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中医临床医论选
2012-1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林慧光 杜建
878
《历代中医临床医论选》是一部较全面反映我国历代中医临床医论的工具书,收录了自《内经》以后300多部中医医籍,由博返约,撷取精华,分为内科篇、外科篇、妇科篇、儿科篇、男科篇、耳鼻咽喉科篇、眼科篇七篇,各科以病证名为纲,以所引医籍为目,分别论述,引文精要,出处明确,查阅方便,实为中医院校师生和广大中医临床者学经典、做临床的必读之书。
内科篇
第一章 外感病证
1.感冒
2.外感发热
3.湿阻
4.疟疾
第二章 肺病证
1.咳嗽
2.哮病
4.肺胀
5.肺痿
6.肺痈
7.肺痨(痨瘵)
附:传尸痨
第三章 心脑病证
1.心悸
2.胸痹心痛
3.眩晕
4.中风病
5.不寐
附:健忘
6.痴呆
7.痫病
8.癫病
9.狂病
……
外科篇
妇科篇
儿科篇
男科篇
耳鼻咽喉口腔科篇
眼科篇
版权页:若伤风初感,寒热往来,涕唾稠黏,胸膈不快,咳嗽多痰者,参苏饮。若伤风头痛者,鼻塞声重,咳嗽者,《局方》神术散,或川芎茶调散。若感风兼湿而头目不清、鼻塞声重者,宜冲和散。若风寒外闭,肢节烦疼,鼻塞声重,而内多伏火者,《局方》羌活散。若太阳经伤风,发热,自汗,恶风者,桂枝汤。(《景岳全书·杂证谟·伤风·论治》)大意:虚邪贼风,阳先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经文)盖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气卫于外,风邪不能为害。惟脾虚而肌肉不充,肺虚而玄府不闭,则风乘虚人。(《微论》)病因:更衣脱帽,沐浴当风,皮毛之间,卒然受邪,内舍于肺者,外因也;衣被过厚,上焦壅热,内热生风,似乎伤风者,内因也。肺家素有痰热,复受风邪束缚,内火不得疏泄,谓之寒暄,此表里两因之实证也。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谨,即显风证者,此表里两因之虚证也。(《汇补》)见症:轻者,咳嗽有痰,咽干声重,鼻燥作痒,或流清涕,腹胀胸闷,口燥喉痛;重者,头痛项强,肢节烦疼,憎寒壮热,头眩呕吐,心烦潮热,自汗恶风,亦有无汗而恶风者。(《汇补》)伤风伤暖辨:外风所伤,鼻流清涕,咳嗽清痰,舌无苔膜。内热生风,鼻流浊涕,咳嗽稠痰,舌有红点。其余诸症,则相似也。(《汇补》)伤风伤寒辨:风循经络,亦有六经传变。其初起头疼身热与伤寒同,但伤风必鼻塞流涕,且多恶风,居暖室之中,则坦然自如。伤寒恶寒,虽近烈火,仍复怕寒。又伤风在表者,有汗而手足微烦;伤寒在表者,无汗而手足微冷。伤风在里,肺热而皮肤发疹;伤寒在里,胃热而肌肉发斑。皆各异也。(《汇补》)脉法:左寸关浮弦有力者,伤风也;右寸关洪滑有力者,伤暖也;右寸关濡弱无力者,兼虚也。(《汇补》)总治:有汗当实表,无汗当疏邪,内热当清火。实表不可大补,疏邪不可太峻,清火不可太凉。若肺虚伤风者,先与祛邪,遂即养正,先后缓急,不可偏废。(士材)大汗宜禁:伤风证,腠理疏泄,但宜轻扬之剂彻越其邪,不可与伤寒家大汗之药,恐蹈亡阳之戒。(《汇补》)久虚宜补: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人,病反增剧也。(立斋)用药总法:主以二陈汤加桔梗、前胡、苏叶、桑皮、杏仁。身热加柴胡、黄芩;体痛加羌活、防风;头痛加川芎;胸满加枳壳;痰多加金沸草;气逆加苏子;内热加玄参;咳嗽加瓜蒌。若三时伤风重者,冲和汤;冬月伤风重者,桂枝汤。凡表证恶风,身热,自汗,自利,当用药中加桂枝,其效尤捷也。体虚易于伤风,不时感冒者,补中益气汤加桔梗、茯苓、半夏。(《汇补》)
《历代中医临床医论选》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
临床实际理论的一部好书!
书总体还是不错的,在此支持了
我是买来送给岳父大人的,刚收时翻看了一会,感觉不错。就是太大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