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卫·考坡菲(上下册)

[英] 查尔斯·狄更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6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英] 查尔斯·狄更斯  

译者:

张谷若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1850年问世的《大卫·考坡菲》是狄更斯的半自传体小说,也是作者本人最为偏爱的作品。这部长达80余万言的长篇巨著以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大卫为中心,通过书中各色人等的日常起居、求学谋生、交友恋爱、游历著述,极力表现了作者倡导的人道主义观点。在狄更斯的所有作品中,《大卫·考坡菲》涵盖了最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狄更斯 译者:张谷若

书籍目录

译本序(张玲)作者序上卷 第 一 章 呱呱坠地第 二 章 渐渐解事第 三 章 地换人易第 四 章 受辱蒙羞第 五 章 被遣离家第 六 章 识人更多第 七 章 在校的第一学期第 八 章 偷得假期半日欢第 九 章 永远难忘的生日第 十 章 名为赡养,实属遗弃第十一章 含辛茹苦,自食其力第十二章 决计逃走第十三章 决心之后第十四章 侠肝义胆第十五章 再世为人第十六章 去故更新,非止一端第十七章 古城遇故第十八章 一度回顾第十九章 冷眼旁观第二十章 史朵夫宅里第二十一章 小爱弥丽第二十二章 旧地重游,新人初识第二十三章 证实所闻,选定职业第二十四章 放纵生活,初试浅尝第二十五章 吉星与煞星第二十六章 坠入情网第二十七章 托米·特莱得第二十八章 米考伯先生叫阵第二十九章 重到史朵夫府上下卷第三十章 失一故人第三十一章 失一更重要的故人第三十二章 长途初登第三十三章 如在云端第三十四章 突如其来第三十五章 抑郁沮丧第三十六章 奋发力行第三十七章 一杯冷水第三十八章 事务所瓦解第三十九章 维克菲与希坡书目及内容简介……

