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慰安妇
2012-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德兰
406
无
1994年,我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最后一年,母亲担心我忙着写论文,不好好照顾身体,故专程赴日为孤单奋斗的我打理生活琐事,在福冈陪住了半年。母亲长期观察日本人,发现日本人普遍很守法、爱干净、有礼貌,他们在公众场所交谈多轻声细语,家长对顽皮哭闹的子女,多用温和的语气、坚定的眼神,劝阻孩童停止不当的率性行为。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看见日本学友帮我修改论文,和我交往总是言行守礼,对日本人的印象极好,因而问我:“这么懂礼貌的民族为何会侵略邻国?” 凡事都是一种机缘。 1999年以前,我的专业领域为旅日华商贸易史、中国海洋发展史,对于日本殖民台湾51年史的认识相当浅薄。然而,自1999年我兼任台北市妇女救援基金会董事以来,因闻知许多艰苦生活的阿嬷(指原台籍慰安妇)战时受害的故事,遂对台湾史、日本殖民史,尤其是日本帝国动员妇女充当“慰安妇”问题,兴起强烈的研究动机。 诚如读者所知,近二十年间,亚洲“慰安妇”以各种形式抗议日本政府,状告日本,要求其谢罪、赔偿、反省罪行,这也是国际社会瞩目、媒体争相报道的议题。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战前属于日本殖民地的台湾,既具有地域社会的特色,又与各族“慰安妇”有着共通的时空背景,台湾学者的反应却颇为冷淡,不仅鲜少予以关注,甚至认为:“她们本来就是妓女,自愿卖淫……不须要浪费力气,为‘慰安妇’问题做研究。” 而我投入“慰安妇”的研究领域,也有黑函指责我为何“为‘娼妓’辩护?”“为何否定日本殖民台湾的贡献?”担任我博士学位评委的一位口试老师更惊讶地说,“原来你是反日分子”,对我接受日本师长栽培,恩将仇报,改变研究方向很不以为然,产生极大的误解。 尽管如此,可我见到八十余岁病歪歪的台湾阿嬷,经常顶着火红红的太阳向驻台日本代表抗议,忍受寒风冷霜到东京法院出庭,就不禁暗想,随着岁月流逝,她们一旦都辞世了,未来我们将如何让世人知道她们的历史伤口? 为了重现台湾“慰安妇”的历史真相,揭露日本殖民台湾的历史黑洞,我四处查访,网罗文献、口述资料,闭门专心写书,期间为了纾解沉重的研究压力,而拾起画笔,以五十余幅水彩画为自己进行了心理治疗。本书收录了几幅和本研究议题吻合的绘画,便是我整理研究思绪的体现。 2005年东京明石书店出版拙作《台湾总督府与慰安妇》一书,日本京都大学夫马进教授(1999年获得最高学术荣誉学士院赏)读了该书,来信称赞我做了“很棒的研究”,给正处于身心疲惫状态的我带来极大的鼓舞。 2008年台湾中兴大学黄秀政教授向台北五南图书公司推荐,邀我重新撰写一本《台湾慰安妇》。该年12月为我写序的台湾日本综合研究所许介鳞所长(东京大学法学博士)说道:“台湾终于也有人艰辛地完成一部巨作《台湾慰安妇》。在台湾屈曲的历史上,留下值得长久教育下一代的作品。”荷兰莱登大学(University Leiden)包乐史(Leonard Blussé)教授在推荐序中,也给我诸多肯定。他们赞同拙作的论点:“无论‘慰安妇’是不是职业娼妓,日本政府都不应计划性地动员,制造日军买春、妇女卖春市场。” 皇天不负苦心人,2009年台北五南图书公司出版拙作第二版,即反映台湾读者对此研究议题的支持。 台湾“慰安妇”乃探索中日、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帝国实施诸多战争暴行中重要的一环。承蒙五南图书公司同意本人保留简体字版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步平所长审阅后推荐拙作,并与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著名学者苏智良教授慨允写序,使拙作简体字版得以付梓问世。 本书的出版,除了感谢他们的玉成外,还应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编辑业务方面付出了辛劳。 另,对长期支持台湾“慰安妇”控诉日本政府、不辞辛苦的日本义务律师公会,秉持正义的专家学者、民间社团,与协助台湾阿嬷勇敢面对历史伤口的台北市妇女救援基金会,以及全力支持我从事研究工作的家母辛子萍女士、嫂嫂李春子女士,均一并表示最高的敬意与感谢。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亚太地区发动了法西斯式的侵略,其军队的烧杀抢掠,可谓罄竹难书。设置“慰安所”,强征“慰安妇”,就是日军罪恶链条中的一环。时至今日,在铁证与事实面前,日本政府面对“慰安妇”
