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三个代表思想源流和理论创新

丁俊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丁俊萍  

页数:

663  

内容概要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三个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三个代表思想源流和理论创新》简要概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和发展过程、科学内涵、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主要特点、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和集中阐述了“三个代表”中的每一个“代表”的思想源流、历史发展、科学涵义、基本内容和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

丁俊萍,女,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毕业,获学士、硕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学术丛书编委会委员、政党研究所所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兼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政治理论课部主任,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共湖北省第六、七届党代会代表,武昌区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主要学术兼职: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部委员;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理论研究基地副主任兼秘书长,湖北省中共党史、中共党史人物、政协理论、统战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多个省级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执政党建设与当代中国政治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独著与合著学术著作20多部,主编教材10余本。曾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第八届全国党建优秀读物奖、首届湖北省图书奖等。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十项。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名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获宝钢教育奖、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教学名师奖。

书籍目录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三)“三个代表”论断的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一)关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成果 (二)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方面的理论成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特点、贡献、地位和意义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鲜明特点和重要贡献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第一编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的基本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的基本思想 (一)唯物史观中的科学生产力思想 (二)社会发展规律上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三)工人阶级在争得政治统治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四)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与利用人类文明一切成果 (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七)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二 列宁关于生产力的基本思想 (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要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 (三)执政党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国家,管理国家的任务首先归结于经济任务 (四)利用资本主义的最新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 (五)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三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要加速发展生产力的思想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的历史考察第三章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含义和基本内容第四章 “三个代表”在生产力思想方面的理论创新 第二编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先进文化的基本思想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发展先进文化思想的历史考察第七章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含义和基本内容第八章 “三个代表”在文化思想方面的理论创新 第三编 一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基本思想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利益思想的历史考察第十一章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含义和基本内容第十二章 “三个代表”在人民群众利益思想方面的理论创新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别于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它在工业化进程中,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行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相结合的国际经济战略;注意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思路,强调工业发展要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成就,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处理好技术先进性和产业合理性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把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基本要求;要求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缓解就业压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重视传统产业的发展和提高。  对我国这样的后发工业化国家而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面临着如何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加快科技创新的速度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如何处理好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如何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如何缓解就业压力等一系列的挑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三,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编辑推荐

丁俊萍等专著的《三个代表思想源流和理论创新》简要概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和发展过程、科学内涵、主要内容、精神实质等;其重点考察和集中阐述了“三个代表”中的每一个“代表”的思想源流、历史发展、科学涵义、基本内容和理论创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三个代表思想源流和理论创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