章节摘录

书摘 他跟着就下毒手死命地打起我来,那股子狠劲,好像他不把我打死就不肯罢休。在我们这样的闹腾中,我听见有人往楼上跑,我听见有人哭喊——我听见我母亲哭喊——还有坡勾提也哭喊。跟着枚得孙先生走了;我屋子的门就从外面锁上了。我就躺在那儿,浑身又烧又热;受伤的地方都破了,一碰就非常地疼;同时,像小鳅生大浪一样,在地上大闹脾气。 我现在记得很清楚,我当时慢慢地安静下来以后,只听全家各处,一片沉静,真使人起奇异之感。我现在记得很清楚,我当时鞭伤不像以先那么疼了,我就开始觉得,我这个孩子真太坏了。 我坐在那儿,听了老半天,但是却一点声音都听不见。我从地上爬起来,蹭到镜子前面。只见我的脸肿得那样,红得那样,丑得那样,连我自己看着都几乎怕起来。那时候,我身上的鞭伤,仍旧一动就疼,一碰就疼;所以我往镜子前面去这一下,身上又疼起来,一疼我就又哭起来。但是鞭伤之疼和我的罪恶之感一比,就算不了什么了。我敢说,我这种罪恶之感,重重地压在我的心头,即便我真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感觉都不会有那样强烈。 这时候天慢慢地黑了,我把窗关上了(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头枕着窗台躺着的,哭一会儿,迷瞪一会儿,再无精打采地往外瞧一会儿),于是门开开了,枚得孙小姐进来了,手里拿着一些面包、肉和牛奶。她一言未发,把这些东西放在桌子上,同时带着堪称模范态度,恶狠狠地瞅了我一眼,跟着回身走出去,随手又把门锁上了。 天黑了好久,我还是坐在那儿,心里纳闷儿,不知道会不会还有别人来。我一想,那天晚上,大概不会再有有别人来了,我就把衣服脱了,上床躺下了;我在床上直纳闷儿,直害怕,不知道他们要怎样处治我。我这是不是构成了刑事的罪名呢?我这是不是得交给警察看管起来,得送到狱里监禁起来呢?我这是不是有受绞刑的危险呢? 但是,离斯特朗博士不远,有一个很好看的年轻女人,正坐在那儿敞活,她替我解了围:——他叫这个女人安妮,我当时想,那一定是他女儿——因为她当时跪了下去,把斯特朗博士的鞋给他穿上,把他的护膊给他扣好,她做这些事的时候,都是又高兴、又敏捷的。她把这些事都敞完了,我们就都起身往外走,要到教室里去,维克菲先生对那个女人告别,那时候,我听见他称呼她“斯特朗太太”,很吃了一惊,跟着心里就纳起闷儿来,不知道这个女人是斯特朗博土的儿媳妇呢,还是他自己的太太?正在疑虑不解的时候,斯特朗博士自己无意中给我把疑难解决了。 “我说,维克菲,”我们走到过道里,他停了一下,把手放在我的肩头上,说,“你还没给我内人的表兄,找到合适的事由儿吧?” “没有,”维丸菲先生说。“没有,还没有。” “我只盼望,能多快就多快,给他找到了才好,维克菲,”斯特朗博士说。“因为捷克·冒勒顿这个人,既·无所有,又游手好闲。有时候,更坏的情况就是从这两种情况里生出来的。瓦峙博士不是说过吗,”他接着说,一面眼睛瞧着我,一面脑袋一上一卜地点着,表示他引的那句诗的抑扬顿挫。“‘对于游手好闲的家伙,魔鬼永远要弄些坏事教他们做。’” “唉,博士啊,”维克菲先生回答说,“如果瓦峙博士真正了解人类,那他还满可以说,而且这样说还同样真实——‘对于忙忙碌碌的家伙,魔鬼永远要弄些坏事教他们做’哪。你就信我这句话好啦,那些忙忙碌碌的家伙,在世界上,可就做尽了他们能做得到的一切坏事了。在这一个世纪里,或者说,在这两个世纪里,那些最忙于争权夺利的人,干的都是什么事哪?不都是坏事吗?” “我认为,捷克·冒勒顿大概不会为厂争权夺利而忙碌,”斯特朗博士含着满腹心事,摸着下巴颏,说。 “他也许不会,”维克菲先生说,“你这个话让我想到咱们得话归正传了,不过我对于我刚才旁生枝节的话得先表示一番歉意。不错,我还没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安插捷克·冒勒顿先生。我相信,”他接着说,说到这儿,稍稍有点犹豫的样子,“你的动机我是一清二楚的,因此事情办起来就更加困难。” “我的动机,”斯特朗博士说,“只是因为,捷克是安妮的表兄,又和地是从小儿踢天弄井、一块儿长大了的,所以想要给他找一个合适的安身之处,并没有别的。” 我敢说,史朵夫本人来到这儿,我们倒不至于那样张皇失措,但是在这位体面的下人面前,我们却一下都成了老实人之中最老实的了。米考伯先生哼起小曲采,装作十二分坦然自得的样子,但是却在一把椅子上坐了下去,他那把急忙掖起的叉子,从褂子的胸部把把儿伸出,好像他自己把叉子捅在自己的胸膛里似的。米考伯太太就把棕色手套戴在手上,做出一副文雅、娇慵的仪态。特莱得用他那两只油手把头发乱抓,弄得头发直挺挺地竖立在脑袋上,他自己就不知所措地看着桌布。至于我自己呢,我坐在主人席上,完全成了一个小娃娃了;几乎连这位体面的异人俊士都不敢冒揣地斜目而视。没人知道他是从哪儿钻出来的,跑到我的寓所里给我整顿家务。 同时,他把羊肉从炉支上拿开,沉默无言、郑重其事地布给我们。我们每人都吃了一点,但是我们的口味却都没有了,我们只作出吃了的样子,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我们每人都把各自的盘子推开以后,他不动声色地把盘子都拿走,把齐兹端上来。齐兹吃完了,他把齐兹碟子也拿走了,把桌子清理了,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自动送物架上;又把葡萄酒摆上,跟着,并不用等人吩咐,就出于自动,把自动送物架推到食器贮存室里去了。所有这种种,他都做得循规蹈矩,他从来没抬过头,只老把眼睛盯在所做的事上。然而,即便他的胳膊肘儿,在他回身背着我们的时候,都好像满满含着他那种固定成见的表现,说我非常非常年轻。 “还有什么我可以做的活儿没有,先生?” 我对他表示了谢意,说,“没有啦,可是,你自己不用点正餐吗?” “不用,我谢谢您啦,不用,先生。” “史朵夫先生是不是要从牛津上这儿来哪?” “对不起,您说什么来着?” “史朵夫先生是不是要从牛津上这儿来?” “我本来想,他今儿可能到这儿来,先生。那毫无疑问,是我想的不对头,先生。” “要是你先见到他——”我说。 “请您原谅我,先生;我想,我不会是先见到他的。” “假设你会的话,”我说,“那我就请你对他说,我很惆怅,他今儿没能到这儿来,因为有他一位老同学在这儿。” “真个的,先生!”于是他冲着我和特策得鞠了一躬,算是对我们两个共同鞠的一躬,同时往特莱得身上一瞥。 他轻轻悄悄地往门那儿走的时候,我万分尤奈,想要对他从容自然地说句话——我对这个人说话,从来小能从容自然——我就说: “喂,利提摩!” “先生!” “那一回,你在亚摩斯待的时间长吗?” “并不怎么特别长,先生。” “你亲眼看着那条船改装的活儿都完成了?” “不错,先生。我留在那儿,就为的是特意亲眼看着那条船改装完成。” “这个我知道!”他把他的眼睛对着我的眼睛毕恭毕敬地抬了起来。“史朵夫先生自己还没看到这条改装完成的船吧,我想。” “我实在说不上来,先生。我认为——不过我实在说不上来!先生。我跟您告假啦,先生。” 他说完了这句话,毕恭毕敬地鞠了一个躬,这个躬是把所有在场的人统通包括在内的,跟着出门去了。他这一走,我的客人好像都呼吸得自由多了,但是我自己那种松通劲儿却更大,因为,除了我在这个人面前,永远有一种非常不中用的感觉,使我局促拘束而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我老感到问心门愧,对他的少主人不信任起来,因而有一种压不下去的不安和恐惧,只怕他会看出这种情况来。其实我并没有什么可隐瞒的,然而我却老觉得,好像这个人正发现我的什么秘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后来,我满心痛苦地又哀求她,又劝导她,好容易才到底叫她的眼睛看着我了,但是她脸上还满是恐惧之色。我慢慢地安慰了她以后,她脸上别的表情才消失了,而只剩了爱我的神色了。她那柔和、美丽的脸腮,也放在我的脸上了。于是我一面把她抱在怀里,一面告诉她,说我怎样全心全意地爱她,怎样一心无二地爱她,因此觉得,我应该叫她从订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我现在已经是一个穷人了;我又告诉她,说我要是没有她,我怎样就永远没法儿忍受,也永远不能恢复故我;只要她不怕受穷,我怎样也不怕受穷;因为我有了她,我的两臂就能生出力量,我的心就能得到鼓舞;我怎样已经勇往直前地工作起来了,这种勇往直前的劲头儿,除了一个情人,别的人不能理解。我怎样已经开始讲求实际,看到将来;怎样凭自己的力气挣的一块面包皮,远远美于继承而来的一席盛筵;还说了一些意义相同的话。我说的时候,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连我自己都感到十分惊异,虽然自从我姨婆突然把她的情况告诉了我以后,我这些话是我白天黑夜,时刻琢磨的。 “你那颗心仍旧是我的吗,亲爱的朵萝?”我乐不可支地问道;因为她紧紧地抱着我,我从这种情况里,就知道她的心仍旧是我的了。 “哦,是你的!”朵萝喊道。“哦,是你的,完全是你的。哦,你别这样吓人,成不成!” “我吓你!我会吓朵萝!” “你别再说什么穷啦的话啦,也别再说什么做苦工的话啦!”朵萝说,同时更紧地伏在我怀里。“哦,别、别再说那种话啦!” “我的亲爱的爱人,”我说,“用自己的力气挣的一块破面包皮儿——”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本序“在所有我写的这些书之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我对于从我的想象中出生的子女,无一不爱;……不过,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考坡菲’。” 这是狄更斯自己给《大卫·考坡菲》作的序言里对这部小说所作的评判。 《大卫·考坡菲》确实是在狄更斯的作品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一部小说,它也是长期以来就受到世界文学界和广大读者重视的一部作品。俄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托尔斯泰把它列为“深刻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我国早在清末,著名的古文家和翻译家林琴南就曾以《块肉余生述》为题把它介绍给读者,这部作品遂成为最早传入我国的西欧古典名著之一。后来,这部小说又相继出版过几种不同的中文译本,在我国广为流传。 正像作为父母,总是最偏爱自己最称心的子女,因为他们最能体现父母自己的思想、意志和理想。《大卫·考坡菲》也正是从多方面体现了狄更斯思想和政治主张的杰作。这是一部八十余万言的长篇巨著,人物纷纭,情节错综,内容丰富,其中首要的是通过主人公大卫·考坡菲,塑造了一个具有人道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正面典型。大卫出身自中产阶级,少孤,早慧,勤奋好学,敏于观察,对朋友诚恳,友爱,对社会底层的人们富于同情。他早岁饱尝艰辛,倍受坎坷,但是他披荆斩棘,顽强奋斗,终于功成名就,在事业上和家庭生活上都得到美满的结局。大卫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心目中的仁爱、正直、勤奋、进取、务实的精神。作为主角大卫这一形象的衬托和补充,狄更斯还塑造了另一个理想化了的女性人物爱格妮。尽管读者和批评家一般都感到这个人物过于空灵,有失现实之感,但在她身上,还是体现了温柔、聪慧、克己、独立、坚强等许多的优美品质。这两个人物都是狄更斯理想的正面形象。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狄更斯寄托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伦理道德观点。不过这两个人物由于受到他们的创造者狄更斯本人世界观和阶级的局限,他们仍然仅只属于追求个人幸福和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紧紧环绕大卫这一中心人物,狄更斯还刻画了形形色色令人喜爱的正面人物。在狄更斯那支带有漫画式夸张性的笔下,这些人物大都有奇特的个性或可笑的习惯,如贝萃,特洛乌小姐的乖张怪僻,狄克先生的疯疯癫癫,米考伯先生和米考伯太太的不擅家计,特莱得的举止失措,格米治太太的怨天尤人,巴奇斯先生的爱财如命等等,但是他们在品格上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些与主人公大卫一脉相通的优良素质,这就是心地善良、正直、嫉恶如仇、见义勇为。即使大卫母亲懦弱无能,姑息养奸,维克菲先生借酒浇愁,累及亲友,小爱弥丽图慕虚荣,以至失足,但他们的性格中也都有令人同情和爱怜的一面。《大卫·考坡菲》这部作品之所以至今仍对我们发生巨大的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它给读者提供了很多栩栩如生的正面人物。 这部小说中的人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如坡勾提兄妹、汉等)纯朴感人。狄更斯在刻画特洛乌小姐、米考伯夫妇、特莱得等人的时候,往往带有英国式的幽默笔法。狄更斯疼爱他们,同情他们,但也讥讽和嘲笑他们的缺点,仿佛是在向这些亲密的好友进行善意但又尖锐的告诫和规劝。而狄更斯在提到坡勾提先生的时候,则是敛容正色,满怀尊敬。狄更斯更突出地赋予这一人物舍已为人的品质。在小说接近尾声的部分,作家通过大卫之口这样说:“如果说,我平生爱慕过、敬重过任何人,那我从心眼儿里爱慕、敬重的就是那个人。”狄更斯是最早开始使社会底层人民作为主要人物和正面人物跨入小说领域的古典作家之一,恩格斯因此而早就将他誉之为“时代的旗帜”。固然,狄更斯仅仅是一个社会改良主义者;他不主张积极的阶级斗争,因此,他在小说中,主要表现底层人民纯朴、诚恳、善良、正直的品质,但在恶势力面前,他们却只有容忍,退让,毫无反抗。因此,爱弥丽随史朵夫私奔之后,狄更斯才会让坡勾提先生亲至史朵夫府上为爱弥丽乞求史朵夫老太太的正式承认。在疾风暴雨的海上,汉和史朵夫双双殒命的一景,则更加耐人寻味。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照汉几次向海上张望的神色推测,他在失掉心爱的爱弥丽之后如果再与史朵夫狭路相逢,很可能要以你死我活的搏斗进行复仇。但这又与狄更斯向来所提倡的以德报怨式的博爱主义大相径庭。这一结局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狄更斯的安排确乎出人意料:他们同时被狂涛巨浪吞没,他们的冤仇也就这样以不了而了之。单纯从艺术效果上来看,这一幕可谓韵味无穷,富有悲壮之美;但从其思想内容方面观察,我们虽不便贸然断定狄更斯曾有意识地寓以多么深刻的意义,但它至少也有意无意地反映了作家的世界观。狄更斯从事创作的年代,大约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止于六十年代,这时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已经取得巩固地位,劳资之间的矛盾,开始走上尖锐化,并发展成为以无产者为主力军的宪章运动。但这一运动几经反复和兴衰之后,工联主义和改良主义又开始泛滥,严重阻碍阶级斗争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狄更斯的改良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他曾大声疾呼:“人们应该作为良好的公民而融洽地生活在一起。”既然主张“融洽地生活在一起”,那么,在必死的时候,让汉和史朵夫不知不觉、心无怀恨地死在一起,也就丝毫不足为怪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卫·考坡菲(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没有读完,不符合自己的阅读口味,尝试想将其读完,但看到四分之一时,看不下去了。
  故事描绘的是古老的英国社会,人际之间的交往,古人公大卫的一生,虽然有看英国名著就要看狄更斯,看狄更斯就要看科波菲尔,但不在大学校园,很难静下心来看这样纯外国文学的作品。
  也许,再成年些会重拾这本书。现在,先搁一搁。


