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
2010-6
九州出版社
黄俊凌
251
无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达五十年之久(1895-1945年),数百年来两岸正常的交流交往被阻隔,这一阶段台湾民众返回祖国大陆,便是日籍台湾人,也就是台湾籍民。关于台湾籍民的研究,海峡两岸乃至日本都已经发表过不少的专题论文,甚至也有了相关的专著。所以当作者提出要利用档案资料研究抗战时期福建台湾籍民时,我既给予鼓励,也替他担心,觉得要在这个选题上推陈出新是很有难度的。但作者最终顺利完成了书稿,而且在史料应用、选题角度和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突破,这是极为难得的,综合起来有如下三点: 其一,丰富的新史料。在史料的发掘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使用的资料分别来自国家图书馆民国期刊电子库、福建省档案官、武夷山市档案馆、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保存库等,利用了六十七卷数百份档案,以及不少民国时期的期刊、报纸。大量的一手资料,为此书高质量地完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其二,新颖的选题和观点。作者将研究的视角聚焦在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上,结合大量的档案资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崇安县台湾籍民这一特殊群体当时的境况及心态,指出文学作品中的“亚细亚孤儿”意识确实有其历史原型,抗战时期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就具有这种心态,分析了此种迷惘、失落心态的形成与变化。此外,作者还利用翔实的史料,在有关台湾籍民问题上,提出不同的看法,譬如通过对厦门地区台湾籍民职业类别、就业人数及其所占比例的情况,提出“台湾籍民对民国时期厦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但作用和影响力是有限”的观点;对于以往学界误认为崇安县垦务所是集中营的看法,作者也用大量的事实给予澄清,认为垦荒是当时福建省政府安置台湾籍民生活的一个方案,崇安县垦务所并非集中营。这些观点的提出,丰富了籍民研究的内容。
本书运用心态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民国时期的档案出发,重点研究了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台湾籍民的聚居缘由,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心态变化。本研究认为,“亚细亚孤儿”意识确实是存在的,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就是主要的历史原型,但他们多数人最终克服了迷惘、失落的“孤儿”心态,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台湾义勇队的抗日活动,并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本书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部分解释了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对相关的学术史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阐述了心态史学的概念、理论及方法,提出了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介绍了本著述的史料特点,并对本研究的突破和不足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章系统考察了1895年至1937年这四十二年间福建地区台湾籍民的基本状况。文章从厦门、福州等地警务部门的案例记载出发,详细叙述了福建省台湾浪人违法犯罪的情况及其恶劣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少数台湾浪人制造事端,以达到“以华制华”和离间两岸民众情感的罪恶目的。 第三、四章介绍了抗战爆发后福建省台湾籍民的基本动向,分析了非沦陷区台湾籍民被集中迁移崇安县的原因及其心态变化。文章认为,台籍浪人在福建胡作非为所积累的民怨,加上金门、厦门沦陷中台籍浪人的助纣为虐,引起福建民众的愤慨和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迫使国民政府将福建省内台湾籍民集中迁移至崇安县。福建省政府的不信任对多数饱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籍民而言,无形中造成了心理伤害,成为“亚细亚孤儿”意识形成的肇始。 第五章至第七章详细论述了1938年至1947年间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心理情绪。文章从崇安县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台湾籍民的自身情况展开分析,认为他们的生活较为困苦。虽然国民政府对崇安县的台湾籍民进行了系列安置和赈济,例如阶段性生活费补助、安排垦荒和独立谋生、对老弱妇孺进行救济等,但受限于抗战时期的紧张局势、经济动荡以及崇安恶劣环境因素的影响,台湾籍民的生活难有根本的起色。