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人语
2007
百花文艺出版社
冯景元
443
前言 谢大光 “甲子人语”系景元为《今晚报》副刊所辟专栏,自二○○一年十一月至二○○三年终,每周一篇,风雨无阻,历时两年有余,得随笔一百一十篇,蔚成大观。现选其一百零四,编成一书,仍以《甲子人语》为名,‘这四个字经两年多读者检验,已成晚报的一块品牌,景元的一项专利。 我和景元相识三十年,读他的作品比面识更早。那时我也在部队,景元的诗歌发表在军报上,写大海,写水兵,青春的单纯浪漫和我的内心相共鸣,只是不知这位署名前总是冠以“海军某部”的战友,是我的同乡。及至先后复员回津,再读景元的诗,已是声情铿锵的钢之歌了。景元成名早,前路并不平坦,几度起伏跌宕,峰回路转,写作由诗入文,笔调渐趋沉郁,所幸其激情敛于内心并未磨泯,阅历坎坷却始终和世故无缘,由此,以往的曲曲折折才得以积蕴为精神财富,一有机遇便转成笔下波澜,锦绣文章,《甲子人语》即为其一。与其说《甲子人语》是作者在花甲之年所著,毋宁说这是景元聚六十年之生命体悟,反哺而成。其间缺失任何一个弯儿,一个坎儿,都成就不了今日的《甲子人语》。古人所谓“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在景元身上得到又一次验证。 《甲子人语》以理趣见长,一二三,天地人,你我他,所论都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却于家长里短、旁征博引中,常能翻出独到而又服众的新意。 如:“小的决定大的。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个是经国大计,却是为任何一个当政者所不能忽视的。”(《小的决定大的》);“人一生都活在有我和无我之间。我字从戈,古时的杀字,人活着,总是我我的,太多了,就把自己杀掉了。”(《我本无我》);“台上没有永恒,所有上了台的人,都得下台。”(《台上的感觉》)这样的妙语,是阅读中随手可以拈出的。论理的随笔写多了最易流于干瘪,有论而无调。景元的文章却总是摇曳多姿,意态纷呈,引人入胜,除了例证、语汇的丰富变化,还得益于细节的饱满。《日常生活》一篇,写尽了人在自家日常中的随意状态和情趣。 “早晨起来买早点,排个时和人吵了一架,回来和家里人吃着说着,就都忘了。”“晚饭,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白发的老娘为你和馅,八岁的女儿为你擀皮,当你把一个个包好的饺子,立着摆在排盖上,你们那位坐上锅,把煮饺子的水烧得热气腾腾、滚开滚开的时候,你会自然的想到,这普通人家的日子给个圣人都不换。”这里的自然想到,就是细节推出的必然,水到渠成。 对于《甲子人语》,这些片断的印象总是不得要领,也不是我最想说的话。读过全稿,咂得出景元的文字有一股与众不同的滋味,概括起来说,就是平民气息、百姓情怀。当下为民请命的文字也常有所见,多是俯视众生、体恤民情的姿态,也不乏作秀的成分。景元的生活根基文化血脉从未脱离过平,民,他说:“在地上久了,习惯于平地与人说话办事。”他说出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也就说到了百姓心里。“你别欺侮人”、“有话好好说”是母亲平日常讲的话,景元记下了,写到文章里,恰是点出了做人的根本。民间不同于官场、商场,也不同于文坛。民间的规则说到底很单纯,就是好好做人。围绕着这一规则,积养了丰厚的民间智慧。景元深谙此道,文章中多方吸收民间文化的营养,从设题谋篇,语言节奏,到乡俚谣谚街谈巷议的使用,处处体现着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言语方式。这就和当下流行的散文形式,划出了一条界限。如果以音乐作喻,散文的主流多是小夜曲,咏叹调,景元的文字则更像是曲艺中的鼓曲,理意明白,韵味绵长。 在景元的编辑生涯中,最后一个职务是《通俗小说报》的主编。任职期间,景元有一个宏愿,就是打通雅文学与俗文学的界限,营造一块既有较高文化品位,又能得到大众认可的通俗文学园地。为此,他花费大量精力,广为搜罗民间野谈杂说,他的文字也开始注重民间智慧的发掘,积数年之功,虽办刊的初衷未能如愿,却在日后的《甲子人语》中得到了正果,可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散文历来被认为是文人的精神后花园,稚的属性从未受到过挑战。上世纪三十年代,小品文论争时,有人甚至提出引车卖浆者语不宜进入散文,虽然后来散文的发展令这种论调不攻自破,但散文观念上和“ 通俗”二字始终不搭界却也是事实。景元以《甲子人语》的创作实践,引俗入雅,化雅为俗,创造出亦俗亦雅,雅中有俗的大众散文,并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肯定,其影响是时间可以证明的。 《甲子人语》付印前,景元约作序,我曾戏称,容“甲子”二字悟出新解再动笔。现在想想,“甲子”二字虽有专意,若拆开来解则另当别论。“ 甲”常被释为最好的,第一位的;“子”为地支首位,子时为一日之始,隐含着肇始之意,甲-y-甲子,即是“最好的开始”。现代科学也有一说,人的自然年龄应该是一百二十岁,甲子之年恰值其中,岂不是正合此意。景元于甲子之年做甲子之文,应该是他写作生涯最好的开始。是为序。 2005年春
