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季羡林讲佛教

季羡林 中国社会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中国社会  

作者:

季羡林  

页数:

295  

Tag标签:

无  

前言

源于尼泊尔和印度的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本身产生、发展、传布和衰微的规律,非常有研究的价值。这对于一般宗教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对于印度历史,甚至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是不可缺少的。不弄清印度佛教思想的发展,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是无从着手的。佛教史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可以说是一门显学。在我国用多种文字翻译的佛典,数量居世界之首。对我国的思想、文化、艺术、语言、文学产生过极大的影响。过去我国学人曾对佛教发表了大量或长或短的著作。到了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研究佛教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在国外,在欧美、日本都有很多成绩卓著的佛教史专家。日本佛教史专家的数目,哪一国也比不上。各国已经出版了很多佛教史专著,英、德、法、意、荷兰、俄、日等语言都有。零篇的论文更不计其数。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大学里都设有佛教课程,都开设了梵文、巴利文和中亚古代语言的课程。研究势头方兴未艾,行将见有更多的人力投入其中。至于研究方法,则很难定于一尊。“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两句俗语在这里也是正确的。据我个人的看法,在今天的中国,研究佛教首先必须懂得马克思主义。我并不是说,照抄马克思主义的词句,生吞活剥,生搬硬套,断章取义,捕风捉影。那种做法本身就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我只是说,我们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缺少这一点,必将陷入迷途而不能自拔。其次,必须掌握多种外国语言。有一点梵文和巴利文的知识也是必要的。万不要不懂装懂,连梵文字母都不认识而自称是梵义专家。此外,英文、德文、法文、日文、俄文,最好多会几种。“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不懂外文,无法进行佛教史的研究。另外,对于中国思想史和欧洲思想史必须具备一定的水平。过去唯心主义哲学家那一套思维方式,推理方式,也必须熟悉。能钻得进去,又能摆脱出来。以上意见,卑之无甚高论。但真想做到,还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方克有成。科学研究是老老实实的工作,半点假也不容许搀的。做学问还是老实一点好。

内容概要

98岁高龄辞世的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生前接触到印度佛教研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季羡林讲佛教(纪念珍藏版)》汇集了先生关于佛教研究的诸多思论,内容涉及佛教的起源、佛教的教义、佛教创始人的生平及佛教兴起、传播所带来的文化历史发展等。先生的研究,始于语言工作者对语言现象的解读.终于对佛教的评价,以及对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作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即研究佛教的意义在于可以清楚地了解印度文化,从而清楚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哲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家底。

作者简介

  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28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因家境贫寒,六岁投奔时在济南的叔父,受到严格教育。1934年获清华大学西洋文学学士学位,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大副校长、北大南亚研究所所长。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季羡林先生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教育家、历史语言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季羡林先生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糖史等。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出版《季羡林全集》等。此外,季羡林先生还有大量散文“杂文作品问世,风格自成一体,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在学术界曾被誉为“中国东方学奠基人”。季羡林先生主张:天  资+勤奋+机遇=成功。
  他博学多才,中西兼备,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平易近人,受到广泛赞誉和崇敬。
  他晚年提倡“和谐”和“天人台一”观;他认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礼物。全世界都要“和为贵”。
  他提倡:爱国、孝亲、尊师、重友。
  他提倡:爱人类、爱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以九十八岁高龄辞世。

书籍目录

第一讲 我和佛教研究
第二讲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第三讲 论释迦牟尼
第四讲 商人与佛教
第五讲 浮屠与佛
第六讲 再谈“浮屠”与“佛”
第七讲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第八讲 再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第九讲 三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第十讲 佛经的翻译与翻译组织
第十一讲 法显
第十二讲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
第十三讲 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
第十四讲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
第十五讲 佛教的倒流

