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

陈殿林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

陈殿林  

页数:

237  

内容概要

  一个文化多元杂陈的时代悄然而至,站在这个文化勃兴的时代长廊,我们没有理由回避那些最为活跃的文化类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青年大学生负载的亚文化为切入点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受到的时代境遇。在青年亚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下,青年亚文化以其鲜明的风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系统呈现出颇为复杂的作用原理,揭示其中的影响机制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的关键。受到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启示,《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分别从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人格系统揭示了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在表达方法上,运用了比较分析法,始终比对青年亚文化的作用状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态势;在表现手段上,主要运用描述法的笔触,较为客观地描述青年亚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作者简介

  陈殿林,男,1969年9月生,安徽全椒县人,博士,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同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访问学者。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工作,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亚文化理论,在《教育研究》、《理论与改革》、《求实》、《学术探索》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合著3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4项。

书籍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的界定 
  (一)亚文化的概念 
  (二)青年亚文化的概念 
  (三)“机制”的概念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五、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青年亚文化的生态与风格解读 
 一、我国青年亚文化的时代万象举要 
  (一)张扬的青春独白:从“美女作家”到“80后”写作群的作品 
  (二)另类的文化表征:从“大话西游”到“恶搞”
  (三)神奇的媒介制造:从“超女”到“快男”
 二、我国青年亚文化的生态 
  (一)经济全球化的境遇 
  (二)民主化进程中的政治环境 
  (三)多元共生的文化环境 
  (四)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 
 三、我国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解读 
  (一)我国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扫描 
  (二)我国青年亚文化的风格建构 
  (三)我国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解码 
第二章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分析模式 
 一、青年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逻辑演进 
  (一)人存在于文化场域之中 
  (二)文化选择与教育担当 
  (三)青年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二、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确证 
  (一)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逻辑确证 
  (二)青年亚文化对大e-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实际确证 
 三、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分析模式 
  (一)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模式得到的启示 
  (二)青年亚文化的系统性存在与5ke-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系统的
  关联性 
  (三)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分析模式的建构 
第三章 文化系统: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一) 
 一、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影响 
  (一)青年亚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青年亚文化在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中的状态 
  ……
第四章 社会系统: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二)
第五章 人格系统: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三)
第六章 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反思与愿景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首先,青年亚文化以青年为载体,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之中的代表,青年亚文化主要是由大学生来承载的,没有青年这个主体,青年亚文化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大学生群体由于知识层次高、同质性强、相对集中,具有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等方面的特点,不但是青年亚文化的承载者,而且可能是青年亚文化的原创者和传播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中共中央2004年第16号文件)的实践活动,千方百计是为了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和可控性影响的对象,是原初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时还存在着一种与此相反的转化过程,即客体转化为主体思维结构和本质力量的因素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之为客体主体化。”①也就是说,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主体性,从被动的客体实现了主体性发挥,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具体效果,从而获得主体地位。因此,青年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这一主体方面实现了对接。  其次,青年亚文化由于大学生的承载,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现实的人”为其逻辑起点的,即以“青年大学生”为逻辑起点,并没有提法上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人”具体的内涵上却发生了变化。所谓“逻辑起点”,学界基本上是从马克思分析《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商品”之中得到启发的。马克思在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问题的主要思想基础上,对逻辑起点的基本特点做出归纳,认为逻辑起点的基本特点有五个方面,即:1.逻辑起点是最抽象的东西;2.逻辑起点是最简单的东西;3.逻辑起点是构成体系的细胞的、元素的形式;4.逻辑起点和终点是辩证统一的;5.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总是以具体的时代为前提的,以“现实的人”为依据的,即使是统治阶级在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时,也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现实。马克思也认为只有“人的东西”才是人的本质,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示了“人的东西”与“非人的东西”这对孪生的价值判断,“所谓‘非人的东两’同‘人的东西’一样,也是现代关系的产物,这种非人的东西是现代关系的否定面,它是没有任何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作为基础的反抗,是对建立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统治关系以及跟这种关系相适应的满足的方式的反抗。”①在这方面,西方人本主义也同样给我们以反面的警觉,由于这种理论从抽象的角度看待人,在方法论上必然推崇一种非实证的主观思辨逻辑推演方法,方法论的非科学性使得人本主义哲学成为一种主观思想的思辨操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应该遵循这一规定,“现实的人”是受制于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和生存状况的大学生,包括他们负载着青年亚文化,他们所负载着的青年亚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具体性,并不能等同视之,看不到这一点肯定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一度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企图利用空洞说教达到不切实际目标而最终无效的原因所在。因此,“现实的人”是各种社会符号在人身上负载的人,将大学生高度关注甚至于涵盖了他们生活核心主题的青年亚文化作为关联“现实的人”的冈素考虑,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编辑推荐

  《高校社科文库》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旨在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学术著作创造条件。  《高校社科文库》将坚持“广泛动员、集中征集、严格评审、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致力于通过资助优秀学术专著出版、推动学术成果交流推广等形式,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工作者走进交流空间,进入公众视野,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  汇集高校哲学社会辩学优秀原创学术成果  搭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平台  撵索高校暂学社会科学专著出版的新模式  扩大商梭哲学社会科学辩研成粜的影响力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 PDF格式下载



青年亚文化以其鲜明的风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系统呈现出颇为复杂的作用原理


本书研究青年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觉新颖,现实感强。
适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士收藏研读。
值得推荐。


整个结构和体例对于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而言很具有参考价值啊


对于研究校园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避不开啊


很详细的一本书,面面俱到


适合搞青年研究的人研读


有一定启发意义~


研读一下


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视角不错,有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