  “最近看什么书?”
  “大卫科波菲尔,我和狄更斯肯定之间有隔阂。难看得我费心。”
  “谁不是呢。”
  这个对话被我轻放在心里,时不时拿出来:最多次用在电话里,面对面的对话里我都要捡个便宜,提一提的。不,这不是偏见或者谈资。若真是那样,我何不翻来简介,攒分用的小题多看看,反像小鸟一样的企图把它咬嗜完。
  应该算一种旁观。
  拿到书的时候,把它的英文原名放嘴里嚼念了几下,思量一思量:The personal history of David Copperfield。“personal”让我觉得这是一个鲜亮的个人化开头,虽然教我的老师一直强调“private”效果更甚,我却一定要认为这个词在地道的文法里面书面而附庸,可以说和这本书的中文译名一样的效果。
  翻开书的时候,是一种预料中的不同光景。译者的成果有些不尽人意,掺着一种循规蹈矩的乖僻:有人需要他说出一些乖僻的话,一些他们能懂的乖僻。不是他的需要了,就不可能是狄更斯的需要了。那些需要的人也许唤作高层,叫出版商,亮领导的牌子。所以我想尽可能的不对这本书语言所呈现的文法和韵味说话,而只是闲聊它的情节的生长。
  我时常听见用标签分割情节的俏皮话,如果我想讨个俗雅共赏的意味,就会做这样分割:狄更斯漫长无趣的描述了一个苦娃早早受尽社会沧桑,结识各路侠士,遭逢恶妇薄夫,收获爱情再成为狄更斯的个人史。俗的是我过度的学着现代人讲话,雅的是狄更斯与人的感觉。但是这种村言村语却是真正的交战点。
  大彻大悟,毫无;苦心竭力,甚少。所以他人谈起,我对我自己谈起这部书的形象时,只有一个茫然的定位。卫总是没有贫穷到什么地步,所以我不能说我对自己现状的珍惜加强了多少,这么说可能无情,可他对于写作的意趣在后半部分突然被激起,未免让我觉得是增加生活贴济的出路罢。逐梦的意思,不能算。他对人的结交与判断我也是失去兴趣了的,施朵夫的虚伪他从未留心,米考伯先生数次的寅年吃了卯年的粮,没有任何质疑。这真是卫的愚钝还是我主观情感的断裂,我只能言,这是一种我无从接受的性格和判断。
  我们还是要从头开始,我不能认同有人把它归成一部苦难励志的作品,(如果真是那样,你的向前和努力该多没有逻辑)而就像狄更斯早在名字里申明的那样:Pesonal history,一个人的一生。Personal就决定了我看他的角度应该是旁观,施朵夫,考坡堤,朵拉,艾弥丽,全是非虚构的。作者对他们一定会有一种无法说清的感觉,正是我,作为一个读者无法真正感受的。
  旁观也有旁观的好,或许他们所有人,不像原来钩心的小说那样让我觉得不舍了。我没有真正看清卫和他朋友的样子,因为狄更斯私藏了一部分在自己心里,看似是一种断裂,误解,才让我了解:每个人的生活,一定都是自私而幸福的。
  毕竟大卫是狄更斯所有孩子中最爱的一个。
  
  
  
  


  
  放假回家偶然在书柜里翻到了这本书,记起初中时很喜欢,遂重读。
  重读过后的感受:真是……励志……啊。
  
  幼年贫苦但仍能拥有能在他心里扎下美好种子的人和事
  
  长大后能遇见每一个幼年时使之产生深刻印象的人并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故事
  
  一见钟情的姑娘会喜欢自己并最终与自己认为是姐姐的好女孩白头偕老。。。。。。
  
  哦,真是励志啊。
  不解释。
  
  


  朵拉好像一个洋娃娃。当狄更斯写完索菲,再写朵拉连烹调书也看不懂,连家庭账目也记不好的时候,我也觉得她真不适合当妻子呀。特别是在姨奶奶破产,朵拉爸爸也去世并且没给她留下什么遗产的情况下。朵拉真是一朵容易摧折的小花。如果大卫不是很能干,收入颇丰的话,他们的感情也容易起裂痕吧?
  
  可是为什么我会总想着这些?想着生活那琐碎的艰辛对人的折磨,想着人会在这些琐碎中改变初衷,改变对面对爱人的心情。
  
  可是当大卫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婚姻时,哪怕那怀疑只是像最轻微的风拂过,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婚姻,我又是多么难受。我害怕大卫会离开朵拉;我也害怕大卫咬着牙这样过着,一点也不开心;我害怕他们的婚姻陷入争吵和战争。我害怕看到小花的眼泪。
  
  当然我知道,凭我多年看小说和电视的经验我知道,当男主人公错爱的时候,当他错爱的对象也是那么美好的时候,作家或者编剧往往只好把这些小花写死。
  
  朵拉病重时,对她的都第说,这样最好,如果我们只是像孩子那样相爱,然后忘了,也许会更好。
  
  我才知道看起来多么没心的女人都那么敏感细腻。
  
  也许这样最好。
  
  留下来,继续活着,也许变得坚强聪敏能干,也许满身伤痕。可是对这些作家来说,对这些男主人公来说,甚或是对小花来说,也许这样更好。
  
  反过来,女主人公错爱一个男人时,他们很少会死。
  
  女子易折,而男子似乎总还有事业或者兴趣,或者对人类的博爱,或者贤妻等着他。
  
  我知道这么说,对男子不公,或许对女子也不公,可是我多么希望,爱情能够长长久久,我多么希望大卫那颗“未受磨练的心”和小花一起长大。
  
  朵拉,最美好纯粹的女孩子,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容不下他。
  
  可是我也很喜欢大卫,没让他们的婚姻飘过阴云。或许分歧也好,生活本身的琐碎艰难都并不是那么可怕,能在一起的时候全心全意地为着对方,生活的艰难就不会那么可怕,当那些艰难终究来到的时候,也能毫无遗憾地说我竭力去爱了,也曾享受过爱情的无比美妙了。
  
  对不起,毛毛。
  


  他是一个好好先生,他喜欢用皆大欢喜的结局慰劳精神紧绷的读者,从大卫到皮普,善于奋斗的人都有光明的结果。虽然在《远大前程》的结尾处,皮普对乔一家说自己要孤老终生,希望过继小皮普,可在迷雾中和艾斯黛拉相遇时候,他还是说道“我们可能再也不会分开了”。《大卫·科波菲尔》写到最后,斯蒂夫溺水,艾米丽忏悔,希普和“体面人”提黎摩入狱当邻居;大卫和艾妮斯结为连理。喜欢在纸上画骷髅的,在小科波菲尔没了母亲离开学校时候,执意要送他枕头,因为手头只有枕头可送的特拉德也娶了他心中世上最好的姑娘苏菲。狄更斯先生勤奋不辍的用笔头,一笔笔的细细描绘,最后升起最圆的月亮。
  
  奥威尔和塞林格不领情。前者更推崇托尔斯泰,但他忘了《大卫·科波菲尔》被托老爷子认为是“最好的英语小说”。《战争与和平》场面是摊得宏大,安德烈公爵死于战伤时候让人感觉被人捅心脏的阅读体验确实狄更斯给不到。托老讲故事的背景是滔滔的历史洪流,狄更斯却总喜欢把读者带到炉火前面,可能讲一些昏昏欲睡的段子和故事,但是确实很温暖,温暖的直到心里深处,让人不免有些想法。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着》里谈到一个电影场面,男女主人公因为狄更斯而相爱,女主人公手里还拿了本“混账的《雾都孤儿》”。霍尔顿斜眼的更多的是俗套的故事和无聊的观众们,不过塞林格确实在之前的篇章里嘲讽过《大卫·科波菲尔》。不过《麦田》的主打牌就是反传统,你可以反着想狄更斯在传统文学中的地位。
  
  皮普和大卫的成长轨迹几乎是并行的平行线。孤儿,难熬的童年,曲折的教育历程,遇到贵人,爱上富家小姐,出人头地。可能皮普最后的结果有点轰然倒塌,就像大卫的姨奶奶突然间破产了一般,但是总是不太糟,过得还算是“上等人的生活”。这两部故事都是穷小子向上层社会奋斗的故事,因为结局还都算不错,狄更斯的忠实粉丝里面肯定有好多像我这样的穷小子,读小科波菲尔和小皮普时候会代入的流下点眼泪,读到少年科波菲尔和少年皮普时有点羡慕,读到最后时候觉得人生大抵就是这般,又漫长又短暂,波折不断,但只要方向驶对头,又肯努力,一定不会太坏。斯蒂夫的名字叫“向前开”(Steerforth)可是方向错了,只能开到漩涡里面。
  
  在《大卫·科波菲尔》里,有三个人都想着出人头地。科波菲尔想成为上等人报答姨奶奶;艾米丽想做阔太太,然后让裴果提先生过上舒心的日子;希普一边自称“我很好,我很卑贱”一边用自己湿漉漉的手编织着飞黄腾达的梦。这三个人的命运紧紧搅在一起,小科波菲尔第一次随奶妈到那条海边倒扣的大船旁边时候就喜欢上了艾米丽,对科波菲尔影响至深的富家子弟英俊少年斯蒂夫却拐走了他的朦胧初恋,就是因为渔夫的女儿认为这是成为阔太太的时机,于是抛弃了深爱自己的,像她父亲一样的打渔的。希普和他那时刻提醒别人他俩“很卑贱”的下层人,通过可怕的隐忍,一点点把住了威克菲尔的财门,并翻身做主人顺便要娶了艾妮斯,科波菲尔最后的妻子。
  
