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性别平等与文化构建-上下册

谭琳,姜秀花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谭琳,姜秀花 主编  

页数:

全两册  

字数:

990000  

内容概要

  《性别平等与文化构建(上下)》收集了《妇女研究论丛》1992~2011年共20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性别平等与文化构建(上下)》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关注媒介和传播中对性别的不同呈现。第二部分关注文学和语言对性别的构建。第三部分关注身体和生育文化中的性别构建。第四部分关注仪礼和社会观念对性别的不同期待和规范。第五部分关注仪式和节俗文化对性别的不同规范和构建。第六部分关注在历史及有关事件中的性别呈现。通过上述不同视角的性别呈现,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两性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被文化之手所掌控,因此,推动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改变落后的性别文化必须依靠有识之士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依靠全社会共同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主动参与精神。

作者简介

谭琳,1990年于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经济研究所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兼任南开大学人口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社会学、妇女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等。自1995年以来,先后承担二十几项有关人口、性别与发展方面的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和发表论著和论文百余部(篇)。

书籍目录

前言
上册 媒介?传播?性别
 社会性别视角中的传播新技术与女性
 试析大众传播中性别歧视的成因
 主导报纸如何呈现两性
 碎片化的女性新闻:对《中国妇女报》的内容分析(1990~2002)
 报纸报道涉老新闻的社会性别分析
   ——以《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为例
   ——《新快报》2004年母亲节专题“软文”分析
 社会性别偏见的传播
   ——以某晚报“建立和谐母子关系”系列报道为例
 怎样报道家庭暴力
 中国近代女性角色的重塑
   ——来自《北洋画报》的记录
 从《东方时空》看主流媒介的性别平等意识
 从一次谈话节目看电视传媒中的性别意识导向
 电视剧女性形象中的性别意识
 男权观念下的感情悲剧
   ——解读《中国式离婚》
 影像中的女性身份再塑造及女性电影大众化
   ——论近期几部女性电影的两个转向
 清末民国戏剧改良与妇女解放的互动关系考察
   ——以河南为例
 试析中国电视广告中的男女角色定型
 广告文化的性别建构问题分析
 广告故事与性别——中外广告中的妇女形象
 《申报》女性广告:女性形象、现代性想象以及消费本质
文学?话语?性别
 重写女性:八九十年代的性别写作与文化空间
 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语境差异
 论女性文学与商品市场
 “美丽”的可能与“纯洁”的必要
   ——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话语变迁及其文化意义
 身体写作女性化探讨
 “文革”叙事的女性主义书写
   ——论徐坤的《招安,招安,招甚鸟安》
 论现代文学叙述中妓女形象谱系与话语模式
 “落后妇女”——农业合作化叙事中的“症候”
 “花瓶”:20世纪30年代职业女性的形象及其语境
 言语交际中的性别文化观
 语言实施的性别围困——权力话语下的“第三性”
 言说娜拉与娜拉言说——论五四新女性的叙事与性别
 晚清至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性别话语及其社会文化意蕴
 本质还是建构?——一个乡村女人“破鞋”称谓的由来
 从一个妇女主任的遭遇看村落性别规范
 党和国家话语与农村女性的声音
   ——以白茆山歌为例的观察(1956~1966)
 中国古代女性侮称与性别歧视
 从社会的发展看“家属”的词义演化
 女书:我们的终结,抑或我们的开始
下册 身体?生育?性别
 整形美容手术的两难与焦虑的女性身体
 对女性身体再造行为的文化评析
 减肥广告与病态的苗条文化
   ——关于大众传播对女性身体的文化控制
 身体之痛:《祝福》中的性别政治
 超越身体的困境:从《体育皇后》、《女篮5号》和
 《沙鸥》看中国体育故事片中的女性
 摩登与反摩登
   ——民国报刊建构的女性身体及其现代意义
 解放乳房的艰难:民国时期“天乳运动”探析
 晚清女性服饰改革:女性身体与国家、细节和时尚
   ——从废缠足谈起
 清末的媒体与女性的戒缠足
   ——以《大公报》白话文宣传为中心
 儒家文化和性别偏好:一个分析框架
 儿子偏好还是儿女双全?
   ——中国人生育性别偏好态度构成及其政策含义
 母性话语与分娩医疗化
   ——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为中心
 面对疼痛的自己:女性文学视域下的女性与生育
