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后美元新经济时代

杨卫隆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

杨卫隆  

页数:

20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华尔街一直坚守着丛林法则,实行弱肉强食。任何华尔街大户出现问题,就会遭到狼群分尸的残酷命运。如果美国股市持续动荡,任何银行都有倒闭的危机。  世纪金融风暴改变了华尔街的制度和营业方式。在证券业高坐盟主宝座的投资银行在华尔街消失是最明显的转变,见证了世纪金融风暴的冲击。  未来几年,美国要全力对抗金融海啸引起的经济衰退,甚至大萧条,又要从房市泡沫中复苏过来,就在这个时候,大量美国人到了退休年龄又失掉了退休金。  提起后美国时代的新经济秩序,很多人立即想到欧元区会成为新的国际盟主。很可惜,这种事情不会发生,至少不会在2008年或者其后几年发生。美国出现严重经济问题时,欧盟的经济问题可能更严重。  2008年10月,金融海啸影响最猛烈的时候,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美国纽约开设分行。该行是1991年以来,第二家在美国开设分行的中资银行。在此之前几天,招商银行纽约分行刚刚开业;建设银行也在计划到美国开设分行。  中国的经济体系并非完全向外开放,反过来说,外国市场,尤其是欧美金融市场,对中国是完全开放的。中国金融业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除了没有受到像欧洲那样的直接冲击之外,还得到了向外扩大影响力的机会。

作者简介

杨卫隆,香港著名财经专家,现长居美国,拥有多年的金融专业从业经历,以令人震惊的经济预测精准性而著称,与财经畅销书《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等一起,被誉为“杰出的中国民间经济学家”。
  作者的多本金融财经畅销书如《大国衰落——沦陷的美国经济》、《大崩盘:次贷扭曲的世界》等,均雄踞各大书店金融丛书畅销榜。

书籍目录

致内地读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华尔街明日之后  资本主义世界的圣殿——华尔街  华尔街评论员  华尔街大户CEO捞金实录  弱肉强食的华尔街  AIG = All Is Gone  美国国际集团AIG 利益冲突  银行和基金不择手段  管理不善  美国两房  金融小故事——骗人的电钮、 华尔街的小圈子交际  影子内阁  投资顾问 第二章 世纪金融海啸  来势汹涌有如海啸  花旗的观音开库  见好就收  货币市场基金  美国梦  杠杆比率太高  投资银行末日  金融小故事——花旗寿星婆自轰  最坏时机  美国政府用人不当  美国政府为何要救市  社会进步=放弃工业?  企业愈大愈好  降息的魔咒 第三章 细数金融海啸  央行降息  市场恐慌  CDS证券市价  次贷证券和它闯的祸  大市见“底” 经济衰退  金融海啸的起因是什么  庸官的错  美国民意  盲目信奉美国金融制度  放宽监管条例 第四章 金融海啸日后的发展  保尔森与伯南克  香港财政官员  香港股市去向  台湾与内地股市  香港房市  金融海啸的淘金机会  次贷证券  股灾对金融海啸的启示 第五章 后美国时代的新经济秩序  亚洲金融机构扩张  金融小故事——存贷危机  日本沦陷  金融小故事——御手洗  美国的财经信誉  金融小故事——万美元的破坏  中华美利坚  中国威胁论  美国的全球战略  中国的高速成长  中国如何吸引人才  欧元区的经济情况  欧元区仍在扩展  欧洲的银行业  中国的新经济目标  全球自然资源之战 第六章 中国经济新形势的崛起  金融海啸对中国长远发展有利  经济情况改变军事形势  2009年中国经济情况预测  金融海啸中的中国投资策略和时机  如何避免投资失利  最好的投资 附录一:另类经济研究 标准普尔与美国住宅建筑业协会指数的微妙关系 附录二:花旗救市秘闻(小小说) 大祸临头始醒觉 救市困难重重 救市内幕  男儿膝下有黄金 好戏在后头 