  艾米丽被抛弃在异国,原配丈夫死于营救自己的情敌。她和舅舅移居澳大利亚之后苦行反省,别人认为他能找个丈夫,但是他和亲爱的舅舅说“这永远也不可能了”。多简单的一句话,多简单的悲伤。希普同样从快爬到顶的梯子上摔了下来。顺便说下,掀倒梯子的竟然是米考伯,据考据,米考伯夫妇的原型就是狄更斯的父母。那是多么乐观,多么傻气,多么善良的两口子!“债主催帐的时候,他又伤心、又惭愧甚至想用剃刀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到半小时,又特别精心的把鞋擦得干干净净,出去了,嘴里还哼着小曲儿。”在整篇小说中,米考伯不断失业,不断换地方,不断进出监狱,不断给大卫写信,一边绝望,一边在半小时后乐观起来,“文雅的吃着裹着炸面包屑的羊排”。他们最后在遥远的澳大利亚成了体面人,生活就是不会亏待乐观的人的。
  
  小科波菲尔的成长特别虐心。做童工,每周赚六七个便士,在很晚下班后回家的路上精打细算面包和布丁,想着别吃了这顿下回饿肚子,并且有一次打牙祭吃牛排时候被伙计惊奇围观“多么不点一个小家伙独自吃饭”时候给了他们一便士小费,却想“要是他们不接就好了”,看得我心里真的好难过,可大卫自己从来都把这些痛苦埋在小小的心里,为米考伯夫妇担心还想借给他们钱,给裴果提写信互报平安,这些生活所迫的少年老成,赶走了孤独和委屈。这个忙碌的停不转的童工,从未停止渴望尊严和更好的生活。即便这些东西,就如同他下班回家,在多雾的伦敦望向天空时看不见光明般没一点踪迹。他仍旧单纯的在煎熬、痛苦和委屈中间卖力的干活,并从不放弃出人头地。
  
  狄更斯就给我们讲最朴素的故事,渴望有成就靠得就是努力干活。也许还得有点运气,皮普小时候救了逃犯,又有幸结识郝香薇。大卫也有个阔姨奶奶。但是要勤恳,要心怀希望,结果总不会太坏。对于斯蒂夫,这个叫大卫“我亲爱的小雏菊”的万人迷,狄更斯的态度也很暧昧,他保护小大卫,在万恶的学校里仿佛就是正义的化身。同可怜的老师斗嘴时候,大卫同样毫不犹豫站在这个道义上不占理得人旁边。在成年后周游看世界时,同样是他陪在大卫旁边,他的不羁和从容深深留在大卫心里,可以说他是科波菲尔第一个偶像,年轻的科波菲尔,疯狂追着这注定要陨落的星星(大醉时喊道:“斯蒂夫,你是我生命里的北——斗——星!”),即使骗走艾米丽,大卫仍坦白道“我不得不承认,当我在和斯蒂夫断绝交情的时候,我对他更爱慕了”。这就是狄更斯迷人的地方,他的人物贴近生活,不会有十全十美,就像生活里一样,没有糟糕透顶的人,没有全身闪光的主。我得承认他把大卫描写得太好了,不过读者们没发现大卫对希普不是也有偏见吗?
  
  《大卫·科波菲尔》被狄更斯称作“最宠爱的儿子”,可我更喜欢《远大前程》里的皮普,没准就是因为他踏进上等社会时候对乔的那点虚荣,哦,多么似曾相识。
  


  评论一本大部头实在不容易。那种精神上的陶醉、文字的优美和思想上的震撼,很难一笔一划写出来。我想整理的思绪,也只是其中一部分。
  
  这本糅合了狄更斯自己人生经历的自传体小说,除了早期大卫经受的磨难外,很大一部分就是讨论家庭、婚姻和婚姻琐事。太阳底下无琐事,以前看他事无大小地描写家务事,觉得很没必要,觉得大可以删去;可是如今才体会到,那些小事正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轨迹和情感。
  
  按照出场顺序和结婚早晚,书中出现的夫妇如下:
  
  Mrs.Copperfield and Mr.Murdstone
  Peggotty and Barkis
  Mr and Mrs.Micawber
  Doctor and Annie
  Steerforth and Emily
  Besty (Aunt)
  Copperfield and Dora
  Copperfield and Agnes
  Traddles and Sophy
  
  1,Mrs.Copperfield and Mr.Murdstone
  Mrs.Copperfield 也就是大卫的母亲。一出场,大卫就是失去父亲的孩子,其美丽却柔弱的母亲好不容易把他生下来。之后,其母亲认识了Mr.Murdstone,不知道是出于爱还是出于为孩子找个父亲的目的,母亲再婚了。这是大卫人生中最先遇到的一个结合,可是这个是不幸的结合。后父对大卫并不好,漠不关心并且过分严厉。母亲看到心很痛,可是却不敢冒犯丈夫。大卫母亲的优点是善良柔顺,典型小女人,可是她的性格遇上自私冷漠的丈夫,就变成弱点了。她无力站出来保护孩子,可是无时无刻被母性中的怜爱给折磨。日复一日,母亲逐渐消瘦,最后死去。母亲的结局暗示着,女人的对爱情的投入一旦跟温柔的母性相反,则会导致不行;柔弱者会成为冷血者的奴隶,结果本来怀着好意的结合,却是致命的,不利于自身,更加不利于孩子。
  
  2,Peggotty and Barkis
  Peggotty 是大卫的保姆, Barkis是大卫家的马夫,两人都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其结合也是朴实得不得了。Barkis一开始问大卫:Peggotty小姐是否如传闻那样做得一手好饼。后来Barkis病倒卧床,对大卫说:我这个好妻子,做的饼真的如传闻那样好,一直很好。两人的结合完全没有浪漫和甜言蜜语,平实夫妇,可是不离不弃,而且互相尊重。Barkis病后,P不离不弃去照顾,而丈夫也常常翻出为数不多的钱币,希望妻子能够不那么拮据。在大卫看来,这段婚姻虽然不出彩,不戏剧化,可是一笔一划都透漏尊敬。
  
  3,Mr and Mrs.Micawber
  这对夫妇是狄更斯笔下生动的人物。Micawber先生生意失败导致破产,之后一直很潦倒,可是Micawbert太太却认为丈夫有着过人的才能,而他屡试屡败证明的不是他的能力不足,而是社会有问题。她一次一次强调自己不会离弃丈夫,自己到死都要守着结婚的诺言。这个小个子女人,顽固并有点目光太过集中在丈夫身上,可是也不得不说忠诚得让人汗颜。这对夫妇好不容易,最后终于有好的转机,在澳大利亚的土地上得到在英国得不到的尊严和地位。狄更斯对这对夫妇描写总是笔带讥诮,给一个好的结局,大概是有意让好心人有好报而已。但在现实中,这样的家庭,没钱又生很多孩子,失败却不承认失败,一再背债,一再埋怨社会,往往是悲惨的结局。
  
  4,Doctor and Annie
  这对夫妇是老少配。当Annie嫁给Doctor时,刚刚失去父亲,年纪轻轻。一直Annie都表现出对Doctor的关爱和尊重,可是旁人却隐隐觉得Annie并不快乐。后来Annie坦白说,她曾经很不快乐,并认为自己爱上一个从小玩大的青年,差点出轨。但她慢慢地,感受到Doctor的深情和无比的关怀和体谅,除了悔恨,就是决心真心地爱丈夫。旁人对Doctor指出Annie可能的不忠,并没有激起他的愤怒,相反,他是觉得Annie那么年轻就作了妻子,得不到该有的少女的快乐,也得不到足够的指引,Annie的不幸是他造成的。他仍然很爱她,他的爱不因为妻子爱不爱他而有改变。Annie说的话也透露出老少配的缺点:一个犹如慈父一般的男人作了丈夫,那么就失去了可以指导和倾诉的对象。少妻变得很孤独,性格也得不到完整塑造,更加缺乏长辈指引,就很容易怀疑自己爱上别的男人,很容易犯错。父亲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
  
  5,Steerforth and Emily
  这对不幸的结合算是全书一个高潮。本来美丽的Emily已经跟Ham订婚了,可是见到英俊不凡的富家子弟Steerforth,重新点燃Emily渴望做Lady的幻想,两人私下交往,最后私奔。Emily的本性是好的,她的失足,一方面是被从小被太多关爱overload,一方面是她拥有不凡的容貌,而美丽总是容易导致虚荣,她想成为上流社会的女人,摆脱一出生的不足。但最后Steerforth离开了Emily,Emily流落到London,很幸运地被家庭重新接纳;但Steerforth却在海中丧生。狄更斯没有批判这段感情,大卫说,他仍然将他们想得尽可能的好。可是狄更斯是否暗示抛弃亲人、冲动热烈的感情是不得善终呢?
  
