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橄榄香

董桥 海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2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作者:

董桥  

页数:

242  

字数:

92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刘绍铭在《读橄榄香》评价说:
  董桥叙事手法,淡入浅出,有时候任务出其不意地跨进来,静悄悄的招呼也不打一声就出了局。他的小说人生不是连续剧,但不少从前早已过了场的角色,也会依依不舍的回过头来再打量你一次。……《橄榄香》是董桥以文字
recall the past to sustain the
present的一炉香火。这也是他近年几个集子风格的一个特色。眼前世事不堪闻。杂物堆里偶然翻出来的几张老照片老信札反而更能滋润人生。一直追看董桥的老读者一定认识到,这位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许多悬念,可归为张岱所说的癖。《祁止祥癖》开头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董桥慕恋古玩文物字画藏书票初版书,如醉如痴,因为这些东西的
past有助他 sustain the
present。癖是偏爱,不讲道理的。出现在他群芳谱的女子,“十个佳人九个俏”,几疑世上无丑妇。 To sustain
life,滋润人生,作者不惜逃避现实。……董桥追忆的往事,不是远古,不是明清,而是近古的民国。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是他频频回首的对象。因为“五六十年代的老香港才有这样的女子,下午三点多钟到文华酒店咖啡厅喝咖啡,读小说,一个人静静躲在靠窗那个亮堂的座位:浓发荡着月下碧湖粼粼的波光,两帘长长的睫毛彷佛幼嫩的莲叶深情呵护。”
……董桥作品,独树一帜,卓然成家。若心中无“癖”,文字不会有个性。带癖的作者造就带癖的人物。《杜公馆》的进雄嫂,清素端秀,原是师范大学的高材生,却爱上庄稼汉陈进雄,要死要活嫁给他。孩子出生不久父亲就死于车祸,师范生执意要替他守寡,留在老家小小的一个柚子园抚养孤儿、照顾婆婆。进雄嫂真“癖”得可以。“癖”,对董桥而言,是一种
fixation,可作为他看待古玩文物和“民国女子:看得那么一往情深的一种解释。董桥叙事,爱“转弯抹角”,讲述男女情事,总是隔靴搔痒,我们做读者的,还不是一页接一页的看下去?大概也是“癖好”使然吧。

作者简介

  董桥: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苹果日报》社长。他的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出版文集《双城杂笔》《这一代的事》等三十余种,深受读者欢迎。

书籍目录

自序
团圆
石湖
樱桃园
喜巧
望江梅
竹园
橄榄香
梨花吟
爱晚居
半生缘
小寒碧斋
紫薇园
无语
杜公馆
鹤顶红
小红楼
远山行
曼陀罗室
简爱
玉琮
一剪梅
念奴娇
啸月轩
月芽山庄
莲房
鲍西亚
待春风
二小姐
平庐旧事
香鱼斋
舒老
舒卷
瑶瑟怨
雪莱颂

