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韩复榘与西北军(上 下)

韩宗喆 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作者:

韩宗喆  

页数:

793  

Tag标签:

无  

前言

首先声明,我是一名医生,说老实话,要写一部有关历史的书,有点勉为其难;韩复榘先生是我的祖父,由后人为先人作传,又被一般认为是犯忌的事。奈何笔者愚鲁,仍“知其不可为而为”,斗胆握管成书,是耶非耶,成耶败耶,读者明鉴。 毋庸讳言,韩复榘先生是民国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之一,而民间关于他的笑话仍广为流传,某些文章、著作也以讹传讹,乐此不疲,甚至胡编乱造到不可理喻,以至其人本来面目和真实性格却被蒙上一层厚厚的尘埃和迷雾。究其原委,乃是长期流行于世的“二元思维定式”使然,非好即坏,非善即恶,非关即丑;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便是百分之百的错误。纵观世间万物,人最复杂。论及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没有实事求是之心,是难以做到持平之论的。 对于历史人物,无论你认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必须以史实为依据。真诚面对历史,宽容对待历史人物,方有助于我们敞开胸怀,以更宽阔的视野去面对未来。 纵然已过去七八十个年头,在海峡两岸,“韩复榘”仍是一个敏感的名字。抛开意识形态及官话、套话,仅从人性角度看,韩先生“不怕死,不爱钱”,率性自由,特立独行,崇尚本色,厌恶矫情,坚守独立人格,不屑随波逐流,是一位旧时代极具个性的职业军人。但在旧军人传统观念之下,因其刚愎自用的个性,对现代政治理解欠缺,对人生体验亦有不足,不自觉地走到“一意孤行”的路上,他的失败其实早就注定了。 我业余时间喜读稗乘野史、名人传记,不能不对自己家族中出现过的一位显赫人物有所关注。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注意搜集有关韩复榘先生的资料。虽然在我出生之时,韩先生已不在人世,但由于我的特殊身份,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仍然健在的老西北军人以及他们的后裔,犹可弥补有限的文字资料之不足。至于萌生写书的想法,不过是近几年的事。窃以为,有些事情不必较真,有些事情还是应该说清楚的,遂不计毁誉,秉笔直书,愿以此卷献呈读者,聊成注脚。读者然也罢,不然也罢,至少可以表明,在“众口一词”之外尚有另外一种声音,藉供后来治史者参考查证。 韩复榘先生戎马一生,大部分时光是在西北军中度过的,直到他离开人世,也是西北军袍泽为他办理的后事。因此说韩先生,不能不说说西北军。 冯玉祥先生的西北军是一支极具传奇色彩的军队,不啻夜空中徒然出现的一道炫目耀眼的闪电,瞬间又消逝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令人扼腕叹息! 时下有关西北军的书不多也不少。说不多,是公正严谨的史书不多;说不少,是云山雾罩的小说不少。笔者才疏学浅,不敢为西北军治史,仅本求实存真的原则,知多少,写多少,但愿能充作信史的诠注。本书写作的指导思想是: 一、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始终把传主的活动置身于当时的客观环境中来加以叙述和考量,以求最大限度地符合或接近历史真相。 二、多叙事,少评论。笔者的主要责任是尽量把事情讲清楚,留给读者一个充分的思考空间,最终得出自己判断。但是,少议不等于不议。笔者评论的原则是,是则是,非则非,不唯上,不媚俗,不锦上添花,不落井下石,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坚守独立思考,锐意个性表达,力求客观公正。 三、尊重史实,屏弃杜撰。凡书中所涉及到的重要情节皆有所本。 本书侧重资料性,对西北军及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各时期的建制及其中主要人物皆有较详尽的记述,关注民国军事史的读者也许会有兴趣。 笔者浅陋,书中谬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并借《龙文鞭影》李恩授语云:“有能扫除尘封以匡驽骀之所未逮者,吾将执鞭慕之。” 2011年10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韩复榘,字向方,中国近代史上军阀之一,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声震西北、华北、中原各地,是西北军中的五虎将之一,曾叱咤风云一时,官至国民党陆军上将。在抗日战争中,被蒋介石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处决。

作者简介

韩宗喆,1943年生于北京,1966年毕业千兰州医学院,内科主任医师,韩复榘之孙。现退休,曾供职华北煤炭医学院,担任教学与临床工作。曾在《档案与史学》、《文史精华》、《联合日报》、《星岛日报》(美国版)、《国际日报》(美国)等国内外报刊发表相关文章。

书籍目录

上 册
 自序
 身世与家世
 二十镇与冯玉祥
 辛亥滦州起义
 再赴戎行
 第十六混成旅
 入川作战
 讨伐张勋
 武穴屯兵
 常德练兵
 困顿豫南
 骑兵团长
 南苑练兵
 四十三团
 北京政变
 第一旅长
 赴日观操
 天津战役
 第一师长
 拱卫京畿
 退守南口
 晋北大战
 一度投晋
 倦鸟归巢
塞外行
平叛与困惑
兵出潼关
讨靳之役
兰封大战
徐州会战
彰德大战
首占北京
鲍旅事件
芥蒂犹存
封疆释兵权
督师武胜关
山雨欲東
甘棠东进
黑石关下
重返中原
二度主豫
讨唐之役
扣阎未遂
大战初起
下册

