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零点

朱敏慎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08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朱敏慎  

页数:

19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唤起人们记忆的小说。  主角荣志亮是中国第一代公方经理,作品叙述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段生活,再现了他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迷惘与困惑。作品描写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的种种思想及行为表现:有人以为革命已经结束,应该追求生活享受;有人认为不会再搞群众运动,不会再有怀疑一切,于是走私逃税谋取私利;有人准备抓住改革机会,企图获得个人权力白相国有资产。代表改革开放主流的人物,则投入调查研究,寻求改革之路。  充满希望而又裹挟着种种欲望的生活不能不影响着小说的主角荣志亮,他一方面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一方面深感跟不上形势而苦恼。  作品初稿写于1982年,忠实地记录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段无法跳过、也不应该跳过的历史。作品希冀告诉人们:我国改革历程之艰巨,今天的改革开放大好形势来之不易。

作者简介

朱敏慎,作家,高级经济师。

书籍目录

零点——深蓝色的夜空第一章 烦恼的休养第二章 你需要一个女人第三章 太阳与月亮第四章 十层楼上第五章 这一夜钟声第六章 她愿意为他安排未来第七章 人生的美好与丑恶第八章 生活曲线在延伸第九章 公仆的主人观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烦恼的休养  杭州灵隐飞来峰下,那条一块块石板铺起来的小路,游客熙熙攘攘。有的是蜜月中的新婚夫妻,情投意合,笑逐颜开。有的是白发苍苍的老伴,退休了,应一句白头偕老的意思,游兴极浓。还有那些正在热恋中的年轻人,真有说不完的悄悄话,撒不尽的嬉笑声。青山,溪流,庙宇,甚至是一棵无名的小花小草,也都会成了他们的话题和笑料。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梦魇般的年代已渐渐远离,一种充满希望而又裹挟着种种欲望的生活,正在人们眼前伸展。  在这成双成对的中间,我们看见了上海利民百货商店的经理荣志亮。这个人五十出头年纪,有一头漂亮的黑发,柔软而略带天然鬈曲。像他这个年纪还不见几茎白发,可见“劳心者白发多”这句话并非是绝对真理。自然,如果哪个熟悉荣志亮的人在这儿遇见他,注意到的首先不是他那头美发,而是他身旁的那个女人。因为荣志亮的妻子在一年前去世了,于是人们的眼光必定会在这个女人身上多停留几秒钟,甚至会在心里问一句:“她几岁了?”可是很难判断这个女人的准确年纪,她那明亮的富有热情的眼睛,那灵巧而轻盈的走路姿势,仿佛她还不满三十岁,但稍作仔细打量,在鼻翼和嘴角相连的地方,便会看见淡淡的两条纹路,似乎可以判定这是个快近四十的女人了。他们正沿了流水淙淙的小溪走着,不时说一两句话。  一些服装设计师们,或者卖服装的营业员们,常常这样说:服装式样的选择,衣料颜色的取舍,会表现人们的性格和爱好,甚至反映他们的职业特征和共同兴趣。若是按照这种“定律”来观察荣志亮和一旁那个女人身上的穿着,倒真是配对。