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情人

[法]杜拉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1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法]杜拉斯  

页数:

258  

译者:

王道乾  

Tag标签:

无  

前言

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小说《情人》获得1984年龚古尔文学奖。这一新作在去年秋季文学书籍出版季节出现之始,即引起广泛的热烈的反响,各大报争相发表热情洋溢的评论,去年9月初发行量每日即达到一万册之多。这位女作家原属难懂的作家之列,这部作品出乎意料地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取得很大的成功,被认为是“历史性的”、“杜拉斯现象”。待龚古尔奖揭晓后,此书大概已经有近百万册送到读者手中了。这种所谓“牡拉斯现象”是值得注意的。《新观察家》杂志上发表了一位普通读者的来信,说“在一个月之前,玛·杜对我来说还意味着玛格丽特·杜拉斯祖瓦尔(Dura[z]oir,即杜拉斯写的那种东西之意),一个专门写令人昏昏欲睡而且复杂得要命的书的作家,她还搞一些让人看不懂的电影”,可是读过《情人》以后,这位读者终于“发现了玛格丽特?杜拉斯”。一位五十六岁的心理学家说这部小说“由于这种完全独特的写法,在语法范围内的这种简练,对于形象的这种选择”,简直使他为之入迷。一位工程师发表感想说:把一些违反传统、不合常规的感情写得这样自然,“必是出于大作家之手”,“如果作家缺乏才气,那种感情看起来就未免太可怕了”。有一位三十四岁的母亲写信在报上发表,表示她一向认为杜拉斯是“枯燥的、知识分子式的女小说家”,读了她的新作之后,发现小说中有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力量和激情,惊奇不已。这些不属于大学文学院或文学界的人士发表的意见,当然各有其思想背景,但可予注意的是像杜拉斯这样追求创新而不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的现代作家在法国已渐渐为广大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了。杜拉斯不是通俗作家,其作品竟“畅销”到这样的境地,恐怕不是什么商业性或迎合某种口味的问题。

内容概要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记者和电影艺术家。《译文经典:情人》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小说中自始至终涌动的情感力量甚至超越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王道乾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记者和电影艺术家。《情人》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小说中自始至终涌动的情感力量甚至超越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书籍目录

