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结发

厚圃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

厚圃  

页数:

235  

字数:

2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协等六部门组织的“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之一——百部农民作品陆续出版了。这些作品,浸润着农村改革发展的雨雪风霜,散发着神州大地的泥土芬芳,书写了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无比辉煌,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令人为之自豪,令人为之骄傲!当前已经推出的作品由小说、散文、诗歌、故事、戏剧、书画等组成,堪称体裁多样。这些不同体裁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忠实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伟大变革,是新中国农村沧桑巨变的生动写真,是当代农民鲜活形象的人物图谱。通过这些农民作家的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60年来我国农村发展的清晰走向,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还看到了在物质方面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开始了新的精神文化追求。在新中国的创作史上,还很少有过这样全方位展示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集群式作品;在新中国的出版史上,也很少有过这样成规模出版的农民作者的系列佳作。因此,仅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集中出版的意义就不容小觑。

内容概要

小说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为背景,描述了潮汕平原的山乡巨变和人物命运的挣扎浮沉。十年前,孙瑞芬爱上了”才子”苏庆丰,他们之间的生死恋曾经是曲河乡的一段佳话,十年后,孙瑞芬却由于猜疑而将它葬送。苏庆丰离家出走,留下家人和一个叫“人民发院“的小小剃头铺。孙瑞芬接过苏庆丰留下的剃刀,战战兢兢地走上了剃头生涯,没想到几经挫折,竟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这部长篇小说是深圳农民作家厚圃获大奖的作品,带有浓郁的南国风采和潮汕地区的乡野风情。作者对故事的叙事和描写精细圆熟,文字流畅,线索清晰,情节生动,在那看似平凡的生活场景里,充满了爱的生存本质。

作者简介

厚圃,原名陈宇,广东澄海东里镇塘西村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学习于鲁迅文学院“长篇小说创作研修班”,现居深圳。著有长篇小说《结发》、《清水谣》,中短篇小说《只有死鱼才顺流而下》、《橱窗里的女人》等,获台湾“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我和深圳”网络文学拉力赛长篇小说奖等多个奖项,有作品被转载或入选文学选本,访谈录收入《作家日》一书。

