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剑魂
2011-4
中国社会
李廷富
532
《长剑魂》这本书放到案头,立即引起我的关注。首先翻了翻目录和人物表,我意识到这是一部反映战略导弹部队发展史的长卷。我在战略导弹部队战斗了十几个春秋,与这支部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看到这本书感到非常亲切。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了这本书,读后深受感动,准确地说是令人感奋。因为,这本书是一个题材重大、内容浩繁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从较高层面展现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历史,而且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火箭兵火热的战斗生活。是一部难得的军史著作。此外,作品反映的年代正是我在二炮的任职时期,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是我亲自参加或目睹过的,当读到这些情节时,又把我带进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那火红的年代,伟大的事业把无数建设者打造成时代的英雄,无数的艰难困苦把人们磨炼成顶天立地的好汉,一代伟业涌现了多少豪杰?我为自己参与战略导弹部队组建和建设,能为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我离开二炮虽然多年,但我仍然时时惦记着这支部队的发展。作者请我为本书写个序,我欣然同意,我把自己读这本书的感受记下来和读者交流,就算是为本书写的序吧。 读过《长剑魂》给我第一个感受最深的是,这本书真实生动地记述了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从军事角度看,它对研究战略导弹部队发展史和总结历史经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早已以精干有效的形象让世界刮目相看。战略导弹部队对确保我国国防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保密原因,战略导弹部队多年来却远离媒体,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随着时光迁移,导弹部队初创时期的许多往事已成为历史。近几年,反映战略导弹部队的文学作品不断问世,但迄今为止,真正系统、全面、深刻地反映二炮发展史的作品当属《长剑魂》。作者在导弹部队工作了26年,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占据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如为建设精干有效的战略导弹部队,以周恩来为首的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叶剑英、聂荣臻、罗瑞卿、张爱萍等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是怎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是怎样顶住国外压力排除干扰与敢为天下先的事迹;战略导弹部队是怎样紧跟党中央的部署,是怎样克服和战胜重重困难贯彻周总理关于建设导弹部队一系列指示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是怎样捣乱破坏又是怎样被粉碎的等等,所有这些世人很少知晓,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只是堆积材料,而是经过深入考察,精心安排,把所发生的事件放到当时国际国内大环境中加以反映,把雪山基地发生的事件与高层决策联系起来,从而使人们真实清晰地看到了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读起来也更加令人信服深刻。 这里还应指出,作者用不少笔墨书写了国防科研生产部门进行武器研制试验的内容,塑造了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光辉形象,这似乎偏离了主题,其实不然,因为中国特色的战略导弹部队就是在周恩来“科研、生产、使用”三方紧密合作的大环境中成长发展的,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 两弹一星”的发展历程,因此,该书对总结“两弹一星”经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也有重大研究价值。 第二点感受是,从政治的角度看,这部著作是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读后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新中国诞生不久美国侵略朝鲜,公开对中国进行核讹诈,使我国受到严重的战争威胁。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毛泽东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 我们也要搞原子弹”的英明决策。