏观经济感兴趣的人员。
果然是美国高官,不错!看来西方国家还是知道他们自己的问题所在的,不过因为他们的民主制度让许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什么是全球的眼光?看看人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