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日本卷-外交的文化阐释

申险峰 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

申险峰 著  

页数:

327  

字数:

263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逐渐呈现多极化兼容发展的态势,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一个国家的政治管理、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与其国民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申险峰编著的《外交的文化阐释·日本卷》通过对日本文化中的民族特性、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制度规范等多个层面的梳理、分析和探讨,对于影响日本外交战略的深层因素、推动日本外交政策实施的动力和目标进行了文化层面的阐释与解读。《外交的文化阐释·日本卷》注重概念的明晰与结构的系统性,适合国际政治、外语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与参考。

作者简介

申险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从事非传统安全、中国周边安全、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主要著作有《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亚洲卷》(专著)、《中美外交的文化解读》(合著)、《美国外交的文化阐释》(合著)等;论文有《联合国在国际反恐中的定位分析》等多篇。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节 文化概说
一、文化的定义
二、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三、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国际政治文化理论体系
一、国际文化体系中的文化结构
二、国际文化体系中的文化单位
三、国际文化体系中的文化力
四、国际文化体系中的文化功能
第三节 文化与国家外交
一、外交的影响因素
二、文化对国家外交的影响
第一章 民族特性与日本外交
第一节 日本的民族起源及形成
一、民族起源
二、民族与国家的形成
三、民族构成
第二节 日本的岛国特征与“岛国意识”
一、岛国特征
二、岛国意识
第三节 日本的岛国文化特点
一、狭隘与自大
二、偏执
三、反复无常
四、团结与坚强
五、町人根性
第四节 日本的岛国文化与外交
一、危机感催生了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二、危机感推动了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融合与创新
三、町人根性造就摇摆不定和实用主义的外交模式
第二章 宗教与日本外交
第一节 日本神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一、神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二、神道教与儒释道的关系
第二节 神道教的宗教理念与特点
一、天神与天皇合一
二、忠孝合一,忠在孝前
三、国家认同与凝聚民心
四、民族优越感
五、武士道精神的宣扬
第三节 “皇国史观”理念及其影响
第四节 武士道及其精神理念
一、武士道的发展及精神渊源
二、武士道精神要义及特点
第五节 神道教与日本外交
一、神道教与日本对外侵略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二、神道教与日本的军国主义及侵略扩张
第三章 文化传统与日本外交
第一节 日本文化渊源——“耻感文化”
第二节 “耻感文化”衍生出的日本文化特点
一、集团意识强烈
二、等级制度分明
第三节 “耻感文化”与日本外交
一、追随强者
二、“耻感文化”致使日本外交道德标准缺失
三、日本外交政策和行为反复无常
第四章 政治文化与日本外交
第一节 日本文化民族主义
一、日本文化民族主义的缘起与发展
二、“日本人论”
三、大和民族优越论
第二节 日本政治文化中的家族政治
一、五大政治家族
二、家族政治的影响
第三节 政治文化与日本外交
一、近现代日本的对外文化侵略
二、当代日本的文化外交
第五章 日本文化对其外交的全面影响
第一节 日本文化对其政治外交的影响
一、修改宪法
二、自卫队变身
三、日本的联合国外交及入常
第二节 日本文化对其经济外交的影响
一、赔偿问题的解决
二、对中国的ODA问题
三、能源外交
第三节 日本文化对文化外交的影响
一、文化外交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二、当代日本文化外交的特点
三、日本对华文化外交
附录
附录一 日本历任首相列表
附录二 日本“和平宪法”
附录三 2005年的新编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历史的歪曲
附录四 政治人物参拜靖国神社记录
附录五 青年领袖培养机制:松下政经塾
附录六 和族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日本的排外性以及文化上的自卫感是非常强烈的。16世纪末,首批葡萄牙传教士抵达日本还不到100年的时间,日本就已有30万个天主教徒了,以当时的人口比率来计算,比今天日本的基督徒还多。这至少在当地构成了西方殖民主义入侵的威胁。17世纪初,日本执政者深深感受到这种威胁,于是对这些“异教徒”采取相当残酷的手段,成千上万的教徒不是殉教便是遭受屠杀身亡,留下来未被杀害的也都被迫叛教,改变宗教信仰。1368年,日本开始实施将近200年的锁国政策。在锁国期间,不但日本人不准出国,外国人中也只有荷兰商人准许在长崎港外的一个小岛上与日通商。 日本人除了“排外”心理之外,还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他们相信日本自古以来就是神国,天神会给予日本特殊的照顾,日本人是天神给予关照的子民,强烈的唯我独尊的心理让他们自视甚高。日本无法企及中华文化的高度,其自身实际上对此是有着真切感受的,但日本不是心存敬畏,而是极力贬损,如称中国为“支那”,就充分揭示了其夜郎自大、眼高于顶的做派。对于先进的文化,日本人是从不甘落后的民族自尊心的角度去崇拜和羡慕,他们觉得自己落后于人,就拼命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充实自己,努力追上世界潮流。这样的民族自尊心和自大心理,只能激发起日本人的斗志和决心。这些都为日本军国主义者野心的最终膨胀埋下了祸根,并成为地区紧张局势大爆发的重要因素。 二、偏执 乘坐在“日本号”这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飘摇的小船中的日本人天生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和孤立感。匮乏的资源,生存的艰难促使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在逆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他们渴求把握住身边的每一丝希望,每一个机会,绝不轻言放弃。于是在日本的民族特性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气度狭小和目光短浅,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在2004年亚洲杯足球比赛上,日本政客对中国重庆赛场上部分球迷情绪的自然流露表示了极度不满,并硬是把这一事件跟中国政府的导向画上等号,四处放话,频发抗议,甚至质疑中国2008北京奥运会能否顺利举行。日本媒体还为此大做文章,拼命在这一问题上摇唇鼓舌、推波助澜。日本将原本属于体育运动领域的摩擦上升到国家政治与外交的高度,这种度量,实在证实了日本人危机感和反弹力的强大。


编辑推荐

《外交的文化阐释•日本卷》是一本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著作,不仅对我们系统了解日本的外交特点、文化根源和外交趋向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堪称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日本卷-外交的文化阐释 PDF格式下载



梳理清晰,内容翔实,赞一个!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