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谣的创意与文化呈现
2008-12
王旭烽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12出版)
王旭烽
215
《〈中国茶谣〉的创意与文化呈现》对《中国茶谣》的创意与文化呈现作了深入的解读。“中国茶谣”是一项关于茶的综合整体文化工程,旨在开创一种新型的高校茶文化专业教育模式,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办学思路。 作为茶文化学科的科研呈现,“中国茶谣”是一项重要的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复合型学术研究项目,“中国茶谣”以其独特的角度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拓展更广泛和深入的学术研究空间。 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学呈现,“中国茶谣”是一门充满创新意识的教学课程,它以其生动活泼形象的方式,向莘莘学子们进行教学实践的改革,实践高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它是对高等教育模式进行突破的有益尝试。
绪论第1章《中国茶谣》与策划1.1 策划简述1.2 《中国茶谣》的策划第2章《中国茶谣》与文学2.1 中国民歌简述2.2 中国茶谣简述2.3 茶与戏剧文本2.4 《中国茶谣》文本的文学性第3章《中国茶谣》与戏剧3.1 戏剧简述3.2 《中国茶谣》的戏剧性3.3 戏剧呈现的具体操作第4章《中国茶谣》与儒家茶礼4.1 儒家制礼4.2 《中国茶谣》儒家茶礼设计4.3 《中国茶谣》儒家茶礼的实施第5章《中国茶谣》与佛家茶礼5.1 佛教简述5.2 《中国茶谣》佛家茶礼的设计与构思5.3 《中国茶谣》佛家茶礼的实施第6章《中国茶谣》与道家茶礼6.1 道家茶礼简述6.2 《中国茶谣》道家茶礼的设计与构思第7章《中国茶谣》与民俗7.1 民俗简述7.2 中国茶谣的民俗性7.3 《中国茶谣》的民俗性第8章《中国茶谣》与音乐8.1 音乐简述8.2 承载中国音乐精髓的乐器8.3 《中国茶谣》的音乐选择第9章《中国茶谣》与舞台美术9.1 舞台美术简述9.2 《中国茶谣》的舞台美术设计9.3 《中国茶谣》舞台美术的具体操作第10章《中国茶谣》中的茶具与道具10.1 中国历代茶具的演变10.2 《中国茶谣》中的茶具与道具10.3 儒、释、道茶礼中的茶具与道具第11章《中国茶谣》与造型设计11.1 化妆造型简述11.2 《中国茶谣》人物造型的设计与构思11.3 《中国茶谣》人物造型的具体操作第12章《中国茶谣》与传播12.1 传播简述12.2 《中国茶谣》传播理念构思第13章《中国茶谣》与茶食13.1 中国茶食小史13.2 茶点与文化13.3 《中国茶谣》的茶食附录《中国茶谣》文本
基本概念佛教的基本教义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自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之后.经过后人四次、历时数百年的结集.才形成了人们今天所知道的浩如烟海的经、律、论三藏。在《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中,佛告诸比丘:“汝等当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证,成最正觉,谓四念处、四意断、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汝等宜当于此法中、和同敬顺,勿生讼诤。”经中所说的就是常说的“三十七品”,是被所有佛教宗派,包括大、小乘在内都认可的是释迦牟尼佛自己归纳的基本教义。在印度是先有小乘,最初传到中国的就是小乘教说一切有部和禅定。到了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才开始有大乘思想的萌芽。又到了公元后1世纪,中观派的理论(空宗,代表人物为龙树)才开始产生。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嗔、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槃寂静的境界,称为灭。道谛:指通向寂静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槃寂静的境界。
《〈中国茶谣〉的创意与文化呈现》是由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创立的“中国茶谣”品牌,已获评浙江省校园文化品牌,并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校园文化品牌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