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三十年文选-上.下册

中共福建省委学校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中共福建省委学校 编  

页数:

1065  

前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已经整整30年了。30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分不开的,也是与广大理论工作者积极探索、辛勤耕耘分不开的。福建省委党校的教研人员积极投身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探讨当今时代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开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研究。30年来,福建省委党校教研人员在这些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同时也为了留下福建省委党校教研人员这30年理论跋涉的历史轨迹,福建省委党校组织出版了《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三十年文选》。本书是从福建省委党校教研人员30年来发表的数千篇论文中选编而成的。翻阅本书可以看到,30年来福建省委党校的科研工作是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三十年文选》中的论文大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感,能够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认真的理论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编辑出版本书不仅仅在于总结过去,更在于激励理论工作者以开拓进取的精神续写理论探索的新篇章。党校不仅是培养党的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同时也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是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库。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校的理论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站在全局高度,拓宽理论视野,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加强对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的研究,加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一些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努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学研究成果,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的专家学者在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实践、研究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撰写成的精品力作,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党的历史及党的建设、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社会学、人类发展史、文学艺术及科技进步等领域。

书籍目录

上册 前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社会历史进程理论考评  从《巴黎手稿》看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问题的早期探索——纪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150周年  大胆探索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改革的两项根本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的变换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模式  马克思对历史过程的三种解释——兼论马克思历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论东方社会革命与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探源  对艾思奇等人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若干解读——以发表在《中国文化》上的相关文章为解读文本  现代学术批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影响——以20世纪50年代胡适思想批判为个案  “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称谓质疑——与王东、林锋先生的学术对话 哲学  目的和利益都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关于列宁的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思想  也谈“文化转型”问题  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探解及其现实方法论意义——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种解读  “为己之学”片论  哲学式沉思与审美式沉思的相通相融  奥斯汀论言和行  应用逻辑是逻辑应用的元逻辑  关于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战略思考  认识论问题域的现代转向  普遍人权的价值抽象 经济学  制定社会主义商品的价格要以生产价格为基础  学习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  论农村剩余劳力及其转移趋势  论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意义和对策  试论南北经济关系相互依赖的不对称、不平等结构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条件及其运行规则  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方案的探讨  加入WTO与我国政府价格管理研究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几点新思考  规范农业合作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论农民的土地权益  外资企业市场进入行为与市场结构效应——以福建省外商直接投资为例  福建工业品市场空间、结构差异与政策选择  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与税负关系研究  “华盛顿共识”的理论悖论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  人力资本投资失衡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原因剖析  供给和需求双向视角下的农村正规金融改革探析——以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为例 管理学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领导的基本原则  略论管理与生产力  论企业技术创新  公众参与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毛泽东“数荐不纳”与干部制度改革  论创新意识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新形势下发展福建农村教育的对策思考  网络经济的商务模式创新  我国公共决策“两化”机制创新研究  政府诱导型创新:晋江市政府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中的作用解读  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政治学、法学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谈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几个问题  略论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发扬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  列宁的两种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初探  莫斯科“十月事件”探析  关于提高妇女从政程度的思考  对我国公务员范围与分类问题的思考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文化革新  反腐败与制度创新  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提前终结的因素分析  构建“分合有度”的新型党政关系  “官僚人”的自恋精神分析学分析下册 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信仰认同 政治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及其建构 现代性与大众民主的逻辑——马克斯·韦伯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促进社会和谐的逻辑与路径 宪政视阈下的中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源于理性的法则——洛克《政府论》下篇中的自然法理论解读 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  马克思的思想建党学说永放光芒  闽西苏区的“肃清社会民主党”冤案  多党合作的历史道路  “三个代表”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建设  变动的社会与中国共产党权威的重塑  论邓小平的党内监督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情况新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工业化与“三农”问题关系的认识及其启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期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制的若干理论  关于提升党执政绩效的现实路径  国共合作与非基督教运动的历史考察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术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潮互动 社会学、人类学  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社会利益矛盾  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传统村落视野下小姓弱房的生存形态——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居民医疗保健需求研究  试析社会阶层分化中的“模糊身份者”现象  存在的孤离与人文的反思——现代人生存境遇的一种人文读解  新现代性:超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  教育与农村女性代际流动——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分析框架  转型进程中东南沿海县域社会阶层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 文史、图书馆学  北伐战争中的福建战场试探  《战国策》说辞析  略论林则徐诗词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谈鲁迅与胡风的友谊及其形成的原因  文化寻根:“台湾文化本土论”驳论  两宋之际客家先民与畲族先民关系的新格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市场化有机耦合的历史分析  黄帝传说辨析  对党校系统互联网站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思考  现代图书馆存储技术方案的选择和应用  科举与传统客家村落社会——以闽西武北村落为例  传统社会心灵和谐的诗性回望  海峡两岸关系视野下的抗日战争研究  现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自觉  风格比较:周氏兄弟散文比较研究的一个生长点  船政文化和中国现代化  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意义的赋予:时势转移与“五四”话语的演变后记

章节摘录

我们这个世界确实处于十分深刻的整体性变革时期,由此而提出文化转型的问题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如果我们基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从中国文化现实中考察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同时注意到文化自身的特殊性,注意到“大文化”的宽泛的包容性和复杂的多重性,就不难发现,整体性变革、经济体制转轨,以及相应的观念文化的更新转换,与作为“大文化”概念或整体文化意义上的文化转型并不是一种直接的、简单的、等质等量的、全方位的对应关系,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文化转型。因此,文化转型的说法有失妥切。其实,文化转型的说法并不仅仅是提出者个人在概念术语理解运用上的失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当长时期以来,关于文化问题讨论中一部分论者的思维定式: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域之间作激进或保守或调和折中或“创造性转化”的选择与评判。文化转型的说法乃是其中一种观点的翻新与发展;而循着这样的思路、这样的方法论原则继续中国文化问题的讨论,难免重蹈覆辙。在笔者看来,当今中国的文化,虽然在内涵质量上还不完全是现代的,但也不再是传统的;虽然执著于中国特色,但同时也正进一步走向世界。因此,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文化难题,并不完全如一些论者所归结的那样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域的复杂而又根源漫长的文化冲突”。

后记

为了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同肘也为了检阅我校教研人员30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我校决定编辑出版《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三十年文选》。前后共收到作者选送的论文250余篇,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法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中国文学、图书馆学、宗教学等学科。《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三十年文选》选编小组根据校委关于选编工作要坚持质量优先、兼顾不同时期及作者的代表性等要求,筛选出109篇入选论文。入选论文基本上反映了我校广大教研人员30年来走过的科研历程。但是有一点必须说明:30年来我校教研人员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数千篇论文中还有不少具有相当高的质量,但是由于本书篇幅有限等原因未能编入。也可以说,这是本书选编中留下的一点遗憾。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承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领导和诸位编辑、排版及校对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特别向谢寿光社长、王绯主任和徐逢贤责任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辑推荐

这里留下了我们三十年艰难跋涉的历史足迹,这里记录了我们三十年不懈探索的理论思考。编辑出版《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三十年文选(上下册)》,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纪念过去,更在于激励我们踏上新的思想征程。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三十年文选-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