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北京邮政史话
2012-7
当代中国出版社
柯小卫 著
183
111000
无
柯小卫编著的《当代北京邮政史话》内容介绍: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说,历史至少是人民群众参与创造的。人民群众参与创造了历史,自然也有权了解历史。从这个意义来说,当代北京编辑部的这套丛书是这样一个尝试,即帮助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或者具体说主要是帮助有一定文字阅读能力的老百姓了解当代北京的历史。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尝试。一起来翻阅《当代北京邮政史话》吧!
1957年9月生汉族,文化学者。
上世纪80年代曾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现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
主要作品出版长篇人物传记《陈鹤琴传》;文化丛书《当代北京餐饮史话》;发表散文《今夜月最明》;纪实文学《梅州大侠廖安祥》、《晚年陈立夫》、《孤岛往事》、《松林中新生的学校》、《我的父亲柯在铄》、《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全国学联》、《又到香江涨潮时》等,学术论文《陈鹤琴与晓庄》、《重读“活教育”》、《为了人的教育》等。
第一章 追溯邮政发展的踪影
一、早期的“邮驿”
二、“民信局”的出现
三、“客邮局”与“海关邮政”
四、国家邮政统一的标志——大清邮政
五、中华邮政
六、老北京的邮政生活
七、京城里的集邮者
八、炮火中的北平邮政
九、夕阳余晖
第二章 邮政的新生
一、1949,“军管会”接管邮政
二、邮政的新生
三、新中国第一枚邮票
四、邮政的新任务——邮发合
五、一个特殊的邮局
六、“军邮”与“三角戳”
七、集邮活动的兴起
八、邮电合一
九、培养邮政人才
十、第一座自动化邮局
第三章 绿衣使者
一、“京津投递工作经验”
二、“一封信一颗心”
三、“一长制”与“生产区域管理制”
四、为人民群众打开方便之门
五、建设工地上的流动邮局
六、生产劳动竞赛
七、任成水与“红色邮路”
八、,6年代的邮政记忆
第四章 邮政发展新时期
一、解决人民群众“用邮难”
二、“黄帽子”邮筒
三、国际邮局
四、特快专递
五、北京市集邮协会
六、推行邮政编码的前前后后
七、恢复邮政储蓄业务
八、邮政通信枢纽
第五章 市场大潮中的邮政
一、邮政走出计划经济模式
二、跨国快递巨头进军中国市场
三、京城邮市的形成
四、电报业务由盛到衰]
五、“小红帽”与“自主发行”
六、—个民营快递公司的创业之路
七、“万国邮联大会”与“世界邮政日”
第六章 21世纪的邮政发展
一、邮政改革带来的变化
二、确保“绿色通道”畅通
三、京城快递公司“大洗牌”
四、电子商务推动快遗物流
五、最后的乡邮员
六、主题邮局
七、太空邮局
参考书目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开始时在烽火台燃火或击鼓、鸣号传递军情。在文学作品中,所谓“狼烟”,指的是守卫在边境上的士兵为了传递敌军来犯的信息,在城墙的垛楼或烽火台上点燃狼粪冒出浓烟,所有看见浓烟的烽火台一个接一个燃火报信,将消息迅速传至负责指挥的将领,以便及时调兵遣将,掌控战局。后来,出现了“驿使”,即专门负责送信的使者。在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道路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馆驿,为朝廷命官和“驿使”提供中途休息与换马服务。北京古称“蓟”和“燕”,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据史料记载,当时在由燕国向西通往镐京(今西安)和洛邑(今洛阳)的道路沿途设立“馆驿”,供往来各地之间的官员、信使和商人下榻歇息。秦朝时,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修建驰道,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辐射全国的驿站系统,颁布专门的邮驿律令。 东汉时代的文字学家许慎(约58-约147)在《说文解字》中将“邮”解释为“境上行书舍,从邑垂,垂,边也”,而对“驿”解释为“驿,置骑也,从马,睾声”。前者是指古时边陲传递书信的部门;后者是指传递文书的车、马。“驿使”是指负有传递书信使命的兵士,而“驿站”则是沿途的接应站或中转站。每逢传递紧急信件,负责送信的兵士一路上扬鞭策马,昼夜兼程,每遇驿站,少许歇息后又继续上路,换马不换人,直至将信件送至数百里之外的目的地。有人考证,汉朝时邮卒以红色头巾为标志,衣服的袖口也是红色,信袋是红、白二色相间,用意是引起沿途的车马行人注意,为策马飞奔而来的邮卒让开道路。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约715-770)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中描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据记载,宋代的邮驿根据传递速度快慢分为金牌、银牌、铜牌三个等级,其中“金牌”一昼夜可传递500里。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