章节摘录

  2008年金融海啸的起因表面上是滥发信贷的次贷风暴,里面的真正原因其实是美国在过去几十年轻视生产、崇尚消费的社会问题。到了2000年之后,美国的进口是出口的近两倍;美国人每赚100元,就要花掉107元;美国的经济活动之中,有70%是内需;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长期得不到解决,2008年10月,美国国债突破10万亿美元。这样的恶况能够长时间维持,还有赖于各国对美国金融制度的盲目信奉。  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情况都是差不多,不重视生产,甚至不事生产。除了举债之外,这些国家在经济上的生存之道是将钱搬来搬去,即名为海外投资或者商品交易的经济活动,甚至明目张胆地操控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不客气地说,这样做其实就是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本来,这些事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活在资本主义世界就得接受。可是,美国人发现,只要有人买债券,每借1块钱出去,就能够创造1块钱的财富,于是,如此美妙的不劳而获的经济活动迅速大行其道起来。贪婪令这些发达国家滥发信贷,大量创造有如海市蜃楼的财富,那就是次贷风暴的根源。这样的滥发信贷,总有一天要停下来,那时就是信贷紧缩了,紧接着就会是经济萧条。  到了经济大萧条的边缘,美国人还没有从不劳而获的美梦中醒来,反而趁着美国总统大选,推动减税和退税等消费政策,又注资银行体系,放松银根,企图继续以借贷为生,无疑会让美国经济更加泥足深陷。  金融海啸对经济的打击  金融海啸对经济的打击有两个方面:金融业和市场消费。  大家可能会奇怪,为何新车上市两年就要换款式。属于中产阶层的美国人买车,通常只用两年,因为用了两年再卖出去,旧车的价钱会较高。因为汽车和时装一样,有时流行体形巨大的多用途休闲车,有时流行小巧的大马力跑车,因此车厂也跟着这样的市场节奏,为每款汽车订立每两年推出新车的计划。由于汽车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以汽车作为身份象征。美国人借钱把性能良好的汽车换掉是常有的事情。  可是,这样的挥霍到了2008年终于因为经济环境恶劣和信贷紧缩的双重打击而停了下来。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大量出口汽车到美国的国家,例如日本、韩国和德国。以往一直畅销美国的日本汽车在2008年9月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超过30%销量的跌幅。除了汽车分销商大量倒闭之外,日本的汽车工业也受到了影响。  昂贵的消费品,例如1000美元以上一件的时装,名师设计的首饰等等都出现了严重滞销。欧洲和日本原本主要走高档路线,现在吃尽苦头,倒闭之声不绝。  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例如纺织品和家庭用具,而并非汽车等需要信贷才能买到的东西。中国的商品以实用实际为主,不以昂贵的高档货为主打。在经济情况恶劣和信贷紧缩之下,反而未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的金融业并非华尔街的骨干,受到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及欧洲国家那么严重,至少不必像欧盟15国那样倾尽全力,注资23 000亿美元拯救银行,也不必像美国那样连番投入巨资拯救日益崩溃的经济。现在的英美银行之中,很多已经变成国有或者半国有机构了。  中国的黄金时期  金融海啸的打击集中在欧美日等国家,令中国的经济地位大幅度提升。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就有2万亿美元以上,可见美国的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在金融危机中,中国可以将外销型经济,暂时转为内销型,完全没有必要依靠美国。当然,中国的经济也会受到打击,但是不会像欧美日经济那样,需要作结构性的调整才能生存下去。  中国台湾地区人口约2300万,约为香港的3倍。从经济角度而言,是规模细小的经济体系。可是,台湾有着内地急需的高科技产业,也需要内地的劳动力,相信台湾与内地的两岸双边贸易会因为金融海啸而大幅增加。  香港有内地需要的金融和保险产业,当欧美日市场萎缩之后,大中华地区(注:大中华地区是一个经济或商业名词,一般定义的范围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控制的中国内地、香港、澳门,以及中国台湾实际控制台澎金马等地区;偶尔也会包括以华人占主体(3/4)的新加坡,和有许多华人居住(1/4)的马来西亚[1]等东南亚国家,即常说的“星马”(注:“星”指新加坡)或“新马”地区,亦泛指有华人居住及活动的地区[如“华侨社群”等])的贸易和互助关系会更加紧密。  几年前,日本政府还自以为是东亚地区的老大哥,将中国的内地、台湾和香港都看得很低。当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理会中国人的反对,年年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到了金融海啸之后,日本急需海外市场,当然不会错过中国,于是,讨好中国人和争取中国市场成为了日本首相的重要工作之一。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必然成为绝唱。  除此之外,日本的金融业受尽折磨,必然向财雄势大的中国金融业招手,最终将会沦为中国经济体系的一部分。笔者可以断言,再过10年,日本政府会考虑将日本战犯迁离靖国神社,甚至以重建为名将靖国神社改建,拔掉中国政府和中国人心中的一根刺。要不是发生金融海啸,这样的事情还真是难以想象。  正当欧美日诸国退出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时,中国可以乘时而起,取而代之。日后,从经济角度而言,中国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单独对抗已经疲弱不堪的七大工业国。  假若欧美日集团长期经济不振,大中华地区极可能成立拥有共同货币的经济圈。大中华经济圈的市场、资源和工业实力远远凌驾于欧美日集团。中国上海的黄埔滩会与美国纽约华尔街一较高下,成为世界主要金融及商品市场。香港中区可和英国伦敦竞争,到时世界各国会放弃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改用香港银行同业拆放利率。  笔者看到10年后的三国鼎足局面,在经济层面上,大中华经济圈、欧盟和美国三分天下,各据一方,再也没有华尔街垄断一切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厌恶欧美日集团,必然会投向大中华经济圈。大中华经济圈将会成为亚洲、非洲、南美洲、中东等地区的经济盟主,名副其实的日不落经济大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后美元新经济时代 PDF格式下载



该书内容一般,深度一般。将就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