情人乌发碧眼人们为什么不怕杜拉斯了?——关于《情人》

章节摘录

情人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这个形象,我是时常想到的,这个形象,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这个形象,我却从来不曾说起。它就在那里,在无声无息之中,永远使人为之惊叹。在所有的形象之中,只有它让我感到自悦自喜,只有在它那里,我才认识自己,感到心醉神迷。太晚了,太晚了,在我这一生中,这未免来得太早,也过于匆匆。才十八岁,就已经是太迟了。在十八岁和二十五岁之问,我原来的面貌早已不知去向。我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变老了。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我从来不曾问过什么人。好像有谁对我讲过时间转瞬即逝,在一生最年轻的岁月、最可赞叹的年华,在这样的时候,那时间来去匆匆,有时会突然让你感到震惊。衰老的过程是冷酷无情的。我眼看着衰老在我颜面上步步紧逼,一点点侵蚀,我的面容各有关部位也发生了变化,两眼变得越来越大,目光变得凄切无神,嘴变得更加固定僵化,额上刻满了深深的裂痕。我倒并没有被这一切吓倒,相反,我注意看那衰老如何在我的颜面上肆虐践踏,就好像我很有兴趣读一本书一样。我没有搞错,我知道;我知道衰老有一天也会减缓下来,按它通常的步伐徐徐前进。在我十七岁回到法国时认识我的人,两年后在我十九岁又见到我,一定会大为惊奇。这样的面貌,虽然已经成了新的模样,但我毕竟还是把它保持下来了。它毕竟曾经是我的面貌。它已经变老了,肯定是老了,不过,比起它本来应该变成的样子,相对来说,毕竟也没有变得老到那种地步。我的面容已经被深深的干枯的皱纹撕得四分五裂,皮肤也支离破碎了。它不像某些娟秀纤细的容颜那样,从此便告毁去,它原有的轮廓依然存在,不过,实质已经被摧毁了。我的容貌是被摧毁了。对你说什么好呢,我那时才十五岁半。那是在湄公河的轮渡上。在整个渡河过程中,那形象一直持续着。我才十五岁半,在那个国土上,没有四季之分,我们就生活在唯一一个季节之中,同样的炎热,同样的单调,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一个狭长的炎热地带,既没有春天,也没有季节的更替嬗变。我那时住在西贡公立寄宿学校。食宿都在那里,在那个供食宿的寄宿学校,不过上课是在校外,在法国中学。我的母亲是小学教师,她希望她的小女儿进中学。你嘛,你应该进中学。对她来说,她是受过充分教育的,对她的小女儿来说,那就不够了。先读完中学,然后再正式通过中学数学教师资格会考。自从进了小学,开头几年,这样的老生常谈就不绝于耳。我从来不曾幻想我竟可以逃脱数学教师资格会考这一关,让她心里总怀着那样一份希望,我倒是深自庆幸的。我看我母亲每时每刻都在为她的儿女、为她自己的前途奔走操劳。终于有一天,她不需再为她的两个儿子的远大前程奔走了,他们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她也只好另谋出路,为他们谋求某些微不足道的未来生计,不过说起来,他们也算是尽到了他们的责任,他们把摆在他们面前的时机都一一给堵死了。我记得我的小哥哥学过会计课程。在函授学校,反正任何年龄任何年级都是可以学的。我母亲说,补课呀,追上去呀。只有三天热度,第四天就不行了。不干了。换了住地,函授学校的课程也只好放弃,于是另换学校,再从头开始。就像这样,我母亲坚持了整整十年,一事无成。我的小哥哥总算在西贡成了一个小小的会计。那时在殖民地机电学校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大哥送回法国。他好几年留在法国机电学校读书。其实他并没有入学。我的母亲是不会受骗的。不过她也毫无选择余地,不得不让这个儿子和另外两个孩子分开。所以,几年之内,他并不在家中。正是他不在家的这几年时间,母亲购置下那块租让地。真是可怕的经历啊。不过,对我们这些留下没有出去的孩子来说,总比半夜面对虐杀小孩的凶手要好得多,不那么可怕。那真像是猎手之夜那样可怕。人们常常说我是在烈日下长大,我的童年是在骄阳下度过的,我不那么看。