章节摘录

  团圆  那年夏天我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到罗马探望老朋友,只住一宵,翌日飞回伦敦。是下午五点多钟,欧洲各地飞来的班机很多,伦敦机场人影熙攘,我拉着行李赶去搭机场专车进城,身边冷不防跳出一个女的挡住我的去路:“这么巧,你也刚到?”我定了定神认出是蕊秋。松松绾起一头润亮的浓发,玉白一张秀脸淡淡敷了一层月晕,嘴唇荡着远山夕照的枫香,唇角轻轻的细纹衬上眼角岁月的影子,韵致依旧动人,出了名的凤眼越见典丽。进城路上她说她母亲去年在巴黎病逝,父亲留下的那幢宅子只剩她和她的第二任丈夫守护:“一对壮年寃家过着老年晒棉被的日子,”她说。“幸好伦敦这个侄女儿懂事,学校放假总会到巴黎陪陪我说说中国话,烧烧家乡菜。前两天急性盲肠炎动了手术,我去了柏林赶来看她。”认识蕊秋那年他们家还在台北,父亲是蒋老先生时代外交部老职员,多年跟随沈昌焕,听说乡下两代做纺织,从来家大业大,一九四八年退到台湾几代人不做事也撑得起金玉门楣。蕊秋父亲是法国老留学生,连独生女儿也送到巴黎母校读书。她读西洋艺术史,毕了业跟人合资在巴黎开画廊,我住伦敦那些年她常去英国卖画买画,忙完正事不忘约我陪她逛美术馆听音乐会。蒋经国上台不久她父亲母亲移民法国到巴黎郊区买宅子做寓公。那期间,蕊秋跟一个台湾留学生结了婚又离了婚,那个小伙子听说伙同几个奸商骗掉她一大笔美金。那年冬天蕊秋独自来伦敦散心,在丘吉尔饭店一住一个多月,随时无聊拉我逛书店买书,上酒馆闲聊。一天,我们在皮卡迪利广场边上一家餐厅吃下午茶,我说婚礼上那个小伙子浑身斯文居然干出这等不体面的事。“你不相信我?”蕊秋柳眉一扬。“好奇而已,”我替她斟上半杯咖啡。“还是彰化的乡下表姐有见地,”她掰开一块松饼敷上奶油细细尝了一口,顺手撩起餐巾沾了沾嘴角。“七十年代让身边一个白脸假斯文坑个半死不活,表姐发誓今生非嫁个土匪不做人,说是吃菜要吃白菜头,跟郎要跟大贼头,睡到半夜钢刀响,妹穿绫罗哥穿绸!今后我专挑意大利黑手党上床你信不信?”她放下半块松饼狠狠拨了拨散落脸上的几绺长发,眼神瞬间荡漾一池春意。翌年晚秋,我舍弃伦敦的生活和工作迁回香港,蕊秋圣诞之前寄来喜帖说她又结婚了,新丈夫是法国人,生态学教授。  伦敦机场相遇那趟我太忙没去看她,只匆匆通了几次电话。我飞回香港前夜蕊秋倒赶来旅馆送了我一本画廊出版的图录,印得很讲究,里头好几幅法国油画我都喜欢,标价都不低。“不要你买,”她说。“你看得上眼我就高兴!”看她甜甜一笑我其实也高兴。蕊秋从来守着一份冷傲,应酬陌生人三分客气七分矜贵,难得笑靥里流露一丝在意,那是蓝色月亮的慷慨了。读完书她给台湾报刊写过许多通讯稿,篇篇几乎都先让我过目。真是天生的作家,下笔清淡而句句圆满,偶然释放几滴冷眼的同情,细读竟也读出朦胧的赧颜。文章写油了往往没了这丝灵气。我舍不得为她动红笔:她更舍不得不认我做老师。那天聊完图录我送她下楼搭车,街灯昏暗,夜风萧萧,蕊秋裹紧枣红披肩搂了我一下说:“来巴黎看我,记得!”  那一两年我无缘再飞欧洲,出几趟远门不外在台北东京曼谷新加坡瞎转,再去意大利法国看山看水看书看画,那是跟蕊秋伦敦别后三年的一个晚夏。她上午十点开车到旅馆接我回她父亲的老宅子叙旧。车子开出闹市阳光破云照亮长长的公路,蕊秋气色飞扬,回眸一笑,媚得厉害:“我又离婚了,”她说,“是去年的事,信上懒得告诉你。”“也好,大家都轻松,”我一点不惊奇。“不愧是开通的老师!”她握了握我的手背。“该找个黑手党了吧?”我说。她瞟了我一眼踩紧油门扭开一曲爵士钢琴,车子开到她家才十一点多钟。那幢宅院又大又老,四周树影森森,大门石阶两边围着一对花池子,蔷薇苍兰海棠都赶在立秋之前吐艳。一位娇小的法国女人开门迎我们进屋:“这位是 Leda,老同学,我的蓝宝石!”蕊秋介绍过了紧紧搂着她深深亲了好几下,说那是她给她取的小名,是神话里斯巴达的王后,天神化成天鹅和她亲热生了波卢克斯和海伦。王后英语法语混着说,大眼睛俊鼻子厚嘴唇六分“先拉斐尔派」画中怨女,吃完午饭说是要赶回画廊见客人了。蕊秋带我到后院散步,地方真大,有点萧条,养鸡养鸭的一处棚圈荒废了,棚子里堆放几件破家具。正中的小池塘芦苇芙蕖长得又浓又乱,池边几盆牵牛花也慵困了。我们走进小小一间玻璃温室,里头几架胡姬几盆热带花卉倒长得袅袅娜娜:“莫泊桑小说的温室,”蕊秋开玩笑说,一对酒靥佻巧得像一阕元曲。“都是 Leda种的,我和她总算团圆了!”她勾着我的手臂走出温室,午后醇醲的艳阳默默照应她的荒园。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董文如董酒,应该是名产……董桥的散文不仅证明香港有文学,有精致的文学,香港文学不乏上乘之作。”  —— 罗孚  “董桥的文字于阳刚之中时时透漏犀利敏锐之风,有时亦颇饶俏皮幽默之口吻,或甚而不免于忧郁羞涩之致。”  —— 林文月  “董桥的《英华沉浮录》是行家写给行家看的小品……珠玉纷陈,文字华夷混杂,仍旧书香扑鼻。”  —— 刘绍铭  “董桥的散文渊源有自,他远承晚明小品的遗风,近继五四白话散文的传统,又借接英国十八、十九世纪随笔的遗绪,在融合贯通的基础上自造新境,从而迥异时流,独出机杼。”  ——陈子善  “余光中炼字而琢句,董桥琢句而雕章;余光中偏重气势,董桥偏重体势;余光中热,董桥冷;余光中语速,董桥语缓;余光中把散文谱成了一支乐曲,董桥把散文成了一束瓶花。”  “董桥的散文,行文与布局最是考究,他思路开阔而又严密,文中征引相当广博,轶闻、隽语与时事,看似东拉西扯,其实左顾右盼,未尝稍离主旨半步,收放之际,深具匠心。他的拿手好戏,就在能以片言数语,贯穿全篇又综合各节,仿佛是三十辐共一毂,许多辐射的光线总能聚到一个焦点上,文中也就经常出现一些华彩段落。”  ——江弱水