荣志亮上身穿一件铁灰卡其布中山装,这种服装在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都是政界人物穿的,如今早已普及城乡,连十几岁的孩子也穿了,再不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爱好和职业特征了。他下身穿一条藏青化学纤维裤,大概从服装厂出厂时整烫过一回之后,穿到他身上从未再烫过第二回了,膝头已有两个明显向外凸的膝盖印。底下一双北京平口胶鞋倒还是新的,穿着不会超过一个星期。女的穿得同他一样朴素,只是服装料子质地稍微讲究些,但那翻领的样式也是落伍时代的,一双“T”字搭扣皮鞋,更显出这个十几年前的红卫兵,如今仍然是个不赶时髦的女人。这两个人的打扮同眼下周围的游客们格格不入,他们仿佛不是漫步在傍山沿溪的风景区,倒像是走在热闹的马路上班去。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自作聪明的人,会百分之百的相信服装设计师和营业员们那些话,想从穿着这一点上断定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这是一对。”要真是那样,只会闹个使人难堪的笑话。  荣志亮眼下是到杭州来休养的。他所负责的利民百货商店,去年被评为市里的服务最佳商店,他这个经理应市总工会的邀请,到杭州屏风山休养一个星期。他身旁这个女人,却是区工会的一个干部,名叫竺倩琴。这次她作为休养团的工作人员。陪同而来。这两个人虽然绝对不会同眼下这个环境里任何一对男女的关系相似,可是这些天,他们两人常常有意掉队,尽找单独谈话的机会。然而,一个是出于热心,一个是出于无奈。这会儿,休养团其余的人都走进灵隐寺去观光那座单层重檐的大雄宝殿去了,他们两个还在小溪边这条石板路上慢慢地走着。  “还剩下两天时间了,”竺倩琴昂了昂头,用双手掠掠脑后的头发,“还没拿定主意?”  “你不要再提这件事。”荣志亮苦笑一下,“除非你有心要折磨我!”  “怎么说这种话,我完全是一番好意。”竺倩琴不无委屈地说。  他们走进一个亭子,正好有一对带个孩子的夫妇从石桌旁站起身走了。竺倩琴提议说:“我们在这里坐一会吧!”  荣志亮听从地坐下了。一个女服务员走近问要不要泡茶,他正想谢绝,竺倩琴接着先吩咐:“泡两杯。”  竺倩琴付过茶费,回过脸对荣志亮微微一笑说:“人家都知道你们夫妻的关系……”她没有把下面的话说出口,但从她那带有几分惋惜的语调上,还是能够十分明白她这话的意思的。  荣志亮痛苦地摇摇头。女服务员端来两杯热茶,清香扑鼻。荣志亮喝了一口说:“你对我们并不了解。”  竺倩琴这个热心而又自信的女人并不承认自己对身旁这个男子汉不了解。她早已了解得一清二楚,早在1958年,荣志亮就把自己的年轻妻子送回到老家农村去。当时国家有支援农业生产的号召,荣志亮响应了,但是同他一样条件的人,照样让闲着的家属住在城市里。荣志亮为什么会对这个号召如此积极?响应了国家号召,又不被人理解,荣志亮自己并不后悔,别人却不是这样看。竺倩琴甚至想到了她自己,她丈夫1965年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在东北辽宁一个小县城的水文站里工作,结果是两头不安心。为了夫妻能住到一起,她和她的丈夫足足花了四年时间,到处奔走,求人,送礼,找两调对象,转弯又转弯地请有关部门开绿灯,用掉近两千块钱,总算如愿以偿,丈夫从山沟沟调到大城市来了。而他,荣志亮,却是心甘情愿地把妻子送到农村去,这是为什么?还有一件事使竺倩琴作判断有了足够的依据。那是1967年春天,荣志亮的儿子当众打了老子一拳,指责父亲抛弃了母亲,荣志亮对此居然不做任何解释。这又是为什么?也许人人都会找到这样的答案:他们夫妻关系不好!现在荣志亮妻子死了一年多了,竺倩琴曾经估计,像他这样的男人,再找一个伴一定是心里需要而又不好意思开口。她似乎看准了一个机缘,将使自己成为雪中送炭的热心人。然而,事情出乎竺倩琴的意料。到杭州的第二天,在她向荣志亮提出为他介绍一个女人的时候,竞看不到别个男人在这种时候常有的那种欣喜。就在那一刻,在她眼里荣志亮成了一个不可理解的人物。  “也许我真的不了解你们,”竺倩琴出于谦逊才这么说,“可是不管怎么说,她已经离开了你。而且,我给你介绍的这个人真心爱着你。”她停了停,仿佛要估量一番下面这句话该不该说,“或许,我可以这么说,她爱你已经有二十年了……”  “什么?你说什么?”荣志亮全身一阵战栗,“你说的这个人是谁?”  看见坐在对面石凳上的这个男人会如此激动,竺倩琴心里有几分满足。她探了探身子,就像要说知己话时的那种神态低声问:“你要不要见见她?”  荣志亮仿佛一下子清醒过来:“小竺,你可不应该,你在捉弄人!”  “我说的是真话,绝不捉弄你。”竺倩琴神秘地一笑,“这几天,她也到杭州来了。”  荣志亮被捉弄得心慌意乱,他急切地追问:“是怎样一个人?她叫什么名字?”  竺倩琴迟疑了几秒钟,拿不定主意是对他直说了还是不说,最后她用确有几分捉弄人的口气说:“你见了她,就会知道是谁呢!”  荣志亮有点恼火,仿佛要表现一个男子汉的勇气似的大声叫嚷:“我见她!”  “那么说,你答应了!”竺倩琴隧缝眼睛望着荣志亮足足有一分钟,这种疑惑的眼光使人难以忍受。  荣志亮烦躁地问:“什么地方见面?”  “我来安排!”竺倩琴用胜利者的口吻爽快回答。  “什么时间?”  “今天,晚上。”  “啊!不,还是明天吧!”荣志亮仿佛觉得见面的时间应该越远越好。  竺倩琴微笑着:“那么说,在我们离开杭州前的最后一天!”  2  荣志亮坐在休养所这片大平台上,不知有多久了,也许是一个钟点,也许是两个钟点了吧。他的那块上海牌手表被遗忘在寝室的床头,不知道眼下已到了什么时间。月亮像一块闪光的玉坠,在头顶的云层里游动,他没有对它瞧一眼。夜风吹动树叶发出轻柔的沙沙声,他似乎也没听见。许多纠缠人的念头使他久久坐着出神。他觉得有点荒唐,自己怎么会答应小竺去会见一个也许从未见过面的陌生女人?当时若能给他有五分钟的考虑,不,哪怕是三分钟也够了,或许他会改变主意。可是竺倩琴说的那些话,绝不容许他有深思熟虑的余地。“她真心爱着你,或许有二十年了!”荒唐!怎么他会感觉不到有这么一个爱着自己的女人存在。他暗自摇了摇头,苦笑一下,心里说:“不可能!竺倩琴故意用这些话来逼迫我!”他猛然觉得应该立刻找小竺去,他不再同那个女人见面了。不,为什么要这样呢?竺倩琴的话又来吸引他那颗好奇心,让他不得不产生,个好奇的念头:“你见了她,就会知道是谁呢!”  有几头蝙蝠扑扑飞过,他被惊动了,抬头追踪它们扇动的翅膀。在快要撞着屋角的时候,它们灵敏地打着旋转弯。这些小生命似乎是世界上最无忧无虑的了。它们有没有生离与死别这些人间的烦恼呢?  他想着了一年前在家乡农村死去的妻子,眼前浮现出妻子临终时的那一刹那情景:一张黄得像蜡制的脸,瘦削的颧骨,太阳穴凹瘪得成了个窝。她伸出干枯的爬满经络的手抓住他的手,用尽力气地说出她最后对他说的话:“你再也不会有牵挂了,今后你……”妻子的话没有说完,但是他听得懂,而且认定妻子下面那半句没说出来的话便是“你可以一心一意地去工作了。”妻子难道还会有别的什么话吗?这是他们花出了痛苦代价的最后表述啊!可是今天,他觉得妻子那没有说全的话似乎有了别的意思。“你再也不会有牵挂了,今后你随便同哪个女人生活在一起吧。”难道妻子那后面这半句话会是这样的吗?“不!不!”他内心几乎狂叫起来,因为他从未考虑过自己会与另外一个女人共同生活。可是竺倩琴这么对他说:“她真心爱着你,或许有二十年了!”她是谁?他想证实一下竺倩琴这话的真实内容:是捉弄?是挑逗?还是……还是什么呢?他觉得对任何一句话,常常是你希望什么就可以作什么解释。可是荣志亮希望什么呢?希望真有一个除了已死去的妻子之外的女人,真心爱他,有二十年!或者不希望这样一个女人存在,倒是希望竺倩琴的话纯粹是捉弄人!他说不清。五天之前,他兴冲冲地坐上沪杭客车,满以为会身心愉快地度过这六天休假。在火车站上,他曾向来送行的朋友们夸口,说这六天定要增加三斤体重。眼下,休假期即将结束,他却觉得这是一次烦恼的休养,而且断定自己的体重在减轻。忽然他背后通室内的那扇门响动了一下,他转过头去。  “谁坐在那边呀?”门口传来一个粗哑的声音。  荣志亮听出是谁,答道:“我。”  “哦,是老光荣!”  