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华中医昆仑

张镜源 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

张镜源 编  

页数:

443  

字数:

361000  

前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它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奇迹。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一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怀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中华中医昆仑》。丛书以传主姓名为卷名,生年为卷次,每卷3万字,10卷为1集,共15集;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浩浩汤汤,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2011年6月

内容概要

  《中华中医昆仑》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典藏价值的传世著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中华中医昆仑》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的中医药学家的传记丛书。《中华中医昆仑(第6集)》记载了韩百灵、高仲山、李克绍、王鹏飞、刘春圃、金寿山、哈荔田、何世英、周凤梧、干祖望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中华中医昆仑(第6集)》由张镜源主编。

书籍目录

韩百灵卷
少年立志 攻读岐黄
学贵精专 誉满龙江
勤勉从教 严谨治学
博采古今 辨治百病
功善百术 专攻一艺
学术思想 一代风范
著述不辍 老而弥坚
百岁名医 益寿延年
高仲山卷
愿为良医济世 负笈南下求学
中医需要振兴 振兴必须奋斗
位卑未敢忘国忧 忍辱负重志不移
祖国喜庆新生 古树重放新葩
传承岐黄古训 教书育人不倦
制订行业标准 维护中医声誉
中西论战化干戈 团结御侮为中华
借近代科学成果 倡中华大医学观
梨杏相同天职 灵肉皆需健康
融会“伤寒”与“温病” 别出新解治顽症
后记
李克绍卷
为救苍生 弃教从医
锲而不舍 自学成才
治学严谨 善于读书
诲人不倦 一代良师
临证灵活 斫轮老手
求异创新 伤寒大家
业余情趣 诗文俱佳
王鹏飞卷
少承家学 志在“体生”
时代需要 担负重任
上腭望诊 继承创新
审慎辨证 用药精辟
银黛合剂 功效卓著
扶正治本 健脾养胃
疑难杂症 特殊贡献
培养后学 医风千古
刘春圃卷
酷爱文学 因病学医
取长补短 善治温病
贯通中西 博采众长
勤思苦钻 攻克脑积水
善用三宝 解温病急症
胆大心细 解疑难杂症
疗疾疗心 如釜底抽薪
痛定思痛 悟养生之道
中医之道 医德为首
金寿山卷
焚膏油以继晷 恒兀兀以穷年
鸳鸯绣出从君看 不怕金针不度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医质疑贵权变 掌握理论多实践
忠诚中医事业 潜心医理研究
精益求精明辨证 临床应变创奇迹
中医药学要传承 培育桃李勤耕耘
待人淳朴厚道 工作坚持原则
哈荔田 卷
哈氏医术 代有传人
北京求学 天津行医
为医为政 广有建树
博采百家术 旨在求创新
四法止崩漏 化瘀治子痫
调经有五法 痛经分四治
办学育英才 教子人杏林
养生须修德 乐业可强身
何世英卷
遇恩师 学中医
入杏林 多历练
专儿科 显奇才
创方药 改剂型
经时方 综合用
承师学 重发展
老益壮 脑科创
中西合 一生梦
周凤梧卷
学医须定心 读书择通达
指点求名师 真知在成行
医药皆学问 精通贵有恒
诲人终不倦 师者若兰芝
擅治内杂温 尤长时令病
妇疾护肝肾 儿病保稚阳
医药同一理 治病练于药
治学倾全心 著述严把关
治学扬正气 泼墨以自遣
干祖望卷
焚膏继晷 寒窗磨砺
悬壶历练 浦南扬名
衷中参西 创立新科
矢志不渝 担纲大任
藏书状元 治书“茧斋”
崇尚《内经》 提倡创新
标新立异 敢为人先
巧读《伤寒》 活用经方
私淑东垣 重视脾胃
发挥河间 妙用八卦
鼻衄四时 咽炎三法
干氏疗法 干氏病名
医案风采 杏林绝唱
养生八字 归于“任真”

