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
2008-06
上海古籍出版社
孙彦贞
137
无
本书对清代至清末民初女性服饰的演变过程作了全面的研究,用历史的眼光阐述了清代汉族和满族女性服饰的源流,及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进。作者基于女性服饰自身的文化特性,侧重分析汉族女性传统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的冲突与交流,包括对各自文化传统的固守、标新及交融中的潜移默化。通过对满汉服装、身饰的演化历程的回溯,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具有丰富的知识性与较高的学术性。全书附图近150幅,足资参考。
序前言一、汉族女性服饰溯源 1.汉族传统服饰等级制的确立 2.汉族传统女性服饰文化的形成二、中原传统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的冲突和交流 1.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2.孝文改制与胡汉服饰交流 3.胡服对汉族传统女性服饰的影响 (1)補裆、冪罷与半袖衫 (2)胡服影响的渐衰三、满族服饰源流及其形成 1.满族服饰源流 2.满族服饰制度的形成 3.清初的易服改制四、从满汉各异到满汉交融的清代女性服饰 1.清代汉族女性服饰 (1)发式与首饰 (2)衫袄与云肩 (3)裙与裤 2.满族女性服饰的演变 (1)两把头与钿子 (2)袍褂与坎肩 3.缠足风习与马蹄底鞋之源起 (1)缠足风习源起 (2)马蹄底鞋之形成 (3)马蹄底鞋与缠足弓履之关联五、清末民初满汉女性服饰的变革 1.满汉融合 2.趋新求变 3.女效男装 (1)儒家文化与女效男装 (2)少数民族风习中的女效男装 (3)女效男装内涵之演变部分图版选用书目后记
插图:一、汉族女性服饰溯源早在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民族的祖先就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创制出了服饰的雏形。《礼记·礼运》篇有“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棺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的记述。在此基础上,“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从蔽体保暖、无一定形制的衣物到遵循秩序、统一服式来祭祀天地鬼神,从中不仅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天地的崇拜,也说明服饰功能与内涵的逐渐扩展与变化。因此后人注解《易·系辞》时说:“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乾’为治,在上为衣,‘坤’在下为裳,乾坤万物之蕴,故以象衣裳。”在通过衣裳象征天地乾坤的同时,华夏传统服饰的上衣下裳基本形制也随之得到确立。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至今的考古发掘尚未发现这一阶段的衣裳实物,相关文献记载又多出自秦汉或后世人之手,因而我们只能间接的从考古发现的某些陶器纹饰结合史料文献来考察黄帝、尧舜时代的服饰特征。《虞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缔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出于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原始先民首先将天地万物等生存的自然环境景物描绘在服饰上,这在当时是完全有可能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先秦时代的人认为黄帝时已经创制出以十二种章纹为标志的“冕服”制度,在上古文献汇编《尚书》中还有对冕服制十二章纹含意的解释; 《后汉书·舆服志下》中描述更为详备:“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
《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无
还不错的书,装帧和印刷都没得说~只是内容没有我想象得丰富,作为兴趣来研究还是可以的,作为学术资料就有点薄了~
写论文要参考的书,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