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贵州文化

史继忠 编 内蒙古教育
出版时间:

2006-12  

出版社:

内蒙古教育  

作者:

史继忠 编  

页数:

634  

字数:

614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总和的文化,因时间向度的演进而具有时代性,又因空间向度的展开而具有地域性。人们把研讨文化时代性演进的学科称之文化史学,把研讨文化空间性分布的学科称之文化地理学,这两门学科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独立发展的历史。然而,时间和空间又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两种密不可分的存在形式,时代性与地域性当然也是文化的两种相互依存的属性,我们只有全面观照这两种属性,并考察其互动关系,方能实在地把握人类创造的文化的纵深度和广阔度。在这一意义上,历史学与地理学的联姻势在必行,而本书系便是文化史学与文化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是一个文明传统悠久深厚的国度,又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度,其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均呈现婀娜多姿的状貌,因而切忌作简单化的描述与概括。已故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出:“把中国文化看成一种亘古不变且广被于全国的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既有时代差异,又有其他地域差异,这对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当然极为不利。”①谭先生的这一论说显然是有感而发的,因为,笼统地界定中国文化,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作法,此类作法有碍于人们从共相与殊相辩证统一的高度把握中国文化,不利于开掘中国文化无比丰厚的内蕴。

内容概要

  本书以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传统所形成的地域论述了贵州文化。内容包括:贵州文化释名、地域范围、文化内涵、文化分期、文化特征、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对贵州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了缕析,揭示了贵州文化在构筑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传统特征,对当今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书籍目录

