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写书记

莫言等著,郭凤岭编 金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作者:

莫言等著,郭凤岭编  

页数:

23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无论任何时代,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书写,或者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确认,或者是承担了精神救赎的责任……他们的书,从灵感的产生,到框架的建构,到书写的过程,到摆在书店一隅,其中充满了创作的冲动、写作的激情,也充满了孤独、焦虑与徘徊……书写,是怎样一种难以言说又欲一吐为快的病痛,是怎样一种在绝望中希望的人生悖谬?他们称得上是真正的写作者。他们的书是怎样写成的?是灵光闪现一蹴而就,还是经历了无数心身折磨、几经坎坷才得以完成?本书《写书记》的诸位作者,将为你讲述写书背后的故事……
《写书记》由莫言等编著。

作者简介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文/鲁迅
《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文/茅盾
梁宗岱与《晚祷》 文/张建智
谈《家》 文/巴金
关于《沙家浜》 文/汪曾祺
破解《红岩》创作之谜 文/钱振文
《论美》之失 文/高尔泰
芦花吹白上人头,镜里萧疏不奈秋——《刘氏女》笔谈文/章诒和 曹疏影
为自己写,给朋友读——写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出版之际 文/周国平
宿命的写作 文/史铁生
我为什么要写作 文/王小波
艰难的开端 文/残雪
记忆与写作 文/马原
十年回首:《草房子》创作札记 文/曹文轩
我为什么写作 文/莫言
为了一个野心——《农民三部曲》写作始末 文/赵德发
迎着北风赶路——张炜与《你在高原》文/张炜 孙竞
我为何写作 文/余华
筒子楼里的戏剧人生——《混在北京》的写作记忆 文/黑马
还愿到上海——我写《上海王》 文/虹影
写书难,出书更难 文/陈希我
我如何写出《雨天的棉花糖》 文/毕飞宇
《1980的情人》创作谈 文/于晓丹
乘着语言的翅膀——我写儿童诗集《做梦的树》 文/雨兰
因为无力,所以执著——我为什么要写作?文/熊培云
用生命写作 文/黄孝阳
通往虚名之路——《中国文学场》写作有感 文/曾念长
小说未完成 文/未名
编后记

章节摘录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文/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有《鲁迅全集》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来由,已经在《呐喊》的序文上,约略说过了。这里还应该补叙一点的,是当我留心文学的时候,情形和现在很不同: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但也不是自己想创作,注重的倒是在绍介,在翻译,而尤其注重于短篇,特别是被压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因为那时正盛行着排满论,有些青年,都引那叫喊和反抗的作者为同调的。所以“小说作法”之类,我一部都没有看过,看短篇小说却不少,小半是自己也爱看,大半则因了搜寻绍介的材料。也看文学史和批评,这是因为想知道作者的为人和思想,以便决定应否绍介给中国。和学问之类,是绝不相干的。  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就特别多。也曾热心的搜求印度、埃及的作品,但是得不到。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和波兰的显克微支(H.Sienkiewitz)。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  回国以后,就办学校,再没有看小说的工夫了,这样的有五六年。为什么又开手了呢?——这也已经写在《呐喊》的序文里,不必说了。但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白以为有做小蜕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但是《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得记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做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白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  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已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这一节,许多批评家之中,只有一个人看出来了,但他称我为Stylisll。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南,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腧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  不过这样的写法,有一种困难,就是令人难以放下笔。一气写下去,这人物就逐渐活动起来,尽了他的任务。但倘有什么分心的事情来一打岔,放下许久之后再来写。性格也许就变了样,情景也会和先前所豫想的不同起来。例如我做的《不周山》,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而中途去看报章,见了一位道学的批评家攻击情诗的文章,心里很不以为然,于是小说里就有一个小人物跑到女娲的两腿之间来,不但不必有,且将结构的宏大毁坏了。但这些处所,除了自己,大概没有人会觉到的,我们的批评大家成仿吾先生,还说这一篇做得最出色。  ……