  6,Besty (Aunt)
  收养大卫的阿姨,一直以一个独身女人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可是后来一个神秘的男人出现,人们才知道,原来Besty小姐是已经结过婚的。这段关系描写不多,Besty的丈夫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Besty伤透心,却对这个丈夫并不绝情。她流着泪说:我嫁给他的时候,他还是一个fine looking man。旧情又怎么那么忘记呢?可是旧情也不该继续,狄更斯让这个面目模糊的丈夫死掉了。
  
  7,Copperfield and Dora
  大卫自己有两段婚姻,第一段婚姻是跟Dora。Dora出身很好,从小被宠爱,对世事和俗物一无所知。后来大卫得知阿姨败落后,曾经试图让Dora学一下烹饪,留意一下家里的家务事,那么以后两人才能节俭持家。可是Dora哭啊、撒娇啊,认为大卫让她学习太狠心了。Dora父亲得知两人关系当然反对,可是不久却心脏病发跌下马死了。死后才发现,其实家里不剩什么了,Dora由两个阿姨照顾。这使得两人结合变得有可能,也的确成功结婚了。可是这段婚姻总是有点美中不足。Dora漂亮可爱,可是一点家务都不会,家里乱得像垃圾岗,也被仆人占便宜。大卫觉得妻子应该学会持家,可是Dora先是反对、哭、晕倒;后来尝试学,可是提笔写两个字就写不下去。Dora让大卫叫她Child-wife,真是贴切不过。大卫知道无望让妻子学会,只好自己去习惯迁就。可是心中的不满,却难以用深情去消灭,隐隐觉得妻子拖后腿。Dora是感受到这点的,也懊恼自己愚蠢、学不会,后来身体越来越糟,死去了。在去世前,Dora说,如果他们就如小女孩小男孩那样爱过、玩过,然后互相忘记不再见,也许更好。Dora的不足,大部分来自于教育的不足,从小被人当是洋娃娃来宠爱,心智就永远长不大,就无法适应妻子的角色。
  
  这段婚姻也让我想起德莱塞笔下Copperwood的婚姻。男人对女人的爱先是由外表的美丽而激起,不会考虑女人合不合适作妻子。可是结婚后,慢慢感到有一个能力好的妻子,不但能够促进自己获得更大成就,更能够为自己在社交界打开路。如同孩子般的撒娇、美丽女人的打扮,一开始是迷人的,多了、久了就腻了。因为婚姻,说到底就是回归生活,是生活而不是性冲动。大卫跟Dora的爱情是美丽的,可是婚姻却不那么好。Dora也知道,自己这样子,终有一天会耗尽丈夫对自己的爱,倒不如在年轻时、丈夫还爱自己时死去好了。
  
  8,Copperfield and Agnes
  大卫跟Agnes在年少时一起生活过、一起读书,是感情很深的挚友。Agnes一直鼓励他,总能够指导和促进他提升,做更好的自己。大卫需要这股精神力量,并一次一次在困境中得到Agnes的鼓励。他说:他跟Dora的不完美婚姻,也因为Agnes的存在而变得完美。
  
  在Dora死去后,大卫坐在船上渡过漫漫的三年。在孤独中,他看清了自己过往的经历,发现自己爱的是Agnes。以前他只想到这种无比温暖的情感是如家人的情感,可是阅历和经历多了,才知道这种情感比兄妹的情感要强烈和持续得多。而Agnes,是自己一直寻找的、最适合自己的女性。
  
  重见Agnes,大卫从阿姨那里听到,Agnes可能已经有爱人了,于是压抑自己的情感,希望一直以兄妹关系维持这段珍贵的情感。可是Agnes在泪水中对大卫说:自己并没有情人,从一开始到现在,她爱的是他。之后没什么好说,王子与公主幸福生活,并生了一堆孩子。
  
  人总是要经历很多很多,待到不再年轻时,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经历过那么多情人,才发现身边一直支持自己的正正是苦苦寻找的人生伴侣。爱总不嫌迟。只有智力、思想和情感上高度相当的夫妻才能将婚姻维持长久。
  
  9,Traddles and Sophy
  全书以这对情人的结合做结尾。两人都是普通人,从底层开始奋斗,两人相爱很久,却推迟很久才结婚。于他们,结婚只是一个形式,其实两人早已如夫妻般相订终身。Sophy愿意等Traddles,等到八十岁都会等,而Traddles则一直爱和尊敬Sophy,无论穷困还是富有,都爱着这个相貌一般的普通女子。
  
  狄更斯用这对情侣的婚姻作结尾,是否暗示了真心真意、忠贞不移的感情会有好的结局呢?
  
  


  耗时这么久,终于看完了《大卫.科波菲尔》。其实也不想说什么,但是还是逼迫自己能够写一点东西。
  《大卫.科波菲尔》上、下两本,至少把科波菲尔的前半生描述的详详细细。不同于中国的同类型小说(之前看过《京华烟云》,仿佛了《大卫.科波菲尔》的类型比较相似),感觉狄更斯的风格更加的生活化。《京华烟云》的故事发生在宏大、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家庭、生活的描述必然和历史背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但是《大卫》的故事看起来没有《京华》那种特定、突变的历史背景,抛开了历史背景,更多的是讲述人性,人的品性的本质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一个完美、皆大欢喜的结局为《大卫》的后半生开辟了一个完美的开始。
  推荐teennager读读这本书,想一想什么能决定未来的生活,是个性,是品性、是手段、是奸计还是背景?这些个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书很长,耐着性子看完,能有些体会的。


  从雾都孤儿到大卫考波菲尔,看的人不禁会对比,从这点来看,不仅创作手法成熟了,叙事也更为宏大,不再停留在一个孤儿的孤单漂泊,而是更进一步,把眼光着眼于一个中产阶级的人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把考波菲尔的成长一点一滴展现出来,(其实反观狄更斯自身的经历,就会发现很多小说素材都是来源于自身经历的。)融入戏剧性,营造浪漫主义的氛围,用现实主义去批判十九世纪的英国。有人说狄更斯是英国最早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之一,可是他的笔下却不乏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尤其体现在早期的作品。其实是浪漫的现实主义会更贴合实际一点。
  浪漫主义的氛围体现在奥利佛在孤单漂泊的陷入贼窝都依然能保持正直的品格获得美满幸福生活。同样大卫科波菲尔在经历继父摩德斯通姐弟的虐待,学堂生活,丧母,打工,寻姨母,破产,丧妻等等这类悲惨的遭遇的同时,依然有善良的人在他身边一如既往的支持他,他的第二任妻子阿格妮斯,姨母贝奇太太,迪克先生,好友斯特格拉斯,贝茖蒂兄妹,水手哈姆等等。其中不乏奸诈的小人,像他曾经崇拜的朋友斯蒂尔福思,个性夸张虚伪,自称卑微的希尔,摩德斯通姐弟,克里克尔校长等人企图毁坏他的人格,诱使他成为卑鄙的恶人,但是考波菲尔却坚持了下来。尽管童年经历不幸,他的人格确是在善良的人们身边孕育而成的。成长需要时间,长大后的他也曾经自卑和怯懦,生活的挫折却给与他坚强的品质,让他能斩断荆棘,获得幸福。人物描写很生动,卑贱的人喜欢把自己说的卑贱,一无所有的人喜欢把自己说的天花乱坠,前者希尔让人恨得牙痒痒,后者考米伯先生让人啼笑皆非,尤其是写的那一手好信。
  总之大卫科波菲尔的一生总是让人能感受到19世纪的英国处于怎样的画卷当中,各个阶层的人是如何在历史上留下他们的身影的。
  喜欢狄更斯的小说,是因为语言通俗,情节戏剧性,描写细腻生动,观察事物的细致和莫泊桑很相似,用景物来烘托气氛运用的很到位。在进行冷酷的批判时,同时又夹杂着人间温暖,像是严冬的寒梅扑鼻香。
  期待远大前程。
  


  狄更斯借別人的人生寫自己的自傳,吾既暫為讀者,那就安靜地看著狄更斯爬梳人生吧。起起落落說盡辣苦甜酸,最撥動我心弦的是失去教育在墮落邊緣舞蹈的小孩,和那顆未經過磨練的年輕的心發生第一次錯誤衝動帶來的分歧與悔恨。
  不過這個版本的翻譯不是很好,有很多她他亂混的狀況。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情节是相当引人入胜的。单纯的母亲改嫁后,和大卫一同都遭到了继父的虐待。可怜的大卫母亲最终病死了,而大卫也被继父“卖”做童工,做着一些搬运工的工作,遇到了一位总是被人追债的房东米考伯,在其困难的时候给予了相互的帮助。大卫最后逃离了工作的地方,准备投奔姨婆。而这位姨婆,贝特西•特洛伍德小姐,据亲爱的保姆佩格蒂说,只在大卫出生时见过他一面,有着“冷静而古怪”的脾性。所幸,这位姨婆收留,或者说,收养了大卫,并给予他很好的教育。
  