编辑推荐

  1989年,作家柳苏(罗孚)在读书上发表文章《你一定要看董桥》,使大陆读者了解了董桥其人其文。此后,董桥的文章风行大陆,拥有了无数忠实的董迷。  董桥先生提到自己的创作:“我要求自己的散文可以进入西方,走出来;再进入中国,再走出来;再入……总之我要叫自己完全掌握得到才停止,这样我才有自己的风格。”这样的风格,读者从本书中尽可领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橄榄香 PDF格式下载



本书作者董桥,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其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因而深获海峡两岸三地读者倾心喜爱。橄榄香是董桥三部经典作品之一,另有景泰蓝之夜和清白家风。《橄榄香》包含三十篇小说,每一篇都不长,字数控制在一千五到两千五之间。作者说写这种一篇极短篇小说的自我要求,过程很奇妙也很有趣,跟他以前写散文句句都要有出处,大不一样,甚至文气也不同,舒舒卷卷尽如心意:经历过的“人生”在“小说”的油伞下沿着从前的脚印辨认从前的阴晴圆缺。一篇接着一篇,作者这样潜心经营了近一年,《橄榄香》才呈现给读者。从前的人事,从前的情味,每一篇里的旧人旧事,本来就是作者或浓或淡的感情,运笔之际往往有时难离难舍,恨不得多些篇幅写尽心中牵挂。但作者毕竟不忍心写得太满,想着留些私己悄悄藏着也是好的。


好多年前,罗孚说“你一定要读董桥!”,过了好多年,冯唐说“你一定不要读董桥!”。但是,董桥毕竟有董桥的好,不管他是甜腻还是温柔,自己读着觉得不错就行,别人说什么,说吧,关我鸟事!


