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龙碑
2009-7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郑继波工作室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襄阳(今属湖北)人,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才华横溢,狂放不羁,故人又称“米颠”或“米痴”。 米芾平生对书法钻研极深,成就最大。善长诸体,尤以行书见长,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有飘逸空灵之气,险峻奇趣之感。用笔更是出神入化,神奇莫测,历代取法米芾者甚多。其一生就行书墨迹流传至今不下四十余种,并反映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面目特征。 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7.9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元佑三年(1088),米芾38岁时,共书同作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因其纹理较粗,比较难写,故非功力深厚之人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北(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20年后,到北宋元佑三年八月,米芾应林希之邀,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彼此心情舒畅放松,林希取出了这卷蜀素,请米芾留下墨迹,米芾胆气过人,正当好胜之年,毫不推让,一口气即兴写下八首的记游为内容的诗。卷末署上“元佑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芾黻记”。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不受影响,率意放纵,用笔爽利,点画灵动,提按转折变化丰富,《拟古》二首以行楷为主,愈到后面越是放松,体现了米芾随意洒脱的个性和“刷”的特点。董其昌在《蜀素帖》的题跋上说“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也成为后人临习研究的范本。
《张猛龙清颂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有额有阴,碑文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功绩,碑阴为题名,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楷书26行,行46字,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书法以方笔为主,兼施圆笔,结字中宫紧收,四面开张呈放射状。线条变化多端似无规律可寻,书写“从心所欲”但绝“不逾矩”。历代名家对此碑可谓推崇备至,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张猛龙碑》列为“精品上”,并称“《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 “为正体变态之崇”, “结构精绝,变化无端”。杨守敬《学书迩言》说“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则说“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自然磨泐形成的斑驳石花,更给《张猛龙碑》增加了几许含蓄高深和神秘莫测。
郑继波 1960年4月生,浙江吴兴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卢湾区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就职于卢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任艺教部主任,专职书法教师。
作品人展《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览》、《全国第五届篆刻展》、《中日书法交流展》等多项对外书法交流活动。作品编人《当代海派书画名家图集》; 《学非探花要自拔其根》等多篇论文发表于多本专业书刊,还出版了《米芾行书创作必备》等。
长期从事青少年书法教育,曾被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局授予“十佳”教师称号,享受区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由上海市卢湾区命名的“郑继波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郑继波工作室带教的老师:贾红坡、曹晓园、陶宇红。他们所带的卢湾区青少年书法学会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优秀书画社团称号。
本书参编的老师还有陶宇红老师。陶宇红老师长期从事幼儿书法教育,撰写的低幼儿童教育论文发表于写字杂志等刊物,现为上海市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
序独体字合字体——左右结构合字体——上下结构合字体——包围结构结构体势作品欣赏原碑欣赏
张猛龙碑放大临摹本很适合初学。
该版本的系列字帖质量还是不错的。
比较适合书法教学使用。
老爸说不错,字够大个
书收到了,打开来看,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好,里面的字映很差,但都不容易,还是给满分吧,希望以后能越做越好
不错,练练字挺好的。
放大容易看!确实不错!
挺好,可做典范!!!
速度很快!信赖当当。
文字大而清晰,可以一看
书法老师建议买的一本书,为了练字用的,临摹范本还是比较实用。
放大后失真,是选字,书后附原帖也不全,还附有幼儿小学生中学生作品13页真浪费纸。后悔!不该买!
简直是太粗制滥造了!那么好的字怎么会被出版成那样。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