  在他接受教育的地方,大卫寄住在一家善良、纯洁的人——威克菲尔先生家里。威克菲尔先生家里有一家小仆人——希普夫人和她的儿子乌利圭。毋庸置疑的事,与大卫年纪相仿的乌利圭从一出场就是个滑稽的角色——“头发剪得短短的,只留着紧贴头皮的发茬。他几乎没有眉毛,睫毛根本没有,一双红褐色的眼睛,竟这样无遮无拦。”“他双肩高耸,全身瘦骨嶙峋,穿一件素净的黑衣服,系一条白领饰,一排纽扣一直扣到下巴底下。他的手又长又瘦,皮包骨头。”这个人在几年后,给威科菲尔先生、大卫以及米考伯的家庭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成就、锻造了成年后的大卫。
  
  威克菲尔先生有个可爱的女儿,爱格尼斯。这是个完美的形象。“她的脸虽然显得十分活泼、快乐,但在她的脸上,在她的全身,也有着一种宁静和安详——一种文雅、善良、平和的神态——这是我从来不曾忘记的,也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由于母亲早逝,爱格尼斯小小年纪就开始管家,并且——据我揣测,管的相当不错。威克菲尔先生对夫人深切的爱情和怀念往往隐射在小爱格尼斯的身上,而爱格尼斯对此也非常敏感,而且非常体贴地安抚父亲。真是难以想象,大概只有十二三岁的小女孩能有这么成熟的心智和能力!而她的完美——温柔、美丽、真诚,始终如一,在和大卫的妻子、姨婆交往时,在她的家庭遭受到乌利圭的侵犯时,在承担家庭负担而开授学校时,始终如一。
  
  故事里有几条主线。
  一是大卫的生活轨迹,从和母亲、佩格蒂相依为命,与佩格蒂到亚茅斯认识了佩格蒂先生、艾米莉、汉姆,母亲改嫁,遭受继父虐待,到学校继续受虐待,认识斯蒂夫思,母亲亡故,做童工,投奔姨婆,重新读书,到伦敦学习代讼人的职业,陷入恋爱,姨婆破产,发奋学习速记员工作,事业初见成效,结婚,帮助米考伯揭露乌利圭的罪恶,丧妻,斯蒂夫思亡故,送别米考伯一家,远走休养、写作,回归,正视自己对爱格尼斯的爱情,完满生活。
  一是斯蒂夫思与美丽的艾米莉。斯蒂夫思在学校就听过大卫对美丽的艾米莉的描述,在大卫准备到伦敦学习代讼人职业前一同访问亚茅斯,正式认识了艾米莉;期间艾米莉刚与青梅竹马的汉姆订婚。我们可以推测这时斯蒂夫思也迷恋上了她。而斯蒂夫思始终保持着彬彬有礼、知识渊博、帅气慷慨的形象,很容易让艾米莉也爱上了他。之后不久艾米莉便和他私奔了。而伤心的佩格蒂先生就离开了亚茅斯,到处流浪寻找他那可怜的外甥女。几年后,斯蒂夫思与艾米莉发生了矛盾,抛弃了她。她流离失所,在堕落的边缘被舅舅找到了。最后和米考伯一家远赴澳大利亚开始了新的生活。而就在他们启程前夕,斯蒂夫思在海上遭遇了风暴死掉了;而勇敢的汉姆为了救助在风暴中遇险的人们(他当时并不知道遇险的人是斯蒂夫思)也牺牲了。
  一是米考伯先生的生活。米考伯先生从一开始就是个不靠谱的“口花花”先生,欠着很多债务,却找不到正经的职业,所幸有一个深爱他的妻子。他们甚至曾一起待过监狱(在监狱期间大卫帮了他们不少忙)。最后米考伯先生找到了一份养家的职业——为乌利圭做秘书!而这份工作却让他改变了以往的善良、开朗的性格,甚至他的妻子也因此感到恐慌。最后他鼓起了勇气,搜集了乌利圭的犯罪证据,与大卫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检举了乌利圭,最后得到了自由,在澳大利亚开始了新的生活,并且生活得相当不错(得到了一份官员的职务,还是一名有名的通讯员)。根据毛姆所说,米考伯先生是狄更斯父亲的原型~
  当然,其中还穿插着大卫的老师斯特朗博士和他的年轻太太安妮,因为安妮母亲的缘故,加上乌利圭的搬弄是非,造成了一些矛盾,最后在安妮的坦然告白下谅解的情节。在这段情节里面,最重要的该是安妮的那一句“在婚姻生活中,再没有比思想不合和志向不投更大的悬殊了。”事实上,由于这句话的影响,我一直疑心大卫会和朵拉离婚;却没想到狄更斯为了维护自己的美好形象,竟然让朵拉病死……-_-!
  
  当然,书里还有很多很好玩的角色和引人遐想的小故事,比如姨婆和她的丈夫的故事,狄克先生的可爱傻气,被斯蒂夫思伤害却病态地爱着他的罗莎,滑稽的小矮人莫彻小姐,挺爱做红娘撮合朵拉和大卫的米尔斯小姐,善良的特雷德尔和苏菲夫妇(我觉得他们的爱情最为朴实和让人感动!)……
  
  正如蛟哥所说,狄更斯的小说情节很丰富,人物也很鲜活,但却没有发人深省的哲学——它只是个故事。只是在第42章,我看到一些稍微鼓舞我的地方:“我从来不相信,只靠先天生来或后来学到的才能,没有坚持不懈、老老实实、埋头苦干的品质,一个人指望能够获得成功,这个世界上没有这样美满的事。……彻底、热情、真诚的认真,是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带地的。凡是能用全身心去做的事,绝不只用一只手;不管做什么工作,绝不妄自菲薄。”说这一段鼓舞我,并不是说我是这样的人;而正是说,我缺少这样的热情、坚持、全身心的投入。所以我要记录下来,提醒自己。


  I have just watched the play by TNT Theatre Britan in Lanxin Threater this evening. Though I’ve not read Charles Dicken’s David Cooperfield yet, I’ve come to like this book, cuz the play was terrific. The setting was very simple, a single moving wood wall, two chairs and several muscial instruments including two violins, a flute and an accoridon, consitituting the whole props for the play. However, the play was not a little bit underminded by the simplicity of the background arrangement. Five actors and actresses showed me the professionalism I have never seen in a play. The crew was talented, they could really sing, dance and the audience could easily affected by their humorism, warm hearted spirit and skillful performance. I was like sitting glued in the seat through the whole performace and was deeply amazed by the play.
  This play lasted only about two hours, so it only gave me a brief idea about what this novel was about. David lost his father when he wasn’t born and lost his mother when he was very young. He was bullied by his stepfather Mr Murdstone and his sister, Miss Murdstone. So when he left his family and went to his nurse Pegotty whom was fired by Mr Murdstone, David hoped that he would lead a new life. David regarded Petgotty family as his own family and loved Emily, Petgotty’s nephew, with alll his heart. When David grew up and went to London to further his education as a law student, he accuqainted with a new friend, Steerforth. And they became best friends. If I have to point out a single defection in this play, it would be that it ended so suddenly and unexpectedly in the end. When Steerforth was drown dead in the sea, I didn’t understand why he acted so crazy before . Emily sedueced Steeforth and wanted to be a lady in return and it seemed to me that Steerforth was in love with her too, but why did he suddenly change and push Emilhy into the sea after he made Emily a woman? The contradictions in his heart has not yet showned us in this play, so it was a little odd and I was a little bit comfused about this character. Apart from that, the play was perfect to me. And I can only blame this little imperfection to the time limitation. A play in two hours’ time counld not give us the whole picture about the background, human characteristics, etc. So overall, I was gald that I’ve watched this play.
  


   Emily,Agnes,Dora,Julia Mills……
  
   一出场时,Emily仿佛就是金庸大侠笔下的小龙女,纯洁无暇,海边小屋简直就是一个理想、梦幻、与世隔绝的美妙世界,偶有空闲,Ham携妹妹与David以敖以游,怪不得离别时难分难舍,老狄更斯写下:If ever, in my life, I have had a void made in my heart, I have one made that day.哪曾想世事变幻,Emily竟会与Steerforth私奔,还梦想着Bring me back a lady,不禁让人惋惜不已,痛心疾首。
  
   Agnes应该是广大未婚苦逼男男青年心目中的理想女友,睿智、善良、博爱,通达人情,是程灵素与薛宝钗的合体。她给David的感觉是神圣的,如同透过教堂窗户的阳光。如果你有这样一位女友,怎么相处,想过没?
  
