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建构
2013-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任红红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黄金时期虽已过去。但其在文学创作实践领域和多元文化建构方面无疑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杰作,从形式到内蕴层面彰显了后现代主义小说建构人类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无论其“不自然叙事”的形式技巧,还是对被主流意识形态和精英文化遮蔽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历史与政治观念的书写,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和深邃的哲思当然,和所有伟大的作家一样,福尔斯在形式方面的探索,和对人类特定阶段遭遇的众多问题的深沉思考,是继承、扬弃并试图质疑前人创作实践和思想理论的结果。《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建构:的形式研究与文化批评》通过对《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细致解析,重新探究了后现代主义小说对文学乃至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任红红,女,汉族,1978年出生,甘肃临洮人,民革会员,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教师,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在读。甘肃省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会员。近几年在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并完成甘肃省社科规划课题“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文化建构”一项,主持并完成校级课题一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并完成甘肃省教育厅社科规划课题一项;参与在研国家社科课题一项;参与编写教材两部。主要讲授《外国文学》、《比较文学》、《西方文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等课程。研究方向:西方当代文学、中西方当代文学比较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自然叙事和多元文化建构 第一章 “不自然叙事”和后现代主义小说 第一节 “不自然叙事”相关问题 第二节 “不自然叙事”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反对解释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小说”不自然叙事“的成因分析 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文化建构 第一节 建构多民族文化 第二节 书写边缘群体,建构边缘文化 第二部分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研究背景、叙事策略、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与维多利亚时代及其文学的关系研究 第二节 有关存在主义及其”自由“观的解读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解读 第四节 叙事艺术研究 第二章 《法国中尉的女人》叙事策略及其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叙事策略:以”非自然叙事“抵制”自然叙事 第二节 《法国中尉的女人》“不自然叙事”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部分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形式研究 第一章 叙事视角的“不自然叙事”特征 第一节 叙事视角相关研究探析 第二节 “自然叙事”的关键观察点:现代主义及其之前叙事文学中的“全知式”叙事视角 第三节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视角“不自然叙事的独特性 第四节 被悬置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不自然叙事“的特征显现 第二章 叙事结构的”不自然叙事“特征 第一节 深层结构的理论问题与”自然叙事“文本中隐喻与转喻结构的”整一性“特征 第二节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转喻结构的”自然“与“不自然”:“整一”与“断裂”的双重场景 第三节 文本内二元结构的消解:转喻结构和隐喻结构并置 第三章 “不自然叙事”:陌生化与非陌生化的独特布局 第一节 “陌生化”的两个层面 第二节 《法国中尉的女人》陌生化与非陌生化的双重场景 第三节 法国中尉和萨拉:情节的“加密”与“解密” 第四部分 文化研究 第一章 文学的文化表达:《法国中尉的女人》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 第一节 宗教的规诫与尴尬:上帝的“全能”遭受质疑 第二节 开启维多利亚时代性观念的潘多拉盒子 第二章福尔斯的“文学介入”: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政治与《法国中尉的女人》 第一节维多利亚时代历史的还原和再现,质疑与批判 第二节书写边缘群体——佣人、雇工,“文学介入”和政治关怀 第三节题记,马克思主义,劳工阶级,思考与反思 第三章 《法国中尉的女人》:一部非生态女性主义小说 第一节女性的非理性、非主体性和自然的相关属性 第二节女性与荒野:“无主之地” 第三节查尔斯眼里的他者:萨拉与自然 第五部分影响与比较 第一章 《法国中尉的女人》和《直布罗陀水手》面对面 第一节在对话中“现身”: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对抗极权、关注边缘 第三节 自由的探寻:人物的自由与读者的自由 第二章 自由的文学表达:《法国中尉的女人》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面对面 第一节《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解读 第二节 能自由选择吗?自己的自由与他人的境遇 第三节萨拉的自由与选择,不是存在主义的问题 第四节我自由吗?查尔斯的自由意志与行动 参考文献
版权页: 2.现实主义小说“自然叙事”的深层结构:转喻结构的整一性 情节结构的整一性是现实主义等“自然叙事”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然而叙事作品除了表层结构情节的开头、中间、结尾之外,叙述故事还包括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时空背景(环境气氛)、人物、议论等复杂要素,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关系和秩序组合,便形成叙事文学的深层结构。 现实主义小说的深层结构按照雅各布森的分类方式是典型的转喻性结构。故事的讲述一般由人物转向情节,由情节转向描写,由描写转向叙述者的议论;或者以描写开始故事,然后由描写转向情节模式,由情节转向人物。不同的小说故事可能采取不同的毗连路线,这取决于作者的个人风格、趣味以及对语言的组织。但与情节的整一性一样,在现实主义小说家故事设置的“自然叙事”中,始终遵循一个核心的原则,即在理性范畴中故事符合理性与整一性原则。这个合乎理性的模仿现实世界的统一体就是“自然叙事”要遵循的“逻各斯”。“逻各斯”的意思不仅有“存在的理由”、“目的”、“内在根据”等,而且在希腊语中还有其他含义,“理智”、“次序”、“安排”、“比率”和“比例”等。“逻各斯中心主义”对现实主义小说“自然叙事”各要素次序编排的限制,在亚里士多德的情节塑形的整一性原则中已经有明显体现。虽然在雅各布森之前,很少有学者对除叙事文本表层人物行动之外的其他叙事要素在文本内的组合方式进行总结,但文学艺术“模仿论”原则对“自然叙事”的限制,叙事文学对整一性、时间有序性的追求,使包括现实主义“自然叙事”在内的叙事文学具有“整一性”的结构特征。为了让故事和现实世界相呼应,让读者充分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一切符合“自然叙事”逻辑和规范的文本都摒弃了模糊不清、杂乱无章的叙事策略。 因此,现实主义小说从人物设置、叙述行为、叙事结构等多个层面保持了一种合乎逻辑和理性的叙事规约,尽管其中各要素的组合有可能出现各种构形,但深层结构一般都是整一的、有序的。《简·爱》虽然是内在式视角的“我”在叙述故事,但它的深层叙事结构与同样是第一人称内视角叙事的“我”叙述的《追忆似水年华》的隐喻性完全不同,是典型的转喻结构。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建构:的形式研究与文化批评》通过对《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细致解析,重新探完了后现代主义小说对文学乃至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