  仪礼?观念?性别
 守贞是妇女的文化宿命吗?
   ——关于近期有关事件引发的贞操文化与妇女性权利的讨论
 新文化运动中关于贞操问题的讨论
 贞节观念历史演进轨迹的重构
   ——汉唐间贞节观念的不断加强
 从《礼记》看战国以后夫权的强化
 从《仪礼》看性别的社会化
 孝文化与传统中的妇女
 “女子无才便是德”考述
 妇女在中国传统性别观念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回家”还是“被回家”?
   ——市场化过程中“妇女回家”讨论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转型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关于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的若干思考
 “照顾责任女性化”及其理论探讨
 “反家庭暴力”立法应有男性气质视角
仪式?节俗?性别
 革命、仪式与性别
   ——“国际妇女节”的传入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国际妇女节”
 变化与稳定:非正式制度中的性别呈现
   ——以河北H村仪礼为例
 神格与人格的交融
   ——中国古代汉族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的文化透视
 女儿节的狂欢与日常
   ——对曹家庄村乞巧活动的社会性别观察
 传统节日节物的性别修辞与符号指述关系研究
   ——以“端午索”为例
 家族祭祀制度中的女性
   ——对桂东南客家家族某村落的考察
历史?事件?性别
 妇女史研究:女性意识的“缺席”与“在场”
 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近代中国妇女
 戊戌妇女运动:中国批判性别本质主义的先驱
   ——兼驳中国妇女运动比西方落后的偏见
 中国古代妇女家庭地位刍议
   ——从考察“三从”之道切入
 男尊女卑观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强化路径
 五四时期新女性的悲剧命运评析
   ——以张嗣婧为例
 性别视野中的女学生之死——以五四时期李超为中心
 同乡、媒体和新女性——刘廉彬自杀案再审视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电视剧开始的时候,林小枫非常不满足于生活现状,而且将他们生活的清贫归咎于丈夫的无能,后来宋建平在林小枫的压力下终于舍弃了原来的单位而进了一家外资医院,随之而来的经济地位的迅速提升改变了周围人打量林小枫的眼光,让林小枫彻底地尝到了“夫贵妻荣”的甜头。然而“夫贵妻荣”本身就包含着对于夫妻双方正常人性的压抑与伤害,正是这一点决定了电视剧中林宋二人的悲剧。 “夫贵妻荣”是中国古代男权社会的畸形观念,过去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强调女性对于男性的依附,所以会用“夫贵妻荣”来掩饰两性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观念在字面上展现了一种温暖和谐的人伦关系,事实上却掩盖了这种观念之下两性之间控制与被控制、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特点。现代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是女性在心理和精神上依然继承着很多传统的重负,甚至会将一些历史上的男权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人格追求和心理需要——比如说,最简单的表现就是男性一定要比女性做得优秀才能叫男人。这种观念被女性内化时,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女性,而且男性也被卷到这种不人道的秩序里心力交瘁,承受心灵上的变异扭曲以及人格上的负重变形。它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生活在这把剑两侧的男性和女性没有一个能够避免伤害。尤其是当现代女性将积极上进、不甘平庸等一些颇具有正面含义的价值扭结在这种本质主义的男性观念上的时候,男性的生存就无可避免地落入了一种限制当中:男性一定要出人头地,要能够挣大钱才能够叫成功。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女性总是期待男性变成一个非常强大、非常成功、引人注目的让自己崇拜无比的伟大人物,就像剧中林小枫所期待于宋建平的那样。宋建平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林小枫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也是男权观念的畸形表达:“那时候,她以他的想法为想法,以他的需要为需要,她崇拜他。女人对男人的崇拜,是爱的基础。而今崇拜已不复存在……”他需要的是林小枫的崇拜,与林小枫在寻觅的“夫贵妻荣”其实是同一棵观念之树下结出的性质相同的两颗果实。崇拜与被崇拜,是宋建平和林小枫共同的观念追求,但是恰恰是这种共同的理想,最终扼杀了他们之间原本平衡和谐的感情世界。宋是成功了,但是成功之前的种种威逼,已经让夫妻之间的爱情变质、变味、走形。


编辑推荐

《性别平等与文化构建(套装共2册)》收集了《妇女研究论丛》1992~2011年共20年间的优秀论文。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性别平等与文化构建-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