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罗其友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罗其友  

页数:

158  

前言

  后记  本书是以作者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整理而成,也是作者近年来对农业区域关系问题思考和探索的初步总结。此书的撰写和出版,得到了多方的支持,凝聚了多人的心血!在此向所有给予过我关心、支持和帮助的人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唐华俊研究员。博士论文是在他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案设计、资料收集到论文写作和修改成稿的全过程都凝聚了他的智慧与汗水。他严谨的治学精神、活跃的学术思想和谦逊的学者风范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  衷心感谢我所在的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的领导和同事。非常感谢以王道龙所长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所营造的宽松学术研究环境。感谢任天志、徐明岗、周清波、郭同军、张维理、张海林等所领导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关照。感谢姜文来研究员、宋敏研究员、陈佑启研究员、邱建军研究员、周旭英研究员、屈宝香研究员、覃志豪研究员和陶陶、李建平、高明杰、张晴、周振亚、唐曲等各位同仁所给予的无私帮助。

内容概要

本书在界定农业区域协调发展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模型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我国农业区域的划分和农业区域的协调性评价,探讨了我国不同农业区域的主导功能配置方向及其实现途径。 本书既可供农业发展、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管理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的教学和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罗其友
  1964年12月生,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兼中国农业资源区划学会农业区域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农业部发展计划司专家组成员,中国绿色食品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农业区划、区域布局、区域发展和区域政策等农业发展区域问题研究,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70余篇,9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书籍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主要创新点2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机制和模型 2.1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  2.1.1 区域与区位  2.1.2农业与农业区域  2.1.3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2.1.4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2.2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  2.2.1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  2.2.2 农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机制  2.2.3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政府调控机制 2.3 农业区域协调机制模型  2.3.1 基本假定和现实意义  2.3.2 市场结构和图形解释  2.3.3 图形与结构  2.3.4 角点均衡  2.3.5 一般均衡及其比较静态分析3 农业区域协调评价的区域框架 3.1 农业区域划分  3.1.1 农业区域划分的思路  3.1.2 农业区域划分的方法   3.1.3 农业区域框架 3.2 农业区域特征  3.2.1 东部区  3.2.2 中部区  3.2.3 西部区  3.2.4 青藏区4 农业区域协调性评价 4.1 农业区域协调的标志  4.1.1 各区域发展的资源协调  ……5 基于区域协调目标的农业功能空间配置6 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其次,由于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是其管辖区域内的经济利益,很少会顾及区际协调、公平等全局性问题,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往往会引发或加深区域矛盾。只有中央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权威和组织控制能力,来引导、调整和纠正地方政府不恰当的经济行为,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但地方政府在农业区域调控中的作用也不应忽视,因为地方政府不仅是中央政策的具体承担者和执行者,也是一定地方利益的代言人。  区域基本单元的选择也是进行农业区域调控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亦即应明确区域单位,在农业区域调控中主要是协调的哪些区域之间的关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区域类型划分。最常见的是按照行政权力管辖范围划分形成的行政区域。在行政区的基础上,按照某些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可以划分一些同质区域。由于农业区域调控依赖政府作为行为主体,因此以省级行政区域作为统筹基本单元比较适宜。  第一,从政府权力覆盖范围、权力大小等方面来看,省级政府对省内经济活动具有较强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能力,使得省内经济活动的联系比较密切,能够促进更细层次区域问(如市、县)的协调发展。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