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陈伯坛医书合集

陈伯坛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陈伯坛  

页数:

129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医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与智慧的结晶。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肇自岐黄,源流近现代。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方法(邓:科学)。近代国运衰殇,列强人侵,西学东渐,建立在解剖学与生理学基础之上的西方医学,亦随之传人中国,与中国固有的传统医学发生了碰撞与交融。  民国时期是我国社会与意识形态嬗变的一个时期.我国医学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日益激化的中西医学论争中,因西方医学生动清楚。病原可见,病理可查。而中医学植根于中华文化,为天人相应之整体观的复杂性科学。理论渊深。在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影响下,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学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认为中医学已落后于时代。是玄而无据的骗人把戏,故主张以西医彻底取代中医。引致废止中医的思潮此起彼伏,不断地摧残、侵蚀着有几千年优良传统的中医学的根基。这股反动逆流亦曾制造各种障碍阻挠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甚至公然企图以行政手段消灭中医。为了挽救中华民族这份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中医界学人进行了长期的顽强抗争,从联谊请愿到宣传呼吁,从著书弘道到撰文辩驳,从办医刊建学校到函授课徒。这些中医学界的领跑者,好像一面面的旗帜,砥柱中流。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申斥与抗争难以计数。古老而又青春的中医学虽然经历了历史上最为艰难的岁月,但从中也获得了学术创新与发展的新生。

内容概要

  《陈伯坛医书全集》作者陈伯坛,字英畦,广东新会人,民国时期广东著名中医学家,著有《麻痘蠡言》、《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要略》等书,现予重新整理,合集出版。民国时期,麻疹、天花等传染病流行猖獗,《麻痘蠡言》之成书盖缘于此,该书记述麻、痘之病证、治法,又载方药十余首,可做一般参考,惟其善用酿蜂房,为自家用药之特色。《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要略》二书,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的各条、各证均逐一加以阐述,有自己的见解,对各种证候中诸多症状的病因、病机均条分缕析,对方剂的药物组成及功效、主治亦均有解说,间或对前代有些《伤寒》、《金匮》注家的解释提出不同看法。虽然其行文的有些地方似有嚼字癖,令读者时有饶舌斗嘴之嫌,盖个人风格使然,以一家之言目之可矣。

作者简介

  陈伯坛(1863-1938年),名文炜,字英雄,广东新会外海乡(今属江门市郊区)人。出身贫家,得族亲资助入学,熟读经史义理,兼学中医。年弱冠,在广州大马站悬壶济世。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甲午科第七名举人。为经济所限,不再求仕进,立志医业,钻研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潜心医学。  光绪二十五年在广州书坊街正式设馆,挂牌行医,实行“富者多取而不伤,贫者减免而受惠”的宗旨,门诊只收诊金二毫钱。因医术精通,每日求诊者逾百。时两广总督谭钟麟患失眠症,屡医不愈,陈以大剂量桂枝汤使谭服后病愈,一时名声大噪。  光绪三十一年间,两广总督岑春煊的母亲和儿子病重,均得陈施医治愈。是年冬,岑创办两广陆军军医学堂(后称广东陆军军医学堂),礼聘陈任中医总教习、中医主任。不久,又兼任广州中医夜校学馆主任,学员45人。他日间应诊,晚间授伤寒课,有时还到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课。当时,他与正果和尚、赵鹤琴齐名,是广州三位有名望的中医师之一。  1924年,他携眷赴香港定居,在中环文咸东街租铺设“陈伯坛寓”,挂牌行医。诊金收港币一元,出诊增加十倍。其行医宗旨有所改变,但依然门庭若市,求医者众多。他在业医之余,撰文著述,辛勤不息。他深得张仲景的伤寒论要旨,旁及各家;且不固守旧说,着意创新,以精、警、整、醒四字为运行医术的方法(即:精通三阴三阳、五运六气;警觉那些有误的,对医书不生搬硬套;整理有层次,或从表面入里,或由里而发外;醒神清脑,随机应变);对医理坚持“四不”(不剥削、不阿附、不随便敷衍、不拾人唾余),对前人注释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绝不盲从附和,悉心探索,创新医理;对传统中医的规例有所突破。特别是使用大剂量,对病人大胆对症下药,其用药剂量多至一剂有三四斤(1500-2000克),故被称为“陈大剂”,有广东四大名医之一和广东四大怪医之一的称誉。  陈伯坛晚年在香港一边行医,一边著书,还独资创办伯坛中医学校,参与授课。三四十年来,培育中医人材千百计,其中成为医界名流的有在港业医的陈甘棠、陈遂初、陈仿周、陈柳一、陈鉴人、陈子石、陈习之、陈瑞甫等;在广州业医的有程祖培、钟耀奎等;在江门业医的有赵景明、陈仲明等。

书籍目录

读过伤寒论/1读过伤寒论卷一/77读过伤寒论卷二/109读过伤寒论卷三/134读过伤寒论卷四/173读过伤寒论卷五/216读过伤寒论卷六/259读过伤寒论卷七/326读过伤寒论卷八/352读过伤寒论卷九/385读过伤寒论卷十/420读过伤寒论卷十一/431读过伤寒论卷十二/442读过伤寒论卷十三/461读过伤寒论卷十四/499读过伤寒论卷十五/526读过伤寒论卷十六/560读过伤寒论卷十七/575读过伤寒论卷十八/588读过金匮卷十九/605汉张仲景卒病论卷一/637汉张仲景卒病论卷二/758汉张仲景卒病论卷三/891汉张仲景卒病论卷四/1034汉张仲景卒病论卷五/1166麻痘蠡言/1269

章节摘录

  书肺痈,对上书肺痿,肺痿一路至上条止.本条连下共两条,末二条点肺胀,应上肺胀共三条。明乎此,可以侪中工矣。差书喘字,既非喘而躁,不曰其人喘,亦非烦躁而喘,是与肺胀无涉,又非上气连于喘。肺痿肺胀有上气,独肺痈则无气之可上,喘满还是肺痈之始萌。若咳唾脓血之后,则实而不能满,何以言喘不言咳耶?本条有一隙之喘便无咳。下条有一口(原书缺一字)之咳便无喘,不同肺痿不咳者其偶,咳逆亦偶,且咳且上气者其常,止有咳而无喘者又其常,匪直此也,假令卒喘悸,或喘喝,又属虚劳之喘,与肺痈无涉。书不得卧,与肺痿之咳逆不得眠,固不相类,就与虚劳之虚烦不得眠,亦不相类。肺痈条下无烦字,无逆字故也,下文支饮则云咳逆倚息不得卧,自有小青龙汤在也。支饮不得息,主方却与本证同,不倚息固不得息,即倚息仍不得息,虽得卧亦与失眠等。本证不言倚息,度非喘而得息可知也。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聊胜于本证之喘,并短气而不露,宜乎彼条长沙不立方也。肺痈不得息又何如?不喘不咳不逆不上气,而但以不得息作病形,望而知其肺易为脓矣。庸有得息之肺.从无得息之脓故也。本证纵未成脓,得一息亦非残喘之候,已显然气不足以息矣。差幸脉数实者为肺痈,其喘也。不关于虚者之气出。肺痈所以无上气,但关于实者之气下,肺痈所以无短气也。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认定肺中有痈在,有一线之实气在,泻痈即泻肺也,泻气云乎哉。方旨详注于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陈伯坛医书合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