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生存与意义

柴秀波,刘庆东 著 柴秀波、 刘庆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09出版)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柴秀波、 刘庆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09出版)  

作者:

柴秀波,刘庆东 著  

页数:

285  

内容概要

  《生存与意义:从意义角度对生存状态的哲学考察》选择生存论的角度并以生存与意义的辩证关系为线索,深入挖掘意义以及意义系统的内涵、功能及特征,希望揭开意义及其系统的神秘一角,打开通往意义及意义系统的通道,揭示意义的真谛。作者从哲学的视角考察生存,试图以意义为本位,揭示生存的“应然”态及这种“应然”态在当今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历史时期的“实然”表现。“应然”态的生存也即一种“立体化”生存,它包括两个维度,即事实世界和意义世界。作者认为从平面化生存走向立体化生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就体现在人们能动的实践活动过程之中;在实践过程中,人的本质得以展开、绽放和确证,人生存的维度得以展示和发展。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生存危机与哲学的使命 第一节 生存危机 一 事实世界的危机 二 意义世界的危机 第二节 哲学的使命 一 科学与生存意义的解答 二 宗教与生存意义的解答 三 哲学与生存意义的解答第二章 意义——一种生存论的考察 第一节 意义——从古代到现代 第二节 意义概念阐释 一 意义概念的界定 二 意义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意义与生存 一 生存概念解析 二 意义与生存的关系 第四节 意义系统 一 意义系统的特征 二 意义系统的功能第三章 立体化生存——意义维度的支撑 第一节 生存的三重规定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意义产生的前提 二 人与社会的关系——意义形成和发展的载体 三 人与自身的关系——意义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生存的两个维度——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 一 意义世界对事实世界的超越 二 意义世界与事实世界的辩证统一 三 意义世界具有对事实世界的批判性导引作用 第三节 立体化生存的实践根基 一 实践是人的立体化生存的基础 二 实践使生存“意义”的维度得以彰显 三 实践使人成为立体化的人第四章 平面化生存——意义维度的遮蔽 第一节 社会意义系统的无序 一 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缺位 二 子意义系统的错位 三 边缘意义系统的越位 第二节 个体意义感的失落 一 工具理性的膨胀销蚀了人对意义的追求 二 意义感的失落也是我国社会转型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三 个体与群体的分离造成人的意义感的失落 四 自我认同危机也是导致个体意义感失落的重要因素 五 现代性导致了意义的丧失第五章 从平面化生存走向立体化生存 第一节 从平面化生存走向立体化生存的基本原则 一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坚持科学发展观 二 扬弃“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坚持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 三 克服人自身的“异化”,构建身心和谐观 第二节 从平面化生存走向立体化生存的基本途径 一 “类意识”的化育 二 有效制度的供给 三 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确立 四 人文教育的加强 五 主体人格的完善结语参考文献后记附录 意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野 外在条件 内在依据 现实价值 奥伊肯的“精神生活”理论及其现代启示 一“精神生活”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精神生活”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精神生活”理论的现代启示


编辑推荐

柴秀波、刘庆东所著的《生存与意义(从意义角度对生存状态的哲学考察)》选择生存论的角度并以生存与意义的辩证关系为线索,深入挖掘意义以及意义系统的内涵、功能及特征,希望揭开意义及其系统的神秘一角,打开通往意义及意义系统的通道,揭示意义的真谛。作者从哲学的视角考察生存,试图以意义为本位,揭示生存的“应然”态及这种“应然”态在当今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历史时期的“实然”表现。“应然”态的生存也即一种“立体化”生存,它包括两个维度,即事实世界和意义世界。作者认为从平面化生存走向立体化生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就体现在人们能动的实践活动过程之中;在实践过程中,人的本质得以展开、绽放和确证,人生存的维度得以展示和发展。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生存与意义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