人们还常常对我说,贫困促使小孩多思。不不,不是这样。长期生活在地区性饥馑中的“少年一老人”,他们是那样,我们不是那样,我们没有挨过饿,我们是白人的孩子,我们有羞耻心,我们也卖过我们的动产家具之类,但是我们没有挨过饿,我们还雇着一个仆役,我们有时也吃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水禽呀,小鳄鱼肉呀,确实如此,不过,就是这些东西也是由一个仆役烧的,是他侍候我们吃饭,不过,有的时候,我们不去吃它,我们也要摆摆架子,乌七八糟的东西不吃。当我到了十八岁,就是这个十八岁叫我这样的面貌出现了;是啊,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了。这种情况想必是在夜间发生的。我怕我自己,我怕上帝,我怕。若是在白天,我怕得好一些,就是死亡出现,也不那么怕,怕得也不那么厉害。死总是缠着我不放。我想杀人,我那个大哥,我真想杀死他,我想要制服他,哪怕仅仅一次,一次也行,我想亲眼看着他死。目的是要当着我母亲的面把她所爱的对象搞掉,把她的儿子搞掉,为了惩罚她对他的爱;这种爱是那么强烈,又那么邪恶,尤其是为了拯救我的小哥哥,我相信我的小哥哥,我的孩子,他也是一个人,大哥的生命却把他的生命死死地压在下面,他那条命非搞掉不可,非把这遮住光明的黑幕布搞掉不可,非把那个由他、由一个人代表、规定的法权搞掉不可,这是一条禽兽的律令,我这个小哥哥的一生每日每时都在担惊受怕,生活在恐惧之中,这种恐惧一旦袭人他的内心,就会将他置于死地,害他死去。关于我家里这些人,我已经写得不少,我下笔写他们的时候,母亲和兄弟还活在人世,不过我写的是他们周围的事,是围绕这些事下笔的,并没有直接写到这些事本身。我的生命的历史并不存在。那是不存在的,没有的。并没有什么中心。也没有什么道路,线索。只有某些广阔的场地、处所,人们总是要你相信在那些地方曾经有过怎样一个人,不,不是那样,什么人也没有。我青年时代的某一小段历史,我过去在书中或多或少曾经写到过,总之,我是想说,从那段历史我也隐约看到了这件事,在这里,我要讲的正是这样一段往事,就是关于渡河的那段故事。这里讲的有所不同,不过,也还是一样。以前我讲的是关于青年时代某些明确的、已经显示出来的时期。这里讲的是同一个青年时代一些还隐蔽着不曾外露的时期,这里讲的某些事实、感情、事件也许是我原先有意将之深深埋葬不愿让它表露于外的。那时我是在硬要我顾及羞耻心的情况下拿起笔来写作的。写作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属于道德范围内的事。现在,写作似乎已经成为无所谓的事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有的时候,我也知道,不把各种事物混为一谈,不是去满足虚荣心,不是随风倒,那是不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作就什么也不是了。我知道,每次不把各种事物混成一团,归结为唯一的极坏的本质性的东西,那么写作除了可以是广告以外,就什么也不是了。不过,在多数场合下,我也并无主见,我不过是看到所有的领域无不是门户洞开,不再受到限制,写作简直不知到哪里去躲藏,在什么地方成形,又在何处被人阅读,写作所遇到的这种根本性的举措失当再也不可能博得人们的尊重,不过,关于这一点,我不想再作进一步的思考了。现在,我看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在十八岁,十五岁,就已经有了以后我中年时期因饮酒过度而有的那副面孔的先兆了。烈酒可以完成上帝也不具备的那种功能,也有把我杀死、杀人的效力。在酗酒之前我就有了这样一副酗酒面孔。酒精跑来证明了这一点。我身上本来就有烈酒的地位,对它我早有所知,就像对其他情况有所知一样,不过,真也奇怪,它竟先期而至。同样,我身上本来也具有欲念的地位。我在十五岁就有了一副耽于逸乐的面目,尽管我还不懂什么叫逸乐。这样一副面貌是十分触目的。就是我的母亲,她一定也看到了。我的两个哥哥是看到的。对我来说,一切一切就是这样开始的,都是从这光艳夺目又疲惫憔悴的面容开始的,从这一双过早就围上黑眼圈的眼睛开始的,这就是experiment。


