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起点

林天宏|主编:杜涌涛 西苑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西苑  

作者:

林天宏|主编:杜涌涛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结集在中匡近代化进程中,各个新职业、新学科、新社会领域的八十多名创始人或代表人物,如中国第一个律师曹汝霖、中国最早的物理学博士李复几等,通过寻访后人与选取史料,展示这些先驱者们的人生侧面,折射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艰难。一起来翻阅《起点》吧!

作者简介

  杜涌涛,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冰点周刊》主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原《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现为《中国周刊》总编助理。

书籍目录

一、文化艺术
1.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2.夏瑞芳:温和的力量
3.张石川:用胶片讲故事
4.郑正秋:电影“伯乐”
5.赵竹光:中国强健之象征
6.郑文光:轮椅上的“预言家”
7.钟敬文:耕作民俗园地的“农夫”
8.易培基:守护故宫
9.谭抒真:琴弦上的人生
10.焦菊隐:艺术满分,政治20分
二、实业
1.孙越崎:抗日战争里的“汽油桶”
2.范旭东:倔强的抵抗
3.穆藕初:实业界“一线光明”
4.胡西园:照亮中国
5.马应彪:贵乎诚实
6.周祥生:从黑车司机到“出租车大王”
7.项松茂:贪生怕死,算什么总经理
8.唐廷枢:中国可无李鸿章,不可无唐廷枢
9.吴羹梅:用铅笔抗日
三、科技
1.汤飞凡:汤飞凡若在,何至于此
2.高鲁:让天文回归科学
3.余青松:让天空记下中国人的名字
4.张钰哲:“追星”60载
5.陈遵妫:上知天文。不够!
6.蒋丙然:为天空涂抹理陛光芒
7.高平子:名字铭刻在月球上
8.谢家荣:像矿脉一样被掩埋
9.胡刚复:教给中国真正的物理
10.胡明复:数学家的糊涂账
11.徐寿:农具匠人推开科学大门
12.谈家桢:有生物学的地方,就有谈家桢
13.李复几:被掩埋的起点
14.李善邦:为地震而生
15.A.W.葛利普:死后也要葬在中国
16.裴文中:把75岁当做57岁
17.贾兰坡:考古为了什么?
18.华蘅芳:科技史上的第一颗星
四、教育
1.郑锦:以美感育人
2.胡敦复:破碎的“大同”梦
3.陆礼华:欲强中华,先壮体质
4.钟荣光:大学校长温而厉
5.马君武:勇武校长
6.胡元倓:叩头校长昂首拒官
五、职业
1.杨秀琼:泳池内外的沉浮
2.梁培基:愿为医学坐牢
3.王助:凋落的机翼
4.支秉渊:颠簸的车轮
5.赵秉钧:成也警察,败也警察
6.刘纪文:要拆先拆司令部
7.潘序伦:从浪子到大师
8.李忍涛:壮志未酬身先死
9.冯如:为中国龙插上翅膀
10.张瑞芬:闯入美军禁区的中国女人
11.郑毓秀:以玫瑰为枪
12.曹汝霖:民国第1号律师
六、新闻
1.沙飞:新闻摄影不新闻
2.冯有真:盛会中的孤独
3.王韬:中国第一报人
4.吕碧城:中国第一女报人
5.英敛之:傲骨为大公
6.沈荩:君死之日犹生之
7.汪康年:为报而生为报而死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朱启钤(1872~1964年),字桂辛,贵州紫江人,著名实业家,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 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 “梁思成?”她答道。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韵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崔勇这样评价朱启钤。 崔勇的博士毕业论文,题为《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写于2000个年。但他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除十多篇后人回忆外,再无与朱启钤相关的研究资料,“由于历史的原因,朱启钤被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何为历史原因?崔勇并没有详谈。但翻开史册,却能惊奇地发现,在中国上个世纪前半叶的政局动荡中,朱启钤留下这些痕迹:北京巡警厅厅丞,北洋政府五任交通总长、三任内务总长,袁世凯称帝大典筹备处处长(后曾因此被通缉),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约代表…… 宦海沉浮,毁誉交织,朱启钤的身影,就在这一次次的身份更换中变得日益模糊。但依然清晰的,是他所创下的“累累实业”。 朱启钤督办修筑的津浦铁路,至今仍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大动脉之一。他任董事长的中兴煤矿公司,是其时仅次于抚顺、开滦的全国第三大煤矿。他在上海创建的中兴轮船公司,是我国首家以民族资本兴办的远洋轮船公司,解放后成为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基础力量……《华盛顿邮报》曾热情洋溢地赞道,朱启钤“成绩斐然,在远东罕有其匹!” 而在崔勇看来,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更是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朱启钤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祯,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 朱启钤还以其深厚的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编辑推荐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丛书:起点》介绍:朱启钤(1872~1964年),字桂辛,贵州紫江人,著名实业家,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起点 PDF格式下载



现在坚持读的报就是《中国青年报》了,《中国青年报》坚持读的就是《冰点》周刊了。支持你,中青报和冰点!支持你,杜总!


《中国青年报》的专栏文章结集


中青报的冰点文章给生活带来新的感知


内容应该不错,相信冰点!


了解了不少新知识,拓展了视野。


很有深度的书,净化人的心灵。


不广为人知又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一群人的故事,值得了解


很不错的书,介绍了很多伟大的小人物


送兄弟了,期待反馈


关键是态度


书里写的人各个大有来头 又都属于被历史淹没知名度很低的。值得一读


蛮好的一本


送货较慢,延迟到达,《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丛书——起点》书脊低端破损。


涉及的人物很多,但不深入。但是很适合高考前读,很好的人物传记阅读资料!


还可以吧,但不是我以为的那套书。


对不起冰点这2个字,内容没什么新意


旧闻,无趣,写作上也没有可取之处。


人物介绍不是很详细。


我是为了悼念曾经的冰点周刊,买的这本书。


书很差,高度怀疑是盗版的,不然就是粗制滥造!


文笔细腻犀利,观点独到,紧贴实际。


瞄了一眼,感觉好像还行!无图!又是无图!给个四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