章节摘录

插图:是时,热河方面的奉军按兵不动,国民军北路军防区,即南口极左翼至多伦一线未受到明显压力。由于“讨贼联军”的主战场在南口,韩复榘军与石友三军虽被编为北路军,但遵照总部命令,仍驻防南口,未曾改变防区。韩复榘驻防南口期间,与国民军代总司令张之江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韩复榘军两旅驻守关公岭,此处山势陡峭,攀登不便,饮水又奇缺。时值初夏,该山区为典型大陆性气候,早晚寒气逼人,中午酷热难当,又无树荫遮凉,官兵苦不堪言,多有怨谤。韩素爱惜士卒,多次与张之江交涉,请求部队轮代,以慰军心,但均无结果。韩为此愤愤不平。①不久,晋军大举出动,袭扰晋北之京绥交通线。国民军总部急调韩复榘军与石友三军西开,发动晋北大战,张、韩的“轮代风波”不了了之,但这一事件在二人之间留下阴影。张之江是一位英武的骠骑兵,为人忠勇刚毅,肫挚笃实。曾与之共过事的苏联军事顾问普里马科夫在其日记中如此描绘这位总司令:“张之江将军是一个不问政治的典型军人。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智力平凡,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相当坚毅果断。光瘦下巴上的胡须和那炯炯有神的目光,更增添了他毅然的神态。大家都说他是一个很勇敢的人”。

后记

承蒙各位先辈、老师、朋友扶掖,《韩复榘与西北军》付梓问世,笔者感激至深,备亟钦敬。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韩复榘先生的亲属、前西北军高级军政人员、前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官员及前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将领及其后裔为笔者提供大量宝贵的口述历史资料;西北军史学人陈长更、黄埔收藏家单补生、西北军高级将领李鸣钟之女李宝芳、西北军高级将领葛金章之子葛俊民、西北军高级将领郑大章之子郑楷、西北军高级将领谷良民之子谷自生、西北军高级将领孙桐萱之女孙美霓、西北军高级文员过之翰之子过家武、西北军高级文员杨慕时之孙杨万里、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高级将领展书堂之孙展鹏远、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高级将领王恺如之孙王元章等为笔者提供弥足珍贵的文字或影像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旅居台湾的傅瑞瑗将军为笔者提供珍贵的口述历史录音带;感谢台湾媒体人张佑如为笔者收集并提供难得的参考文献。 特别感谢当代研究韩复榘历史的权威学者、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吕伟俊教授在百忙之中认真审阅本书全稿,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感谢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亲属联谊会常务理事兼副会长、西北军高级将领后裔李紫皤为笔者提供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及照片。可以说,没有李先生的全程帮助,笔者很难成书。 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周海滨、人民出版社编辑姜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编辑曹用娴、世交挚友赵三华等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谨致诚挚的谢意。 最后,需要特别感谢团结出版社社长梁光玉、编辑室主任张阳,没有他们的指导帮助,组织协调和奔波忙碌,就不会有本书的顺利出版。 著者谨识 2011年12月于北京

媒体关注与评论

(山东省)教育费每年增加,到了1935年,为普及义务教育,又大大地增加了一笔经费山东省库从来没有欠过教育经费,韩复榘履行了他的诺言。  ——何思源山东水灾,把难民移往各县就食,各办法极有道理至于把省府大楼让给灾民住主事,尤为难得。我又奖向方三点:一,对内之治安:二,对外之不屈:三,办灾之新法。我与有荣焉。  ——冯玉祥从抗战以来韩复榘的表现来看,总起来说他还是抗战的,不论其态度是消极或是积极,他还是坚持打了几仗因此一般史书上称韩“不战而逃”是不妥当的,也不符合事实,逃在后。战在前至于传说他想投降当汉奸,就更是无事实根据的。  ——吕伟俊蒋介石借此杀了韩复榘,是杀一儆百,还是消灭异己,史家评论,都认为是重在后者,我以为是有道理的。  ——梁漱溟


编辑推荐

《韩复榘与西北军(套装上下册)》编辑推荐:韩复榘是民国时期的二级上将、封疆大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云人物,其特立独行的一生使他备受争议。西北军是民国史上一支传奇式的军队,每于历史关键时刻,辄有惊世骇俗之举。“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韩复榘与西北军(上 下) PDF格式下载



西北军是抗日英雄。作为西北军将领孙辈后代,我们需要了解、学习西北军的历史,不忘西北军的历史。“韩复榘与西北军”这本书,丰富了家中有关西北军的书籍、资料,定将仔细研读。


很值,韩复榘的孙子写的。应该很真实的介绍了韩复榘,不是电影里演的一介武夫,远非一般传说的仅是略通文墨。


一个很有趣的人,济南趵突泉至今刻着他的笑话。


喜欢西北军历史的人必看的书


全篇基本上都是人物的介绍,但描述猪脚却少之又少,后悔买啦
团结出版社编辑干嘛去了


书中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反映了作者为此书付出的心血。此书和陶菊隐先生的著作一样,可以作为民国史书的收藏。


史料丰富,但是有史料堆积的嫌疑,有述无论吧


内容丰富,但作者文笔太差,多史料的堆集,下集尤其散乱


不错,很有参考价值。是我想要的。


本书史料性不错,但编辑功夫十分欠缺,错别字很多。督署经常为“督暑”,前有“曹士杰”,后有“曹世杰”;前有“胡景翼”,后有“胡景伊”;有些地方,中间莫名其妙出来一个人物,席液池一会儿是排长,一会儿又是士兵。等等。刚刚看了几十页的发现。后面不知道还有什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