总序序 绪论 多元一体是贵州文化的特征 第一节 贵州历史的风采 第二节 “土流并治”的演变 第三节 四大族系与汉族移民 第四节 多元文化的形成第一章 贵州文化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沧桑之变与神秘世界 第二节 山峦起伏的贵州高原 第三节 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 第四节 山区雨季型河流 第五节 土壤植被与土地资源 第六节 能源矿产优势 第七节 丰富的生物资源 第八节 神奇的自然景观 第九节 地理环境对贵州文化的影响第二章 贵州文化的经济土壤 第一节 贵州开发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山地农业经济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传统手工业 第四节 历史悠久的矿产开发 第五节 古代的水陆交通 第六节 古代的商业与货币 第七节 贵州经济与贵州文化的关系第三章 贵州史前文化 第一节 贵州的古人类 第二节 贵州旧石器时代的风采 第三节 举世闻名的“观音洞文化” 第四节 大洞文化遗址的新发现 第五节 锐棱砸击法的发明与传承 第六节 独领风骚的骨角器 第七节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遗物第四章 贵州的制度文化 第一节 瑶老制与石碑制 第二节 鼓社制和议榔制 第三节 峒款制度 第四节 亭目制度 第五节 则溪制度 第六节 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第七节 社会背景与贵州文化第五章 贵州文化的语言文字载体 第一节 贵州语言概说 第二节 汉语方言 第三节 壮侗语 第四节 苗瑶语  第五节 藏缅语 第六节 仡拉语  第七节 彝文和水书第六章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第一节 贵州出土的中原器物 第二节 贵州铜器制造的渊源 第三节 夜郎故土上的青铜器 第四节 铜鼓文化第七章 贵州饮食文化 第一节 饮食结构 第二节 糯米食品与文化习俗 第三节 黔菜与风味小吃 第四节 贵州的名优食品 第五节 酒乡源流与酒文化第八章 贵州服饰文化 第一节 头饰服饰概说 第二节 绚丽多姿的苗族头饰服饰 第三节 布依及侗、水各族服饰 第四节 其他民族服饰 第五节 关于古代的体饰第九章 风格迥异的建筑 第一节 “干栏”式建筑与吊脚楼 第二节 叉叉房、土筑房和石板房 第三节 鼓楼和风雨桥 第四节 贵州的古桥 第五节 中原式古建筑第十章 民间工艺美术 第一节 织锦与披毡 第二节 蜡染及其他特殊染法 第三节 刺绣挑花 第四节 少数民族银饰 第五节 几种著名的工艺品第十一章 绘画与石雕石刻 第一节 高原崖画与摩崖石刻 第二节 宋墓及其他石雕 第三节 彝文碑刻 第四节 黔籍文人书画艺术第十二章 贵州是歌舞之乡 第一节 苗族舞蹈与民歌 第二节 以大歌为特色的侗族歌舞 第三节 布依族和水族音乐 第四节 风格各异的几种民族歌舞第十三章 贵州地方剧种 第一节 傩戏 第二节 地戏 第三节 贵州花灯 第四节 侗戏 第五节 布依戏 第六节 贵州梆子、文琴戏和黔剧第十四章 民族传统体育 第一节 斗牛与赛马 第二节 武术与特技 第三节 奇异的竞技 第四节 游艺性的体育运动第十五章 贵州教育 第一节 官学的演变 第二节 书院的发展 第三节 社学、义学、私塾及其他形式教育 第四节 近代教育的兴起 第五节 教育与贵州人才第十六章 学术与科技 第一节 阳明心学与清代经学 第二节 史学与方志 第三节 舆地之学 第四节 自然历法与农历的传播 第五节 民族医药与中西医的发展 第六节 具有山区特点的生产技术第十七章 贵州文学 第一节 民族民间文学 第二节 文人诗词创作 第三节 明清以来的散文 第四节 戏剧文学与小说第十八章 宗教信仰 第一节 自然宗教 第二节 佛教在贵州的传播  第三节 道教与巫道混杂 第四节 伊斯兰教在贵州的发展 第五节 天主教的传人 第六节 基督教的兴起第十九章 贵州民俗举隅 第一节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第二节 特殊的姓氏与人名 第三节 贵州地名拾零 第四节 奇异婚俗解析 第五节 多种形式的墓葬第二十章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贵州文化的意义 第二节 贵州文化的反思 第三节 贵州文化的历史选择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节 贵州开发的历史进程一个地区的开发,总是和它内部与外部各种条件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是由若干分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合力。历史上每种现象的出现,都处在若干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上,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贵州开发的全过程看,它所画出的轨迹,如果用坐标来描述,仿佛是一个大的“之字拐”,其间的曲折很大。在史前的原始开发阶段,它与全国相比,不但毫不逊色,而且显出某些优势和特点。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中原遥遥领先,而贵州则明显滞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以中原的水平来作衡量,时间差将近一两千年。从明代开始,“中原式”的开发方式辐射强度加大,较大规模而且持续不断地在贵州传播,才逐渐缩小了与内地的差距,但由于在较低的基础上起步,覆盖的面积又局限在条件较好的地区,所以,仍然比全国落后“一拍”或“二三拍”。当东南沿海及其他先进地区开始“洋务运动”时,贵州尚无动静,直到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风才吹到贵州高原,而且风力微弱,所以,在运用近代科学手段进行开发的过程,无形中又比全国晚了“半拍”或“一拍”。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备战备荒”的战略形势,“三线建设”把现代高科技引进贵州,才开始与现代世界接轨,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历史上造成的差距,非短期所能弥补,因而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贵州的潜在力量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仍处于后进状态。远古的原始开发,贵州可谓是“得天独厚”。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人对自然的依赖性极大,因而这种原始开发的状况,很大程度取决于地理环境,而贵州站在有利的位置上。首先,这里气候温和,既无酷暑,又无严寒,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最适宜古人类的生活,繁衍;其次,贵州多洞穴,既可避风雨雷电,又便于防御野兽侵袭,冬暖夏凉,是原始人最理想的天然居室;其三,“坝子”处在万山丛中,溪流纵横,便于汲水,又可上山采集、狩猎,下山捞捕鱼虾,提供了当时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其四,贵州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蕴藏着多种植物与动物资源,食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后记

1995年10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和贵州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在贵阳召开“贵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使我们对贵州文化的意义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久,接到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的通知,华北四家及华东的安徽教育出版社决定组织编写出版一套《中华地域文化大系》,其中有《贵州文化》卷。我们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积极进行准备,拟定提纲,搜集资料,经过两年努力,完成了这部书稿。在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近年来关于贵州文化研究的成果,全书由史继忠、金美、何萍三人撰写。“贵州文化载体”与“贵州文学”两章由金美撰写,“贵州史前文化”、“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两章由何萍撰写,其余各章均由史继忠撰写,最后由史继忠全面通纂。书中所用照片,系由吴世忠、梁太鹤、席克定、杜宁诸同志提供。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学术界许多同志的帮助,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的徐学文副社长兼副总编还亲自来贵阳进行指导,汉语文编辑室贺新、张洁同志也给予多方面支持,在此一并致谢。鉴于对贵州文化的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编辑推荐

《贵州文化》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贵州文化 PDF格式下载



看了一下,还可以的!


很棒!喜欢,配送及时。


好评,看到新书,装订的很好,纸也不错,闻着书香爱不释手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