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
2011-11
金城出版社
杨生民
258
无
杨生民所著的《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是系统研究战国秦汉治国思想的专著,对战国、秦、两汉用学派的思想文化治国的成败得失进行了考察。
从历史上看,西周用礼制治国。春秋末年,学派思想、学派文化产生,见于记载的有道家、儒家、兵家三家。战国时,有的国家开始用学派思想指导治国,如魏国、秦国的“以法治国”。西汉初年,统治阶级以道家黄老无为思想治国,但其中是包括了法家思想的。其后,汉朝杂用法、道、儒思想指导治国。除法、道、儒三家外,阴阳家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说和谶纬思想也对战国秦汉的社会历史起过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对这方面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并对董仲舒的评价提出新的见解。
杨生民,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汉代社会性质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l993)、《中国春秋战国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汉武帝传》(简体版:人民出版社2001;繁体版: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杨生民经济史论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2)等。
第一章 商鞅变法与秦治国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春秋时期重民轻天思想的发展
二、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改革
第二节 商鞅变法与秦国指导思想的确立
一、卫鞅变法与变法的内容
二、商鞅变法与秦国的指导思想
第三节 秦继续改革与先易后难、远交近攻的策略思想
一、先易后难策略思想的出现与作用
二、远交近攻策略思想的出现与作用
第四节 秦统一前后学术思想政策的演变
一、吕不韦当政时期秦学术思想的变化
二、秦始皇统一各国的条件与意义
三、秦朝速亡的学术思想原因考察
第五节 法家学说的发展、蜕变及其历史命运
一、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出现与发展
二、战国中期以后法家思想的蜕变
三、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 西汉初期的学术与治国思想
第一节 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的出现
一、汉初刘邦对治国人才与思想的寻求
二、无为而治思想的提出与推行全国
第二节 文景时的无为而治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一、令民铸铁、开矿,促进工商业发展
二、减轻徭役、田租,发展农业生产
第三节 以法治国、恢复发展道德与学派文化
一、废除秦暴政苛法内容概述
二、汉初以法治国的历史特点
三、重视道德建设、关心民众疾苦
四、初步恢复与发展学派文化
第四节 汉初学术思想政策中应探讨的两个问题
一、道家思想在汉王统一国家过程中的作用
二、文景时期其他学派的作用与影响
第五节 从无为而治治国到“仁政”的实现
第三章 汉武帝时期学术与治国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罢黜百家与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时间考
一、“罢黜百家”始于何时考
二、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时间考
三、公孙弘举贤良对策时间考
结语
第二节 汉武帝尊儒术、重法治与悉延百端之学
一、尊儒术
二、重法治
三、悉延(引)百端之学
四、武帝在思想文化上的失误
第三节 汉武帝搜求遗书与倡导诗、赋的贡献
一、搜求、收藏遗书对思想、文化的贡献
二、乐府歌诗与汉赋的发展
第四节 论武帝“悉延百端之学”与董仲舒的区别
一、汉武帝与董仲舒对法家态度的区别
二、“灭息”百家学说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吗?
三、结语
第四章 董仲舒的神学思想与思维模式新探
第一节 董仲舒的神学思想与对匈奴的态度
一、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中的神学思想
二、《汉书?仲舒传》夸大董仲舒功绩的事例考
三、董仲舒有“有王佐之材”吗?
第二节 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与巫术的关系
一、董仲舒“天人感应”说与巫术文化
二、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内容与遭遇
三、关于天人感应说的评价问题
第三节 董仲舒的天人关系、阴阳五行说与“原始思维”
一、董仲舒对天人关系与天人感应的论证
二、阴阳五行与天人感应
三、应注意不同思维方式、方法的作用不同
第四节 董仲舒的历史观与天人感应说
一、董仲舒的历史观
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与社会前进的动力
三、天人感应说在武、昭、宣时期的遭遇
四、方士与董仲舒神学思想的异同
第五章 元、成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与西汉的衰亡
第一节 宣帝时“霸王道杂之”与“纯任德教”之争
一、“霸王道杂之”与“纯任德教”之争的内涵
二、汉元帝“纯任德教”的社会后果
第二节 外戚王氏专权与王莽篡汉立新
一、外戚王氏专权打击正直朝臣事例考
二、王莽专权与篡权立新
第六章 西汉后期谶纬的发展及其在东汉的兴衰
第一节 西汉后期谶纬神学的内容与出现
第二节 谶纬神学在政治上的作用与后果
第三节 反对谶纬的意见与谶纬的衰败
附录 论汉武帝是否独尊儒术——也谈思想方法问题
后记
另外,景帝时还提拔廉士当官。景帝后二年(前142)五月,诏日:“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今赀算十以上乃得宦,廉士算不必众。有市籍不得宦,无赀又不得宦。赀算四得宦。无令廉士久失职,贪夫长利。”注引服虔日:“赀万钱,算百二十七也。”应劭日:“古者疾吏之贪,衣食足知荣辱,限资算十乃得为吏。十算,十万也。贾人有财不得为吏,廉士无赀又不得宦,故减赀四算矣。”西汉时,有资万钱,纳算赋百二十七钱,为一算。有资十万,纳算赋十算,可以为吏。景帝后二年改为资算四,即家有四万钱,就可以为吏。这就大大降低当官吏的资产限制。按照当时情况,家有十万钱是个中等人家,家有四万钱应算是个比较贫穷的民户。所以景帝的这一改革,使贫穷的士人也可以当官吏了。这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二)关心民众疾苦与改革肉刑。由于秦朝暴政苛法的影响,所以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汉政权建立时起,就不断有关心民众疾苦的措施出现,到文帝时就更为突出。如,文帝元年(前179)三月,诏日:“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边沿)于死亡,而莫之省(视)忧。为民父母将如何?又议所以振贷之。”又日:“……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有关机构奏请令县道,“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并要求在县、道令、长“阅视”之后,由丞、尉送至。这一诏令说明,文帝对民众生活是很关心的。再如,景帝元年(前156)春正月,诏日:“间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天绝天年,朕甚痛之。……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这两道诏书说明,西汉初期,文景时,新皇帝即位,首先关心的是民众的生活。 ……
杨生民所著的《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一书是对战国、秦、两汉用学派的思想文化治国的成败得失的考察和研究。从历史上看,西周治国用礼制。学派思想、学派文化最初是在春秋末年产生的,见于记载的有道家、儒家、兵家三家。战国时有的国家就用学派思想为指导治国。
无
这部书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深化了秦汉治国思想的研究,可喜可贺。
中国思想的基础。
对秦汉历史爱好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值得一读。
纯粹为一家之言,并肢解古文为之润色,说其为学者之笔,确不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