章节摘录

勤勉从教 严谨治学 从一个医者到一个师者,韩百灵必须将自己所学理论与多年从医经验融会贯通,并现身说法,加以发挥。这对韩百灵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跨越。为了当好这个师者,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培养中医人才,探索中医教学规律,韩百灵可谓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呕心沥血。中医学术的传授,历代多以带徒、私塾、口传心授和临证实践的方式流传。韩百灵认识到,要把中医理论系统化,并以教学形式来完成,就必须取各家之长,领悟各科之要。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更不思求经旨,中医学就不能快速发展。 中医的理法方药源于实践,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有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教学内容才能丰富。他说:比类取象要恰当,讲湿热带下,有形之湿与无形之热相交结,则如油和面,交结难分,治疗如抽丝剥茧,缠绵难愈。譬如“胎萎不长”一病,以花喻之,花卉枯萎,枯在叶而萎在根,单纯给予水分,恐势单力孤,难使复荣,需要水分、阳光和营养俱足,冀能恢复生机。以此理运用到“胎萎不长”的治疗,则应在补阴血的同时,重用填精补髓、血肉有情之品,并辅以从阴引阳之药,使阳生阴长,缓图生机,方可无虞。如此借鉴比喻,惟妙惟肖,使学生印象深刻,收到较好的效果。 韩百灵随时随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临证中从病因、病机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怎样辨证,如何确定治法,如何选方药,都予以详细说明。若患者用药后效果不佳,则及时查找不效之故,重新对病证进行审视分析,遣方用药,使学生们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之掌握了过硬本领。 20世纪80年代,韩百灵作为我国首批中医妇科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工作中形成了一套带教理论和经验。首先是如何选择研究生的科研课题。通过实践韩百灵认为,选题应结合三个方面来进行。 其一,选择课题首先要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研究生搜集资料的工作,是进行科研准备的阶段。准备得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课题的选择以及科研设计的水平和质量。以往科研课题的选择都是在基础课程结束之后才进行,后来发现为时已晚。所以他要求新生入学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着手查新资料。 其二,针对不同的研究生开设不同的课程。由于研究生的阅历、素质、思维方式不尽相同,因此起点也不同。韩百灵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水平,具体指定必修课、选修课和自修课内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与本学科、本专业能够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韩百灵十分强调自然辩证法和哲学史的学习,因为这有利于建立科学思维,可以为选题和科研方法提供认识方面的指导。 其三,将研究生的科研课题与导师的学术经验相结合。这种方法既是目前研究生科研选题的有效途径,又是抢救老中医经验的有力措施。经过研究生的总结、整理,结合现代科研手段再创新,很有可能产生质的飞跃。 韩百灵要求带教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随着形势的发展,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一要求,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韩百灵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出导师定向把关,在抢救老中医经验的同时,迅速掌握现代科技这一方案,旨在使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在中西医两方面同步提高。导师定向把关,即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选题、科研步骤和方法、撰写毕业论文等均由导师作原则性指导,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及聪明才智,不束缚他们的手脚。抢救老中医经验方面,规定研究生随导师出诊,随时整理导师的学术经验,对于行之有效的方剂及学术思想的精华部分,要笔之于书,撰写成文并公开发表。这样研究生既可掌握导师的学术思想,又可锻炼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展中医,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医诊病可以利用X光机、超声波、电子显微镜、电子计算机、放射性同位素,中医同样也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科技手段为辨证论治服务。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都包含了为我所用这么一个简单道理。基于这一认识,韩百灵多次送研究生赴西医院校学习,要求他们迅速提高西医理论水平,重视现代科研、技术方法的学习。 中医学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以其实践医学的特点显示着旺盛经久的生命力。韩百灵一直认为,中医研究生不应该是故纸堆里的夫子,也不应该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书生,而应该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中医临床实践者。因此,韩百灵要求他的研究生必须要过临床关,要把中医的理论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中医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掌握疑难病和危重病诊治原则,确保中医科研的质量。希望他们具有老一代中医和新一代中医的双重本领、双重气质。他认为,学医只知无方之书,不知理法,虽有学而无术,虽知方药,不知其理,不足成为良医。只有遍读理、法、方、药之书,勤做笔记,潜心研讨,躬行实践,验之患者,不断提高,才称得上有学也有术。 P15-17


编辑推荐

  张镜源主编的《中华中医昆仑》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了150位中医药学家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这些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本书是《中华中医昆仑(第6集)》,传主有韩百灵、高仲山、李克绍、王鹏飞、刘春圃、金寿山、哈荔田、何世英、周凤梧、干祖望等10人。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华中医昆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