的起诉,仍旧抵赖、否认、抹杀、掩盖其历史罪恶,拒不认罪。
在朱德兰编著的《台湾慰安妇》中,作者借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台湾“慰安妇”苦难遭遇,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对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的专制统治,设置日军
“慰安所”的过程、实况,以及与岛内外“慰安所”诸多关系等,做实证性的分析。
日本政府在台湾,用强迫、欺诈、引诱等手段征调“慰安妇”,是日本政府的“劳军”举措之一,旨在满足日军的兽性欲望需求,驱使日军为征战效命,这是日军的性暴力罪行。《台湾慰安妇》通过对台湾“慰安妇”的调查研究,揭开了日本殖民台湾的罪恶黑洞。
朱德兰(笔名辛德兰),日本国立九州大学史学博士,专攻海洋史?台湾史?华侨史?现任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兼副主任及海洋史研究专题中心执行长?台湾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中琉文化经济协会常务监事兼历史委员会主任委员?代表著作有《台湾慰安妇》(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9)?《台湾总督府与慰安妇》(东京,明石书店,2005)?《崔小萍事件》(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1)?《长崎华商贸易史研究》(东京,芙蓉书房,1997)。
导论
第一篇 统治篇
第一章 一君万民
第二章 警察大人
第三章 国家认同
第四章 扶助皇运
第二篇 慰安所篇
第五章 战争与日军慰安所
第六章 慰安所承包会社
第七章 慰安所融资公司
第三篇 慰安妇篇
第八章 慰安妇的出国与募集
第九章 闽南籍慰安妇
第十章 客家籍慰安妇
第十一章 原住民慰安妇
结论
版权页:导论一、研究缘起“慰安妇”( comfort women)一词是1937年至1945年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期间,在战场、日本统治区慰劳官兵,为日军提供性服务的妇女,其从业及牛活场所一般称之为“慰安所”。战时日军普遍设立慰安所的原因大致是:日军在各地频繁发生强奸事件,为缓和士兵的杀伐气氛,为维护日本占领区的治安工作,为预防十兵感染性病,为防止军情外泄,为鼓舞“皇军”的作战士气等。战时慰安妇的实际人数不详,战后幸存者基于人格、尊严受到侮辱,大多自怨自悔地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角落里。而此沉默数十年的阴暗史,直等到1980年代韩国民主化运动兴起,女性运动抬头,才渐渐地露出了一道曙光。关于韩国慰安妇问题的提出,缘起于1980年梨花女子大学尹贞玉教授到处查访,1990年报纸刊载她采访受害者的口述史《挺身队取材记》,给韩国妇女带来极大的冲击,自此时起,揭露挺身队(慰安妇)历史真相备受韩国社会的关切。1895年日治台湾以前,明治政府在求知识于世界,全面模仿西方文明的过程中,相当重视学习列强国家的警察制度。1872年鹿儿岛武士出身的川路利良赴欧考察警政归国后,1874年日本政府就根据他的“警察国家”方案,在东京设立警视厅,任用川路利良担任大警视直接掌管首都的警察权,将地方政府的警察权交给府、县知事管辖。依照川路利良的规划,平均每2.3万人的住宅区应设一个派出所,配备数十名警察。1890年,日本设有692个警察署、774个警察分署、1400个派出所,俨然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警察网。警察人员多来自没落的武士,大批武士进入警察系统中,对巩固国家基础、平息各地叛乱、镇压农民运动、管制国民生活产生不小的作用,此后增设警察也成为近代日本加强君权政治的要素之一。反观台湾,清治时期虽然已有维护社会治安的机构和官吏,但警察及其相关制度的出现源于日治时代。日治之初,台湾总督府相当借重本地士绅的力量出面维持治安。设置警察始于总督府内务部警保课课长千千岩英一的建议。也就是说,1895年,千千岩英一主张,日军一旦完成占领全岛后,就要从军政回归民政,而据日本本土的经验,维护治安与推行内政的主力是警察。台湾总督府赞同警政即内政重要部门的见解,便于同年6月派遣千千岩英一到日本内地招募警察。1896年台湾总督府结束军政,实施民政后不久,就确立以“警察政治”统治台湾的施政方针。日治时期台湾人通称日本警察为“大人”,有关警察制度的发展过程、警察来源、任用与培训方式,以及警察官纪与社会观感等问题,兹探讨于后。
无
日本对台湾的摧残,使台独分子亲日的态度遭致众多台湾民众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