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农区工业化路径研究

耿明斋,李燕燕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耿明斋,李燕燕 著  

页数:

465  

前言

  如果不考虑渔猎、采集为生的蒙昧状态,人类社会以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产业革命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即传统农耕与乡村文明社会、现代工业与城市文明社会。自那时以来,由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转换,或者说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农耕与乡村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与城市文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然而,随后长达百年的社会动荡,严重阻滞了中国社会全面的现代化转型进程。  中国真正大规模和全面的社会转型是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为起点的,而且农区工业化潮流是最强大的推动力。正是由于珠三角、长三角广大农村地区工业的蓬勃发展,才将越来越广大的地区和越来越多的人口纳入工业和城市文明发展的轨道,并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美名。然而,农耕历史最久、农耕文化及社会结构积淀最深、地域面积最大、农民人口最集中的传统平原农业区,却又是工业化发展和社会转型最滞后的地区。显然,如果此类区域的工业化和社会转型问题不解决,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就不可能完成。因此,传统平原农业区的工业化及社会转型问题无疑是当前中国最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内容概要

自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产业革命以来,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农耕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国真正全面的社会转型是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为起点的,且农区工业化潮流是最强大的推动力。然而,农耕历史最久、农耕文化及社会结构积淀最深、地域面积最大、农民人口最集中的传统平原农区,却又是工业化发展和社会转型最滞后的地区。显然,如果此类区域的工业化和社会转型问题不解决,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就不可能完成。 本书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确立研究对象和展开研究思路的。在明确界定了传统平原农区的空间范围并概括了相应的经济社会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尝试回答了在纯农业的基础上凭什么会长出工业,开放和人口外流在启动传统平原农区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外部因素的渗透和流入又对该地区工业化产生了何种影响,工业产业的最初形态及其空间演变轨迹是什么,工业化对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产生着怎样的影响等一系列最基本而又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作者简介

耿明斋,男,河南滑县人,1952年生,省级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长期致力于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在农村改革、收入分配、国企改革、资本市场等领域都提出过有一定影响的独到见解。出版《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探索》等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传统农区工业化与经济社会转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关于工业化的不同解释 二 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是从农区的工业化开始的 三 欠发达平原农区如何走上工业化道路尚待破题 四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的空间范围和主要经济特征第二章 农业区工业化的一般理论分新 一 原生和次生的工业化 二 农业剩余增加和手工业从农业中的分离 三 市场、组织和技术——手工业蜕变的条件 四 制度架构和自由主体的诞生 五 文化价值观的约束 六 次生工业化理论模型 七 工业化与农民身份的转型第三章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的劳动力转移 一 传统农业区农业人口压力严重 二 封闭条件下的工业化模型 三 开放条件下的工业化模型 四 传统农业区实施劳动力转移带动工业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第四章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的资市形成和资市流入 一 封闭条件下工业资本形成的基本途径 二 开放条件下的资本流动和资本流动理论 三我国区际资本流动的实证分析 四 促进欠发达平原农业区资本流人和资本形成的对策第五章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过程中企业家生成机制 一 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二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过程中企业家生成机制 三 企业家队伍的状况对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以开封市为案例第六章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过程中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机制 一 产业集群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二 产业集群形成原因及对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过程中产业集群的形成特点 四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产业集群与所在区域的关系  五 案例——虞城县稍岗乡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 第七章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过程中企业空间布局及演化路径 一 一个有趣的例证 二 工业化初期企业空间布局呈乡村散落状态  三 企业空间布局演变的内在机制第八章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过程中农户交易合约的选择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演化 一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契约选择 二 交易合约的柔性化 三 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农产品期货市场兴起第九章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过程中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 一 工业化提出了农地产权制度变革的要求  二 分析的理论构架和创新点 三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三阶段及其原因  四 制度变迁当中农户和集体的产权博弈 五 政府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六 农地产权制度演进的方向 第十章 工业化进程中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的社会保障- 一 问题及分析的切入点 二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及适应的社会背景 三 社会保障制度成功实施的几个条件 四 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变迁 五 工业化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出路选择第十一章 政府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一 政府作用的一般分析 二 区域差距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三 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四 涉及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发展的政府政策建议第十二章 产业升级与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演进方向 一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 二 产业转移、区域分工与欠发达平原农业区产业升级 三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与相关区域工业化发展模式及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比较第十三章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发展模式:长垣案例 一 工业化反而是在相对闭塞和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率先开始的 二 工业化的起点是劳动力的外流 三 工业化的扩散得益于企业内部分工的社会化  四 企业散布于农村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有其客观必然性 五 农业产业化要靠企业家来推动 六 思考和政策建议第十四章 地域文化与工业化转型:固始经验 一 固始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 二 固始地域文化的特征 三 固始的地域文化如何推动了它的工业化转型 四 总结与反思: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现代市场经济规则的接轨点在哪里?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农业区工业化的一般理论分析  一 原生和次生的工业化  工业化,不管人们赋予它多么复杂的含义,在表象上,或者说在最直观的层面上,它不过是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渐成长为独立产业,且不断吸纳农业中的各种要素,使得农业日渐萎缩,非农产业日渐膨胀,并最终覆盖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起点,也就是工业化过程的起点,毫无疑问是农业。当我们拨开现实中由工业化而衍生出来的种种纷繁复杂的现象,用历史的眼光去考察工业化的源头时,这一点就会看得很清楚。  从全球的范围看,工业并不是在各个不同的空间点上同时产生的,而是首先从一个空间点上产生出来,然后波及世界各地的。最早生长出工业空间点的是英国,正是由于18世纪下半叶英国爆发的产业革命,现代工业才作为独立的产业成长起来,并逐渐成为全球社会经济活动的轴心。所以,从全球的范围来看,工业化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原生的,那就是英国;另一种是次生的,即从别的地方学来的。追根究底,所有国家和地的工业化都是从英国学来的,只不过有的国家和地区是直接从国学的,有的国家和地区则是从多个接力点中的某一个接力点的。英国为什么发生了产业革命而其他国家却没有发生产业革?这是人们一再提出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关注中国文明发展进的学者,更是一再提出中国为什么没有能够像英国那样发生产革命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英国剑桥大学的中国科技史专家约瑟那里被归结为: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全世界,代以来中国为什么却远远落在了西方的后面?由于一直没有人够就此给出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答案,所以人称“李约瑟之”。有一种观点曾经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即:近代中国的落后及未能自发地产生出资本主义来是由西方的入侵造成的,如果有西方的入侵,中国也会慢慢生长出资本主义来。用现在分析类问题通行的概念来说,就是外来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发展自然进程,从而使得中国社会没有能够自发地发生产业革命,由此开启自己的工业化进程。现在,人们的兴趣更多地集中在国为什么没有能够像英国那样发生产业革命上,而对于是否一会发生产业革命似乎已不大关心了,因为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中国的工业化确实是从外部输入的。但是本研究认为,在研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进程时,再来从理论上探讨一下中国否会发生产业革命这个问题还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样可以弄清在纯农业经济的基础上自发生长出工业产业所必需的各种条件,而使我们知道在纯农业区推进工业化究竟需要提供和创造哪些件。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农区工业化路径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