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成长

江一方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

江一方  

页数:

249  

字数:

28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成长 芳给江记了近7年(1989.11.12-1996.2.29)的日记。这个时期是江从托儿所到小学,直到他考上市重点H中学前不久。 我的日记中也有江的事。 江也有一部分日记、周记、作文和文章,江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但是老师让他交几篇日记,他也记了一些,满篇童趣,活泼、率真;写的随笔是实话实说,思无邪。他写的正是我们失去的。 江还编过一份班刊《烛火》。 这些日记和文章,记载了江从1983年12月24日出生起,直到2002年9月,他18岁考上北京大学数学和应用数学系,报到入学时的情景,也是他长大成人的全过程。 我们三人所记的合在一起,各自有自己的视角,是有意义的 我们三人记的,分别用“益:”、“芳:”、“江:”来表示。 这些日记也是全家亲情的记录。 江上大学后,每周回家一次,接触少了,交流也少了。我和江说,上大学以后的事,你自己写了。 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真幸福。 益2009年9月24日于方庄 2004年7月8日于北戴河(草稿) 2006年3月21日于北京方庄(初稿)打印稿 2009年9月24日于北京方庄(二稿)发表于新浪博客 注:2006年3月21日打印稿第一次印刷 2009年3月27日第二次印刷 2012年5月16日改定

内容概要

《成长:我这样培养儿子进北大》由江一方著,主要讲亲情和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是一个家庭的父亲、母亲和孩子三人的亲情体现,是父亲、母亲对儿子教育的成功体现。或许家庭教育的真谛就是寻找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适时正确的引导。
《成长:我这样培养儿子进北大》适合广大家长阅读。

作者简介

全家三人写了一本书,用的书名是江一方。 陶和谦,1931年生,江苏镇江人,一生经历充满传奇,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生物系、北京大学政治系、北京政法学院,还通过业余自学获得了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化学学士学位。法学家,曾参与1954年宪法起草,出版多部法学著作,退休前任公安部群众出版社副总编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获“首都法学研究突出贡献奖”。拥有20多年的中学理科教学经验和多年大学教学经验,教育理念独特。 尤丽芳,1941年生,江苏泰州人。曾为小学老师,生前在公安部群众出版社资料处工作。 陶大江,1983年生,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硕士毕业,现在IBM公司工作。中国青少年文学艺术家协会、中国当代青少年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分会会长,兼任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高级讲师。

书籍目录

前言
一半

我的家
《成长》
学习
引导
环境
快乐学习
1.出生
第一部分 学前
2.听和学
3.求知
4.唐诗
5.录音
6.讲理
7.学长诗
8.颐和园
9.托儿所
10.毛主席故居
11.录音诗词的全文
12.童趣
13.伴玩
14.感冒
15.家乡
16.东山
17.对话和认字
18.问答
19.荨麻疹
20.生活(1)
21.生活(2)
22.自知
23.难题
第二部分 小学
24.上学
25.谭老师
26.引导
27.写字和午饭
28.家务
29.第一封信
30.熏陶
31.分数
32.语文水平
33.第一篇日记
34.应试
35.快乐的时刻
36.隐忧
37.围棋
38.讲故事
39.难得糊涂
40.不幸中之大幸
41.日记(上)
42.周记
43.日记(下)
44.回顾
45.关心奥运
46.数学班
47.解方程
48.中秋
49.国庆
50.造句和作文
51.张老师
52.荣誉和不足
53.腮腺炎
54.意志
55.春节
56.罚抄
57.三好(1)
58.游戏
59.六一杯
60.三好(2)
61.三好(3)
62.三好(4)
63,三好(5)
64.三好(6)
65.陪读
66.想像力
67.跳级培训
68.学电脑
69.新气象
70.军训(1)
71.恩师
72.我与电脑
73.杀毒与输入法
74.英语班
75.数学班
76.家教
77.游园
78.长高了
79.军训(2)
80.好友
81.迎春杯
82.决赛
83.不了了之
84.古老的故事
85.市三好
86.公平竞争
87.作文选
第三部分 初中
第四部分 高中
《成长》之后
我为什么要写《成长》
心愿
谢师
尊重孩子的选择
《成长》后记