编辑推荐

《情人(译文经典·精装本)》:一个与昆德拉、村上春树和张爱玲并列的小资读者、时尚标志的女作家,一个富有传奇人生经历、惊世骇俗叛逆性格、五色斑斓爱情的艺术家,一个堪称当代法国文化骄傲的作家,一个引导世界文学时尚的作家…… 《情人》系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情人 PDF格式下载



拜托了,相当喜欢这个版本,再上一次货可以么


很薄的书,所以一直没停的看着,直到看完,突然大哭不止,似乎眼前又出现了一张张照片,讲述着一个一生遗憾的又不悔的故事。杜拉斯的文字本身就很晦涩,这版能用淡淡的语言写出这么深刻的感觉,我觉得翻译得极其好,非常赞!


闭上眼睛脑海仿佛清晰可见: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戴着无檐男帽,穿着镶金条带的高跟鞋,着一身褐色的丝绸女裙,抚着渡船上的栏杆。她望着湄公河水汹涌流动,心中的一切深情也随着湄公河水的涌动而翻滚着……一.爱上《情人》“我已经老了。”开头只用一句话,似乎把所有年华的无奈与逝去都娓娓道来。王小波称这是一个“无限沧桑尽在其中”的开头,掺杂了无尽的惊叹、执著、哀伤、凄绝和等待。所有这些沧桑的感受猛然向你砸来足以令你昏厥。杜拉斯是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女王,她的文笔,用王小波的话讲,是“极端的精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读她的文字就象在某个燥动不安的夏日午后,无意中闯入了她的宫殿掀起帷幕的一角,偷窥到她内心的隐痛一样,即使只言片语也足以让孤寂的夜空顿时被闪电全部撕破,语言带着雷电,从天上直撕毁到地上。同时,也领略到了她的困顿、固执和残忍。而我们,会随着《情人》里的每一字每一词,慢慢地在沉沦,并且心甘而又情愿……《情人》可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至少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 。我是从《情人》才开始接触杜拉斯的,也是从那浓郁的自传深情中爱上杜拉斯,爱上《情人》。所有的情思都在那个“她”萦绕,像有一个黑洞,而一切尽在其中。二.我看《情人》“正是这样,他们喜欢你,就是因为你。”... ——杜拉斯?《情人》杜拉斯的笔下,文字显得漫不经心。但在散漫得近似唠叨的文字中透露出来的始终阴郁苍凉的主题中,又不得不惊异于作者驾御文字时的随心所欲。无论如何改变,感觉不变。一如天长地久的爱情。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不同凡响的爱情经历:以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法国少女,在渡江时与一个中国富家少爷邂逅作为开始,沿着这条叙述线索,讲述了一个疯狂而绝望的爱情悲剧。当中更夹杂着让人窒息的亲情,夹杂着让我们义无返顾的决然。杜拉斯用回忆的文字,似乎在地图上画上细细的线,引导着我们从平静的语调中去挖掘那属于她的沧海桑田,暗潮涌动。似乎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小说里对亲情的描写,似乎觉得那是对世界的颠覆,有点让人无法理喻。而我在那平静得吓人的叙述中感受到一种近似于青春散场的唏嘘,正是有纯朴、刚强却被世人欺骗,最终绝望的母亲;残暴丑陋、恶魔般的大哥;倍受屈辱而默默忍受的小哥哥,才成就出那个特立独行的“她”。一切的隐线都在为主线支撑着,母亲对大哥的溺爱,大哥的霸道,小哥哥的忍让,“她”的不屑,一切一切都是这本让人无法自拔的小说的必需。亲情,在隐晦的文字中显现出淡淡的痕迹,多了现实的意义,多了深思后的焦虑,多了烧灼后的热烈。关于爱情,我愿意叫自己去相信这是一个属于湄公河的“她”的爱情故事。破败的真丝连衣裙、带着宽边黑饰带子的平边帽、渡船、十六岁的少女……每一样事物都在为故事的开头铺设。从渡船上的相遇开始,一切就变得不可逆转。他爱她,只是因为她是她。杜拉斯笔下的爱情是对灵魂的绝对赞扬与歌颂。灵魂与肉体可以超越时空,让死亡在真爱面前变得微不足道,让国籍、肤色的区别,语言的不相同,以至于道德的鸿沟等等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爱到相互伤害,爱到知道最终结果要分离还是要那么坚定地爱下去。但这段感情终究还是一段感伤绝望的爱情。无言悲怆的离别,永远的离弃。小姑娘轻轻滑落的泪水,刻骨铭心的伤痛。爱到尽头的孤独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淋漓尽致纯粹的爱情,伤痛到绝望的无助……同样的,连同结局也变得无足轻重。在爱情面前,绝望的遗憾成为了另一种圆满。只是,那份苍茫恒远的美丽,无法理解只可体察。穿越过大半个世纪后,变幻一直在不停地进行着。但中国男人最后给她打来了电话,告诉她,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这样一个结局,让我空留下呼气的余力和一颗沉默的心,静静地体会生命的苍白。通篇小说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而是完全按照作者的感觉在走,那些不断跃动,犹如舞蹈中的文字如此驯服于作者的意图,每一个长句之后接踵而来的短句就好似一句话吐出来后的深深的叹息。我们则在叹息中领悟着自己对《情人》的体会.不会忘记杜拉斯写作《情人》的语调和言辞,不会忘记那个在渡船上望着湄公河水的“她”,不会忘记那个面对畸形家庭时倔强的那个“她”,不会忘记那个在离别情人时静静留泪的那个“她”。不会忘记曾让我感动的那个“她”。我时常幻想着若干年后的自己,在慵散阳光的照射下,悠悠地坐在自家的门口,白发在阳光下显现出光亮,而我用一种缓慢的语调在向自己的孙子孙女讲述那些曾经如此真切地发生在我身上的东西,主角的名字就是“她”,所有的故事也都只围绕着“她”…… 阅读更多 ›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侯,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别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容颜。王道乾先生的语言总是这样的忧郁而美丽,却又是如此伤人,像是用一把钝钝的刀子,将属于杜拉斯的悲伤,割着人们的新,不会出血,但是回留下瘀青。我心里无数的瘀青,让我铭记着这样华美的开场,终生不忘。(以上评论摘自百度贴吧) 《情人》是需要慢慢品味的,至于说王道乾先生翻译的不好,也许你们并没有静下来去品味这本书。。。