章节摘录

版权页:我接触到佛教研究,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1935年,我到了德国哥廷根,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算是我研究佛教的滥觞。从那以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的年代里,不管我的研究对象“杂”到什么程度,我对佛教研究始终锲而不舍,我在这方面的兴趣也始终没有降低。“你研究佛教是不是想当和尚呀?”有人曾半开玩笑地问过我。我从来没有信过任何宗教,对佛教也不例外。而且我还有一条经验:对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地用科学方法加以探讨,则会发现它的教义与仪规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其产生根源,都是人制造成的,都是破绽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简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如果一个研究者竟然相信一种宗教,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他的研究不实事求是,不够深入,自欺欺人。佛教当然也是如此。那么为什么还要研究佛教呢?要想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先解决对佛教评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评价是众所周知的,从本质上来看,也是正确的。(参阅赵复三,《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三期,《究竟怎样认识宗教的本质》)佛教这个宗教当然也包括在里面。但是我感觉到,我们过去对佛教在中国所产生的影响的评价多少有点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个别著名的史学家几乎是用谩骂的口吻来谈论佛教。这不是一个好的学风。谩骂不等于战斗,也不等于革命性强,这个真理早为大家所承认,可惜并不为这位史学家所接受。平心而论,佛教既然是一个宗教,宗教的消极方面必然会有。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如果我们说佛教简直浑身是宝,完美无缺,那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是佛教在中国产生的仅仅是消极的影响吗?这就需要我们平心静气仔细分析。从整个世界自古至今文化发展的情况来看,一个文化,不管在某一时期内发展得多么辉煌灿烂,如果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又没有外来的新成分注入,结果必然会销声匿迹,成为夏天夜空中的流星。打一个未必很恰当的比方,一种植物,必须随时嫁接,方能永葆青春,放任不管,时间一久,就会退化。中华民族创造了极其卓越的文化,至今仍然没有失去活力,历时之久,为世界各民族所仅见。原因当然是很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我认为,就是随时吸收外来的新成分,随时“拿来”,决不僵化。佛教作为一个外来的宗教,传人中国以后,抛开消极的方面不讲,积极的方面是无论如何也否定不了的。它几乎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给它增添了新的活力,促其发展,助其成长。这是公认的事实,用不着再细加阐述。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第五六世纪的印度和尼泊尔。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现在大家都承认,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甚至中国历史。——季羡林


编辑推荐

《季羡林讲佛教》:季老从24岁就接触到佛教研究,从语言现象的解读开始,通过唯物辩证方法,客观评价佛教的起源、教义,并且对中国思想中的法显、坛经、理学影响等进行了阐释。《季羡林讲佛教》选材比较实用,读后也觉不后悔——书籍滥到混珠地步,是作者喜,还是读者悲?你的宁静致远,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剩下孤单的我们站在另一个世界的面前。我接触到佛教研究,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莲花盛世。季羡林先生许诞辰100周年纪念珍藏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季羡林讲佛教 PDF格式下载



以前都不明白季老先生为什么这么有名,学一门冷僻的找不到工作的外语。后来发现梵语是研究印度文化的重要工具,对于没有历史的印度来说,梵语就是历史的痕迹吧。
季老眼中的佛教,很震撼,其地位是不太高的,形象是不太好的罗。放在博大印度哲学的背景下,佛教可能真是这样哦。


找季老这本书很久了,终于买到,这是本需要静心下来细读的书,对佛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这本应该是先生前后很多年来的论文和研究,内容专业却不生涩。我很快就读完了,可惜内容少了点。比起那些东拼西凑的书,读它有价值的多。


物流很给力,第一天下单第二天就到了,老公很喜欢这本书!


季老的书很好


认识本身是无限的,但先立一个基点确定一个角度那就变成有限的,这是一本真正懂得唯物辩证法的高人之作,但读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底和感悟。


很不错,书很好,自助游很实用,季羡林讲佛教刚开始看,转山还没拆。呵呵 但是看封面都感觉这些书很值得。


普通人作为阅读就比较枯燥。


书是好书,就是太专业了,看的吃力


这本书看起来很专业,所以需要静下心了细细品味,通过学习,对佛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谢谢季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