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走进《诸病源候论》
2008-7
人民军医出版社
王振国,王鹏 编著
235
无
本书对《诸病源候论》的书名、作者、版本来源、学习方法进行了讲解,对其在皮肤病学、妇科学、养胎思想、儿科学、创伤外科学、寄生虫病学、男科学、五官科学、养生方和导引法等方面所述的内容进行了全面解释,并对71类病候予以概述,对《诸病源候论》中的卷章进行了节选解读。全书视角独特,写作队伍权威性高。本书适合中医院校师生和中医从业人员和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王振国,男,1963年1月生,山东省寿光市人,汉族,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所长,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是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国家973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首席科学家。1996年11月获“山东省第三届优秀知识分子”称号,1997年破格晋升教授。2005年入选山东省卫生系统“1020”人才工程。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理事。主要致力于中医药经典理论研究、中医药文献数字化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医事制度研究、中医药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主持国家973项目《基于四性的中药性-效-物质关系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基于发生学的系统脏腑理论构建问题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规划课题《圣济总录研究》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要著作有:《两宋名家方书精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HistoryandDevelop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第一作者,科学出版社〔中国〕、ISOPress〔荷兰〕、Ohmsha〔日本〕,1999)、《中医文献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副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中外医学史》(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副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中医文化论丛》(副主编,齐鲁书社2005)、《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主编,齐鲁书社2006)、《中医经典必读丛书》(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等。近年来致力于近代科学思想与教育模式对中医基础学科群构建之影响的研究,提出了对新世纪中医学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近代模式”问题。《近代科学思想对中医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影响及反思》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古代科技文献信息构建的理念与方法研究”获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第三届(2006)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基于信息构建(IA)的古代科技文献数字化关键问题研究”2005年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第1章 导读 第一节 《诸病源候论》概述 第二节 《诸病源候论》的书名、作者与成书 第三节 《诸病源候论》的版本流传 第四节 《诸病源候论》的的主要学习研究参考书 第五节 《诸病源候论》的学习研究方法 第六节 《诸病源候论》的皮肤病学 第七节 《诸病源候论》的妇科学 第八节 《诸病源候论》的的产科学 第九节 《诸病源候论》的养胎保健思想 第十节 《诸病源候论》的儿科学 第十一节 《诸病源候论》的创伤外科学 第十二节 《诸病源候论》的的寄生虫病学 第十三节 《诸病源候论》的的男科学 第十四节 《诸病源候论》的五官学科 第十五节 《诸病源候论》的养生方和导引法第2章 病候概述 第一节 风病诸候 第二节 虚劳病诸候 第三节 腰背病诸候 第四节 消渴病诸候 第五节 解散病诸候 第六节 伤寒病诸候 第七节 时气病诸候 第八节 热病诸候 第九节 温病诸候 第十节 疫疠病诸候 第十一节 疟病诸候 第十二节 黄病诸候 第十三节 冷热病诸候 第十四节 气病诸候 第十五节 脚气病诸候 第十六节 咳嗽病诸候 第十七节 淋病诸候 第十八节 小便病诸候 第十九节 大便病诸候 第二十节 五脏六腑病诸候 第二十一节 心痛病诸候 第二十二节 腹痛病诸候 ……第3章 卷章节选解读
第1章 导读 第五节 《诸病源候论》的学习研究方法 一、通读全文,窥其全貌 学习研究《诸病源候论》的主要目的,首先在于系统掌握《诸病源候论》一书中的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其次是认识、分析疾病病因病机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诸病源候论》一书共载有1739候,每候所列疾病均有其特定的内容,但全书所体现的许多基本学术思想,诸如五脏生理病理理论体系、经络病机理论体系、疾病病因分析认识原则等,绝不可能单靠学习某一卷章或某些卷章而认识,只能通过对全书的系统研究才能做到,也就是说,必须通读全书,前后对照,相阅互参,才能从中理出头绪,进而发现规律,掌握要点。因此,学习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语录”式的记忆、摘抄,更不能断章取义,而应通读全文,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这既是学习《诸病源候论》的主要方法,也是学习《诸病源候论》的基本要求。可以说,掌握全书核心学术思想和掌握各种疾病具体病因证候是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只有具体了解了《诸病源候论》全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才能更加清晰地分析各科疾病的具体内容,无论以什么方式展开学习,我们认为这都是学习研究《诸病源候论》一书的第一步。 二、前后互参,融会贯通 《诸病源候论》所论各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虽有其独立性,但许多病证之间是有内在联系和明显的规律性区别的。 ……
中国科协科普专项资助,中华中医药协会强力推荐。 《诸病源候论》由隋巢元方等撰写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全书共50卷,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共计71门,1739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候等,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证候学专著,与《内》《难》齐名,被列为七经之一。全书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对证候与发病特征描述的十分细致、逼真而准确,对于临床辩证施治极具指导意义,备受历代中医学家的重视。
无
还没看,看后追平!诸病源候论值得一看。
书挺不错的,正版书价格便宜,送货也挺快的。
内容没有想象中的详细。
只是概述,还以为有内容方面名家应用和点评
没有什么新内容,不实用,只能作为普及读物,难登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