书的质量还不错 就是翻译的有点艰涩


《情人》被翻译的特别的优美,像诗一样的优美,在阅读的时候,文字之间有种韵律的美感。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书的质量很好,是单独抱着塑料封皮,书的封面很有质感。


这本书已经拿到手快一个月了,还没有看,就是跟楼下的一样感觉,书的封面和质感很不喜欢,里面的纸张也一般,扉页的纸更差,感觉被忽悠了,一本书拿在手里么啥感觉,严重影响的阅读的兴趣。。。刚刚看到楼下很多人的评论,偶对翻译的质量有些疑问。


王道乾老师翻译的挺好的。杜拉斯的经典之作。她的写作不仅为她自己赢得了声誉,而且影响着后人的写作。细腻、大胆、百转回肠或回肠荡气的写作,读来震撼人心。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书不仅仅是因为杜拉斯独特的叙述手法开始读来 感觉比较混乱我 她 少女 女孩这些称呼的转变 都是一个人这种自传体形式又带着虚构的情节虚幻飘渺写家庭 母亲 兄弟隐藏着很深的 那是爱写情人金钱、性、爱纠缠不能够在一起,绝望的爱,又是深深的爱《乌发碧眼》更是一种带着死亡气息的爱无法去爱 却又爱上了封闭的空间,我想其实也是暗喻着封闭的情感走不出来,一直纠结着的情绪最真实的反映了人类复杂的心理情感


首先来讲,译文版的书籍是不错的。翻译和排版是很好的。不过这个系列的书,字体是比较小的。近来在市场上看到这种系列的书,有的书印得很烂,纸张很差,不知是盗版的还是本身出版社为了节约成本。因为这系列总体上的价格是比较实惠的。我购买的这系列的有些书,总体上质量是不错的,没有碰上纸张很差的情况。


书的里面有痕迹,,貌似是血迹,,很脏。。看到以后我都没心情看下去了


包括兩本篇文章,一篇是情人 另外一篇我沒有看完


很好,经典,句子深沉悠远。


这篇后面还有乌发碧眼。不愧是杜拉斯。


速度很快。书角有些受损。但是没有大碍。书页质量很好。值得收藏。


书的质量很好哦~~包装也很精美,喜欢~~内容不用提了,看了同学的这本书后,果断决定自己买了这本。


就是字有点小。看起来比较费劲。品质一般般吧。不是精装的书籍


我确实不太懂杜拉斯,但是情人看着还好,她的风格是很独特的,看个人喜好吧,有些部分我非常喜欢。但是乌发碧眼,好吧,我真的搞不懂了。但是,这本书装帧好,纸质也不错,可能多看几遍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收获吧。


挺好的,亚马逊购书价格公道,是同类购书网站里性价比最高的网站


水平有限,真心没看懂,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啥原因,总之不喜欢的一本书


书很好,有深度,值得一看


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


相关图书