章节摘录

  孙瑞芬长得什么都大,大眉大眼,大胸大臀,膀子有猪肘那么粗,圆滚滚的。她天不怕地不怕,哪会把狐狸精放在眼里?就算它不找她,她都要去找它,把它撕成碎片,啃它的肉嚼它的骨。  对于苏庆丰私奔的结果,孙瑞芬的预测比我更可怕。  “哼!到时恐怕连渣也找不到。”她咬牙切齿地说,目光里闪耀着针尖麦芒。  “五丛榕”就在村东,因五株手拉手、根连根的古榕而得名。五六人才合抱得拢的大树干抽出繁密的枝条,枝条上缀满了肥厚的叶子,风一吹,如无数纤纤玉臂向蓝天甩动碧绿的水袖,翩翩起舞。五株大榕树连成一片,就是一个绿色的海洋,波澜壮阔,涛声阵阵。在榕树的浓荫底下,多年以前,苏庆丰开了家剃头铺,平房,土墙黑瓦、残破不堪,瓦缝里长满茅草,青黄枯荣,随四时嬗变,檐沟里被榕树的枝枝叶叶或花果填得满满的。偶尔,从鸟粪里长出一株小榕来,当地人叫它“鸟榕”,以纪念小鸟的功劳。房子的左边,是窄小的门,右边开了个大铺窗,路人可看得见里面简单的摆设:西墙,搭了一个长方形的木头台子,放着剪刀、推子、梳子、剃刀、粉扑、耳耙之类扭食(广东方言,谋生的意思)的家伙。木台上方,挂一面大镜,把客人和那旧式理发椅揽人其中。理发椅后面有个半圆形的齿轮,可以嘎吱嘎吱地调整靠背的角度。东墙齐耳高的一排钉子,是给客人挂衣服用的。再往高处,贴了一张白底(其实已发黄了)红字、卷起一角的横幅,仿领袖的字体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听说剃头铺开张不久,苏庆丰又突发奇想,亲手写了块招牌,打上油漆,亮晃晃地钉在门与铺窗之间的墙上,名字十分牛叉:“人民发院”,与横幅遥相呼应。乡里人删繁就简,称它“发院”。发院的后面有个大池塘,大树覆荫,炽烈的阳光只照到池塘的小半边,把结在水面上的那层浮渣穿透,呈半透明的绿色。池塘里还长着些绿葫芦,开出紫蓝色的花,有红蜻蜓和虎纹蜻蜓立在上头。而颠动的水波却是那些精明的水蜘蛛的摇篮。有几只灰鹅白鸭游来游去,拖出一道道明漪。浩荡的过池风常把水面刮得皱皱巴巴,令晾晒在发院后门的衣物飒飒做响。那些清凉的水汽被风裹挟着,灌入了后窗,把淤积的暑气搅动、吹散。  风生水起,风是时机,水便是财路。苏庆丰不懂寻龙捉脉,可说话的口气比“半仙”还要大:“发院的方位,得天独厚,不赚钱都佳!”发院就像那五株古榕,一到晚上,乡人如倦鸟归巢,栖身此处,量里屋外,或站或坐,有的等着苏庆丰理发,有的等着孙瑞芬洗头,丕有的纯粹是为了凑热闹,喝盅功夫茶打发时间。  我家有套整齐的茶具,盖瓯、茶盘、龙缸、小盅,正宗的潮州枫奚白瓷,被茶水洇染得昏黄。谁要有空,就给红泥风炉生火、添炭,好让它旺到深夜。苏庆丰说宋朝有个叫杜耒的,在诗里写过类似的场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炉上小锅突突地喷白气了,男人们有哪个不是冲茶的行家里手?往来都一样,把那套“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玩得得心应手。乡亲们或坐在凳条上以手搓脚趾,或蹲在角落里静静地抽烟,一样的是耳朵全竖起来,听别人扯闲篇说咸淡。我干爹根勇最会讲古,你越怕他越挑鬼怪讲。他绘声绘色地讲,手舞足蹈地讲,唾星儿凉凉地扎在听众朋友们(广播里总爱这么说)”的脸上。有人犯困了,啊地一张嘴,立刻引来呵欠如潮。夜深了,常从某个角落里传出鼾声来。根勇就找了根细线,系一两粒盐巴,在“瞌睡虫”口水四溢的嘴巴上颤动,把他红红的舌头逗引出来。那人宛若木偶,嘴巴跟着盐巴走,还响响地咂着舌头,把男女老少乐坏了。  要在以前,别人都管我叫“庆丰崽”,就像一头猪,它的孩子很自然地被叫做“猪崽”。苏庆丰失踪后,别人再这么叫我,从前那种自豪感在孙瑞芬的脸上已经荡然无存,她瞪着水牛眼极不高兴地说:“往后谁不喊你的官名,你别应他。”  我的官名叫苏秋生,苏庆丰给起的。他文绉绉地说,他和孙瑞芬在秋天收获了我。说起这个名字,还有一段古仔:乡里有个老头发现我与他重名,就支使儿子找苏庆丰商量:“竹竿(苏庆丰的花名),能不能把你儿子的名字改一改,哪怕改一个字也行。”  “为什么?”苏庆丰明知故问。  “要不,你骂你儿子就像在骂我爹。”  “那我夸我儿子不也在夸你爹?”苏庆丰笑嘻嘻地说,“你想想看,儿子是我生的,我夸他总比我骂他要多得多吧?也就是说,你爹还占便宜呢。”  那后生觉得苏庆丰言之有理,就喜滋滋地回家,结果被老秋生骂了个狗血喷头。骂归骂,他到底是心里有数,跟苏庆丰唱文戏,就算儿子多长几张嘴也说不过他。唱武戏吧,稻秸似的苏庆丰自然不是儿子的对手,可他的老婆孙瑞芬就没那么好惹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浓郁的潮汕风情,紧凑的故事情节,强烈的人性意义上的本真认识,这些都令这部作品独具魅力和阅读价值。  ——著名作家、鲁迅建学奖得主 王祥夫  意义追寻足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这部小说正是不断地寻访精神在历史事实中蕴含的现实意义,并使这种精神的意义凸显出来,完成其对人性深层次的探究。  ——著名作家、《华夏纪实》总编 王业隆(中国香港)  这是一部展示人性的狭隘与宽广、坚韧与智慧的精妙作品,读者能感觉到它背后无尽的苦涩与疼痛。  ——著名作家、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 李西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结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