   女朋友教育我,Dora是典型的花瓶角色,具备花瓶一切优点与缺点,只能供某些虚荣男青年把玩欣赏。基本同意……不过这种女孩一般不会给男友制造什么麻烦。
  
   Julia Mills,一个词:……在她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纠结的。可是她又试图从纠结中抓住最感人的那部分,颇有女哲学家的潜质。
  
   按照婚姻幸福指数排列,我的的选择是Julia Mills,Dora,Emily,Agnes……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有时是在嘈杂的公共场所,有时是在睡前,有时是在夜深人静、一个人的时候。有时读得津津有味、手不释卷,有时也不免兴味索然。究其原因,大概在于本书叙事语言的特点之一:醇厚,仿佛年老的Mr.Copperfield手持一杯浓茶向你娓娓道来。这不是一本江洋大道的历险记,也不是一部商业巨子的发家史,而是一个人的人生回顾。它不能够用接踵而至的精彩情节来吸引人,虽然在主人公人生的某些转折点的确激动人心,但我不得不说,他的一生,仍是曲折而不乏真实感的。而其中最触动我的,是大卫平和的生活态度,我不认为这是软弱,这是你面临生活的挑战与蹂躏时,面对某些二逼而无能为力的时候,最完满的态度之一。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有时是在嘈杂的公共场所,有时是在睡前,有时是在夜深人静、一个人的时候。有时读得津津有味、手不释卷,有时也不免兴味索然。究其原因,大概在于本书叙事语言的特点之一:醇厚,仿佛年老的Mr.Copperfield手持一杯浓茶向你娓娓道来。这不是一本江洋大道的历险记,也不是一部商业巨子的发家史,而是一个人的人生回顾。它不能够用接踵而至的精彩情节来吸引人,虽然在主人公人生的某些转折点的确激动人心,但我不得不说,他的一生,仍是曲折而不是真实感的。而其中最触动我的,是大卫平和的生活态度,我不认为这是软弱,这是你面临生活的挑战与蹂躏时,面对某些二逼而无能为力的时候,最完满的态度之一。


  嗯,我想虽然在手机上看电子书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如果不是养成了这么个坏习惯,我是不太可能在书店里心血来潮的拿上一本《大卫科波菲尔》的,也应该没有兴趣在地铁上靠着钢管不时掏出它,高举着读上一两段。
  
  不过,,,其实这东西就是古代的起点小说嘛。无非是主人公成长得慢一点,苦一点,人物描写真实一点(但因为发生在莫名其妙的古代欧洲,所以这个“真实”对我来说也够奇幻的)
  
  我有如下感想:
  
  1.古代欧洲人貌似都很激情。才认识没几天,就要紧紧的握住对方的手说,啊,,你真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高洁,最忠贞最伟大的朋友啊。介绍人的时候也要说,啊,你一定从未认识过如此知识渊博,如此纯真无邪的青年。如果有了恋情,那一定要,我愿意粉身碎骨一万万次来换取你的一个眼神。总之要么恨死你,要么爱死你。
  
  2. 随和懦弱的人或许在现实里能活得比较轻松,但作为主人公实在是乏味得要死,我相信大卫科波菲尔如果今天在起点或者其他什么上连载,长度到不了三分之一就得被腰斩。然后还要被余怒未消的读者的唾沫淹死。所以古代的作家真是幸福,古代的读者的耐心也真是惊人,或许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网络游戏玩的关系。
  
  3.在古代欧洲当小孩很辛苦。不但没有什么义务教育法,碰到个坏爸爸还要去打童工。而且大概那时候“小孩子就是天使”的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大人骗起小孩来一点良心负担都没有的。不过那时候毕竟没有高考,有钱人家的小孩付一笔钱就能到名牌大学去了,不由让人羡慕
  
  
  4. 如果有“开头写的最好的小说家大赛”那狄更斯大概是第一名
  
  “让人们明白本书的主人公是我而不是别人,这是本书必须做到的。我的传记就从我一来到人间时写起。我记得(正如人们告诉我的那样,而我也对其深信不疑)我是在一个星期五的夜里12点出生的。据说钟刚敲响,我也哇哇哭出了声,分秒不差哪。”
  
  
  我是想不出哪还有更帅气的自传开头了
  
  
  


  摘自《亳州报》 作者:孙志保
  
    一个人一生会读很多书,但能在读后许多年仍然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会多。二十年前,我读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先生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虽然是偶然,却令我牢记终生。这样说的原因,一是这部作品对我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是它对我的生活态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也由此而喜欢狄更斯,在英国十九世纪的作家里,他是我唯一喜欢的。
    《大卫·科波菲尔》在我年幼时就有耳闻,知道本世纪初林纾先生曾经以文言文的形式翻译过它(当时书名是《块肉余生录》),虽曰文言,却极得作品真髓,而且语言精美,且特色明显。当我在高中的暑假里读到《大卫·科波菲尔》时,却是由董秋斯先生翻译的上下两卷本。在那个炎热的夏季,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合上书本,我真正感觉到了文学的力量,那种巨大而无可回避的力量,它把我一下推到这条道路上来。现在我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似乎仍然深深浸润于其中。我的眼前拂不去的是这么一幅画面:一个羸弱的少年,衣衫褴褛,衣食无着,风尘仆仆,疲惫不堪,却仍坚定地走在暮色苍茫中,尽管他不知道前面会是什么……
    在狄更斯的众多长篇作品中,这一本小说因他浓郁的自传色彩和作品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既为儿童读者喜爱,也为成年读者心仪。小说构思于1847年,但作者直到1849年才动笔写它,完成于1850年10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严谨负责的创作态度。
    这是他基于现实的写作,同时也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在这样的作品面前,我们得到的会更多。
    这部作品的关于人性的描写,对我的创作起到的作用很大。书中的众多人物,如辟果提、爱妮丝,如姨婆、朵拉,他们虽然出身不一样,经历不一样,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善良。这种善良使得他们的行为——哪怕是一些可笑的举止——美丽动人。即使是他们的悲惨的遭遇,也因这些善良之美而减轻了读者阅读时因共鸣而有的痛楚。在我的创作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突出善良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样,作品里便有了浓郁的宽容的气氛,久之便成了作品的风格之一。
    科波菲尔的一生的奋斗,对于林纾译介过来时的那一代年轻人,所起到的作用自然是大于文学形式上的意义。坚持不懈,勤劳刻苦,忍受并战胜生活,这些在科波菲尔身上体现出来的品质,在文学的感染力的伴随下,激励了读者的精神,促进了读者的奋斗。这部作品在半个世纪里以多种译本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对于我,作用是同样的。
    这部作品的一个令人赞佩的特点,是狄更斯先生的幽默的文笔。他在把辛酸的生活淋漓地展示给我们的同时,总能让我们感到一种不可磨灭语言的活力流溢其间。同时,让我们眼前豁然一亮,原来文字是可以这样组合的。这种幽默既是文学上的探索,同时,也是作者的生活态度之一。在他的许多作品里,这种幽默总是随时闪现,给人以阅读的享受,同时,影响着人的性格。
    在一部好的作品面前,我们永远是学生。
    在狄更斯面前,我们永远是学生。
  
  


  很像我还是我像他,再看一次能吧
  不想评论了
  够长了,好吧,老大
  这个评论还有这样的限制啊,可惜我今天没有心情静下来说了。sorry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请你再给大卫·科波菲尔(上下)一个总的评价(从差到好)
   请你再给大卫·科波菲尔(上下)一个总的评价(从差到好) 请你再给大卫·科波菲尔(上下)一个总的评价(从差到好) 请你再给大卫·科波菲尔(上下)一个总的评价(从差到好)


  一个夹杂着真实得故事,贯穿着作者的人道主义,揭恶扬善的精神。是一部精神和现实完美结合的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偶然的机会收了一套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狄更斯文集,准备先从《大卫》开始看起来。工作的了这么些年不知道还能不能读得下来,也不知道目的对不对,现实中总有些东西不能释怀,想出里面找到答案。当然自己的人生更狄更斯狄大爷的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


   真难想象有人没有力荐这部作品!这是狄更斯那么多作品中自己最宠爱,最钟爱的孩子啊!!
   再也没有比狄更斯还要男孩儿的男孩儿了,拥有这么年轻,这么敏感善良的心的作家,永远怀着可爱的美好心愿对待作品和文字。


   让我想到应当追求人生中美好的,感动的东西。人性中淳朴的、光辉的品格才是我们最向往的。我们希望的是善良,厌恶的是虚伪。我以前一直都不知道,读完这本书,才恍然大悟。我以前觉得应当追求刺激,应当狂放不羁,应当报复对我轻蔑的人。而那些向善啊,追求美好啊,多肉麻的教训啊。但是他们确实人性最深处最珍贵的东西。狄更斯用最真挚的语言传达了这个思想。我总是想到米考伯的坚韧不拔,小艾米丽的哥哥(名字忘记了)的淳朴,“梭鱼”的虚伪、奸猾,贝西姨妈的泼辣。这些都是人性最真实的表达,而他们与主人公的关系,亲情的,友情的,爱情的,都是作为人的存在,温情的,又身临其境的刻画,这些感情能让人切深深地感觉到,这种感情是人活着的最美好的东西,除了它们,其它都不可比。这本书不仅仅塑造了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而且还能让人感到这些美好的感情。我一直以来都过得很麻木,对于人之间的感情,很冷漠,很失败,但是读到这本书,让我感到了人之间的爱的美好。虽然我那时候,直到现在都没有感觉到,但是我渐渐的,总是在期待这种爱。让我认识到爱的,可以说不是某个人,而是这本书。真感谢这本书,现在仍旧很感谢这本书。