生活的困顿,使他们产生焦虑情绪;当局严密的监管举措,也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他们原有的失落感和苦闷心理,这是此阶段台湾籍民的主要心态。 第八章阐述了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台湾义勇队的基本情况,分析多数台湾籍民克服“亚细亚孤儿”意识,投身抗战的原因。文章叙述了台湾义勇队的组建经过和大致活动,指出崇安县台湾籍民最终克服“亚细亚孤儿”意识的消极影响,在抗战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肯定了多数台湾籍民身上蕴含着中华民族不屈外侮的民族“气节”,赞扬了他们不畏艰苦挫折、勇于追求“自我实现”和民族解放的精神。 最后一章再次揭示了福建台湾籍民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以崇安县台湾籍民为中心,对“亚细亚孤儿”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升华进行简要的回顾。笔者强调“以史为鉴”,吸取“亚细亚孤儿”意识产生的历史教训,主张客观理性地看待这段特殊的历史,为化解两岸同胞问的历史“心结”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黄俊凌,1977年生,福建漳州人。200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海峡两岸关系史、光复后台湾历史。在《台湾研究集刊》、《社会科学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数篇论文,出版两部编著。
序言一序言二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理论、方法和分析框架 第四节 研究的突破与局限第二章 福建早期台湾籍民的状况与问题(1895—1937年) 第一节 福建台湾籍民的概况 第二节 福建部分台湾籍民的违法犯罪问题 第三节 福建台湾籍民引发的社会观感及其影响第三章 抗战初期福建省政府的台湾籍民政策(1937—1938年) 第一节 抗战初期福建台湾籍民的返台情况 第二节 抗战初期福建省政府的台湾籍民政策第四章 福建省台湾籍民集中迁移崇安县(1938年) 第一节 福建台湾籍民集中迁移崇安县之过程 第二节 台湾籍民迁移中的问题及其心态分析第五章 迁居崇安县台湾籍民的初步安置(1938年) 第一节 崇安:台湾籍民生活区域的背景描述 第二节 台湾籍民初期的安置与管理 第三节 崇安县台湾籍民初期的生活状况第六章 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产活动(1938—1947年) 第一节 崇安县台湾籍民的垦荒工作 第二节 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独立谋生第七章 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活状况及归宿 第一节 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活状况 第二节 崇安县台湾籍民的最终归宿第八章 彷徨中的奋起: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抗战的心态解析 第一节 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抗战的概况 第二节 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抗战行为的心态分析 第三节 抗战胜利与台湾义勇队的归宿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参考文献后 记
根据省政府的训令,“除一部分由垦务所接管从事垦荒外,其余准从事独立自由职业,惟工作地点以本县境内为限等因奉此。查际此非常时期,该项台民虽准独立自由,但仍须严密注意,切实防范,以杜意外”①,县政府向有关的区长、主任以及各保甲长做了相关指示,台湾籍民的工作、生活范围在大多数情况下限定于崇安县,防备“轨外行动”,而管理员作为台民的直接监督人,更是肩负重大的监管责任。实际上,除了不能离开崇安县外,台湾籍民并没有其他的行动限制,当然赴郊外或其他区、镇时,需要打笺条给管理员,以便领取外出证明。②如果台民外出打工或者临时离开,而没有事先向管理员报告的话,就会被当成潜逃,一旦被管理员、宪兵或警察追回的话,台民一般要被拘禁。翁秀煌在1939年12月24日,“承赤石茶叶改良场工头吴国准佣雇,前往为工人,开垦茶园”,这属台民自谋工作,原本是崇安县政府允许及鼓励的,但由于翁秀煌“未曾向管理员声情许可,然后前往”,结果被当成潜逃,“致取罪戾,追回拘禁”,其妻陈日请茶叶改良场的吴姓工头出示证明书,希望县政府能够释放翁秀煌。③类似的情况还有陈东崎,他曾在崇安县城区警察所充当伙役,后来“因病收差”,继而“暂代电报局分送电报或干劳工”,但可能更换工作后没有及时向管理员汇报,后被当成潜逃而“羁押狱中”。④对于外逃的台湾籍民,如想申请保释,一般要“觅具连环妥保”,才可获得释放。当然,如果台湾籍民真的失踪或者外逃成功,管理员算是严重失职,要受到相应的处罚。1941年5月,台民王亦嫩、吴乃珪,临时被电厂雇佣装置电话杆,结果“去后据报行踪不明,潜逃无踪”,县政府“查该管理员吴口管理疏忽”,“由本府予以撤职”⑤,显然台民如失踪或外逃,管理员是要被追究责任,甚至被撤职处分。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