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资本新论

靳共元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作者:

靳共元  

页数:

319  

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对“资本”这个重大的基础性范畴经历了抵制批判-争论辨析-合理认识一逐步利用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初步形成了在现实条件下大家都能接受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认识。这种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深层次上制约着改革和开放的规模与速度。毫无疑问,这是30年来理论界最引人注目的事情之一,涉及许多热点与难点问题。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影响下,对劳动力是否商品的讨论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合理使用“资本”范畴营造了初步的氛围。90年代初,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最高文件中正面使用了“资本”范畴。与此同时,理论界也在探讨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理论依据。老一辈著名的经济学家宋涛、蒋学模、卫兴华等在《经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等各种有影响的报纸杂志上积极阐明自己的看法,还有众多的学者也高度关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并努力寻求系统、全面的理解。200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社本论》(李炳炎著);2003年《当代经济研究》第4期刊载简新华、马迪军《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几个难题》;2005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圣明的《论社会主义的资本问题》,代表了这一讨论的最新成果和水平。在不同的时段,参与这一问题讨论的学者还有何炼成、靳辉明、郭元唏、鲁丛明、陈文通、臧志风、汤为本、许经勇、何伟、闵宗陶、武建奇、潘石、王国刚、韩志国、杨志、廖进球、宋醒民、邱海平等。

内容概要

  如何从方法论的角度处理好一般范畴和特殊范畴之间的关系?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反省和正确把握一些和资本相关的敏感问题?如何使这种基础性的研究更加有效地为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服务?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资本新论》对这些问题做了全面阐述。

作者简介

靳共元,男,1953年11月生,中共党员,文革后(1978)最早入学的研究生。1981年山西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1983年任讲师,1992年任副教授,1996年任教授。1989-1990年在北京大学学习一年,1998-1999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作访问学者一年。2007年去德法等国高校访问。高校教龄29年。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山西省《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西省青少年心理与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首批软科学队伍专家;山西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山西省社科界首批跨世纪重点培养人才;山西省创业就业基金会理事;太原市社科研究优秀成果评审委员;太原市规划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山西省教育、审计等系统高评委库成员;国家社科基金专家库成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库成员;《劳动经济评论》编委;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河南财经学院、太原工业学院等兼职教授;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评审专家。长期担任山西财经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高评委成员、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政治经济学硕士生导师组组长、政治经济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经济系主任等职。

书籍目录

第一篇 马克思系统辩证思想和资本新论 第一章 “资本论”是体现和运用系统思想的典范 第二章 用系统的思想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大突破和新的范畴革命 第四章 “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演绎过程 第五章 “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趋势 第六章 “社会主义资本”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第七章 “社会主义资本”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 第八章 “社会主义资本”是我国现代企业建立的基础 第九章 “社会主义资本”是新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关键环节 第十章 “社会主义资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财产的实质第二篇 “社会主义资本”范畴辨析 第一章 走出“资本”的认识误区 第二章 “资本”和资金、资产等同吗? 第三章 “增殖”还是“增值”  第四章 “社会主义资本”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重大范畴 第五章 “社会主义资本”和雇工剥削 第六章 “社会主义资本”和按劳分配 第七章 “社会主义资本”和劳动力商品(一)  第八章 “社会主义资本”和劳动力商品(二)  第九章 “社会主义资本”和劳动制度改革 第十章 “社会主义资本”人格化问题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资本”和私人业主入党问题第三篇 “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历史沿革 第一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第二章 “一化三改”时期(1953—1956年)  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1965年)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7年)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第四篇 后续研究 第一章 对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的思考 第二章 “社会主义资本”与相关范畴及其他(学习札记)  第三章 从“保值增值”的演变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深层次问题 第四章 “社会主义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分 第五章 “社会主义资本”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第六章 发展、科学发展与新“劳资关系”的逻辑统一 第七章 “社会主义资本理论”与当前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附录 评论选摘 扎实的研究过程,深刻的理论探索——读《资本新论》有感 富有原始性创新的经济学力作——评靳共元教授的《资本新论》 对历史的反思从这里开始——和靳共元先生谈《资本新论》 “社会主义资本”——一个不能忽视的基本范畴山西省社科优秀成果评奖报告摘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社会主义社会也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它却是在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中完成这一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仍然会有矛盾、斗争,然而斗争哲学、破字当头的时代已经过去,建设新世界的任务要更重一些,和谐、协作、共同富裕已成为这一历史时代的主旋律。社会主义需要辩证思维,但是,社会主义更需要系统思想。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系统思想和辩证思维结合形成系统辩证便成为历史的必然。三、用系统辩证论来指导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问题系统辩证论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就其最基本的特征来看,它强调运动、变化、发展,更强调有序、渐进、和谐。它是建设的哲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历史性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需要我们对此加以认真的研究、认识和运用。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中发生的结构质变要求它在经济组织活动中必须贯彻系统思想。系统结构分析的方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结构,有了一定的结构,才能有一定的质和功能,结构改变了,事物的性质会随之发生变化,相应的功能也就不同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结构质变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关系,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共同纳入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系统中,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溶为一个大系统。各个部门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协调合作成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系统辩证论正是注意到社会经济领域的这些重大变化,才使自己显示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第二,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也需要系统辩证论作为其可靠理论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系统辩证论观点去考察,可以发现这种体制有三个层次上的内涵。属于上端的是宏观调控体系,它以制定政策为主要任务,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把握经济走向。居于下端的是微观企业,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细胞。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提高,整个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直接依赖于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居于中端,一头连着国家政策和宏观管理机构,一头连着企业的是市场本身。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功能、规范市场行为,是经济体制改革系统工程中的关键性步骤。我们还可以从横的角度用系统观点去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一完整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同样构成一种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的系统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三个纵向层次就是围绕着这四个环节展开的,它们纵横交错、上下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全部经济体制改革不能不以系统辩证思想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第三,系统辩证论中的整体优化反映着社会主义经济组织活动的艺术要求和根本趋势。

后记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我和同行们多年进行理论探索的结果,绝大部分都在专业的理论报刊上发表过,前后时间30余年,伴随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我尽量地不做改动,是想让同行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一种观点形成的历史。我把它命名为《资本新论》,表示作者不想回避现实问题,而是要努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根据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现实,重新解释似乎已经非常熟知的理论。客观地说,这是一个难度和风险都很大的选择。完全照搬已有的人所共知的审判资本的结论,毫无疑问会陷入教条主义和“左”的泥坑中去,从而给前所未有的中国历史性改革制造出最大的理论难题和心理障碍;而放手让资本自我横行,不去从理念上科学地掌握它和从行动上制约它,则会让我们失去前进的方向,使千百万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的千秋大业付之东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无数的人们探索和追求中逐渐形成的。对资本新的理念和新的解释,就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础性的工作之一。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这一工作。从劳动力商品一直探索到“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确立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幸运的是,我的工作得到了同行、同事、前辈以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2008年2月26日在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上,《资本新论》被授予一等奖。2008年6月“社会主义资本”被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组委会列为参评的11种系统的理论观点之一。2008年11月29日,我作为组委会邀请的专家之一,出席了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召开的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大会,重温以杜润生先生为代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当之无愧的获奖理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这些活动中,我萌生了再版《资本新论》的想法。这不仅由于原有的《资本新论》早已用完,我无法满足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和同行好友不断向我索书的需要,更因为很多观点难免有强烈的时代印记,不加以说明就难以避免误解。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资本新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