作者以甲子之人的亲历、阅历来感悟人生,写出了人生历程中的方方面面,如《爱的偈语》、《不贪为宝》、《当兵谣》等篇,让你读来会有一种新鲜感,让人感觉暖心、可人。作者行文中没有华丽的诃藻,有的只是朴实的文字和大实话。语言在嘴边是无形的,但文字却是会带着感情走进人心巷的。
一点,眨眼之距世界是二人就是三半字神韵小的决定大的规则简为上乘感动如诗钱性如水钱事流变人生高贵从马来穷是极地不贪为宝活无序,生有序窗纸别随意捅破思冬春日咏冬藏说——散藏随录排的延伸偶思——谈你他,你的山,你的海我本无我我是单独行走的日常生活人有神性创造是神读世界杯足球反动小识反字易认难写复反之道蚯蚓非龙端午诗思找到种子蠢不是坏词当兵谣两个平实的人职业随说职的问难用,才不会失去用之学无用用人是记账的动物账的混与算人的周围是人情,只在内心爱的偈语境世说,话相乱弹舌人语话说说口最讲品人没劲时才多长一嘴你别欺侮人岁月的深流天行健?人行健?回到原点时间讲飞,人是走过的天下无不走步的偶拾腿行为活混沌左右膝盖何物?椅子和跪鞋掌声,是一种声音想起了返场台上的感觉挑剔手机五一杂感——劳动在脚底是做人的底牌陀螺思——吟转谁能独行地上的路,并不都是通的透明,一种美,一种力量透过始得——一种禅说病治人找病的故事从来都是人等天出门别急小子不让打架泛意解不许打人打趣春天素读接受原生的洗涤雨之情老城里的树天上有月落叶如金男人和年我是早晨出生的普通——所有人的底色唯普通才真——续《普通——所有人的底色》普通人的感情剪弹性找调咬准是鼻,隆是鼻,自也是鼻翻丑婚和姻点线的人生圆、随圆和周
一点,眨眼之距 真正强队和弱队之间,第一与第二之间,胜与负之间,并没隔着一座山。 差多少?就差那么一点点。历届足球世界杯赛的冠军得主,就比进入八强四强的高多少,我看未必,但是关键时刻那场球人家胜了,而且成了历史,成了定局,你就不能不承认。 正如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和惨败滑铁卢的,都是中世纪后在欧洲称帝的一个小个子一样,你能说他比同代人高多少,但是该赢的他赢得了,该拿到的他拿到了,包括第二次坐镇法国的百日王朝,至少别人没有。 多和少之间,大和小之间,黑色和红色之间,也是,就差那么一点点。 电话电报初问世时,通过无线的稀薄空气传递信息,根本不可以想象,一个年轻的意大利人,就是凭着信念上的一次越洋尝试做到了,从此才有了后来用于世界的,无处不达的通信网络。有人说影响二十世纪的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就是凭着一路追随的好奇心,超越了已经站在物理学前一个顶峰的牛顿的。尽管就做人讲,爱氏曾是一个充满幻想,很少一本正经做学问的德国青年。 一点,有了那与众不同的,抑或超越前人的一点就行,这就是伟之至。 天才与白痴,真理和谬误,好与不好,行与不行,能与不能,就差那么一点点;包括昨天和今天,今天和明天,这届和上届,这回和那回。 绿茵场上这种例证太多了。 巴西的守门员经历过的世界足球史上让人进球最短的时间是,开场刚刚三秒钟。 上届欧锦赛,在离胜利还有二十秒的时候,意大利人让法国人踢进了至为重要的那么一个球,就是这一个球,意大利全民族掉进了悲痛,整个法兰西进入狂欢。 胜出和败走,得到和丧失,就差那么一点点,那一点是生和死的临界,祸和福的缘由,大喜和大悲的倒颠。 讲理的和言情的,说爱是财富和说仁爱是财富的,就差那么一点点: 站在门里的和站在门外的,坐在上面的和坐在下面的,神和人,人和人,就差那么一点点。 那一点无论是得到天佑神助的刹那,还是鬼使神差的松弛和忽略的瞬间,都是因果总量的合成,是全部生活造成的质差,不服不行,不认不行。 金字塔顶的一个米粒,有限高度的半个毫米,就是那么一点点,有人终其一生没有达到。于是那就变成了巨人和矮子的分界,赞成和反对的一票间差,百米赛跑决定冠亚军的0.01秒,围棋盘上胜负的半个子。 人一生的奋斗,一生的努力,突破的就是那么一点点。 实际,人类前进的每一步,就是提高的那么一点点。对于大脑皮层就是毫微。因此必须承认,那一点点,就是沉浮,就是差距,就是天渊,就是生命,就是本道,是全部生命、命运的奋力和乘积。 但是也不要忘了,那一点点也不过就是高峰时刻的能极所限,是万千的一隅,必然的偶然,众口铄金产生的一种非常,抑或深刻里的一种平庸。任何站了高位的殊获者,为冠人,都不要忘记,你与人众之间的别差,绝非天渊,都是两个肩膀驮着一个脑袋,也就是那一点点。 ——回望之瞥,眨眼之距,徒手之间。 夹着尾巴做人,少牛。 2001年10月 ……
人生起自三。被称为中国群经之首的《易》就是三:“简易,变易,不易”。无论世界的大宇宙,人生的小宇宙,都是变易的;不管怎么变,日往月来,水湿火燥,昼夜转换的物性事理是不易的;而各种现象的曲伏、环生,无不在法则规律内,又是简易的。 本书以理趣见长,一二三,天地人,你我他,所论都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却于家长里短、旁征博引中,常能翻出独到而又服众的新意。民间不同于官场、商场,也不同于文坛。民间的规则说到底很单纯,就是好好做人。围绕着这一规则,积养了丰厚的民间智慧。作者深谙此道,文章中多方吸收民间文化的营养,从设题谋篇,语言节奏,到乡俚谣谚街谈巷议的使用,处处体现着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言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