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誉研究
2012-8
中国经济出版社
徐鸿
18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于资本等有形生产要素,企业信誉等无形生产要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提升我国的企业信誉,它将有可能成为后改革时代 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企业信誉研究》通过对劳动分工、企业激励约束机制、法律、社会文化、信息传播、企业产权模式、中介组织、政府等对企业信誉影响的研究,探讨了企业信誉延续的机理,从而得出企业信誉延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企业信誉培育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徐鸿,968年8月生,江西上饶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上饶师专物理系毕业后在中学任教八年,1997年考入西北大学,先后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读博期间被陕西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富平县挂 职任副县长。2002年10月到江西省委统战部工作,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现任东华理工大学纪委书记。主要从事无形资产和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主持、参与省重点社科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项目,在《经济管理》、《中国软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1.导论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1.1 选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1.1.2 选题的理论背景及意义1.2 本书的分析方法和框架结构1.2.1 分析方法1.2.2 框架结构1.3 本书的创新与贡献2.信誉理论研究综述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信誉问题的论述2.2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信用的论述2.3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对信誉理论的研究2.4 国内理论界对信誉问题研究的现状2.5 对信誉理论研究现状的评价及本书研究的起点和思路3.信誉及其相关概念3.1 信誉的概念3.2 信誉的分类3.3 信誉的功能与作用3.4 信誉与信用、声誉、商誉的关系4.劳动分工是信誉存在的基础4.1 社会成员完全无分工状态下的信誉24.2 社会成员固定性分工状态下的信誉4.3 社会成员一般性分工状态下的信誉5.个人信誉的延续及与企业信誉相关的因素5.1 组织对个人信誉延续的作用5.2与企业信誉相关的因素5.2.1 品牌是企业信誉的载体5.2.2 企业信誉主体与企业品牌的关系5.2.3 企业信誉传播与企业品牌的关系5.2.4 企业信誉受体与企业品牌的关系6.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与企业信誉的延续6.1 员工信誉与企业信誉6.2 延期报酬与企业信誉的延续6.3 股票期权与企业信誉的延续6.3.1 股票期权不一定能使员工更加努力6.3.2 股票期权能使员工在离职前不把信誉折现6.4 企业文化与企业信誉的延续6.4.1 企业文化的概念6.4.2 企业文化对企业信誉延续的作用7.社会文化与企业信誉的延续7.1 规范和习惯对企业信誉延续的作用7.1.1 规范对企业信誉延续的作用7.1.2 习惯对企业信誉延续的作用7.2 作为文化体系的宗教对企业信誉延续的作用7.3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企业信誉的影响8.法律与企业信誉的延续8.1 企业与法律的关系8.2 法律对企业信誉的作用8.3 加强法律规范,促使企业信誉延续8.3.1 以经济契约精神代替君子协定8.3.2 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征信系统8.3.3 完善企业信用法律制度建设9.信息传播与企业信誉的延续9.1 信誉中介机构的产生及功能9.2 信誉评估对企业信誉延续的意义9.2.1 资信评级对企业信誉延续的作用9.2.2 信用担保对企业信誉延续的作用10.企业的产权模式与企业信誉10.1 纯公有制产权模式下的企业信誉10.1.1 各企业是国家总工厂的一个“车间”模式时的企业信誉10.1.2 各企业是独立法人实体时的企业信誉10.1.3 公有制产权体制下的经营者信誉与企业信誉的关系10.2 混合产权体制下的企业信誉10.2.1 买者和卖者都为私有财产主体时的企业信誉10.2.2 买者和卖者都为公有财产主体时的企业信誉10.2.3 买者和卖者既有公有产权主体也有私有产权主体时的企业信誉10.2.4 混合产权体制下如何提高企业信誉11.政府与企业信誉11.1 政府信誉与权力体制11.1.1 政府信誉与权力体制相关11.1.2 政府不顾信誉直接导致政府干预11.2 政府干预与企业信誉11.2.1 管制和政府干预11.2.2 经典管制理论所分析的管制成因11.2.3 管制在中国演变成政府干预11.2.4 政府干预对企业信誉形成的影响11.3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信誉11.3.1 谁是诚信杀手11.3.2 政府信用最受关注12.我国企业信誉的培育12.1 当前我国企业信誉方面存在的问题12.2 对培育我国企业信誉的建议参考文献
1.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怪现象——“黄世仁怕杨白劳”。欠债有理、欠债有利几乎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普遍认同的理念。“三角债”是人们对企业之间超过托收承付期或约定付款期应付而未付拖欠货款现象的俗称,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然成为中国、俄罗斯、东欧诸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障碍。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三角债”的规模曾发展到占银行信贷总额1/3的地步。现在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普遍的不信任感,市场退回到了几乎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状态。在市场上,企业之间的交易链明显缩短,交易成本普遍提高,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另一个现象也几乎成泛滥之势,那就是“假冒伪劣”。假教师、假记者、假警察、假干部,36行,行行都有假货;劣质酒、礼拜鞋、新危房、拼装车,吃、穿、住、行样样都不放心。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市场主体都不注重自己的信誉:不顾长期利益,追求短期利益;不顾虚物利益,追求实物利益。市场主体不注重自己的信誉已成为我国当今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因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后,资本、人才等将不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在与世界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我国企业最缺乏的将是企业信誉资源,企业信誉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改革开放前企业之间几乎没有不讲信誉的现象出现?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不注重信誉的现象也很少出现,而转轨时期的几个国家则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信誉下滑问题,这其中有没有普遍的规律性呢?若有,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本书试着对这一问题做些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