那人走近来,这是一个略比荣志亮大几岁的人,月光下,他的头发一片灰白。他们是同行,1956年他们同时在胸前戴上一朵大红绢花,成为中国第一代公方经理。此人有一个很带点朝气的姓名:火新星。  “没有去看电视?”火新星问。  “有什么好节目?”  “电视片《蜜月从这里开始》,拍的是杭州风光,很有意思。”火新星走到平台的边沿,扶着栏杆站着远眺一会,又走回来,“蜜月,这多吸引人的字眼呵!”  荣志亮十分感慨地说:“那是年轻人的事哕!”  “错了,老弟,你错了!”火新星好像抓住了个什么话题,“电视片里就有一对,年纪绝不会在你我之下,可是也到杭州来度蜜月,可见爱情这个怪东西是不受年纪限制的,老弟,你信不信!”  火新星说话的口气有几分教训人,荣志亮虽不计较,但却觉得在他们之间不应该谈论这类话题。  “好啦,你这把火,说点正经吧!”荣志亮打断了对方的话。“我倒要问你,我们这次来杭州,休养,游览,回去怎么办?你有了什么新打算!”  “没想过。”火新星口气轻松地回答,又走到平台边沿去。  荣志亮不明白,这位同行怎么会说出这种话来。他跟着走到火新星身旁,心情沉重地说:“人家会对我们提出很高要求的!”  “为什么?”火新星猛地回过头来,“因为我们到杭州休养了六天?因为我们上了玉皇山?你不看看别人,人家还到日本富士山,还到美国好莱坞哩!谁妒忌,下次谁来好了,老实说,我早作准备,交班!”  “怎么了?老火,你有牢骚?”荣志亮有点吃惊。  火新星把脸对着荣志亮:“有牢骚也不会到你面前发,怎么,你想当一辈子经理?我可不想。这些年,你当经理,捞到了多少好处?老弟,不要自作多情了,该看穿点哕!”他用一条手指像钻头似地顶着荣志亮的胸膛。  荣志亮把对方的手压下去:“老火,我们这些人,当经理,难道是为了自己捞个什么好处?记得当年,你刚上任当公方经理的时候,有过出名的三把火,那时候,你可不是想到为了自己捞点好处,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火新星发出一阵大笑,过后又说:“正统,完全是正统的观念!老光荣,我很钦佩你,不过,你有没有注意到周围的变化?好,不说别人,就说你们店里那个忻百源吧!这是在你鼻子底下的人,你应该知道得比我更详细。此人在1956年与你我一样,在一家摄影器材商店当公方经理。可是在1961年,他大胆地辞掉职务,组织了一个摄影图片社,大量翻印电影明星照片和电影歌曲照片,华东各省的城镇、车站、码头,都买得到他们这种印制粗劣的照片。到了1964年‘四清’一来,这个摄影图片社被宣布为‘地下工场’,忻百源本人也成了走资本主义单干道路的典型。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忻百源也因为是文化革命的受害者而得到平反。但他没有走六一年的老路,而完全走的是一条新路。你不妨去看看人家,家里的摆设比从前的资本家还凶。听说,近他老婆生病,住的是第一流医院,高干病房,什么划区治疗,什么按级转诊,一切规定在他面前都不生效!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采购员,他手里有的是‘导弹’,可以随心所欲地击中任何目标!你呢?我的经理同志,你呢!”  荣志亮胸口一阵剧痛,仿佛被谁插进了一把刀子。他眼前忽然显现出妻子那张蜡黄的脸,还有那挂着旧帐子的床。在这以前,他从未想到过应该走点什么关系路子,让妻子住进高级医院的病房去。“要是那时候……”他立即制止了自己的思路,不让一个不应该有的想法产生出来。


编辑推荐

  小说让我们回到改革开放最初的日子,回到那艰难而无法跳过的零点。尚望不见太阳升起的早晨,零点的风刮过来挺冷。幸好有星星闪烁,深蓝色的夜空宁静高远。有人在熟睡,有人开始出发。只要走出一步,黎明就近些了。  ——孙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零点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