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周恩来的领导下,首先制定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经党中央批准后付诸实施,从此拉开了中国进军国防现代化的帷幕。为推进这项战略计划的实施, 1962年中央又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专门委员会,具体策划和领导这项工作。接着,我们科技工作者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进深山密林与大漠荒原,开始了中国国防现代化的漫漫征程。经过10年奋斗,我国于1964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不久又爆炸了氢弹,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从诞生到结束“文革”动乱,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难困苦和政治逆流的困扰,但战略导弹部队的创业者和广大官兵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们在周总理和军委的领导下,战胜重重艰难险阻,以胜利者的姿态为国防现代化写上了浓重的一笔。作者在书中用很多笔墨记述了火箭兵和工程兵火热的战斗生活,讴歌了一大批从士兵到将军胸怀祖国,为富国强军艰苦创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事迹和精神;同时,满腔热情地讴歌了周恩来、叶剑英、张爱萍等老一辈为民族大业敢于赴汤蹈火、识大体、顾大局、甘于忍辱负重和为人民的利益勇挑重担、鞠躬尽瘁、舍生忘死的高尚品德。所有这些,使战略导弹部队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起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被喻为火箭兵的军魂,是值得后人永远继承和发扬的。在当前形势下需要对年轻一代进行历史和思想品德教育,《长剑魂》应是一部很好的教材。 第三点感受是,作者敢于直面现实。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创建时正值中国十年“文革”动乱时期,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军队建设受到极大的冲击,不仅军事工作受到极大削弱,部队的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等也受到很大影响,不少同志甚至受到迫害。这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敏感问题,许多人不敢触及它。但作者打破顾虑,把政治与军事的冲突作为推进故事发展的主线,并用尖刻的手法鞭挞了一些阴谋者的嘴脸。 应当说,正是由于作者正确地把握了这对矛盾,使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显得更加真实和丰富多彩,使得正面人物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从而也使故事的发展产生了跌宕起伏与高屋建瓴的效果。 历史已进入21世纪,面对人类社会以信息技术为牵引的新一轮社会迅猛变革的大潮,中华民族特别是共和国的新一代军人,需要继承和发扬前人创造的成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为此,希望当代军人尤其是战略导弹部队官兵应当好好读读这本书,也希望所有关心国防建设的人们读一读,读后一定能够受到历史的熏陶、精神的鼓舞和智慧的启迪,一定能进一步激发出爱国热情和迎难而上的锐气,鼓舞人们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进发。作者就是怀着这样的愿望创作本书的,愿《长剑魂》化作一道彩虹,留在人们的视野里,感动前者,激奋后人,这也是我的心愿。
《长剑魂》是一部真正系统、全面、深刻地反映二炮发展史的作品。 《长剑魂》的作者李廷富在导弹部队工作了26年,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占据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如为建设精干有效的战略导弹部队,以周恩来为首的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叶剑英、聂荣臻、罗瑞卿、张爱萍等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是怎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是怎样顶住国外压力排除干扰与敢为天下先的事迹;战略导弹部队是怎样紧跟党中央的部署,是怎样克服和战胜重重困难贯彻周总理关于建设导弹部队一系列指示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是怎样捣乱破坏又是怎样被粉碎的等等,所有这些世人很少知晓,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只是堆积材料,而是经过深入考察,精心安排,把所发生的事件放到当时国际国内大环境中加以反映,把雪山基地发生的事件与高层决策联系起来,从而使人们真实清晰地看到了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读起来也更加令人信服深刻。 这里还应指出,作者用不少笔墨书写了国防科研生产部门进行武器研制试验的内容,塑造了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光辉形象,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两弹一星”的发展历程,因此,该书对总结“两弹一星”经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也有重大研究价值。
