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易学
2009-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汪学群
474
无
我主要是从思想史角度研究清代易学,力图揭示其学术特征及宗旨,勾勒出其承传发展轨迹,突出其思想贡献及历史地位。本着这一宗旨,已先后出版了两部著作。 《王夫之易学——以清初学术思想为视角》,从方法论讲,注重社会史与学术思想史的结合,把王夫之易学纳入当时的社会和学术背景中考察,揭示其治《易》的历程及时代特征。就内容而言,重在探讨王夫之易学的贡献,包括易学史和易学思想的贡献。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务实求真。晚明心学掀起蹈虚空疏的学风,王夫之认为此种学风误国误学,究其根源,归于佛老。他主张非无而有,非虚而实,非妄而真,治《易》务实求真,从客观实际出发说明天地自然的本性。他的务实求真的主张,既是对张载以来气论的继承与发展,也与清初务实求真的学风相联。 第二,和谐变易。王夫之认为,自然界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一个和谐有机整体。他又认为,自然界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其变化既有恒常的一面,也有变幻莫测的一面,由此呈现出复杂性。同时,变化不仅限于量的累积,也有性质的变化。他的和谐变易思想,既是对易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和谐的观点是对清廷民族高压政策的一种理论批判,而其变易观则反映明清鼎革的社会现实。 第三,平等自由。王夫之从人道与天道关系出发,探讨了平等自由问题。他对性与天道的研究,突出了人性上的平等与自由,这与明清之际市民阶层的兴起,在政治、经济、思想上追求自由平等是一致的。 第四,贞生贞死。王夫之治《易》重视人生修养,涉及吉凶祸福、义利、生死等问题,他一生虽遭遇吉凶祸福,但不为利益所动,仍以追求道义为指归,对待生死更为坦然,表现出一种豁达的胸襟和视死如归的风骨。
清代中期,传统易学的不同流派、学说、观点都得到了回归,如宋易学并没有中断而是继续存在,汉易学在沉寂一千多年以后得到复兴,调和两者的汉宋兼采易学的出现,又有构建易学的新尝试,凡此打破了此前易学单一化的格局,使这一时期的易学呈现出博大、多元化的色彩。本书正是抓住了这一学术特色,从思想史角度勾勒出这一时期易学发展的轨迹,突出其贡献,从整体上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汪学群,1956年生于北京,1975年下乡到辽宁盘锦吴家公社,1980~1984、1985~1988年先后在辽宁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获到哲学学士、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易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江南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尤其是清代思想史的研究。著有《钱穆学术思想评传》、《王夫之易学——以清初学术为视角》、《清初易学》、《清代思想史论》、《大家精要·钱穆》等,另有学术论文数十篇。
序第一章 宋易学的继续 第一节 王心敬的易学 一 《十翼》为《易》注之祖 二 学《易》寡过、神道设教 三 用《易》之道 四 太极说的阐释 五 借天道明人道 第二节 魏荔彤的易学 一 求通乎易理 二 天地之生生不尽者气也 三 气化见心性 四 合天道、尽人道 五 修文德 第三节 任启运的易学 一 圣人之作《易》原以洗 二 盈天地间皆易 三 学《易》之要,易简二字尽之 四 欲免于忧患莫如修德 第四节 王又朴的易学 一 读夫子之所以赞《易》,亦可知《易》 二 明天道,察民故 三 畅于四支,发于事业 第五节 《御纂周易述义》 一 自然之易,易书之所由作 二 复性之学 三 治泰之道第二章 汉易学的复兴 第一节 惠栋的易学 一 抑宋易扬汉易 二 太极,大一也 三 礼者,谓有理也 四 中和之德 五 《易》者,赞化育之书也 六 评价及影响 第二节 张惠言的易学 一 批邵雍宗虞翻 二 《易》者,象也 三 正性命,定礼文 第三节 朱骏声的易学 一 以汉易体例释《易》 二 引史证《易》 三 训诂明义理第三章 汉宋兼采的易学 第一节 胡煦的易学 一 泛论易派 二 《周易》为传道之书 三 《周易》为博文约礼之书 四 《周易》为穷理格物之书 五 《周易》为天人合一之书 ……第四章 构建易学的新尝试结束语附录
第一章 宋易学的继续 宋易学的继续主要研究清代中期宋易学的特征及贡献,包括王心敬、魏荔彤、任启运、王又朴等人的易学,另有傅恒等编纂的《御纂周易述义》,他们大都继承清初宋易学遗绪,推尊程颐、朱熹的易学,服膺《伊川易传》和《周易本义》,尤其关注性与天道、心性、政事治平等问题。他们释《易》不在于训诂、考据、辑佚,而在于借解《易》揭示其微言大义的同时,阐发自己的思想,并期以达到通经致用的目的。 第一节 王心敬的易学 王心敬生于顺治十三年(1656),卒于乾隆三年(1738),字尔缉,陕西鄠县(今户县)人,为诸生时,因督学不以礼相待而愤然离去。早年师从著名理学家李颙,曾受聘于江汉书院,讲明正学,从此声闻茂著,四方学士争相识其面,名人巨公也不远千里或致书或造访,欲延揽为己所用。如督学朱轼多次造庐问业,总督额伦特、年羹尧也先后以隐逸举荐,但心敬并没有前往。清世宗听说后十分推重。乾隆元年’(1736),王心敬举孝廉方正,以年老多病不赴京,大学士鄂尔泰曾转达问候,由此可以看出其地位与声望之高。因心敬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屡召不赴,故时人称之为征君。王心敬虽然归隐不出,但服膺其师李颐明体达用之学,常怀经世之志,如西北边疆发生叛乱,他立即致书守备官吏,出谋划策,十分精详,而且所言多得到验证,如文集中《选举》、《饷兵》、《马政》、《区田法》、《圃田法》、《井利说》、《井利补说》诸篇,皆可实行。理学名臣陈宏谋为官陕西时,曾把王心敬之说付诸实践,获得很好的收效。
无
著作是易考据为主的,还有本《清代早期易学》是其姊妹篇。很专业。
内容不错,可惜涉及易学家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