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葛浩文小说翻译叙事研究

吕敏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吕敏宏  

页数:

294  

字数:

264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葛浩文是一位美国学者和翻译家,他为国人所知缘于他对中国新文学时期女作家萧红的“发掘”性研究,以及他对中国现当代小说的翻译。他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翻译中国现当代小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三十年当中,他孜孜不倦地翻译了中国大陆及港台三十几位知名作家的四十余部长篇小说,而他翻译的短篇小说更是不计其数。在现有以葛浩文小说翻译为对象的相关研究中,或对葛浩文先生的翻译观及技巧作总体概述;或以葛浩文翻译的某部小说为依托,探讨文化差异下的翻译研究问题;或以葛浩文翻译的小说译本为研究资料,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探讨汉英翻译的转换技巧及机制;或以葛译小说个别译例为窗口,佐证某个理论在翻译中的解释力,唯独不见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尤其是从小说叙事的角度,研究葛浩文先生的小说翻译。他的译作享誉海内外,而他在中国,尤其是翻译界却相当“默默无闻”。这与追随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为主流的我国翻译界有很大关系。本书试图以葛浩文的小说翻译为个案,通过对其代表性译作的文本分析,从叙事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小说翻译的叙事策略和技巧,以及小说作为一种文类为翻译提供的再创造空间。

内容概要

《葛浩文小说翻译叙事研究》由吕敏宏编著。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国学者和翻译家,长期以来致力于翻译中国现当代小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迄今,已翻译了中国大陆和港台三十几位知名作家的四十余部长篇小说。《葛浩文小说翻译叙事研究》兼顾地域、作家性别、创作年代、小说类型等诸方因素,选取葛浩文小说翻译实践不同历史时期的三部代表性译作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期望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葛浩文先生小说翻译实践的衍变特点,并从小说叙事的角度探讨其翻译的叙事策略、话语技巧及翻译原则;另一方面,通过细读葛浩文先生小说翻译的代表性文本,从叙事话语的翻译变迁、故事再现、情节重建、叙述者性别重构等方面论证小说文类在翻译中的再创造空间。

作者简介

吕敏宏,女。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员,南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2002年至2003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学习,主修英语教育,兼修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等课程,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研究生文凭。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先后主讲综合英语、英美文学、英美诗歌鉴赏、英汉互译、高级笔译、口笔译方法论、英语修辞等课程,曾两次获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之余潜心于文学文体学、叙事学、比较文学、文学翻译、翻译教学等研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译著两部,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陕西师范大学校级重点科研基金项目两项、校级青年科研基金项目一项。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小说英译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葛浩文小说翻译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葛浩文代表性译作的聚焦
第四节 叙事学与文学文体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 葛浩文其人其译
第一节 生平简述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第三节 走向中国现当代小说翻译之路
第三章 叙述话语与翻译——析《呼兰河传》英译本
第一节 社会背景及作家经历
第二节 《呼兰河传》的双重主题——寂寞乡情与国民性批判
第三节 小说结构与翻译话语
第四节 复调结构与叙述话语的翻译变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故事与情节的翻译空间——析《红高粱家族》英译本
第一节 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小说结构与译文时空
第三节 主题、修辞及其翻译表现
第四节 故事再现与情节重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现代小说与翻译——析《荒人手记》英译本
第一节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节 《荒人手记》的性别错置与主题突显
第三节 《荒人手记》艺术世界的英译变易
第四节 叙述者性别与翻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发现与探索
第一节 葛译三部小说的比较性结论
第二节 葛浩文小说翻译特点及其易化原则
第三节 关于小说翻译的重写叙事空间
第四节 叙事学与小说翻译研究的再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表面看来,《呼兰河传》的题材与现实的抗日战争无关,人物缺乏积极性,实际上,在作者平静淡定的笔调里,活画出民族魂灵,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家乡父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怀。她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生生不息的勤劳质朴的乡民。它不是作家生活枯竭、“无力与现实搏斗”的病态产物,而是作家对体现在家乡父老身上丑陋的国民性的长期思考之后,自然倾注笔端的无情揭示和鞭挞。这是作者在其日渐成熟的文学观指导之下的创作,而绝非偶然为之。  萧红认为,作家未到战场也能写出好的作品,后方的现实也同样有价值,因为抗战影响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事实证明她的作品正是通过细致的观察,用心体会,在实实在在的小事情、小人物上反映社会现实。萧红强调文学的人类性,她说“作家不是属于某个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现在或者过去,作家的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汪凌2004:72)在那个抗战救亡压倒一切的特殊时期,萧红对文学的高度认识,使得她的作品能够脱离为迎合抗战而作的局限性,从人性的高度看待文学,远远高于同期的某些应景作品。这一文学观念使她的视野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体现出她文学观念的现代性,也是她不为时人所理解的原因所在。  她十分赞赏屠格涅夫的作品,她认为屠格涅夫是一位“从灵魂而后走到本能的作家”(曹革成2005:122-123)。所谓“从灵魂而后走到本能”的意思正是:作家通过观察生活,将其所观察到的事物通过心灵的仔细推敲、反复思索,悟出道理,再将这个道理通过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作家所写的东西应该是他经过自己心灵的蒸腾和过滤,由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冲动和力量,好似本能的欲望,自由注入笔端。萧红自己正是在这一文学观的指导下进行创作。所以她的作品不玩技巧,而以真情、诚挚感动人。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敏感观察周围民众的生活,经过内心细细的咀嚼,体味那日常平淡生活背后的辛酸,然后以平淡的语调娓娓道来,从“灵魂”走到“本能”,其感情之真,其人物之活,令人感叹。她笔下的那些乡民麻木愚昧,甚至残忍,令人痛恨,但他们朴实、善良、勤劳又让人同情。丁言昭说得好“也许在创作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宣泄丰富的情感,充实自己的灵魂,在萧红是一种享受,一种解脱,一种升华,一种满足”(丁言昭1996:149)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葛浩文小说翻译叙事研究 PDF格式下载



感兴趣莫言,买来一看是导师写的序,素未谋面的师姐的书,感慨


封面好旧,有洁癖的我很不舒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