李廷富,1946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长垣县,在黄河岸边长大,1968年应征入伍到二炮部队服役,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团和基地作训参谋、处长等职,1985年入军校深造。1987年毕业于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在26年军旅生涯中。作者长期从事作战训练和技术装备管理工作,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其事迹被收入《战略导弹部队优秀科技人物风采录》。1993年转业到地方,又从事了十余年的企业管理。
作者在学生时代就有多种爱好,对历史、政治、文学有广泛的兴趣。提干后,刻苦研读马列的军事著作、哲学著作、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阅读了中国革命史,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第四次中东战争史。1976年以后,开始联系部队建设发展的实际开展学术研究,以后的十多年先后撰写学术论文10万字30余篇。主编了《创业者的足迹》《通向发射成功之路》等4本专著100余万字:撰写的《试论毛泽东军队大学校建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被全军第三次毛泽东军事思想研讨会录用,其他论文被军内多种学术刊物所录用,4本专著成为二炮进行传统教育和学术军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26年的军旅生涯给作者留下无限的记忆。他很早就有一个宿怨:要写一本反映战略导弹部队发展史的书留给后人。在他看来,这是他人生最精彩的年代,是值得回昧的,如果不把这些闪光的东西写出来就是最大的遗憾;尤其是无数为国防献身的英雄模范人物时时召唤着他,激励着他。正是在这种历史责任感的驱使下,在系统研读了“两弹一星”和战略导弹部队建设发展的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用三年时间创作了本书,为他的军旅生涯划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序
第一章 西域群雄吟惊雷 北国精英创新军
第二章 天兵破冰扎营寨 党政军民齐支援
第三章 张爱萍三下山城定大计 大梁镇军民联欢
第四章 丛荣之点响开山炮 张云涛谋训走金川
第五章 重人才训练辟新径 讲科学施工虑长远
第六章 顾大局抵制冲击论 识大体党委意志坚
第七章 首次发射遭失败 沙场点兵铸军魂
第八章 抢时间组织大会战 保进度敢扬逆风船
第九章 大会战英雄显身手 救战友营长献青春
第?章 叶公清算大会战 将军无私心地宽
第十一章 竣工验收传佳讯 工兵转场故事多
第十二章 丛荣之术后重上阵 金川镇征前大点兵
第十三章 “三支两军”保大局 独立发射奏凯歌
第十四章 丛荣之探家痛亲情 彭连柱失言惹祸端
第十五章 不攀高枝扬正义 敢犯权威护英贤
第十六章 陆仲琦坚持搞清队 东山团整顿遭重挫
第十七章 恶劣环境砺新旅 严寒之下考新装(上)
第十八章 恶劣环境砺新旅 严寒之下考新装(下)
第十九章 准备打仗不信邪 理直气壮铸长剑
第二十章 公安?破获间谍案 雷宇声洗污得解脱
第二十一章 学习批示明正理 喜迎雪山飞彩虹
第二十二章 大贤复出委重任 国防从此开新天
第二十三章 怒骂瘟神仰天笑 喜看“尖兵”巡太空
第二十四章 导弹齐射壮华威 喜报道道慰英灵
跋
1 1964年10月16日14时。 我国西部地区的罗布泊,万里无云,蓝天与大地的交界处竖立着一个塔架。在塔架顶端固定着一个球形物体。在球形体一侧有三个人紧张有序地工作着,他们在为我国即将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进行最后的检查。 此刻,一台吉普车由远及近,在距塔架200米处停下来。从车上下来两位军人,一位是上将军衔,一位是上校军衔;下车后,他们向四周望了望,径直地向塔架走来,最后在距塔50米处站定。上校军官把挎着的望远镜取下来递给上将,将军举起望远镜向塔顶望去,塔顶发生的一切清晰地映入眼帘:塔上的三个人正用仪表测量相关参数,另外一个人把测得的结果记录下来;测完参数,又对球形连接状态进行最后的查看。他们检查完毕,站起来,其中一人看看表,在检查记录上签了字,然后,他们向塔下嘹望。 塔上的人看到塔下的将军,负责测试的军官迅速从塔架上下来,跑步上前向将军报告:“核爆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副总长:核装置测试检查完毕,参数符合要求,工作状态良好,可以安装起爆装置了,请指示!” 张爱萍上将果断地命令:“安装爆炸装置是最后一个动作,要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是!”