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论纲

郑雪来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郑雪来  

页数:

27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美国表演学派中有个“方法派”,是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原理培养出米的:较年长的有马龙·白兰度、保罗·纽曼、詹姆斯·迪恩、简·办达等,较年轻的有罗伯特·德尼罗、达斯廷·霍夫曼、杰克·尼科尔森、萨莉·菲尔德等.他们都小止一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这一殊荣。
  法国最负盛名的导演让·雷诺阿称斯氏为“老师”,“我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说是完全相符合的……我们电影工作者可以把他当作我们的一位老师。”另一位法国的著名导演让·特莱维勒则说:“任我们今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会是伟大的电影大师。”

作者简介

郑雪来,电影评论家。福建长乐人。暨南大学肄业。后从事翻译工作。建国后,历任文化部电影艺术研究室编译,中国电影出版社外国电影编辑室副主任,《世界艺术美学》、《当代外国艺术》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著有《电影美学问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论集》、《电影学论稿》,译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等。

书籍目录

关于进一步开展电影表演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代序
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其体系
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几个问题
要澄清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误解
斯氏体系的哲学美学基础问题
斯氏体系与表演艺术本质问题
斯氏体系中的方法论问题——形体动作方法及其他
略论布莱希特演剧理论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异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中国戏曲
电影表演理论问题与斯氏体系
”方法派”与美国电影表演
欧洲电影界关于斯氏体系的若干论述及评价
电影表演需要理论——《表演艺术教程》一书序言
评“本色第一”的表演观
从表演理论角度谈比较艺术的若干研究方法
从斯氏体系角度谈潘虹的表演艺术及其走向
英国马加尔沙克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传》中译本前言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导演与表演》选编者前言
我国艺术界关于斯氏体系问题的几次论争和探讨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当然,斯氏体系与方法的一些原则适用于电影表演,并不等于说斯氏体系就可以代替电影表演理论。本书用r很多篇幅论述电影美学特性对电影表演所提出的有别于舞台表演的特殊要求,并列举世界上许多电影表演范例加以论证。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作为几部较为知名的影片的导演,叙述了他如何运用斯氏体系以及电影特性的要求处理演员的心得和体会,令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而可信。在这方面,我要说本书比我所接触过的多部国外同类著作要高明许多。最后,我想还是回到前面所提及的“本色演员”与“性格演员”的论争上来。美国电影表演研究家玛丽·奥勃莱恩曾把电影演员分为四种类型,即“个性演员”、“形体演员”、“本色演员”和“性格演员”,这要比我国表演理论界通常只把电影演员分成“本色演员”和“性格演员”两种似乎更合乎实际。依照奥勃莱思的看法,这四类演员有时可以互相渗透,不能划分得那么绝对;而对电影说来,他们各有各的用处,即可以为一部影片的成功作出各自的贡献。然而,“性格演员”因其需要塑造多种多样的、有时与本人条件距离较远的角色,无疑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也是一位表演艺术家所应追求的目标。与戏剧舞台不同,也与电视的小荧屏有别,电影的大银幕能使表演者纤毫毕露,也更具形体的冲击力和动觉的感染力。所谓“个性演员”指的是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似乎专门适合某一类型角色的那种演员。大多数“个性演员”并不想扮演与他们银幕人物不同的角色,他们也不能演别的角色。这种局限性,部分是观众强加于他们的:影迷们要求与演员等同的某些人物保持原样,出现于一部接一部影片之中。在美国电影中,如亨弗莱·鲍嘉的“硬汉予”的类型,斯宾塞·屈莱赛的“好爸爸”的类型,克拉克·盖博的“玩世不恭但心地善良”的类型,泰隆·鲍华的“风流小生”的类型,更不必说那些专演西部片中“牛仔”角色类型的“个性演员”了,这些演员显然为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影片风靡全球立下了汗马功劳。


编辑推荐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论纲》是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论纲 PDF格式下载



本来以为会是一个专著 结果是论文集 大部分还都是七八十年代 对我来说真的意义不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