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语言与文化研究(第6辑)

吴尚义 编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

吴尚义 编  

页数:

233  

内容概要

  本辑论丛刊发了全国各地高校教师和研究者的论文50余篇,内容涉及语言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等领域。所刊发的论文理论基础扎实,观点新颖,代表了我国语言学研究的最新热点和科研水平,也反映了研究者对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和探索。论文的研究类型主要包括旨在研究解决课堂教学或与教学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应用性研究,但是其研究也带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其研究方法值得广大教师和研究者的广泛借鉴。本论丛供糖高语言水平的学习者、高等院校教师和语言研究者参考使用。

书籍目录

语言研究委婉语功能的语用学研究(邱林林)内蒙古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张波)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张燕)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nglish-Chinese word order——Chinese learner's confusion on the objective clause(Guo Haiyan Shi Lebo)浅谈日语语句的表达特色(金玉顺)英语词语及来历漫谈(钟素花)语言教育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张岩)英语歧义对英语教学的影响(钟永发)A Review of Teacher Motivation Strategies,Student Perceptions,Student Motivation,and EnglishAchievement(Chen Ji)A Brief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Online Resource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s (Shi Lebo Guo Haiyan)新型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教学改革的启示(于玉星)多媒体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初探(余汉华)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点工程:课堂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刘向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现状与研究(孙静波)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Motivational Factors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 (Zhang Yan)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探讨(张瑞花王丽君)浅议高职学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方锦丽)The Importance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 Teaching (Yang Runfen)论教师在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正确定位(潘慧董春枝)因“班”施教(王颖)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索(胡雪乔张瑞花)The Necessity of Promoting Learner-Centeredness in SLA Classroom(He Junt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Teaching(Jia Ying)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词汇处理(郄利芹)浅析北京市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自主学习现状(钞洪涛邓龙高高黎)母语生成过程对英语教和学的启示(陈枭)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民主与互动性教学(陈丽清)阿德勒人格哲学与英语教学(陈静陈光华)中文电影在对外汉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刘巍)浅论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景方珊)活跃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俄语运用能力(任玉芝)翻译研究英汉翻译教学中文化模式的认知(龚文静)翻译、翻译主体性与翻译伦理(刘世芝)浅谈不同历史时期翻译范式研究(万静静)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A Case Study of Lingnan Shuixiang (Liang Xuexia)韩礼德情景语境理论观照下的文学翻译——Oracles &Miracles及其中译本《“剩”贤奇迹》个案研究(梁素芹曹杏)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对外来电影片名翻译之影响(蒋春生)纽马克翻译理论在汉英外事翻译中的运用(王丽君)试论错误分析理论在壮母语学生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潘宝剑)浅谈对培根论述文体的翻译的忠实性及原作风格的再现——评价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蜘两个中文译本(王鹏)洪堡特-辩证的语言观及其翻译观(李锦琴)文化研究The Carnivalin Black Women's Libera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lor 'Purple Based on Bakhtin's Carnival Theory (Yang Hongquan)浅析“天”在孔子思想中的含义(吴倩雯陈静王丽君)中西人权观比较(彭耘珠陈媛媛)中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阶段分析回顾(董晓红)文化产业背景下的高校文化与艺术教育(关莉丽)中西企业文化整合策略及应用——基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分析(刘重霄)文学研究《白噪音》中的生态危机(程颖但汉彪)谈谈《傲慢与偏见》中的新女性形象——吉英和伊丽莎白(周阿芹)希腊女神的女人角色研究(姚晓鸣)“最美”的真谛(徐锋)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杨倩倩)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情韵(梁文琴)

章节摘录

  (三)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美与真和善的和谐统一是最高层次的美  然而,真正体现出美的和谐内涵的还有更深层的因素。作为西方文化重要源头的古希腊文化便将和谐作为美的最高境界,毕达哥拉斯就说:“什么是最美的?——和谐。”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美与真和善的和谐统一,就像苏格拉底的一条重要美学命题说的:“美和善是一个东西,就是有用和有益。”而以上这些判断在墓主人托尔斯泰身上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  实际上,对于自己的人生归宿、对于身后墓园的安排,托尔斯泰在生前就有意识地作了布置。这种安排跟他童年的经历和一生的追求都密切相关。他在《回忆童年》中写道:“他(大哥尼古拉)向我们宣布,他有一个秘密,一旦这个秘密被揭晓,那么所有人都会获得幸福。那时不再有疾病,不再有任何不愉快的事,谁对谁也不会发脾气,大家都会彼此相爱,大家都会变成蚁国兄弟……”大哥说,这个秘密刻在一根绿棍上。这根绿棍埋藏在他们经常玩耍的峡谷路旁。绿棍的故事深深印刻在托尔斯泰的头脑中,他终生在寻找那根能给大家带来幸福的小绿棍。  有关托尔斯泰生死话题的,还有一些细节经常被人们提及。如许多研究者会提到的“阿尔扎马斯之夜”,如茨威格在《描述自我的三作家》中多次提到的三个字母“W.I.L”。中年彻悟之后,他强迫自己“以全部心灵的力量”去想死而毫不害怕死。他的每一本日记都以“W.I.L”这样三个在旁人看来很神秘的字母开始。而“W.I.L.”实际是“如果我活着”的意思。他还每个月都通过年份标明自己的回忆“我在接近死亡”。他已经习惯于正视死亡了。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中不仅不可避免地有大量的有关死亡的描写,而且还有几部作品干脆是以死亡为主题,像《三死》、《伊凡·伊里奇之死》等。1858年1月中下旬,托尔斯泰只用几天时间就写出了短篇小说《三死》。他把小说的宗旨归结为:贵妇人既可怜又可厌,她一辈子撒谎,直到临终仍在撒谎,她的死是很恐怖的;老农民劳碌终生,死得很安详,他知道这是无法逃脱的自然规律;一株树在走向死亡时很优美,树木的死亡只是向永恒不灭的大自然中另一新生命的转化。在文学作品中、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善美的托翁,推崇、实践了第三种死的归宿。  至此,我们大概能理解托尔斯泰对自身人生终点的选择的良苦用心了。  向往自然、热爱人生,对自然和人生的真切体验和细致描述,这些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并且比比皆是。然而,这种写作风格实则还蕴含着更深刻的意味。茨威格在他的另一本书《描述自我的三作家》中的《作者的话》里这样评述托尔斯泰:“在托尔斯泰这个类型里,灵魂的自我观察达到了观察的最高阶段,因为这种观察同时变成了伦理的和宗教上的自我描写。这位精确的观察者描述他的生活,这位精细的心理学家描述感受引起的反射。此外,一个自我观察的新要素,即良知的严峻的眼睛,观察着每一句话的真实性,每一个想法的纯洁性,每一个感觉的持续作用的力量。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语言与文化研究(第6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