报告人转过身,面向塔上操作手下达:“安装爆炸装置!” “安装爆炸装置”操作手复诵后,准确可靠地插上起爆雷管,随后为爆炸插头打上保险,最后报告:“爆炸装置安装完毕!” 指挥员在确信已可靠地完成全部动作之后,命令塔上操作人员迅速撤离现场。 张爱萍上将并没马上离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塔顶的核装置,思绪万千:祖国的重托,国人的梦想,华夏的声威,皆系于此呀;此刻,千万双眼睛都盯着这里,千万颗心在紧张地跳动,都在期盼着一个伟大时刻的到来。 张爱萍看看表,时间是14时30分,核爆炸的计划正在分秒不差地进行着;张将军又向天际嘹望片刻,然后又转向塔架,缓缓地举起右手,庄重地向塔架行上一个军礼…… 和将军同行的是张爱萍的办公室主任李天城,他也举起右手向塔架行礼。 15时。 罗布泊传出惊天动地的轰鸣声,伴随着轰鸣产生巨大的冲击波;那轰鸣声持续很长时间,冲击波所到之处犹如摧枯拉朽…… 顷刻,一个红色的球团从声源处升起,球团很快变成一个尘柱,然后又慢慢地形成白色的蘑菇云,那蘑菇云如同一个擎天的巨柱,定格在人们的视野里。 隐藏在山丘后的军人、科技工作者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跃上山冈,淌着激动的眼泪、欢呼、跳跃、热烈地拥抱,一伙军人把帽子高高地抛向空中,大声呼喊着“中国!中国!……” 北京。 人民大会堂,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观看东方歌舞团演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为精彩演出热烈鼓掌。 这时,一位值班员匆匆地来到总理跟前,轻声报告道:“总理,张爱萍将军的电话,有重大消息向您报告。” 周恩来快步走进指挥问,拿起电话:“我是周恩来,是张爱萍同志吗,请讲!” 远方传来张爱萍将军的报告:“张爱萍向总理报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爆炸时间15点整。” 周恩来十分兴奋,追问道:“是否真爆?主席很关心,一定搞准确! ” 张爱萍核实后再次向总理报告:“我们的测量仪器已测得准确的数据,是真爆!” 在确信是真爆后,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向全体参试人员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周恩来回到观看大厅,向毛主席报告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喜讯,毛泽东高兴得不可自抑,提议道:“这么大的喜讯应告诉大家,让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喜讯,顿时,人民大会堂沸腾了…… 2 古城西安火车站。 扩音器在播发发车通告,检票口人们排着长队急着上车。 站内停着待发的列车。 在卧铺车厢前,三十多名军人和几名妇女为两位将军送行。 被送行的将军看上去都在50岁上下:一位身材高大,稍瘦,头发已经斑白,但精神炯然,他是特种炮兵学院副院长丛荣之;另一位四方脸,大眼睛,中等个头,他是特种炮兵学院副政治委员龚振华。 送行人员中也有两位将军:一名身材魁梧,浓眉大眼,他是特种炮兵学院院长向华;另一名矮个清瘦,戴着眼镜,他是特种炮兵学院政委王伯钧。送行的妇女,一位是向华的夫人佟玲,一位是丛荣之的夫人谢桂芳(桂姐),一位是龚振华的夫人路大姐,其中还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她是丛荣之的女儿丛小红。 丛荣之、龚振华与送行人员一一握手,不停地讲着:“谢谢!谢谢! ” 丛荣之和送行人员握过手,走到桂姐和小红身边,握着桂姐的手说: “我这一走,家里的事全由你一个人承担,难为你了!” 桂姐望着丈夫深情地说:“放心地走吧,家里的事情我能安排好。北方天冷,你刚做过手术,要学会照顾自己!”说着眼里充盈了泪水。 丛荣之点点头说:“放心吧!” 小红眼泪汪汪地拽着爸爸的手:“爸爸,您要保重身体。” 丛荣之看着懂事的小女儿,手抚着她的头说:“爸爸记住了!你也记住,放了学早点回家,莫让妈妈担心!你妈还要上班,要学会帮助妈妈做事。” 小红哭着回答:“爸,我长大了,我能让妈放心。” 最后,丛荣之、龚振华向向华、王伯钧敬礼告别:“院长、政委同志,我们向你们辞行,请指示。” 向华还过礼,语重心长地说:“炮兵在山城组建雪山工程指挥部,你们到那里任职,这项任务非同寻常,你们将重任在肩,祝你们同心协力,大显身手,为国防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丛荣之和龚振华立正,说:“是,牢记院长指示。” 王伯钧补充道:“学院还是你们的家,有啥事尽管讲!” 丛荣之和龚振华异口同声说:“谢谢院长、政委的关怀!” 向华又转向桂姐和路大姐说:“学院是老丛、老龚的家,更是你们的家,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有什么困难就直接找我和王政委。” 桂姐和路大姐笑着应道:“谢谢院长政委的关心。” ……
《长剑魂》是首部揭秘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巨著,是一部火箭兵创业者荡气回肠的赞歌! 《长剑魂》真实生动地记述了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它对研究战略导弹部队发展史和总结历史经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