读了这本书,就像含了颗橄榄,回味绵长,之后,我喜欢董桥所有的作品!


董桥的文字是那种淡淡的美,正如口含一枚橄榄,品味那种溢出来的清香一样,书的包装也很好,很是精美,值得收藏


很多年没有读过这么干净的文字了!读董桥,就是读一种人生,一份阅历,一种境界。一口气读完了董桥在国内所有的发行书籍。


香港散文,董桥一人独秀。


也是无意中在别人的博客中提到董桥,买来一看,是自己喜欢的风格


最爱董桥,细细读,慢慢品,淡雅清芬,精美绝伦。


不知道为什么,董桥的书总是有点贵。


看了一点,感觉不错,一直都非常喜欢董桥的书,清爽,恬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书的装帧也非常漂亮,值得收藏。


精装的挺不错,内容也很喜欢。这是买的第一本董桥的书。纸质摸在手里的感觉,太棒了。哈哈,我是不是有点没见过好书的土样。


董桥的书,一如既往的稀饭


董桥小精装,装帧印制皆美。


装帧印刷都很满意,价格很好。这一组都不错,先读了橄榄香,30个短篇小说,各个精致典雅。喜欢至极。


橄榄香是一本好书!


颠覆了小说的传统概念,这样的文章,算不算小说已经没有意义,读者喜欢看就好


纸张、装帧不错之外,翻开书页,还夹杂淡淡书香与墨香,不只是有意为之还是董先生的墨迹越发淡雅、清新了呢,还是交由读者慢慢品评吧


很好的书,包装也很好,是布面的,拿着很舒服,再细读书更享受。


书的质量超级好,精装布面封皮,纸张很厚。其文字既清淡如水又深刻隽永,真是喜爱极了。


装帧设计太有感觉了 内容更是没的说啊


我原来跟人借了一本的,跟我拿的那个一样,纸质很棒,收到的时候真心很兴奋哦。


好书,居然买重复了,送人啦!


还没怎么看,但是书皮很吸引人。淡淡的香味,还是布的


这本书比一般的书小些,字体却很大,是不是考虑到老人家阅读方便。不过装帧是褶皱布面,一丝不苟,内容喜欢。


书品相极佳!爱不释手!


书质真心不错 ?


很喜欢,很安静很能静心的书。


这本书的封面是布面的,装帧设计也很精美。


老婆要的,不错。


很精致的封面


就像一道名菜,色香味俱全!


包装超精美,内容超好看


悠然的旧时岁月


一句话,喜欢~


回忆是留住过去的点滴或好或坏的时光?


该是喜欢的,待看。


好书,令人感怀。


装帧精美,印刷质量好,太喜欢了!


布封面,仿佛有淡淡的香气,感觉很好


还没有看到内容,以为是牛津出版社的繁体版本,结果是海豚出版社简体版本,想看繁体版,有点遗憾!


装帧很漂亮,但开本小了点


标准董桥的书,香港散文里董桥的文字最雅。


虽然董桥的书,大致上都是一个调调,可还是喜欢看他写的旧事。毕竟在大陆,几乎没有这样的作家。而偶尔有的,写的也非常的像暴发户。


人情味很浓,念物即念人。


短短的故事,适合断断续续的阅读。每一个故事里有一个独特的主角,也许是成功的也许是落魄的,但是总之是感人的。


12年2月1版1印 这三本书除了贵没有别的毛病


很喜欢书的封面设计,本书值得一看


书很不错,拿在手里很有感觉。


送给朋友了,他很喜欢,布面的封面,很有特点。


清新淡雅 如果有中华书局的那样排版和书页就更好


比港版便宜多了


董桥的文字已入暮年,虽然圆润依旧,但流于玩弄文字,也就走火入魔了。出版社借机盘剥,让老董蒙冤不少。


需细细读,慢慢品。


一般……不是很喜欢他写的内容!


一般情况,对这几本书介绍有点夸大了。


gang


董桥的橄榄香


是我不喜欢的硬皮封面。


朋友很喜欢,说有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