编辑推荐

  在《写书记》一书中,鲁迅、茅盾、巴金、汪曾祺、章诒和、周国平、史铁生、残雪、曹文轩、莫言、余华、虹影、毕飞宇等近三十位作家讲述写书背后的故事,他们或言为什么写作,或言写作中的各种事件、情绪,或言对写作的看法……他们所言及的,既不是枯燥乏味的“创作谈”,也不是“序跋”之类应景儿之作,而是围绕“写书”这个中心展开的事件与情绪的所有记叙。事件是写书背后的真事件,情绪是写书过程中的真情感,这种记叙,弥足珍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写书记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很奇怪的亲切感。印象里,从大学毕业就再也没有看过建国前的文学作品了,鲁迅、茅盾、巴金等等这些名字也幻化成一个个的代号,是那个时代的象征。随着后现代主义不断地解构,以往的文学大师被纷纷拉下神坛,这些早已故去的大师们也都被放入了故纸堆。这本《写书记》来的十分及时,书中的作者多是我耳熟能详的,大多数作品我也曾读过,看作者说如何写出那些经天纬地的著作,仿佛与他们拉近了距离一般。再者,现今文坛很是浮躁,看看这些成名已久的大家依然谦逊地谈着创作的初衷,也未尝不是一个启发。    相对于“关于书的书”中的其他三本(《译书记》、《编书记》、《卖书记》),“写书”这样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才是最困难的。将无迹可寻的汉字一个一个排列在一起,连成词,组成句,形成段,构成篇,合成章,最后成就一个好的作品,这其中的心血绝非寥寥数语就可概述。然而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观本书,作者谈得最多的,乃是激发他们拿起笔的故事;简单来说,文人创作主要有两个源头。    其一是从生活中发掘灵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句话几乎成了小说创作的圭臬,人们往往能从作者周围的人身上发现小说主人公的影子。引起争议最多的,当属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有人从方鸿渐身上看到了作者本人,又从唐晓芙身上看到了杨绛。虽然钱钟书先生断然否认,大概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创作的时候,已经将身边的一干人等写了进去。或许,这也正验证了“艺术源于生活”罢。    其二则是拷问自己的内心,《写书记》中最为典型的是史铁生。人们往往醉心于他笔下的《我与地坛》,而忽略了他之后的佳作,譬如《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等。他这篇《宿命的写作》读起来更像是一个人在喃喃自语,反复盘问着自己的内心写作的初衷。除却像史铁生这样殚精竭虑、用生命在写作的创作方式,还有一种随心所欲、顺手拈来的自然态;也就是书中残雪的生活方式。她也是本书里少数派:将写小说作为生活中唯一的事情,而每日真正用来写作不过两个小时。这种灵感式的书写也为残雪的作品带来了一抹灵气。    然而无论最开始的原点是什么,但凡大家的作品,大多文字朴实,耐人咀嚼;即使情节跌宕,错综复杂,言辞也绝对不会是华丽的堆砌,而是言之有物。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小说中,在这本谈创作的《写书记》里也可见一斑。同时,好的作品又往往离不开千锤百炼,且看《子夜》多次修改故事提纲,《红岩》的多位作者不胜其烦的再三润色,即便连遭后人无数诟病的样板戏也需要精打细磨,有汪曾祺这样的大家不厌其烦的再三修改。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为自己愧赧起来


  书籍的产生有着其悠久的历史,但无论其如何久远,书籍都是人所写就的,书籍的出现与人的活动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古人往往把这个联系神秘化了,所以产生了“作者谓之圣,述者谓之明”的说法,即便是伟大如孔子也自称“述而不作”,写下《论衡》的王充也自称为“述者”而非“作者”。其实古人著述之所以困难,有一大部分原因是识字的人比较少且对写作的过程没有进行关注和研究的结果——从这一点来说,作为后人的我们占尽了便宜。
  
  我们虽然享受到了文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便宜,但如果把创作看成一件简单的事情,则会误入轻率的泥淖。要知道任何著述行为,写下容易,写好极难,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写一本书依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写作过程中还会遭遇那些看不见的语言文字规律、创作规律和学术规范。
  
  随着社会文化普及工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在这些人中不乏抱有创作欲望者,对于他们来说,内心想要从事专业或业余的书写工作,但仅从抽象的理论书籍中往往无法满足这种内心的需求。而要想满足这种需求,最直接的方式莫如“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也就是说如果能直接从那些从事写作工作的名家身上进行学习,所获得可能会更直接一些。
  
  这本《写书记》的编排一反以往作家自己介绍经验的方式,因为“书”的范围是要比“文学”更大且更具体的形式。在本书中,有作家自己的经验介绍,如鲁迅、茅盾;有对自己创作动机和创作经验的绍介,如高尔泰、王小波、残雪;有对诗人的研究性文章,如张建智对梁宗岱先生《晚祷》的分析;有访谈……;有反思……;有创作意图的解释……总的来说,在体例上丰富多彩的编选,使得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提高了,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参考空间。
  
  综观这些前贤的经验,我们不难得出,著述之难在于需要书写者全身心地投入书写工作,在书写中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体验,一切的成果都来自己与对社会深深的关注,对自身苦难的反思,对自己精神成长的记录……写书的过程,尤其是写下佳作的过程,决不是一趟轻松之旅,而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并且是极为痛苦的那部分。以自己的苦痛呈献给世人,以留下宝贵的经验与财富——也许这就是古人对作者冠以“圣”而名之的原因罢。


喜欢里头很多作家的娓娓道来。尤其是莫言的那篇,读了很有感受。说了很多大实话,也让读者得以机会了解作者的内心。


学习先贤的写书智慧


作者写什么与其经历密不可分。


看完编书记,又买这本


作家的写作目的如果不明白,就不能探知他为文的原因。


很好的书,大师级,推荐学生阅读。


书的纸张不是很满意……内容还没看,希望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帮助吧!


中国名家写作难得的岀之肺腑之言的经验谈,要吸取他们的经验、学习他们的写作风格、语言锤炼、构思谋篇······,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


书得包装质量不错,是正版。


名家之心得,不错的书。


学习专业作家的思路。


很多作家的心得


推荐给喜欢码字的朋友


了解文学大家的内心世界。


很好!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心路历程


包装,纸质一般,也许要求高了,不过内容还好,有味道


孩子读过之后,又给我开出些名家的清单来,挺好的。


值得一看,有可阅读性,数质量也很好


某某你们呢你们呢农某


包装得很好,舍不得拆。肯定是本好书,有时间再慢慢读。


一群大师,买来看看!


感同身受,


看看消遣


也就勉强看几眼罢了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