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

王建朗,栾景河 社科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  

出版社:

社科文献出版社  

作者:

王建朗,栾景河  

页数:

96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全面展示2006年8月在山东日照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研究成果的论文集,它既是近年来近代中外关系研究最新成果的大展示,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今后研究发展的风向标。近代中国是列强在东方汇聚的最大舞台,中国与列强之间、列强彼此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牵连互动,相互影响和制约。任何双边关系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多边关系的关注,惟有在宽阔的视野下,研究将更为深入,判断将更为准确。本论文集的一个显著的特色是,对多边关系及国际体系的研究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这一学术趋势将会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书籍目录

前言 上卷 东亚地域秩序:超越帝国,走向东亚共同体  《奉使朝鲜日记》之研究——兼论《使韩纪略》及其政治背景  近代东亚国际体系转型期理念研究——以近代中日两国对国际法理念的接受为中心  李仙得与日本第一次侵台  甲申事变前后黎庶昌的琉球策略  甲午中日战争至甲辰日俄战争期间东北亚局势  晚清中央视学制度建立的尝试——日本中央视学制度之影响 日本大阪内国劝业会与清末中国博览会的兴起  大正初期的涩泽荣一与中国  20世纪初美日在中国的利权协调与竞争——以三都澳为个案研究  对近现代日本霸权政策形成的再探讨  面对日本挑战的美国对华政策——现实利益至上  留日学生与南京政府时期的对日关系  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中国东北人民族主义话语辨析  日本外务省的黄郛对策:自塘沽停战协议缔结 到1935年1月黄郛南下  1931~1935年丁文江对中日关系的观察  雾里看花——1930年代日本人眼中的国民党“蓝衣社”  “西安事变”与日本的对华政策  中国问题与日本1941年的开战决策——以日方档案为依据的再确认  中国抗日战争与中美英关系的演变  盟国对日委员会的建立、运作及衰微  国际和平运动与中国抗战——“国际和平联合”(RUP/IPC)简析  侵华日军暴行与纳粹暴行原因比较研究初探  国际法视野中的战争赔偿及历史演变  建立面向未来的共同历史认识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前景 下卷 东西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清末民初中暹建交的名分交涉  清代对外通商制度  清政府应对条约关系的羁縻之道及其衰微  中国与世界相遇: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权利与体制:义律与1834~1839年的中英关系  晚清以总理衙门为主轴的外交体制形态研究  清季使臣群体的变迁及其历史意义  晚清外交人才的培养——以从设立驻外公馆至甲午战争时期为中心  晚清关于增设驻南洋领事的争论——兼论近代国际法、领事裁判权、不平等条约体制  “澳门地位”、“澳门属地”与赫德  论远东殖民统治体系与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  英国对藏东南地区领土扩张政策的形成及其实施  革命宣传在南洋——新加坡《中兴日报》  20世纪前期中法教育合作事业反思——以上海中法工学院为例  民国广东政府的外交——从外交来看之广东政府  南方政府截取关余事件与英国政府的态度及反应(1923~1924)  1924~1927年“中俄会议”研究  不抵抗命令与不抵抗政策  陈翰笙与太平洋国际学会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德军事和经贸合作关系的若干史事述评  宋子文与陈纳德和战时美国驻华空军  抗战期间苏联对华政策再研究  大国背后的辛酸——再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  美国与“二二八事件”  关于战后对苏外交及东北问题的激烈争执——中国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再研究之二  从英国档案解读朝鲜战争中围绕细菌战问题发生的三场政治动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朝鲜师归国问题新探

章节摘录

上卷东亚地域秩序:超越帝国,走向东亚共同体韩国延世大学历史系 白永瑞一 三个帝国与东亚秩序超越纷争和分裂的历史,建立和平、共存共荣的东亚,不仅在韩国社会,在东亚各地都在热烈地讨论,并有人试图付诸实践。处在21世纪之初,如果我们要想能真正担负起这一重任,则需具有能突破现实束缚的创造性思维。回顾东亚秩序历史的动机也正在于此,我们觉得追溯历史也许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所谓东亚秩序,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东亚国际问题所适用的,或维持国际关系的某种特定范式。这里之所以要用“一定时期”来对其时间范围加以限定,是因为东亚秩序自古就是不断变化的,而且相信将来还会发生变动。实际上,如果回顾一下影响东亚国际关系的特定范式的演变轨迹,就会发现东亚国际关系是伴随着中国、日本、美国等中心国家的交替变化而不断被重新规定的。所以,本文拟通过考察中华帝国、日本帝国及美帝国所主导的东亚秩序的形成、膨胀与消亡的过程来分析各时期东亚秩序的历史特点。当然,对这三个秩序都通称为“帝国”,也许会引起争议。所以,为了尽可能避免可能产生的误会,这里有必要首先简单说明一下本文所说的帝国的意义。帝国概念的核心也许就是帝国在本国和周边国家——在东亚则先后有朝贡国、殖民地、卫星国的性质变化——之间的关系上设定一定的位阶秩序,享有独自规定帝国势力圈之内各国对内对外政策的权力。从这种意义来看,完全可以用帝国的视角来比较近代以前和以后的东亚秩序的运作方式。这样也许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分析各秩序的特征,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秩序之间的连续性。当然,从帝国的视角来看东亚秩序,也会过分抬高中心国家的规定性,而相对忽视了在东亚秩序中处于周边地位的国家的作用,以及东亚秩序的变化过程,所以这里也尽量考虑到了周边的视角。尤其是以周边国之一,韩国的地位和作用为焦点,回顾东亚秩序的历史,展望21世纪新东亚秩序产生的可能性。二 中华帝国与小中心传统时代东亚国家问关系的特定范式大体上可以称之为中国主导的华夷秩序。可是如果将这规定为中华帝国的秩序,也许会有人提出异议。所谓中华帝国并非单纯指的是皇帝统治下的中国政治体制(即帝政),而指的是规范构成一个帝国圈的帝国本国和周边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的位阶秩序。如果这么说的话,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否真的是这样,也许还有不同意见。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套装上下册)》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