章节摘录

2.听和学 5月12日。益: 5个月后,芳和江回到北京。这时,我的工作繁忙,每天和江说不上几句话。我不会和他玩。全是芳和他说话,教他。现在想,这一段期间是非常重要的。 江在听、在学,他不停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1985年 1月14日。益: 不知不觉的,江一岁多了。江八个月会叫妈妈,不到一岁会叫爸爸。现在能听懂许多话。你说电灯,他就用手指着电灯;你说妈妈,他就用手指着妈妈。孩子是在用心听的,他明白你说的是什么。 听的速度是惊人的,下午,芳抱着他到校门外接我时问:“爸爸从哪回来?”他用小手指着我回来的方向。 校门面对元大都的古城墙——长长的小土山,他在这儿游戏,他这棵小草是在古都出土的呀! 他看着来来往往的公共汽车,能说出是几路车了。 芳抱他下楼,口中数着台阶数一二三四五……,有意无意地教他识数,这是学数学的基础呀1 2月20日。益: 今天年初一。过春节,有了孩子,家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家——我的家!是我在自己家过的第一个团圆幸福年! 江非常爱听故事,让我一遍又一遍地读故事给他听,他要我十遍、八遍地讲,读也行,似乎百听不厌。也许这就是他在示意,让我不断给他讲,这是求知的萌芽。 我的故事讲完了,就去买各种儿童读物,有讲笑话的,有讲龟兔赛跑的,有讲谜语的,他都爱听。他还爱听我小时候听来的傻女婿的故事。 不知从哪一个晚上开始,江都要在听我的故事声中,安静地进入梦乡。 每天这时候,我才在灯下开始工作。 年过半百的我,江的到来,年轻了。 3.求知 9月22日。益: 江江会说不少话了,回答问题,不会答出题外的话。他喜欢看有图的书,让你一遍一遍地读给他听,能记住。 前晚,看到窗外的月亮,竞说:“月亮弯弯,像只小船。”我分不清,是他从听书听来的语言,还是经过他的联想,组成的句子。 他听到火车声问: “火车往哪儿开,” 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我,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火车往哪儿开?”我还真不知道往哪儿开,只好沉默。 后来才知道,学校附近铁路上的火车是到青龙桥(八达岭)、张家口等地去的。我乘坐此车去过八达岭,但竟不知铁路通过学校附近。我不如孩子会提问题?! 他明明知道自己手上拿的是什么,有意地问: “江江手上拿的是什么?” 他要找人说话,没有小朋友,惟一和他说话的是父母。他想,爸爸妈妈足否知道他拿的是什么?或者看看我们是否尊重他提的问题。我们回答了,他很愉悦。可能他什么都没有想,只是想和我们说说话。我们能问他,他为什么不能问我们呢? 也许我们将他成人化了,他只是受没有任何污染的童心驱使,随便提个问题。多么可贵。 他能说出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名字。 他在高速成长中,我在心里为他欢呼,口中说出来的是“江江是个好孩子”。 10月29日。益: 江,可爱的孩子,给他讲故事,如果他对这个故事有兴趣,他不会说:“再讲一遍”,他只是发出“嗯嗯…”的声音,意思是:你再讲一次,不怕同一个故事翻来覆去地讲。哪怕在他哭闹的时候,你只要讲故事,他立时安静下来。 一天,他忽然说起故事里人物的话来。他和妈妈乘坐公交车外出,看见一个骑自行车的青年,他说: “一个小伙子骑车来了。” 芳说,这是她讲的故事里老奶奶买票的一个情节,他触景生情地联系上了。 这时,我们还没有给他买过什么像样的玩具,买给他的几乎都是图书。 P010-013

后记

《成长》后记 当我把《成长》以日记体整理好之后,打印成册用了近200页(B5)纸,约30万字,作者的名字是芳、益、江。但是芳已在我们一家送江(2002.9.1)进入北大后的那一个月的23日,怀着极大的安慰、含着幸福的微笑在肿瘤医院的病床上,合上了眼睛,永久地离去了。 初稿(2006.3)油印了几本,给了亲朋好友,后(2009.3)又再印了一次,改了一些错字。还是供不应求,所以借在博客发表的机会,再改一次。不改日记的原意,而是当时不经意的事,写日记时,没有想到会在一二十年后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我想,应该加几句话,使看的人能产生联想。 油印本《成长》还有一个副标题——人间真情,下面还有一行字——江18岁以前的生活。 我说不经意的事,意思是,我不是刻意要做什么,而是孩子给我的启示——灵感,我才想到的。我有培养他的愿望,如果没有他给我的启示——灵感,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芳特意为江写了七年日记,还用电脑录入了部分江的日记和作文。我编《成长》是芳的启示。所以这本三人合作的《成长》日记,是为怀念芳。


编辑推荐

教育是一门技术,父亲教儿子,与老师教学生大不相同,不能用上课的方法,更要用引导孩子产生兴趣的方法。 《成长:我这样培养儿子进北大》由江一方著:一个家庭,父亲、母亲和儿子,用日记体记录一段成长,从孩子出生到考入北大,其中的经历平淡而又不凡,感悟到的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真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成长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