  书还没完全看完,迫不及待的看了这部电影。《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看到这个名字不要以为他它是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感激这部电影完全忠实于小说,很多电影再现名著时都会做很多改动,这部没有,而且在演员的选择上实在是太成功了,当然离不开演员的表演实力。很给力。  大师就是大师,经典就是经典!这部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被塑造的那么真实、生动。几句话几个动作的描述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特别鲜明、对比强烈的展现给我们。分分明明告诉了我们善、恶、美、丑。电影实在让我很震惊,虽然在写书评,可忍不住想提这部电影,因为看到电影中的几乎每个人物和我没看电影之前,只是在看书时脑海里浮现和想象的形象几乎一模一样, 个性情古怪却又心地善良的贝西姨婆;心灵简单、善良忠实的保姆 佩葛蒂;智慧与美貌并存的艾妮斯,(艾妮斯是我最喜欢的人了,无论从容貌、品德、学识、思想,她几乎都无可挑剔。她美丽端庄,大方得体,温柔善良,恬静稳重,体贴周到,有敏锐的洞察力,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宽容博爱的心肠,她是大卫的精神依托,美丽天使,任何人都会为有这样一个知心朋友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又说远了,尤其是奸诈小人尤利娅西普,不得不说这个演员挑的太成功了,和我看书时脑子浮现出的那个面色苍白阴郁总弯着腰的‘幽灵’出奇的相同!对于爱米丽这个角色,我的看法实在纠结,想到孩童时代的她,单纯透明的像个即将要从海面消失的小天使,虽然小小的心里在想着“当我长大了,要嫁给一个白马王子,我要过贵妇一样的舒适生活,他捧着鲜花捧着钻戒向我求婚”,就是这样,我也不忍认为她和斯提福兹是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她爱上了他,对于不经世事的小艾米丽来说,被大卫科波菲尔所崇拜的且是大卫好友的斯提福兹风华正茂、风度翩翩像绅士一样举止优雅正是她从小向往的白马王子,她就这样痴傻爱上了他, 但是斯提福兹却是个外表漂亮、内心卑劣、自私自利的纨绔子弟,钬更斯让他死了, 而面对斯提福兹的死,大卫却显得相对的平静,为什么呢?斯提福兹的死也是狄更斯的特意安排,反映着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再看这时的大卫已经是经历了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有成人后的生活波折,如姨婆贝西的破产,爱情的磨砺,婚姻的失败,工作的磨练,还有朵拉的逝世等的变幻,他已经真正的成长独立而且这些变幻中他已经看清了许多人事。但他仍保积极向上的心,且有了坚强的信念。但是不管如何大卫眼中的斯提福兹仍是他崇拜的,他心中那高大的形象,他的一个理想的景仰,那个形象像一尊墓碑永垂不朽,不会毁灭。在他的眼中真正死去的是那个卑劣的斯提福兹,那个他眼中的斯提福兹并不离去。由此,我们思考,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常与自身有关,我们很易以自身为尺度,去掂量别人的轻重,并进行重新的建构。大卫眼中的斯提福兹是以他自身的需要希望来建造的。幸运的是他的希望建造即是他眼中的斯提福兹,给他孤苦辛酸的儿童时期指明了路标,使他有了个坚定信念而积极向上。其实我们认识一个人,看待一个人,真正的是要透过他华丽的表面,滤去他的浮躁,认识他的真正内涵。那才是金子的闪光点。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看一个人如看一本书应当有自己的见解,还要择其善者而从之;“三人行必有我师”。朵拉,看到她,我想,"男孩"确实是会被这样的女子给迷住,虽然贝西姨婆一开始就说他“blind”(盲目)一连说好好几句,可他当时已经着迷了。朵拉让我想到《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弱不禁风,几乎是同样的命运,但是朵拉更自卑,她们的身世性情相似,可是在才学上,林黛玉很有才情,可是朵拉除了美丽,就连基本的帐本计算也乱了头脑,在和大卫结婚后管理家务上,一方面是她的能力不行,令一方面是她的自卑使然,她认为自己一个什么也不会的“娃娃太太”怎能支使他的仆人干活呢?最后他们的家务事一团遭。朵拉你仅仅是一朵娇嫩的小花儿。而大卫对朵拉的爱是热烈的,首先是对她的美丽容貌,“我觉得她不是一个凡人。她是一个仙女,一个西尔斌,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没有人见过的什么,人人想要的什么。我立即陷入了爱情的深渊。在深渊的边上,没有停留;没有向下看,没有向后看;我还没来得及对她说一句话,就头朝下跌进去了。”上层社会的人和下层社会的人,狄更斯冷冷的观察着他们,客观的暴露了他们内心真实写照和所作所为,。。。剩下的还是读完整部书再写吧


  非常喜欢这本书这个故事,在学校上大课的时候,老师放过一次这个电影版,里面的David童年是“哈利波特”演的,很可爱惹人怜。回家忍不住买了原著想要好好看这本书。以至于毕业论文的时候,也排除万难写了文学的题材。Dickens笔下的David,童年遭遇的不幸都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的,这部小说更像是Dickens的自传。
  
  故事的开始并不够美好,David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他人,继父却带给他悲惨的童年记忆。或许正是这段黑暗的岁月锻炼了他坚韧的性格。当我读到他想要靠自己的能力去找他的姨婆(Aunt Betsey Trotwood),看到这的时候我真的觉得他肯定不会成功的,这么小的孩子身无分文靠两条腿真的可以走到么?事实证明他做到了。David并没有向自己坎坷的命运屈服,他认真努力,对待朋友善良友好。很喜欢Micawber夫妇一家的氛围,虽然贫穷但是乐观,David和Micawber的两次重逢都描写的都很感人,喜欢这样简单善良乐观的人。
  
  Aunt Betsey 从小说一出场的时候,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她讨厌男孩甚至在David的一出生就不想多看他一眼,却在David孤苦无依投靠她时义无反顾的给了David一个温暖的家,有时候我在想,或许没有Aunt Betsey 也就没有后来的David。养育他,爱他,照顾他,让历尽困苦童年的David拥有属于自己的家。为了David不惜倾家荡产,让人觉得有趣又窝心的可爱姨婆~
  
  Dora 也是我很喜欢的角色,虽然David爱上的只是她单纯美丽的外表,但是她却像水晶一样珍贵透明,她也试图改变只是她不够成熟还做不到,后来看到Dora重病垂危时把Agnes叫到床前,告诉她,真正应该和David在一起的人应该是她。如此单纯可爱的女孩,在自己垂危之际不忘成全自己的爱人。或许大家都明白真正适合大卫的人应该是Agnes,但Dora的善良让我感觉很温暖。而可爱的Dora就这样随着Dickens的笔触香消玉殒了,多么可爱的笨笨的女孩,如此的单纯善良一心一意的爱着David的Dora。失去Dora后David也在后知后觉中才发现自己深爱着的人是Agnes。这是一个美好温暖的故事,同样拥有让人温暖的结局。
  
  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人就是Peggotty,在David被继父虐待的时候,善良的peggotty把David视为己出,那么的疼爱David,也是除了母亲David最依赖信任的人,善良的人总是会得到幸福的,当peggotty准备出嫁的时候,虽然会担心David没有人照顾,但是也由衷的为这个忠实的仆人的善良所打动。多年以后,当David和peggotty重逢的时候,那份怜爱依旧存在于peggotty的眼中。
  
  这本书里有太多打动我的情节,而我,或许骨子里我还是充满乐观情绪的吧,所以很喜欢看积极乐观的书。而这本书也是Dickens自己最爱的书,生活总是充满了太多的无奈,或许我们都需要一些积极情绪的调试吧。这也是我最喜欢Dickens的一本书,David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小说人物,如果没有David或许我的论文也没办法拿到这么好的成绩吧,呵呵~


  真的好不错的书,原来日子真的就是这样有开心和不开心组成的,真的就是需要有苦有甜的,虽然觉得是名著但是并不像其他名著那样的让人觉得受不鸟啦~~真的很好的书很好很好的书~~


呵呵,想到自己了?


Micawber夫妇之所以生动,是因为那是以他父亲为原型的吧,最后给一个好的结局,会不会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yes, that is true I believe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卫是多么的幸运,年少冲动时结识朵拉姑娘,更要命的是就在设计美好未来时,最大的障碍 老丈人突然离去,造成了大卫第一次的婚姻。朵拉虽然任性幼稚,但心眼不坏,大卫即便有不满也只能忍着,这时恰逢朵拉因病辞世,而且艾尼斯又一直没有结婚。
当然,他这种维持和艾尼斯感情的技巧的确值得学习。
看到对艾尼斯的表白真是 。。。。内牛满面啊


什么再好的主题,如果故事情节不吸引我翻不了多少页肯定会放弃的。可是有人说这样就不能读到有深刻意义的书,但是我觉得真正的深刻不是深奥得让我连五页都看不下去的。真的那样的话,我只能说是作者的问题了。


推荐看看毛姆的《毛姆读书笔记》,挑着看看~


标准屌丝の选择


啊啊,如果不是初中时有可笑的虚荣心,我也不会在初二读完这部巨著呀~~~呃,不过这书还是不错滴么,主要情节人物,貌似我还记得至少一半哟。。


厉害的!我觉得我已经不太记得了,,,


哈哈,天气风凉了,什么时候出来喝一杯?


开头写得很适合拍电影,总觉得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 有本书的味道


用英文读出来更是超级有范儿!比这本开头更好的恐怕只有狄更斯自己的双城记了吧?他真是NB到家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